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達傳說 風之律動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薩爾達傳說 風之律動
  • ゼルダの伝説 風のタクト
  • The Legend of Zelda: The Wind Waker
日版封面
類型動作冒險
平台任天堂GameCube
開發商任天堂情報開發本部
發行商任天堂
總監青沼英二
製作人
音樂
系列薩爾達傳說》系列
模式單人多人(2人,接入GBA後合作)
發行日
  • 日本:2002年12月13日
  • 北美:2003年3月24日
  • 歐洲:2003年5月2日
  • 澳洲:2003年5月7日

薩爾達傳說 風之律動(日語:ゼルダの伝説 風のタクト,英語:The Legend of Zelda: The Wind Waker,中國大陸譯作「塞爾達傳說 風之杖」)是一款由任天堂情報開發本部開發並由任天堂發行在任天堂GameCube平台上的動作冒險遊戲。本作是薩爾達傳說系列的第十部作品;於2002年12月13日在日本率先發售,2003年3月24日在北美發售,2003年5月2日在歐洲發售。任天堂DS平台上的《薩爾達傳說 夢幻沙漏》被視為其正統續作。

《薩爾達傳說 風之律動》的遊戲設定第一次將遊戲舞台設定在茫茫大海上的一片群島上。玩家依舊操控的是系列男主角——林克(日語:リンク,英語:Link),他將為了獲得神之遺物眾神的三角神力再次面對自己的宿敵——加農(日語:ガノンドロフ,英語: Ganondorf )。在大部分的遊戲時間裏,林克將揚帆穿行在各個島嶼之間,探索各個地牢迷宮和神廟以獲得足夠的力量來擊敗加農。林克還將為尋找他失蹤的妹妹雅麗兒(Aryll)而努力。

本作延續《時之笛》及其續作《魔吉拉的面具》的遊戲風格,也保留了這兩個任天堂64遊戲的基本玩法和操控系統。本作中的重要道具是可以使用並操控風來幫助帆船漂在空中飛行前進的風之律動。[1][2][3][4]

縱然本作公佈之初宣佈採用卡通彩現的畫面風格及卡通林克的角色造型遭到了一些質疑,不過這並不影響《薩爾達傳說 風之律動》成為任天堂GameCube上最受歡迎的遊戲之一。

在本作發售近10年後,任天堂2013年1月24日的任天堂直面會Wii U特別版中,由系列製作人青沼英二宣佈本作在Wii U平台上的高清復刻版《薩爾達傳說 風之律動 HD[5]於2013年10月在Wii U平台上發售。

遊戲概要[編輯]

為呈現《風之律動》獨特的藝術表現風格而使用的全局實時燈光照明以及像景深模糊效果,讓遊戲的設定風格在從感覺上更像一部卡通動畫片的同時,也讓本作從其他遊戲中脫穎而出。

《風之律動》的遊戲操作方式主要延續自《時之笛》及其續作《魔吉拉的面具》。像林克的走、跑、攻擊、防守以及在台子上的自動跳下等基本動作也得以保留。林克還可以利用引自《時之笛》中的控制系統來「鎖定」一個敵人或其他目標物體。在這個操控方式以外還有一個新的能力就是格擋,當林克鎖定住一個敵人並且沒有積極地防守時,敵人的某些特定的攻擊會引起一個可視提醒,一個手掣振動和一個警告音;在這個時候攻擊可以使林克躲避攻擊或者是觸發格擋,而後林克可以從敵人背後發起反擊也可以從敵人頭上跳過去。這種戰術成為擊敗有裝甲的敵人和BOSS戰的關鍵。

在《風之律動》所使用的新的藝術風格使林克的眼睛比系列以往作品中的更大、更有表現力。這允許林克將他的目光關注在悄然接近的敵人或這是重要物品上。例如,如果林克需要通過點燃火炬將遙遠的東西點燃來解決一個迷題,他的眼睛可能會轉而尋找在附近的棍子,給人一種暗示,細心的玩家就知道該如何着手解決問題了。

正如所有的薩爾達系列遊戲,《風之律動》同樣包含了幾個迷宮——龐大且封閉的區域。林克要在這裏面消滅敵人、尋找寶物、解開謎題機關以通過迷宮,最後在迷宮的終點再與BOSS一決高下。為了能通過迷宮,林克主要裝備的武器是劍與盾;他使用的其他常見武器還包括:弓箭、迴旋鏢、炸彈和抓鈎。而本作加入了可以拾起某些敵人的武器來使用的設定,為系列首創。

