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瑟琳·貝爾·伯奈爾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喬瑟琳·貝爾·伯奈爾
Jocelyn Bell Burnell
2009年的喬瑟琳·貝爾·伯奈爾
出生 (1943-07-15) 1943年7月15日80歲)
 英國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
公民權 英國
母校
知名於發現了頭四個脈衝星
配偶Martin Burnell
1968年結婚—1993年離婚)
兒女Gavin Burnell
獎項
網站www2.physics.ox.ac.uk/contacts/people/bellburnell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天體物理學
博士導師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東尼·休伊什
受影響自弗雷德·霍伊爾《天文學前沿》(1955年)
Henry Tillott(她的中學物理老師)
施影響於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東尼·休伊什
from the BBC programme The Life Scientific, 25 October 2011.[1]

喬瑟琳·貝爾·伯奈爾女爵士,DBEFRSFRSEFRAS[2](英語:Dame Jocelyn Bell Burnell, 1943年7月15日),出生名蘇珊·喬瑟琳·貝爾Susan Jocelyn Bell),英國天體物理學家,出生於貝爾法斯特。當她還是研究生時,與安東尼·休伊什一起利用無線電望遠鏡發現了第一顆脈衝星[3] 她現在是英國物理學會的主管。2014年10月起擔任愛丁堡皇家學會會長[4]。這一發現獲得了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認可,但儘管她是發現脈衝星的第一人[5],但她並不是該獎項的獲得者之一[6]

關於發現脈衝星的文件共有5個作者,安東尼·休伊什位列第一,喬瑟琳·貝爾·伯奈爾列在第二。休伊什博士與馬丁·賴爾博士一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並沒有把貝爾作為共同研究者列入諾貝爾獎獲獎名單。許多傑出的天文學家批評對於貝爾的遺漏[7],包括休伊什的同胞——天文學家霍伊爾的譴責。[8] 瑞典科學院在其新聞稿中宣佈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9],引用萊爾和休伊什他們在天體物理學的開創性工作,特別提到萊爾對孔徑的工作合成技術的支持,和休伊什發現脈衝星上所起的決定性作用。約瑟夫·什克洛夫斯基博士(1972年的布魯斯獎的獲獎者)在197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大會時告訴她:「貝爾小姐,你已作出20世紀最偉大的天文發現」[10]

2018年,她獲得了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Special Breakthrough Prize in Fundamental Physics)。 頒獎宣佈後,她決定將全部£230萬英鎊的獎金全部捐獻給希望成為物理研究人員的女性,少數民族和難民學生,這筆資金將由英國物理學會管理[11]。 由此產生的助學金計劃被稱為「貝爾·伯內爾研究生獎學金基金」(Bell Burnell Graduate Scholarship Fund)[12][13][14]

早年生活和教育[編輯]

喬瑟琳·貝爾·伯奈爾, 1967年6月。

貝爾出生於北愛爾蘭阿馬郡盧根鎮英語Lurgan,父親是建築師,設計了阿馬天像儀英語Armagh Planetarium[15]。在貝爾參觀該處時,職員鼓勵她追求研究天文的職業。貝爾也喜歡她父親的天文學相關書籍。

她在盧根鎮生活,並在1948年到1956年期間在盧根學院英語Lurgan College的預備部門上學。當時,男孩可學習技術,但女孩被期待學習烹飪及十字繡。在父母及其它人挑戰學校政策後,貝爾得以學習科學。

11歲時,她沒有通過11+考試英語Eleven-plus,她的父母把她送到約克的蒙特學校英語the Mount School, York,一個貴格會的女子寄宿學校[16]。在那裏,她的物理老師Herry Tillott先生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你不必學習非常非常多……的事實,你只要知道一些關鍵……你就可以應用並從它們開始發展建構…他是一個真正的好老師,他告訴了我,物理學其實是多麼容易。[17]

貝爾·伯奈爾是由傑奎·法納姆(Jacqui Farnham)執導的英國廣播公司第四台三部曲系列《美麗心靈(電視節目)英語Beautiful Minds (TV programme)》的第一部分的主題[18]

學術生涯和研究[編輯]

喬瑟琳·貝爾·伯奈爾首次認識到脈衝星證據的圖表,在劍橋大學圖書館展出。
複合光/ X射線的蟹狀星雲的圖像,顯示在周圍的脈衝星風星雲同步輻射,通過磁場和粒子注入動力來自中央脈衝星。

貝爾於1965年從格拉斯哥大學畢業獲得科學學士學位,1969年於劍橋大學紐霍學院(後改名為默里·愛德華茲學院)獲博士學位。在劍橋,她與休伊什等人共同建造[19] 星際閃爍陣列英語Interplanetary Scintillation Array,來研究當時剛發現的類星體

