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隱蔽青年
日本一名家裏蹲青年

家裏蹲(日語:引きこもり Hikikomori)泛指長期隱居在家等地方,不出頭露面。[1][2][3]

家裏蹲在日本是一種嚴重的社會現象,絕大多數家裏蹲,他們逃避社會,隱蔽於臥室之中,有時長達幾年之久。 醫生們正在努力避免「家裏蹲」對下一代造成重要影響。日本厚生勞動省把家裏蹲定義為超過半年不接觸社會、不上學、不上班,不與外人交往,生活自我封閉。[1]

家裏蹲[編輯]

家裏蹲(又叫「蟄居者」,俗稱「繭居族」、「隱蔽人士」、「關門族」、「家裏蹲」),指人處於狹小空間、不出社會、不上學、不上班,過着內向的生活[2]。「隱蔽」一般是指拒絕溝通、參與社會的心理狀態,日本國立精神神經醫療研究中心日語国立精神・神経医療研究センター定義為「由於各種因素,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減少,長期未就學或工作接觸自家以外的生活空間之狀態」。澳洲精神疾病患者親朋協會的定義亦相近,指這種人明顯不願參與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人際互動,躲避至個人的安逸空間。

「繭居族」一詞則是由英文cocooning翻譯過來,以該英文字來形容隱蔽一族是由一位美國趨勢預言家Faith Popcorn英語Faith Popcorn在她的1992年著作《爆米花報告》(The Popcorn Report)首先提出。至於日本稱為「ひきこもり」或者「引き籠もり」(羅馬字hikikomori),由「引き」(hiki)和「籠もる」(komoru)的名詞化動詞兩部分組成,按字面解釋分別為「退隱、抽離」和「隱蔽、社會退縮」,據稱日本蟄居者人數有近百萬。[4]他們大多只有出現肚子餓問題才偶然出門,平常是足不出戶,甚至有些嚴重者長達數年都如此,不過仍有少數隱蔽人士有出社會、運用互聯網工作。

在高度都市化的地區,社會經常給予青少年一些壓力,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失敗、無用的。這些壓力有很多的來源。在填鴨式教育下,加上升學主義,他們覺得家長和社會施予不少壓力。有一些極端例子指出這種壓力自幼兒園時期便開始產生。另一方面,因為一些青年缺乏溝通知識,不能在學校正常地進行學習和生活,即常稱的學校恐懼症,導致其在未成年甚至成年時期就使得自身厭惡一切群體活動,寧願待在家裏,認為這樣的行為可以避免自己與社會互動帶來的麻煩。即使是勉強畢業後,他們旋即遇上就業困難,多數只能找依靠不接觸人的兼職工作混口飯吃,入息不高,不敷支出;一部分則完全不嘗試就業,成為家人的累贅。部分則為已在穩定職場工作一段時間後,因適應不良,辭職後轉變而成。其他壓力來源包括長相(如過瘦、過胖)、學業或體能表現、財富以及種族

家裏蹲徵兆[編輯]

家裏蹲的成因是人們生活在終日疲於奔命的社會中,外在環境只帶來不安感及不確定感,所以大家會渴望尋找一個安全的殼或城堡來保護自己,加上當時市場推出各式的家居電器方便足不出戶的生活形態[5]。如青少年或成人之日常行為、生活模式及情緒出現有以下徵兆,顯現將受家裏蹲問題困擾,包括:

個人動力
  • 在社會上缺乏成功感及對人生前路感到迷惘
  • 開始不喜歡/減少外出;逗留家中,以電腦、電視、書本、睡眠或個人嗜好為伴
  • 不想上學、不想工作,甚至對個人以往感興趣的事也提不起勁
  • 對事容易有沮喪、無力感,喪失改變現狀的動力
  • 課業嚴重退步或工作效率明顯衰退
人際交往
  • 減少/害怕/拒絕與人交談及見面
  • 對現實世界的人或事開始逐漸不關心,甚至不聞不問
  • 開始過度沉迷網絡交友或飼養寵物
情緒
  • 情緒低落以及不穩定,不會想要向別人表達個人感受及想法
  • 在任何情境下試圖迴避一切具有積極意義的話題
影響
  • 由於生活習慣問題,家裏蹲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或社會適應健康方面比常人情況要差。

家庭反應[編輯]