像大多數的《薩爾達傳說》系列遊戲一樣,本次的《風之律動》同樣包含了眾多的支線任務以及收集要素,比如「任天堂畫廊」(ニテン堂ギャラリーNintendo Gallery)模式。當林克到達森林之島(森の島Forest Haven)後,可以利用飛行道具:德古葉(Deku Leaf)滑翔到一座圓柱形的小島上,島上住着一位雕塑家卡爾羅夫(Carlov),他的作品陳列室也在島上。之後等林克獲得了新道具:彩色照相機(Deluxe Picto Box)後便可以對遊戲中的非玩家角色和敵人進行拍照,把拍好的照片交給卡爾羅夫就可以讓他根據照片雕刻出角色模型。本作一共有134個角色模型可供玩家收集,不過相機一次只能拍三張照片。

另一個支線任務是現在系列(《薩爾達傳說》、《林克的冒險》、《夢幻沙漏》和《靈魂軌跡》除外)都有的要素——收集心之碎片並在集齊後還原成心之容器。此外,《風之律動》還包括了散落在整個海洋中的藏寶圖;玩家們可以找到並修復它們以獲取寶物的線索。寶物包括了盧比(遊戲中的貨幣)、心之碎片和其他各種地圖;比如「大章魚地圖」和「島嶼之心地圖」。

在遊戲一周目通關之後,玩家還可以進入二周目進行遊戲;而遊戲內容將發生一些更改:

  1. 相機在遊戲伊始時就已裝備在林克身上了,這使得完成「任天堂畫廊」這個支線任務更加簡單;
  2. 林克將能讀懂海利亞語(海拉魯王國的語言);
  3. 雅麗兒穿的是印有白色骷髏的紅褐色連衣裙,而非原先的藍色;
  4. 林克將穿着藍色龍蝦裝而非傳統的綠色勇者服登場並直至遊戲再次過關。

登場人物[編輯]

主要角色

  • 林克(リンクLink,CV:松本幸):本作的男主角。是一位與自己的妹妹和祖母生活在普魯魯島(日語:プロロ島,英語:Outset Island)上的12歲少年。因為妹妹被怪獸抓走從而踏上了冒險的旅程。
  • 泰特拉(テトラTetra,CV:橘光):本作的女主角。是海盜團的首領。她的真實身份是薩爾達公主,但是在加農和海拉魯國王告訴她之前,連她自己也不知道。
  • 薩爾達公主(ゼルダ姫Princess Zelda,CV:橘光):是被毀滅的傳說中海拉魯王國的王室後裔,是泰特拉的真身。她從死去的母后那裏繼承了「智慧的三角神力」。
  • 加農(ガノンドロフGanondorf,CV:長嶝高士):本作的反派。破壞掉遠古的封印而重新復生的邪神。擁有「力量的三角神力」
  • 紅獅王號(赤獅子の王King of Red Lions,CV:丸山詠二):林克遇到的一艘會說話的帆船。他的真實身份是海拉魯國王。
  • 海拉魯國王(ハイラル王King Hyrule,CV: 丸山詠二):傳說中的海拉魯王國的最後一位國王。擁有「勇氣的三角神力」
  • 雅麗兒(アリルAryll,CV:松本幸):林克的妹妹。贈送給林克望遠鏡,後被怪獸抓走。
  • 金克爾(チンクルTingle,CV:宮田浩徳):相信自己是勇者的猥瑣中年男子(看上去似乎有35歲)。
  • 時之勇者(時の勇者Hero of Time):傳說中將把『魔王』封印的綠衣英雄。其身份是《時之笛》中的林克。

海盜泰特拉一家

  • 貢扎(ゴンゾGonzo):泰特拉一家的領導者。
  • 塞內卡(セネカSenza):擁有獨特鬍子的大漢。是這艘海盜船的機械師,相當健談。
  • 納智(ナッジNudge):娘娘腔。一直替大家管理着財物,特別喜好縫紉。是一個真實戰鬥力比貢扎還強大的人。
  • 祖克(ズコZuko):家族裏的瞭望員。沉默寡言。
  • 瑪克(モッコMako,有鯊魚之意):家族裏的智者。平時戴着眼鏡並沉默寡言。
  • 尼克(ニコNiko):家族裏的部下。性格開朗。

