瑞士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瑞士歷史
早期 1291年以前
舊瑞士邦聯
成長期 1291年1516年
宗教改革 1516年1648年
舊體制時期 1648年1798年
轉型期
拿破崙時期 1798年1814年
赫爾維蒂共和國 1798年1803年
復興時期 1814年1847年
近代瑞士
聯邦形成時期 1848年1914年
世界大戰時期 1914年1945年
現代 1945年–現今

當今瑞士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291年舊瑞士邦聯的建立。

瑞士的三個創始聯邦州包括烏里州施維茨下瓦爾登州,後來其逐步擴大到1815年的現今疆域。

《邦聯家族樹》

早期(1291以前)[編輯]

遠在舊石器時代中期,今瑞士境內已經有先民在此生息. 到了新石器時代及此後的鐡器時代,本地區則是凱爾特人的活動區域,凱爾特人曾經是歐洲中部土著居民,他們的部落在公元前2世紀曾經擴展到今天的法國比利時意大利北部西班牙以及萊茵河流域的廣大範圍,在他們的全盛時期還曾經成功地攻佔羅馬城。現今聚居在瑞士國土內的是凱爾特人海爾維的部落。

羅馬帝國時期(前70-259)[編輯]

公元前後分佈於歐洲北部的日耳曼人不斷向凱爾特人居住區域擴張,公元前70年,感受到日耳曼人壓力的海爾維部落決定向西撤離到高盧西南的大西洋沿岸,因而向凱撒統治的羅馬帝國借道;考慮到日耳曼人對羅馬帝國的潛在威脅,尤利烏斯·凱撒決定在瑞士建立一個受羅馬控制的海爾維人國家。羅馬帝國軍隊不僅沒有同意凱爾特人借道通行的請求,反而向他們發起攻擊,迫使後者成為羅馬帝國的同盟者,獲得羅馬帝國支持的凱爾特人擊敗南侵的日耳曼人

尤利烏斯·凱撒死後,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將海爾維的人部落併入帝國行省,今天瑞士的範圍正式納入羅馬帝國,當地的凱爾特人進入了羅馬化時代。

羅馬瑞士時期當地建立羅馬式的行政系統,興起一系列城市,修建通向羅馬城的帝國大道。羅馬人還為瑞士引入地中海沿岸的農作物和亞平寧半島的生活方式,隨之而來的還有基督教。100年至250年是羅馬瑞士的黃金時代,結束於259年日耳曼人對帝國的入侵。

日耳曼人入侵(259-1033)[編輯]

259年,一支日耳曼人的部落聯盟渡過萊茵河,攻克了羅馬帝國在瑞士北部的邊塞,使羅馬瑞士進入戰亂的年代,直到401年帝國軍隊撤出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從此日耳曼人統治瑞士的時代開始。

日耳曼人統治的瑞士大體可以分為東西兩個部分,西部由勃艮第部落聯盟統治,他們人口數量少,文化落後在佔領瑞士之後接受當地的羅馬-凱爾特人語言和文化傳統;中部和東部由阿勒曼尼部落聯盟統治,他們所佔領的是瑞士的山區和羅馬化程度較低的區域,在那裏日耳曼語言取得勝利,這種東西分治也是如今瑞士法語區和德語區的雛形。

日耳曼人治下的瑞士地區先後產生很多小的王國,這些王國相互征伐,最終於536年統一於法蘭克王國

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瑞士再度分裂而分屬為中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

1033年,分裂的瑞士再度同歸於神聖羅馬帝國的治下,由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羅馬教皇之間的權力鬥爭導致王權衰落,地方諸侯勢力上升,各路諸侯為了擴展自己的勢力,建立大批城市,在今天瑞士的區域,策林根家族推動建立眾多的城市,形成瑞士特有的城鎮自治體制,為日後瑞士邦聯的建立埋下伏筆。

瑞士邦聯(1033-1291)[編輯]

哈布斯堡家族緣起於瑞士北部阿爾高州Aargau),逐漸強盛的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瑞士中部阿爾薩斯阿爾高和瑞士中央區,成為神聖羅馬帝國最有影響力的諸侯之一。

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被選舉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結束從1254年開始的大空位時代,繼位後的魯道夫一世致力於擴大王權和家族勢力,瑞士各個自由領地自主性受到嚴重的威脅。

中期(1291-1798)[編輯]

舊瑞士邦聯(1291-1798)[編輯]

哈布斯堡王朝的強大壓力下,1291年8月,瑞士的三個谷地共同體:烏里施維茨下瓦爾登簽訂三州同盟協定。同盟條約規定三者須相互幫助對抗一切內外敵人;通過共同的法律來保證地方安定;同盟之間的分歧須以協商方式和平解決,並規定同盟的締約方均不得接受非本地的或者為了貪圖錢財而被任命的執法官員。

這份同盟協議是瑞士歷史上有案可查的最早協議,因此現今的瑞士人習慣把1291年8月視為瑞士聯邦的誕生日,每年的8月1日被定為瑞士國慶日。但是有學者認為,1291年的同盟協議從文本上看是更早前另一個協議的重申和加強,有可能在此之前還有其他類似的協議,那麼瑞士聯邦的歷史應當比現在所知道的更加久遠,但迄今尚未找到更早的同盟協議文本。