家裏蹲常見特徵:獨居、沒有社交,僅靠網絡上的匿名社交和社會互動

家裏蹲常常被家人認為只是家事,一些家庭抱住「家醜不外揚」的心態,對家裏出了家裏蹲難於啟齒,學校或社會工作者亦很少介入。近年由於媒體廣泛報導與關注,家裏蹲的案例被視為社會病態,且與精神病扯上關聯,令一些家庭拒絕救助。有很多家人都會先觀望一段長時間才會去找尋心理學家的協助。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父母只是靜待一段時間作觀望,希望他們被稱為隱蔽青年的子女情況會自然地有所改善,父母大多認為這是隱蔽青年的必經之路,認為等待一段時間子女就會自然重投社會。但亦會有少數舊派父母會強迫他們的子女去重投社會。

統計[編輯]

日本[編輯]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於2006年的調查推測,有蟄居現象出現的家庭大約有26萬,在20〜49歲之間,曾經有過蟄居經歷的人數的比例是1.14%[6]。內閣府於2010年實施的15歲到39歲人群調查顯示,全國蟄居族的人數是23.6萬人,加上准蟄居族(為了興趣才會外出),則有69.6萬人。其中男性佔66.1%[7]。2015年內閣府再次調查人數為54.1萬人。根據日本各都道府縣的地方調查結果顯示,約半數的蟄居族年齡在40歲以上,據推算,日本蟄居族的數量將在100萬以上[8]

台灣[編輯]

台灣目前政府並沒有對「繭居族」提供相關協助。但從關聯行為,政府和教育單位,應該對拒學的孩童有相關應對方式。家族也應該協助繭居成員,尋求精神科專業醫療管道[9]。儘管臺灣目前並無繭居族的官方統計數據,但仍可從相關政府部門未升學、未就業的資料中粗估。高中階段,107 學年度高中畢業後未升學未就業人數達 1.3萬人,補習或準備升學占 42%最高,需要工作而未找到工作占 19.9%次之(教育部,2020)。大專院校(含碩博士生)107 學年度休學人數約 7.7 萬人2,其中休學原因以工作需求占 25.1%最高,志趣不合占 14.2%次之,接續為論文撰寫 8.5%、學業成績不佳 7.1%、傷病 5.4%及經濟困難 4.9%等等(教育部統計處,2020)。而 2019 年 20-29 歲失業青年人數合計 20 萬人,20-24 歲及 25-29 歲的失業率分別為 12.27%、6.57%,均遠高於該年度的平均失業率 3.37%(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9)。從這些統計資料中,反映許多青年的人生階段並非順利進展,學業與工作間也非無縫轉換,因而部分青年在人生轉換階段之間,就有機會走入繭居的生活型態[10]

香港[編輯]

現時,香港政府未有對「隱蔽人士」作出正式的定義及統計。2007年,為隱蔽青年提供支援服務的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進行調查,發現香港有超過18500名10歲至24歲的隱蔽青年[11]。2017年,有學者估算香港約有14萬名隱蔽人士[12]

家裏蹲與尼特族的區別[編輯]

家裏蹲跟「尼特族」(NEET)有相當的不同點。尼特族只是拒絕工作,平日可能遊手好閒的出門,家裏蹲則是一種更為封閉的狀態,打從心裏抗拒人群、完全從社會蒸發。[13]

涉及家裏蹲的故事作品[編輯]

參看[編輯]

註釋[編輯]

  1. ^ 1.0 1.1 對話療法支援蟄居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HK日本國際傳媒
  2. ^ 2.0 2.1 日本將有1000萬「蟄居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環球網
  3. ^ 蛰居 汉典. [2021-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5). 
  4. ^ 日本“蛰居”男性达百万 有人数年不上班不溝通. news.ifeng.com. [2018-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5). 
  5. ^ 施百俊. 宅經濟全攻略. 台灣: 商周出版. 2009年7月: 36至37頁. ISBN 9789866472893. 
  6. ^ 社会的孤立に対する施策について (PDF). [2015-09-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5). 
  7. ^ 第2節 若年無業者,フリーター,ひきこもり|平成25年版子ども・若者白書(全体版) - 内閣府. [2015-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8). 
  8. ^ 拯救百万日本蛰居族. [2019-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9. ^ 台南報導, 溫正衡 /. 台灣「繭居族」案例有增加趨勢 | 公視新聞網 PNN. 公視新聞網 PNN. 2018-04-12 [2023-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3) (中文(臺灣)). 
  10. ^ 彭, 宇君. 探討臺灣青年繭居現象.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021-01-01: 5 [2023-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7). 
  11. ^ 港隱蔽青年人數激增. www.christianweekly.net. [2023-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31). 
  12. ^ 破迷思解構隱蔽青年現象 - 明報升學網. jupas.mingpao.com. 2020-04-15 [2023-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6) (中文(臺灣)). 
  13. ^ 風傳媒:「我本來就是個廢人!」70萬日本年輕男性不想工作也不願出門,靠爸媽能養到幾歲?. [2015-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參考文獻[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