迷宮[編輯]

等級 迷宮名 階數 地域 道具 頭目
1 惡魔要塞魔獸島,Forsaken Fortress) 2
(1F - 2F)
魔獸島 エモノ袋(Spoils Bag)
海賊のお守り(Pirate's Charm)
2 龍巖熔洞竜の山のほこら,Dragon Roost Cavern) 4
(1F - 4F)
龍之島 羅盤(Compass)
カギつめロープ(Grapping Hook)
ディンの神珠(Din's Pearl)
巨型鐵甲蜈蚣
(ゴーマ,Gohma)
3 禁斷之森禁断の森,Forbidden Woods) 5
(B1 - 4F)
森之島 ブーメラン(Boomerang)
フロルの神珠(Farore's Pearl)
藍色食人花
(カーレ•デモス,Kalle Demos)
4 神之塔神の塔,Tower Of The Gods) 4
(1F - 4F)
東三角島 勇者の弓(Hero's Bow) 神之手
(裁定者 ゴードン,The Great Arbiter - Gohdan )
5 惡魔要塞魔獸島,Forsaken Fortress) 2
(1F - 2F)
魔獸島 ハーマー(Skull Hammer) 盔甲巨鳥
(大怪鳥 ジークロック,The Monstrous Helmaroc King)
6 地之神殿大地の神殿,Earth Temple) 3
(B2 - 1F)
石之島 ミラーシールド(Mirror Shield) 幽靈面具
(封印の守護者 ジャイ・ハーラ,Protector of the Seal - Jalhalla )
7 風之神殿風の神殿,Wind Temple) 3
(B1 - 2F)
風之島 フックショット(Hookshot) 巨型沙蟲
(封印の守護者 モルド・ゲイラ,Protector of the Seal - Molgera )
8 加農城ガノン城,Ganon's Tower) 1 海拉魯城 光の矢(Light Arrow) 加農
(ガノンドロフ,Ganondorf)

遊戲劇情[編輯]

遊戲的故事發生在《時之笛》的劇情完結許多年以後[6][7][8][9],在一片浩瀚的大海與小島嶼點綴的海洋上。傳說在其中一座島上坐落着一個古老的王國,它被一個被稱為加儂多夫的邪惡之王所攻擊。加儂多夫最終被一個揮舞着鞭撻邪惡之刃的男孩擊敗並被封印起來。之後男孩離開了王國,加儂多夫再次出現並又一次攻擊了王國,但是男孩和那把聖劍都沒有再出現。沒有人知道王國發生了什麼事。

遊戲開始於林克的10歲生日當天的普魯魯島上。正當他慶祝時,一隻巨鳥飛過島嶼的上空並在島上的叢林區域丟下了一個女孩。林克從樹林中的生物手裏救出了女孩,但他的妹妹雅麗兒卻被那隻巨鳥抓走了。被林克救下來的女孩叫泰特拉,她竟然是一艘海盜船的船長,並同意幫助林克救回他妹妹。在泰特拉的幫助下,林克發現他的妹妹與其他被綁架的女孩一起被關在一座的島嶼的要塞內,但他​​被那隻巨鳥抓住並被扔進了大海里。

林克被一艘會說話的龍舟所救,龍舟自稱是紅獅王。他告訴林克那隻巨鳥是傳說中的邪神加儂多夫的部下之一。龍舟還告訴林克:林克需要找到三顆被稱為「女神的寶珠」的神之遺物以獲得去救妹妹所需的力量。集齊後,寶珠打開了前往神之塔的道路,林克必須要證明自己價值以獲得他所需要的力量。之後他通過了神的考驗,被送到沉入海底的古代海拉魯王國,在那裏找到了聖者之劍——傳說中那把鞭撻邪惡之刃。

