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氣玉佩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行氣銘》,出土文物。舊稱為行氣玉珮銘,約作於戰國初期,是用玉石雕刻的藝術品,更名的原因是後代發現文物拓本並非由玉珮上翻印,原文刻於十二面玉柱上。玉柱高5.3厘米,直徑3.5厘米。現藏天津歷史博物館

內容主旨[編輯]

其上有銘文,銘文共四十五字:「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有學者認為是最早的關於內氣煉養方法的文字描述,亦有學者認為此物是房中術的記載文獻。 台灣學者郭革凡先生則認為它是最早的針灸與醫療氣功文獻。[1] 郭沫若先生認為它是戰國初期的作品,於省吾先生認為它是晚作品。

參考資料[編輯]

  1. ^ 論《行氣銘》文意為傳統中醫針法之理論依據. [2017-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7).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