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經濟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當產品量由Q成長至Q2時,每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由C下降到C1,LRAC為長期平均成本

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在微觀經濟學中是指擴大生產規模引起經濟效益增加的現象,是長期平均總成本隨產量增加而減少的特性。規模經濟反映的是生產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係。

規模經濟的優越性在於:

  1. 能夠實現產品規格的統一和標準化。
  2. 通過大量購入原材料,而使單位購入成本下降。
  3. 有利於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專業化和精簡。
  4. 有利於新產品開發。
  5. 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6. 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對於提高企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效益,具有重大意義。

隨着產量的增加,長期平均總成本下降的特性。但這並不僅僅意味着生產規模越大越好,因為規模經濟追求的是能獲取最佳經濟效益的生產規模。一旦企業生產規模擴大到超過一定的規模,邊際效益卻會逐漸下降,甚至跌破趨向零,乃至變成負值,引發規模不經濟現象。

規模經濟的原因[編輯]

  1. 專業化,從亞當·史密夫的著作《國富論》開始,人們認識到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規模越大的企業,其分工也往往是更詳細的。
  2. 學習效應:隨着產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練程度增加,提高效率。
  3. 可以有效地承擔研發費用等。
  4. 運輸、使用空間等方面存在的經濟性。
  5. 購入原材料時價格談判上的強勢地位。
  6. 通過高產量分擔廣告等的固定成本。

形式定義[編輯]

存在以下定義:

  • 規模收益不變:如果齊次函數1次)
  • 規模收益遞增:如果(齊次函數>1次)
  • 規模收益遞減:如果(齊次函數<1次)

資本和勞動是生產因素,資本勞動以及是規模因素。

參考[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