林克回到了島上的惡魔要塞,他的妹妹就被關在那裏。這時泰特拉和她的海盜也與林克為伍,他們解救林克的妹妹和其他女孩到安全的地方,而林克則去挑戰加儂多夫。林克輕鬆打敗了那隻巨鳥,但加儂多夫更輕鬆地打敗了林克。泰特拉回來幫助林克,但她也被打敗了。加儂多夫告訴林克,聖者之劍已經失去了它擊退邪惡的力量,然後加儂多夫試圖奪取泰特拉的項鍊,他感覺到項鍊散發的巨大力量。但在加儂多夫正要下手的時候,林克和泰特拉被鳥人族所救走;林克在尋找收集「女神的寶珠」時曾幫助過鳥人族,現在輪到他們來幫助林克了。而一道趕來的龍神則將惡魔要塞燒為灰燼。

龍舟載着林克和泰特拉回到了水下的城堡。在那裏,紅獅王告訴他倆自己的真實身份其實是海拉魯的國王,而他們所在的地方正是海拉魯城堡,傳說中的古代王國的權力象徵。在加農衝破了對他的封印後,神命令人們逃離到山頂上,然後讓海水淹沒了海拉魯王國,將王國及加儂多夫密封在大海之下。國王還揭示了泰特拉的真實身份其實是薩爾達公主!她是智慧的三角神力的守護者,三角神力是一個能授予其持有人神聖力量保護的古老遺物。

薩爾達公主被留在了城堡里的藏身處,而林克和國王返回到海面去找出聖者之劍失去神力的原因。他們發現,兩個將能量注入進聖者之劍的古聖先賢被加儂多夫的軍隊殺害了。要恢復聖者之劍的力量,必須要去喚醒新的聖人。林克喚醒了兩位新的聖人——地之聖者與風之聖者,然後去尋找八塊古老傳說中的勇者遺留下來的勇氣三角神力的碎片。最後,林克再次前往神之塔以獲得神的認可,成為了風之勇者。

等林克回到海拉魯時發現,加儂多夫已經發現了薩爾達公主並綁架了她。他跟着加儂多夫到加儂塔,但再次被擊敗了。加儂多夫還把林克的勇氣三角神力奪走,將自己的力量三角神力與林克和薩爾達公主的三角神力相結合,終於形成完整的三角神力,將被授予支配一切的權力。然而,在加儂多夫向三角神力許願之前,海拉魯國王搶先一步並向三角神力許願:「請將光明的未來交給那邊的孩子,讓海拉魯復甦,讓希望與光明重新降臨!」這使得加儂多夫惱羞成怒。最後的決戰終於開始了。開始時,怒不可遏的加儂多夫像湧進海拉魯的海水般攻擊着林克,但是在薩爾達公主的幫助下,林克最終殺死了加儂多夫。 林克和泰特拉返回陸地表面,而國王決定繼續留在海拉魯。後來,林克和泰特拉向遠方航行去尋找一片新的土地。

開發歷史[編輯]

《薩爾達傳說 128》的截圖

1999年3月3日,任天堂宣佈正在開發新一代的家用主機。這個主機就是任天堂GameCube,它於2000年8月24日也就是任天堂Space World 2000展會舉辦的前一天被公佈於世。[10]在展會中,任天堂連同主機的規格及外觀造型的公佈,還向人們提供了幾個遊戲演示(Demo)來展現GameCube強大的機能;其中一個是現實風格的林克與加農之間即時演算的對決。這個演示被稱為《薩爾達傳說 128》,類似於《超級馬里奧 128》。儘管看似是匆匆製作的純技術演示,但粉絲們和媒體都推測,戰鬥可能是正在開發中的薩爾達遊戲或至少是未來的薩爾達系列遊戲將採取的發展方向。[11]IGN的工作人員提到這個演示是一個「非正式續作」,並稱「這一切元素絕對是我們想在任天堂GameCube上的薩爾達系列作品所希望看到的」還說「任天堂粉絲的未來看起來非常有前途」。[11]

任天堂表示沒什麼會比薩爾達傳說登陸到GameCube上的可能性更大了。但直到一年後的任天堂Space World 2001展會上,任天堂才公佈了一款全新的薩爾達傳說新作。這款新作不同於前一年展會上的那個陰暗、粗糙的遊戲演示,取而代之的是採用了卡通彩現技術的 畫面,就像一部可以互動的卡通片。宮本茂表示:新的畫面表現設計是為了「讓《薩爾達傳說》系列的範圍擴展到全年齡段上」。[12]使用卡通彩現技術的做法是一個激進的轉變,而IGN猜想如果是兩個單獨的遊戲,有可能是在同時開發。[13]

