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曾侯乙編鐘複製品
出土於隨州市曾都區的曾侯乙墓編鐘,現收藏於湖北博物館
現代重現的中國古典樂器合奏中的編鐘

編鐘中國的傳統打擊樂器,始於青銅器時代。編鐘由青銅鑄成,由不同的鐘依照大小排列,並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編鐘常與編磬組合使用;「金石之聲」中的「金」就是指編鐘,「石」指編磬。

種類及結構[編輯]

外部圖片連結
image icon 甬鐘各部位名稱說明圖

編鐘的頂端有柄的稱為甬鐘,頂端帶鈕的為鈕鐘[1]周禮·考工記》載「鳧氏為鐘,兩欒謂之。銑間謂之,于上謂之,鼓上謂之,鉦上謂之。舞上謂之,甬上謂之,鍾縣謂之,旋蟲謂之,鐘帶謂之,篆間謂之,枚謂之,於上之攠謂之。」即其一為扁桶平頂為「舞」,扁桶正、背面中上部的直闊條稱為「鉦」,其兩邊突出的乳釘(隆包)稱為「枚」或鐘乳,「枚」的上下間隔部分稱為「篆」。下部稱為「鼓」,彎凹的下口稱為「於 」,尖銳的兩側稱為「銑」。[2]

編鐘的柄按甬鐘或鈕鐘之類而分別稱為「甬」或「鈕」。其中「甬」的頂端稱「衡」,「甬」中段一圈突凸的部分稱「旋」,「旋」上用以懸掛鐘鈎的孔稱「幹」。甬鐘的懸掛方式是傾斜的,鈕鐘是直懸的。一般認為,直懸的鈕鐘晚於斜懸的甬鐘。[2]

參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编钟的构造. 華夏經緯網. 2006-06-19 [2011-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8) (中文(簡體)). 
  2. ^ 2.0 2.1 莒公孫朝子鐘銘及年代問題.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2010-11-06 [2011-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