在1967年11月28日,她在跟蹤天空中的星星的圖表記錄紙上發現了少許的「浮渣」。信號可從八月的資料中讀出,但記錄紙需要人工排查,她花了三個月才發現這個信號。 貝爾女士發現,脈衝信號跳動的非常規律,速率約為一秒及三秒交錯。。這一脈衝的來源暫時被稱為「小綠人1號」(Little Green Man 1,或LGM-1,現在被稱為PSR B1919+21),幾年後被確認為一個快速旋轉的中子星。這之後被英國BBC拍攝成地平線 (英國紀錄片)。在2020年一場於哈佛的演講,貝爾說明了媒體是如何以令人作噁的「標準採訪」來報導脈衝星的發現:休伊什會被問及天文物理相關問題,而她則負責「人情趣味」部份,像是三圍、交過幾個男朋友、髮色為何等。也以拍攝為由被要求解開幾個扣子。


在完成她的博士學位後,貝爾博士曾在南安普敦大學(1968年至73年),倫敦大學學院(1974年至82年),和愛丁堡皇家天文台(Royal Observatory, Edinburgh)(1982年至91年)工作。此外,1973年至1987年,貝爾博士也是開放大學 (英國)的導師,顧問,考官及講師[20]。1991年,貝爾博士被任命為開放大學物理系教授,她在這一職位上工作了10年。她也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客座教授。退休前,貝爾博士在2001年至2004年任巴斯大學科學學院院長[21],也是2002年至2004年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主席。她現為牛津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客座教授,和曼斯菲爾德學院[22]

貝爾博士在2008年及2010年問擔任英國物理學會會長[23]

諾獎爭議[編輯]

貝爾未能得到1974年諾貝爾物理獎,一直以來諾貝爾獎爭議不斷。她在兩年間幫助建造了星際閃爍陣列,而且最開始注意到了不尋常的訊號,有時檢查每晚長達29公尺的記錄紙。貝爾後來闡述,休伊什開始時堅持認定此訊號是人工干擾所致,她得在休伊什的懷疑下不斷地報告此訊號的不尋常。她說她並未被邀請參加休伊什和萊爾舉辦的會議。在1977年,她針對此事評論道:

   首先,指導教授與學生間的界線糾紛一向很難釐清,也許是無法被解決。再來,是指導教授要負責計劃的最終成敗。我們聽到有例子是指導教授把失敗歸咎到他的學生,但我們知道其實那大多數是指導教授的錯。在我看來,把成功也歸功於教授才算公平。第三點,我相信如果諾貝爾獎頒給研究生,會貶低獎項的價值,除非是非常極端的情形,而我不覺得此事屬於這種狀況。最後,我對此不感到沮喪,畢竟我在一家好公司工作,不是嗎?

榮譽[編輯]

2009年在巴黎(最右者)。

雖然她未能與休伊什分享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她已經被其他許多機構頒發了以下獎章:

她已經獲得了無數榮譽學位,例如,最近:

2007年,貝爾被授予哈佛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8]

在2007年6月23日,貝爾獲得從杜哈姆大學的科學榮譽博士學位。

貝爾還擁有在英國勛銜制度最重要的獎項。1999年,貝爾收到了由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頒發的司令勳章

2007年6月她被晉封為大英帝國的爵士[29]

2021年獲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

個人生活和非學術生活[編輯]

貝爾是位於北愛爾蘭巴利米納劍橋文法學校英語Cambridge House Grammar School的房屋贊助人,她還是法拉第科學與宗教研究所英語Faraday 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Religion的顧問。她還獲得了鋼琴演奏的皇家音樂學會英語FRSM的證書。

她通過開展各種活動來提高婦女的地位,使婦女更多地擔任物理學和天文學領域的學術職務[30]

宗教活動和信仰[編輯]

在貝爾讀書時,她已經是一個活躍的貴格會成員,並以一個貴格會神職人員英語Clerk (Quaker)的身份為1995,1996及1997年的不列顛長老會執行理事會年度會議服務。她於1989年1月在阿伯丁召開年度大會英語Britain Yearly Meeting時舉行了斯沃斯莫爾講座英語Swarthmore Lecture,題為《被摧殘的生命》的演講[31],並且在美國的貴格會成員大會英語Friends General Conference上作為一個唯一的演講者演講。

貝爾在2006年貝克維爾英語Joan Bakewell的採訪中透露了她個人的宗教史和宗教信仰[32]。她為貴格會的和諧和社會見證委員會英語Quaker Peace and Social Witness服務,那裏產生了《美麗動人的貴格會的見證:一個工具箱》,在2007年2月,並寫了這篇介紹性的短文。她於2007年8月被任命為中央執行委員會的世界貴格會成員協商委員會英語Friends World Committee for Consultation,直到2008年12月。