新的遊戲畫面風格使本作在剛公佈時毀譽參半,有些西方的遊戲評論直接把本作稱為「Celda」(將卡通彩現的英文Cel-shading首音節與薩爾達的英文Zelda相結合的混成詞)。宮本茂為大家對畫面的反應以及媒體認為任天堂將關注移至年輕的玩家群體的說法感到吃驚,[14]並且他在下一個可供遊戲的演示發佈之前將不會再透露任何有關本作的資訊。任天堂希望人們通過試玩能把評論的重點放回到遊戲可玩性上而不是單純地討論新的畫面風格。宮本茂保證在E3 2002上將會有本作的試玩版供大家體驗,並且預告本作將於2002年晚些時候發售。[15]當任天堂在02年E3展會上展出《薩爾達傳說 風之律動》的試玩後,優秀的遊戲體驗使它獲得了當屆E3遊戲評論家大獎的「最佳遊戲主機遊戲」。IGN的一位編輯形容本作的卡通效果看起來「非常不錯」還說「本作相當有薩爾達的范兒」。[16]在那屆E3上,任天堂還公佈了本作新的要素,比如把Game Boy Advance連接到任天堂GameCube上後,玩家將會收到丁丁的幫助。

本作的遊戲故事腳本由高野光弘和高橋肇[17]基於青沼英二的故事大綱所編寫。[18]

2002年10月15日,任天堂公佈了《薩爾達傳說 風之律動》的日版副標題——風之律動風のタクト),以強調風在遊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19]任天堂正式宣佈本作將於2002年12月2日在日本首發;[20]兩天後,美國任天堂(NOA)宣佈美版的發售日期為2003年3月24日。[21]

發售[編輯]

2002年11月22日,任天堂對《薩爾達傳說 風之律動》的日本官方網站進行了更新,為預購本作的顧客將贈送一張特典光碟。[22]這張提供給預購本作的玩家的特典光碟採用任天堂GameCube的8cm DVD格式,收錄了N64平台上的《時之笛》和《時之笛 裏》兩作的復刻版。12月4日,美國任天堂也公佈了美版的特典內容,不同的是:《時之笛 裏》被換成了《魔吉拉的面具》。[23]而在歐洲,任天堂汲取了之前有零售商接受預訂後允許玩家再取消預訂而不返還特典光碟的經驗教訓,因此歐版的特典光碟與《薩爾達傳說 風之律動》的遊戲光碟共置於一個雙碟包裝盒內。[24]

2003年11月17日,任天堂發佈了一個新的GameCube同捆裝。這個新的同捆裝內包括了集合了《薩爾達傳說》、《林克的冒險》、《時之笛》以及《魔吉拉的面具系列四作的一張《薩爾達傳說 典藏版》,可供遊戲20分鐘的《風之律動》演示(Demo)以及兩部預告片。這個同捆裝還提供給在任天堂網站上註冊一台GameCube和兩款遊戲或者訂閱/續訂了《Nintendo Power》雜誌的用戶。[25]

沃爾瑪還為其會員們限時提供一套特別版任天堂GameCube同捆裝,包括了《風之律動》、特典版《時之笛》以及一根GameCube GBA 連接線(Nintendo GameCube Game Boy Advance Cable)。在澳大利亞,《典藏版》的獲得方式是購買一台GameCube或者兩款GameCube遊戲;澳洲玩家還可以在限時內購買一個包含一台GameCube、一部《風之律動》和《典藏版》的同捆裝。

最終,本作在世界範圍內共銷售了大約460萬份。

音樂[編輯]

《風之律動》的音樂由永田権太若井淑峰岸透近藤浩治擔當製作。遊戲的原聲大碟《薩爾達傳說~風之律動~Original Sound Tracks》(ゼルダの伝説~風のタクト~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ス)於2003年3月19日以雙碟的形式發售,包含了遊戲中133首音樂。本作的音樂受到愛爾蘭風格的影響,一些樂曲中採用了愛爾蘭風笛來演奏。[26]龍之島(日語:竜の島,英語:Dragon Roost Island)的主題音樂是由本作的主編曲永田権太所編排,本曲受到印加及安第斯音樂影響,主要由排簫和結他演奏。

本作中的三首原聲〈龍之島〉、〈海洋〉(大海原)以及〈Molgera〉(モルド・ゲイラ)被之後Wii平台上的《任天堂明星大亂鬥X》所採用,成為其一個特色[27]

