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鹿野苑印地語सारनाथ,Sārnāth,梵語:सरङ्गनाद,saraṅga-nāthá,中文另名為仙人論處、仙人住處、仙人墮(降臨)處、仙人鹿園等),位於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約10公里處,舊稱迦尸國,近世稱為貝那拉斯(Benares),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在這裏釋迦牟尼第一次教授佛法,佛教的僧伽也在此成立。鹿野苑是佛教古印度的四大聖地之一。[1]

地名由來[編輯]

按照詞源不同,鹿野苑的名稱可以分為三種:

  • 印地語सारनाथ,Sārnāth,源自梵語:सरङ्गनाद,saraṅga-nāthá,意為鹿王;
  • 梵語:मृगदाव,mṛgá-dāva,巴利語:miga-dāya,意為鹿園;
  • 梵語:ऋषिपतन,ṛṣi-patana,巴利語:isi-patana(常見於巴利藏),意為聖者降臨之地。

在一個佛教典故中,菩薩化現為鹿王,為了保護鹿群,將自己獻給了國王,而國王也因此感動,而建立了公園,以保護鹿群。該公園目前仍存在。

歷史[編輯]

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覺悟成佛後,來到鹿野苑,找到了原來的五位侍者,為其講演四聖諦,他們五位因此有所證悟,隨即出家為五比丘[2],是為佛教僧寶成就,佛、法、僧三寶至此圓滿集結成就。[3]在接下來的雨季中,佛陀就在鹿野苑的牟拉甘陀庫底精舍(mulagandhakuti vihara),僧團逐漸擴大到60人左右,後來佛陀派遣他們到各地弘法。

五比丘禮敬表徵佛法的法輪


在當地國王與富商的支持下,佛教在鹿野苑附近傳播開來。到公元3世紀時,鹿野苑已經成為重要的藝術中心,在笈多王朝時期(公元4世紀到6世紀),更是達到了頂峰。唐朝高僧玄奘於公元7世紀來到這裏,見證了鹿野苑當時的盛況。

鹿野苑後來成為佛教正量部的一個中心,但在鹿野苑也發現了赫魯嘎(Heruka)與度母(Tara)的古蹟,這說明佛教的金剛乘在此地也有過傳播。(來源請求?)

12世紀後期,鹿野苑遭突厥穆斯林的劫掠,建築等被嚴重破壞。

景觀[編輯]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對鹿野苑有這樣的記載:

答枚克佛塔
至鹿野伽藍。台觀連雲長廊四合。僧徒一千五百人。學小乘正量部。大院內有精舍。高百餘尺。石階磚龕層級百數。皆隱起黃金佛像。室中有鋀石佛像。量等如來身作轉法輪狀。精舍東南有石窣堵波。無憂王所建。高百餘尺。前有石柱。高七十餘尺。是佛初轉法輪處。


鹿野苑的所有建築被突厥人破壞殆盡,但答枚克佛塔Dhamekh Stupa[4]卻在廢墟中保存了下來,塔高達39米,直徑達28餘米[5],屬留存極少的阿育王時期建築。牟拉甘陀庫底精舍的廢墟中標有佛陀在頭一個雨季中的駐錫地,在這東面,就是1931年新建的根本香室精舍(Mulagandhakuti Vihara),那裏有精美的壁畫,介紹佛陀的生平,再後則是鹿園,仍有鹿群在那裏生活。

詔堪袛塔

阿育王石柱以前雖然被破壞過,但底部仍然在原址。原來的柱高達10多米,頭部雕有四面獅像,該獅像現被作為印度國徽的圖案。這段石柱的主要部分(2米多)目前保存在「鹿野苑考古博物館」中,該館建於1910年,另藏有一些有印度佛教藝術的珍寶,其中包括300多副圖畫。

詔堪袛塔(Chaukhandi Stupa,也稱為五比丘迎佛塔,建於笈多王朝,原為覆缽型型,頂端的八角亭是莫臥爾帝國時(16世紀)所建。

鹿野苑也有一棵很大的菩提樹,是出家人法護英語Anagarika Dharmapala(Anagarika Dharmapala)從菩提伽耶的大菩提樹上折枝移植而來。

除了根本香室精舍,鹿野苑目前的佛寺還有:

  • 緬甸法輪寺,可追溯到1908年,是鹿野苑最早的外國佛寺,負責一部分旅遊接待工作;
  • 西藏高等研修中央學院,在印度前總理尼赫魯達賴剌嘛的倡議下於1967年興建,由印度教育部文化局資助,是一所佛學院;
  • 還有中華佛寺,以及泰國、日本的佛寺等。

註釋[編輯]

  1. ^ 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聖地:蘭毗尼園(釋迦牟尼誕生)、菩提伽耶(成道)、鹿野苑(初次說法)、拘屍那迦(入滅)。
  2. ^ 五比丘分別為:憍陳如額鞞跋提十力迦葉摩訶俱男
  3. 更多內容,可參看方廣大莊嚴經·第十一中的記載。
  4. ^ Dhamekh Stupa,有譯作答枚克佛塔、達曼克塔、曇麥克塔、達美克塔、曇曼克塔等。
  5. ^ 此處是根據對應英文維基中「128 feet high and 93 feet in diameter」換算而來,也有資料說塔高為33米,另有記載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說塔高約44米。
  6. ^ 根據對應英文維基「45 foot drop to the ground」換算而來。

外部連結[編輯]

座標25°22′52″N 83°01′17″E / 25.38111°N 83.02139°E / 25.38111; 83.0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