婚姻[編輯]

1968年,貝爾做出發現脈衝星成果後不久,便與馬丁·伯尼爾(Martin Burnell)結婚。 這對夫婦在1989年分居後於1993年離婚。她的丈夫是一位當地政府官員,他的職業生涯將他們帶到了英國各地。 在撫育兒子利茲大學凝聚態物理小組成員加文·伯尼爾(Gavin Burnell)的同時,她從事兼職工作多年[33]加文·伯尼爾出生於1973年,也是一個物理學家。

參閱[編輯]

延伸閱讀[編輯]

書籍

  • Burnell, S. Jocelyn. Broken for Life. London: Quaker Home Service. 1989: 58pp. ISBN 0-85245-222-5.  (Swarthmore Lecture)
  • dark matter: poems of space edited by Maurice Riordan and Jocelyn Bell Burnell. Calouste Gulbenkian Foundation, 2008 ISBN 978-1-90308-10-8 [34]

科學論文

參考資料[編輯]

  1. ^ The Life Scientific 2011.
  2. ^ 存档副本. [2007-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6).  關於其成就的介紹
  3. ^ 存档副本. [201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天文項目回顧(一)-為什麼? 怎麼辦?:
  4. ^ Dame Jocelyn Bell Burnell begins term as RSE President. [2016-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5. ^ Hargittai 2003,第240頁.
  6. ^ Tesh & Wade 2017,第31–33頁.
  7. ^ Westly 2008.
  8. ^ Judson, Horace. No Nobel Prize for Whining. New York Times. 2003-10-20 [2007-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6). 
  9. ^ 1974 Nobel Physics Prize committee press release. [2010-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6). 
  10. ^ Longair, Martin (2006). The Cosmic Century: A History of Astrophysics and Cosm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96
  11. ^ Sample 2018.
  12. ^ Ghosh 2019.
  13. ^ IoP 2019.
  14. ^ Kuruvilla, Carol. Scientist Whose Male Boss Won Nobel For Her Work Is Giving New $3 Million Prize Away. 7 September 2018 [2021-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8) –透過Huff Post. 
  15. ^ Johnston, Colin. Pulsar Pioneer visits us (PDF). Astronotes (Armagh Planetarium英語Armagh Planetarium). March 2007: 2–3 [2009-07-1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2-25). 
  16. ^ At Mount School 1956–61. She is the 2007 President of the Old Scholars' Associ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7. ^ Jocelyn Bell Burnell interview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eatheralltech.com; accessed 7 April 2016.
  18. ^ BBC 2011b.
  19. ^ 進入學院後每個學生發了一套工具:一個鉗子,一個長鼻鉗,一線切線鉗,一把螺絲刀……",貝爾在2007年8月14號蒙特利爾會議期間的公開講座上說
  20. ^ Jocelyn Bell Burnell. Contributions of 20th Century Women to Physics (CWP). [2007-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30).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傳記)
  21. ^ 巴斯大學的新聞公報,宣佈貝爾Burnell的退休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5-29.
  22. ^ Queen's Birthday Honours 2007. 牛津大學. 18 June 2007 [2007-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5). 
  23. ^ 物理学会网站。(访问2008年5月1日). [2010年2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7月5日). 
  24. ^ Franklin Institute citation. [2010-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5). 
  25. ^ Jansky Home Page. [2009-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5). 
  26. ^ Official list of Premium winners. [2010-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7). 
  27. ^ Royal Society article about Bell Burnell, with portrait. [2010-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14). 
  28. ^ Honorary degrees awarded at Commencement’s Morning Exercises, Harvard Crimson, June 7, 2007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年5月4日,.
  29. ^ The Guardian Commentary on the Birthday Honours, 16 June 2007
  30. ^ Article by Bell Burnell in Science:"So Few Pulsars, So Few Females" 23 April 2004: Vol. 304. no. 5670, p. 48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ee also Belfast Telegraph's interview, at this tim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1. ^ Details of the print version of the lecture are given in the Bibliography
  32. ^ Transcript of interview by Joan Bakewell for the BBC Radio 3 series "Belief" (2 January 2006). [2010-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1). 
  33.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Group 2010.
  34. ^ Press release on dark matter from the Gulbenkian Foundation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03-17.

外部連結[編輯]

視頻[編輯]

音頻[編輯]

文本[編輯]

  • Northern Star (PDF). Programme information (BBC Northern Ireland). 13 June 2007: 7–8 [2007-07-0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4-18).  (TV Documentary on Jocelyn Bell Burnell's life) (Not accessible online 24 December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