本作中在介紹故事場景時所演奏使用的曼陀林是向宮本茂借來的[28]

曲目列表[編輯]

媒體評價[編輯]

評價
匯總得分
匯總媒體得分
GameRankings95%[36]
Metacritic96% (80則評價)[35]
評論得分
媒體得分
Game Informer10 of 10[31]
GameSpot9.3 of 10[34]
IGN9.6 of 10[32]
任天堂力量5/5顆星[33]
遊戲機實用技術30 of 30
Fami通40 of 40[30]
獎項
媒體獎項
GameSpot2003年度最佳遊戲[37]
CESA GAME AWARDS第7屆 CESA GAME AWARDS
2002-2003優秀賞[38]
數字內容大獎
デジタルコンテンツグランプリ
第18屆
角色獎( キャラクター賞
美國互動藝術與科學學會(AIAS2004年傑出美術指導成就[39]
遊戲開發者大會(GDC2004年優秀視覺藝術[40]

《薩爾達傳說 風之律動》是第四款被日本權威遊戲雜誌《Fami通》評為滿分的遊戲(滿分為40分)儘管認為它缺少系列第一款3D化的作品《時之笛》帶給人們的新鮮感。[30]評語裏說本作的遊戲性與《時之笛》相比毫不遜色,並稱讚了當初備受冷遇的卡通彩現的藝術風格。GamePro稱本作是「一部生動的藝術性與歷久彌新的玩法相結合」的遊戲[41]IGN奉勸玩家們「忘掉《風之律動》看起來跟《時之笛》完全不一樣這件事吧」,因為「這兩款遊戲實質上非常非常地相像」[32]

2004年,在遊戲開發者大會(GDC)的遊戲開發者選擇獎和美國互動藝術與科學學會的第七屆互動成就獎中,《薩爾達傳說 風之律動》分別被授予了「視覺藝術卓越獎」(Excellence in Visual Arts[42]和「藝術領域傑出成就獎」(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Art Direction[43]這兩個獎項。2007年,在IGN評選的任天堂GameCube平台最佳遊戲中,《風之律動》名列第四[44]

對本作的最集中的批評在於遊戲太過於注重於航海了。GameSpot指出這款遊戲「開始階段的節奏非常好」,但是到遊戲流程的後三分之一時,「過於注重航海方面.....很單調乏味」[45]。IGN則抱怨觀看本作的過場動畫「幾百次」成了「一個乏味無聊的困擾」,並且缺少一個能跳過動畫的選項「更令人覺得煩惱」。[32]GameSpot認為有些(核心)玩家將會因為「簡單的謎題和BOSS戰」而「稍微推遲購入」;IGN稱本作的BOSS戰「稍微有些簡單」,還指出本作里的敵人「對林克的攻擊傷害過少」。另一方面,GamePro認為本作中的迷宮有「伴隨着新的謎題並且規模更大,更富有挑戰性」的趨勢,這也使得「即使是最優秀的薩爾達系列玩家」要在本作中獲得寶物也要費一番功夫[41]

儘管取得了一些負面評論,評論家們還是維持了對《風之律動》較高的評價,美國著名的電玩雜誌《任天堂力量》將本作放在了「有史以來任天堂遊戲主機上發售的所有遊戲」中的第四位,[46]而《任天堂官方雜誌》將本作排在第12位。[47]由於本作的最後決戰將故事推向高潮,《任天堂力量》將本作的結局列入近任天堂歷史上最棒的結局之一。[48]也許對本作最高的評價來自美國電玩雜誌《Game Informer》,他們為本作打出了10分的滿分評價。並讚揚本作「blows every Zelda game out of the water and stands as the video game event of a lifetime.」[49]不僅如此,本作的優秀口碑也是的本作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它推動促進了任天堂GameCube的銷量[50]並成為任天堂歷史上最成功的預購活動[51]。娛樂網站UGO將《風之律動》列進他們所編輯的「50個應在3DS上發售的遊戲」榜單裏,並認為「以3D的方式揚帆穿行在淹沒了海拉魯王國的大海上的官感足以將「偉大(EPIC)」二字碾得粉碎。」[52]

相關作品[編輯]

續作[編輯]