晚期(1798-1848)[編輯]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法國軍隊曾侵入瑞士,並建立赫爾維蒂共和國。它具有一個中央政府的形式,但在各州之中影響很小。瑞士的溫和自由派勢力集中於新教徒所在的各州城鎮,其通過改革措施遭邦聯內天主教徒為主的農村抵制,故自由派通過一部中央集權式的憲法,並着手關閉天主教修道院,幾個保守的州採取反制行動,在1843年組建名為「宗德崩德」(Sonderbund)的分離組織,但是此舉違反1815年的《聯邦協議》。[1]1847年,天主教各州建立了獨立聯盟。激進自由主義派利用控制中央政府的權力,命令獨立聯盟解散。被拒絕後,一場小規模的內戰爆發。獨立聯盟在一個月內被輕易地擊敗。除了之後一些騷亂之外,這是瑞士參與的最後一場武裝衝突。[2]同年11月,邦聯軍攻陷弗里堡並成立自由派政府,如同各地自由派改革政府習慣的,新政府立刻把耶穌會會士驅逐出境;該月29日,宗德崩德投降,幾週後瑞士通過一部自由色彩更濃的新憲法。[3]

現代(1848至今)[編輯]

建立聯邦(1848)[編輯]

在內戰之後,1848年,瑞士通過一部新憲法。

兩次大戰(1914-1945)[編輯]

1882年的聖哥達鐵路隧道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強皆尊重瑞士的中立立場。在格林-霍夫曼事件英語Grimm–Hoffmann affair中,協約國譴責了一位政治家提出的東線和平談判的建議;他們希望當地戰事繼續牽制德國

瑞士的工業部門自19世紀中期起蓬勃發展,瑞士更是成為當時歐洲最繁榮的國家之一,造就了「瑞士奇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考慮入侵瑞士,但最終未果。在亨利·吉桑將軍領導下,瑞士軍隊準備大規模動員民兵部隊抵禦入侵,並在阿爾卑斯山脈高處準備了堅固與儲備充足的陣地,即國家堡壘。瑞士對德軍事威懾與經濟讓步並舉,在其它重大戰事吃緊的背景下,德國被迫推遲了入侵,使瑞士在戰爭中得以保持獨立和中立。

瑞士多元的文化遺產、強烈的國族認同與悠久的直接民主和公民自由傳統挫敗了瑞士小規模納粹黨煽動與德合併的嘗試。瑞士媒體猛烈抨擊納粹德國,並經常激怒德國領導人。

此外,瑞士也是二戰期間衝突各方進行間諜活動的重要基地,瑞士政府也經常擔當軸心國同盟國間的調解人。然而,瑞士的對外貿易同時遭到盟軍和軸心國的封鎖。雙方都公開向瑞士施壓,要求其不要與對方進行貿易。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瑞士均保持中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和意大利曾擬定計劃侵略瑞士,但最終計劃取消,這使得瑞士得以在大戰期間保持中立。

戰後(1945至今)[編輯]

2008年,時任總統帕斯卡爾·庫什潘世界經濟論壇開幕式上講話。世界經濟論壇是諸多設於瑞士的國際組織之一。

冷戰期間,瑞士政府曾考慮過英語Switzerland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製造核彈。包括保羅·謝勒英語Paul Scherrer在內的許多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頂尖物理學家使這一設想在當時具有現實可能,但國防預算的財政問題阻礙了大量資金向該領域分配,因而1968年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被視為一個有效的替代方案。到1988年,所有剩餘的製造核武器的計劃都被放棄了。

自1959年起,議會選舉產生的聯邦委員會由四個主要政黨的成員組成,即自由民主黨基督教民主人民黨社會民主黨人民黨,基本上創造了一個沒有相當大的議會反對黨,亦反映了反對派在直接民主中的強大地位。

1963年,瑞士加入歐洲委員會。1979年,伯爾尼州部分地區自其獨立,形成了新的汝拉州

近年來,瑞士在許多聯合國國際組織中的角色減輕了世界該國對中立的擔憂。2002年,瑞士選民以55%的選票支持並加入了聯合國。在此之前,瑞士公民歷經數十年的辯論,終於1986年以3比1的全民投票結果拒絕加入歐盟

瑞士婦女在1971年獲得了國家級選舉投票權英語Women's suffrage in Switzerland,並於1981年通過了一項平等權利修正案,但直到1990年,法院才在全國範圍的所有選舉中為婦女確立了全面投票權。

瑞士不是歐盟成員國,但自1995年奧地利加入歐盟以來,瑞士與列支敦士登一起被歐盟成員國包圍。2005年,瑞士通過全民投票同意加入《申根協議》和《都柏林公約》。2006年12月13日,米舍利娜·卡爾米-雷伊當選瑞士聯邦主席。2014年2月,瑞士選民通過了一項公投英語2014 Swiss immigration initiative,重新制定了對瑞士移民的配額制度,嘗試尋求一種不會違反瑞士已經採用的歐盟自由遷徙協議的實施方案。

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瑞士決定採取歐盟對俄羅斯的所有制裁措施。根據時任總統伊尼亞齊奧·卡西斯的說法,這些措施是「前所未有的,但符合瑞士的中立立場」。美國政府還證實,瑞士將繼續為尋求和平解決衝突提供服務。瑞士只參加人道主義任務,並向烏克蘭人民和鄰國提供救濟物資。

各州加入順序[編輯]

瑞士聯邦憲法中各州的優先順序遵循歷史上各州的加入順序,但蘇黎士伯爾尼琉森三個城市州排在最前面。

八州時期[編輯]

十三州擴張時期[編輯]

《調停法案》[編輯]

恢復時期[編輯]

聯邦制時代[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Richard J. Evans著、胡利平譯. 1815-1914競逐權力.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18年12月: 233. ISBN 978-7-5086-9650-8 (中文). 
  2. ^ Joachim Remak, A Very Civil War: The Swiss Sonderbund War of 1847 (Westview, 1993) online edi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 ^ Richard J. Evans著、胡利平譯. 1815-1914競逐權力.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18年12月: 233、4. ISBN 978-7-5086-9650-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