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藏茶藏語ཇ་སྦག་威利轉寫ja sbag)是藏族的主要生活飲品,又稱為藏族的民生之,藏族諺語說:「旦夕不可暫缺」。從古到今,按歷史時期和各地風俗不同又稱為大茶、馬茶、烏茶、黑茶、粗茶、南路邊茶、磚茶、條茶、緊壓茶、團茶、邊茶等。是採摘於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雨極高山,當年的成熟茶葉和紅苔(小葉種),經過特殊工藝精製而成的全發酵茶。因這種茶葉會壓成狀收藏,故藏族人又稱之為"茶磚"。

中國歷屆政府規定藏茶主要以四川邊茶(雅安出品為主)為官茶,專為雪域高原特供,史稱「南路邊茶」。

藏茶是生物全發酵黑茶的始祖,而且雅安出品的藏茶本味厚甘,無喬木樹葉味,特別能降三高、減肥、降脂。

藏茶屬於貴价茶葉,按年份和品質確定價值,一般年代越久遠價值越高,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優質的陳年藏茶,沖泡之後顏色紅而透亮,口感醇柔,味道帶甜、微藥味和茶樹香。與普洱相似,藏茶有降及防治動脈硬化的作用。

藏茶的歷史淵源[編輯]

西藏的典籍中考證,自西藏出現藏文以來,茶就是經常出現的內容之一,西藏史記載的傳說有兩種。

  • 一說是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久病臥床。一天,贊普依窗休憩,忽見一隻小鳥飛來,口銜一根嫩枝。命宮役取來熬水,服下後,固疾竟不日而愈。贊普遂派人按此枝四處尋找,終於在臨近漢區的高山上找到了茶這種植物。
  • 另一說是唐代文成公主和親吐蕃時,曾帶三件寶物:茶葉絲綢、筆墨。自此,茶和中原文化逐漸與藏人的飲食起居融合,形成了今天獨特的藏文化

華文文獻最早關於藏茶的文字確切記載出現在《宋史》上,但總之,藏茶的歷史隨着中原和西藏文化交流源遠流長。藏茶的發展在蒙古帝國統治西藏時期達到鼎盛。公元1206年,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率騎兵直指阿里,西藏歸降。成吉思汗去世後,由其第三子窩闊台繼位,窩闊台將甘肅青海及原西夏屬區封給他的二子闊端,闊端將藏茶引入蒙軍的金戈鐵馬,將藏茶帶到中亞西亞乃至歐洲

藏茶流傳迄今,至少有上千年歷史。因為藏茶成為藏族人的生活必需品後,歷代中原政權都以它作為控制西藏的「利刃」。這種區域封鎖和交易專斷性(榷茶制),使得這種千年古茶在漢區也變得異常珍貴。

藏茶的主產地[編輯]

藏茶的中心產地從古自今都在雅安。古稱雅州,位於四川盆地西南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地理學上稱「雨極」)。

雅安境內的高山自古出名茶,史記2000多年前,西漢末年,有位叫吳理真的道士蒙山收集野茶,種下七株仙茶,取甘露井水熬煮,創造了「茶」這個流芳百世的飲品。因此,雅安是世界「茶」的發祥地,吳理真是「茶」的植茶始祖。

到了唐宋時期,雅州出產的茶葉源源不斷地通過西南邊陲運往西藏,形成初具規模的「南路邊茶」。中原政權曾用茶來換取西藏的戰馬,這就是著名的「茶馬互市」。管理「茶馬互市」的官方機構叫「茶馬司」,目前雅安境內遺留的宋代茶馬司還有六個,歷史記載中以雅州、滎經、碉門(今 雅安天全)和黎州(今雅安漢源)最為著名。

雅安作為藏茶生產中心和茶馬交易的集散地,集中了從四川瀘州眉州宜賓灌縣重慶等地和一部分雲南的原料茶重新整合,規模空前壯大。運送藏茶入藏的馬幫在古雅州集結時,最多達到三千壯丁,兩千馱馬。每年都有15000匹以上甚至多達20000匹馬在雅安成交。

雅安作為茶馬貿易的中心,又是扼川藏、川滇的咽喉之地。所以「茶馬互市」的政策法令都以雅安首發。據《明史·食貨志》記載,「明初,雅州碉門茶馬司規定,西藏的上等馬給茶40斤,中等馬給茶30斤,下等馬給茶20斤……」到了戰馬稀缺年份,雅州碉門茶馬司又頒佈:「上等馬給茶120斤,中等馬給茶70斤,下等馬給茶50斤。」說明雅安在「茶馬貿易」藏茶的交易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四川著名作曲家羅念一在藏地採風時收集到一首傳唱了三百多年的熱巴,歌詞大意是:「青青的江水,高高的山坡,高不過那烏黑的茶垛,雅安姑娘深深的情誼,賽過那浩浩悠悠的江河。。。。。」

參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