2007年於任天堂DS平台上發售的《薩爾達傳說 夢幻沙漏》是本作的續作,擁有相同的藝術風格。在《夢幻沙漏》中,林克與泰特拉和海盜們在大洋上揚帆馳騁,直到遇到一艘幽靈船把他們分開本作的導演青沼英二希望《風之律動》的藝術效果能得以延續,因此激發了他創造續作的靈感。[53]

在經過修改後,《風之律動》的遊戲引擎被用到了在2006年發售的《薩爾達傳說 黃昏公主》上[54]。《黃昏公主》的畫面風格以寫實風格為主,不過仍保留的部分卡通彩現風格。

Wii平台上發售的《任天堂明星大亂鬥X》中,林克的2P形象被稱為「卡通林克(Toon Link)」,是基於《風之律動》中林克的風格,他可使用的武器都是通常林克所使用的各式各樣的。[55]在《大亂鬥X》裏,其他含有《風之韻律》元素的內容還有獎盃[56]、貼紙[57]、音樂 [27]以及卡通彩現風格的海盜船擂台[58]。在其續作《任天堂明星大亂鬥3DS/Wii U》中,卡通林克成為了獨立角色,不過在遊戲中使用的相關素材是來自本作的高清重製版本。

HD重製[編輯]

2013年1月23日,任天堂在任天堂直面會上宣佈《薩爾達傳說 風之律動》將進行高清化重製並將登陸Wii U主機平台,命名為《薩爾達傳說 風之律動 HD》。2013年9月26日起,《薩爾達傳說 風之律動 HD》陸續在全球各地上市。

參考資料[編輯]

  1. ^ The Legend of Zelda: The Wind Waker. Next Level Gaming. [2008-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3-27). 
  2. ^ The Legend of Zelda: The Wind Waker Review. [2008-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6-04). 
  3. ^ The Legend of Zelda: The Wind Waker. [2008-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2). 
  4. ^ The Legend of Zelda: The Wind Waker. [2008-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9-30). 
  5. ^ 《塞尔达传说:风之杖》Wii U强化移植版发表. 網易遊戲. [2013-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6. ^ Behind the Legend. Zelda Universe. Nintendo of America, Inc. [2008-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3). 
  7. ^ Fox, Fennec. Interview With Nintendo's Shigeru Miyamoto and Eiji Aonuma. GamePro. GamePro Media. 2002-12-06 [2010-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1). 
  8. ^ 任天堂. The Legend of Zelda: The Wind Waker. 北美任天堂. 2003-03-24. Once, long ago, this land of Hyrule was turned into a world of shadows by Ganon, who sought to obtain the power of the gods for his own evil ends. ... Hundreds of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then... 
  9. ^ 任天堂. Zelda no Densetsu: Kaze no Takt. 任天堂. 2002-12-13 (日語). かつて、このハイラルは 神の力を欲する ガノンによって闇の世界に、変えられようとした ... それから、數百年・・・ 
  10. ^ The Ultimate Gamecube FAQ. IGN. 2001-07-10 [2006-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7). 
  11. ^ 11.0 11.1 Zelda on Nintendo Gamecube. IGN. 2000-08-23 [2006-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12-12). 
  12. ^ Dingo, Star. Preview: The Legend of Zelda. GamePro. 2001-08-24 [2012-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4). 
  13. ^ Spaceworld: Mario and Zelda Sequels Shown at Spaceworld. IGN. 2001-08-22 [2006-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5). 
  14. ^ Miyamoto and Aonuma on Zelda. IGN. 2002-12-04 [2006-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6). 
  15. ^ Animal Forest for US, Zelda News and More. IGN. 2002-02-28 [2006-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7). 
  16. ^ Mirabella III, Fran. E3 2002: Legend of Zelda. IGN. 2002-05-22 [2006-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1-09). 
  17. ^ Nintendo Co., Ltd. The Legend of Zelda: The Wind Waker. GameCube. Nintendo of America, Inc. 2003-03-24. 
  18. ^ Ben Bufton. Shigeru Miyamoto Interview. NTSC-uk. 2003 [201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3). 
  19. ^ Official Legend of Zelda GCN Title. IGN. 2002-10-25 [2006-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7). 
  20. ^ Zelda Gets Official Name. IGN. 2002-12-02 [2006-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7). 
  21. ^ Zelda Gets US Release Date. IGN. 2002-12-04 [2006-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2). 
  22. ^ More Zelda for Japan. IGN. 2002-11-22 [2006-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6). 
  23. ^ Zelda. Bonus Disc Coming to US. IGN. 2002-12-04 [2006-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2). 
  24. ^ Limited Edition Zelda in Europe. IGN. 2003-04-15 [2006-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6). 
  25. ^ Zelda Bundle at $99. IGN. 2003-11-04 [2006-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7). 
  26. ^ Inside Zelda Part 4: Natural Rhythms of Hyrule. Nintendo Power. September 2005, 195: 56–58. 
  27. ^ 27.0 27.1 Full Track List with Secret Tracks. Smashbros. [2008-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1). 
  28. ^ Anthony JC; Pete Deol. Nintendo GameCube Developer Profile: EAD. N-Sider. IGN. 2011-01-12 [2008-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4). 
  29. ^ 29.0 29.1 (March 19, 2003). Zelda no Densetsu ~Kaze no Takuto~ Original Sound Tracks. Scitron Digital Contents Inc. SCDC-250.
  30. ^ 30.0 30.1 Zelda Scores Big. IGN. 2002-12-11 [2006-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9). 
  31. ^ Reiner, Andrew. Legend of Zelda: The Wind Waker review. Game Informer. [2008-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27). 
  32. ^ 32.0 32.1 32.2 Casamassina, Matt. Legend of Zelda: The Wind Waker. IGN. 2003-03-21 [2006-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1-14). 
  33. ^ Now Playing. Nintendo Power. April 2003, 167: 132. 
  34. ^ The Legend of Zelda: The Wind Waker Review. GameSpot. [2003-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7). 
  35. ^ The Legend of Zelda: The Wind Waker Reviews. Metacritic. [2006-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1). 
  36. ^ The Legend of Zelda: The Wind Waker Reviews. GameRankings. [2006-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9). 
  37. ^ GameSpot's 2003 Game of the Year. GameSpot. [2006-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3). 
  38. ^ 「第7回 CESA GAME AWARDS」受賞作品発表!. CESA. [2003年10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10月8日). 
  39. ^ 2004 Interactive Achievement Awards. 美國互動藝術與科學學會. [2005年2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9月5日). 
  40. ^ 4th Annual Game Developers Choice Awards. 遊戲開發者大會. [2004-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4). 
  41. ^ 41.0 41.1 Dingo, Star. GameCube/Review/The Legend of Zelda: The Wind Waker. GamePro. 2003-03-21 [2006-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4). 
  42. ^ Game Developer Choice Awards Archive/Visual Arts. gamechoiceawards.com. [2011-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5). 
  43. ^ 7th Annual Interactive Achievement Awards. interactive.org. [2011-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5). 
  44. ^ The Top 25 GameCube Games of All Time. IGN. 2007-03-16 [2007-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7). 
  45. ^ Gerstmann, Jeff. The Legend of Zelda: The Wind Waker review. GameSpot. 2003-03-21 [2006-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15). 
  46. ^ NP Top 200. Nintendo Power. February 2006, 200: 58–66. 
  47. ^ 20–11 Official Nintendo Magazine. Official Nintendo Magazine. [2009-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5). 
  48. ^ Nintendo Power 250th issue!. South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Future US. 2010: 46. 
  49. ^ Legend of Zelda: The Wind Waker.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12-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9). 
  50. ^ Zelda Sells 400,000. IGN. 2002-12-18 [2006-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2). 
  51. ^ Wind Waker Tops 560,000 Pre-Orders. IGN. 2003-03-12 [2006-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1-09). 
  52. ^ Sal Basile. The Top 50 Games That Belong On the 3DS. UGO. 2010-07-06 [2011-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16). 
  53. ^ Wysowski, Steve. E3 '07: The Director, Phantom Hourglass and Zelda's Future. Gamernode. 2007-07-13 [200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4). 
  54. ^ E3 2004: New Legend of Zelda Details. IGN. 2004-05-12 [2006-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8). 
  55. ^ Toon Link. Smashbros. 2008-03-28 [2008-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8). 
  56. ^ Trophy List. Smashbros. [2008-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2). 
  57. ^ Sticker List. Smashbros. [2008-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1). 
  58. ^ Pirate Ship. Smashbros. 2008-04-01 [2008-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9).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