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朝鮮半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歡迎光臨中文維基朝鮮半島主題首頁!

중국어 위키백과 조선반도에 오신것을 환영합니다!

簡介

朝鮮一詞有多重意思。它既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官方和民間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簡稱,在涉及歷史、地理、語言學、人類學等方面專有名詞時,又是包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在內整個朝鮮半島的稱呼。

「朝鮮」一詞在典籍中最早出現於《尚書大傳》。(一說是傳說中的檀君朝鮮首都阿斯達(Asadal/아사달)的古韓語中文譯文。在阿爾泰語中「asa」意為「晨曦」(日語目前仍用此詞綴表示晨曦之意);「dal」意為「大地」或「大山」。「Dal」也是高句麗常見的地名。檀君朝鮮因此有「晨曦之國」的說法。)《尚書大傳》記載周武王箕子於朝鮮之地。《史記》中也有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之地的記載。有謂「朝鮮」即「朝日鮮明」之意,「朝」讀如「朝日」的「朝」;但在《史記》卷一百一十五〈朝鮮列傳〉第五十五「集解」引張晏云:「朝鮮有濕水、洌水、汕水,三水合為洌水,疑樂浪朝鮮取名於此也。」索隱云:「朝音潮,直驕反,鮮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訕。」

朝鮮半島在20世紀之前是一個統一的朝鮮民族國家,1894年甲午戰爭以後被日本半殖民地化,直至1945年日本在二戰戰敗才得以復國。但戰後因南北地區政治理念的不同而定以北緯38度分界線(三八線)分治,日後南北雙方經歷韓戰的衝突,延續至今成為兩個互相對立的國家:

特色條目

4世紀末時朝鮮半島三國時代的版圖

朝鮮三國時代韓語:삼국시대三國時代 Samguk sidae */?)是朝鮮半島313年到公元668年之間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的歷史時期。宗教原本共同崇尚薩滿教,但在中原文化的日趨影響下,儒家文化和道教傳入。4世紀時,佛教傳入朝鮮半島後,一度成為三國的國教

朝鮮三國是在古朝鮮衰敗後而建立的。進入4世紀以後,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兼併北部的各部落國家,並於313年侵略漢四郡,經過一個世紀與百濟的爭奪,完全控制了漢四郡故地。在南部,百濟滅了馬韓54國。辰韓也由12國合併為新羅。弁韓也由12國合併為伽倻。伽倻後來又與新羅融合。六世紀開始,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雄爭霸的局面。三國之間的關係很微妙,一會兒是友,一會兒是敵。新羅最初與高句麗結盟以對付百濟和倭國。隨着高句麗的南下,新羅開始與百濟結盟對付高句麗。新羅奪到被高句麗霸佔的漢江流域後,疆土抵達黃海開始與唐朝結盟對付百濟和高句麗。668年,新羅在唐朝幫助下征服百濟後,滅高句麗,因而結束三國時代,並進入統一新羅時代

精選條目

朝鮮文學朝鮮文化的一部分,是朝鮮歷史、社會、語言、藝術,以及民族性、風俗民情等的體現。最廣義的朝鮮文學是指「朝鮮民族在各個時代的歷史生活空間所創作的文學之總合」。朝鮮民族以朝鮮半島為主要居住地,從古至今經歷了古朝鮮三國統一新羅高麗朝鮮王朝、近代,直至發展到如今的韓國朝鮮。雖然韓國和朝鮮這兩個國家在民族和血緣上同根同源,但由於各自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不同,兩國現代文學也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不過兩國共享古典文學(史前至19世紀末)和近代文學(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朝鮮文學可以分為口頭文學、國語文學和漢文文學三大領域。從朝鮮文學的形成到19世紀印刷業的發達,以民眾作為創作和接受主體的口頭文學一直是朝鮮文學的根源與基礎,是國語文學和漢文文學的發展土壤和根基。朝鮮民謠、國語詩歌、盤索里等都是用來唱的,而不是用來讀的。公元前後,漢字傳入朝鮮半島後,古朝鮮人創造出利用漢字的音和義來標記本民族語言的鄉札標記法,促進了國語文學的發展。15世紀中葉,《訓民正音》的發明使朝鮮國語文學的發展有了一個全新的起點。朝鮮古代文學深受中國文學的影響。漢字的傳入為中國文學在朝鮮半島的傳播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也開拓出朝鮮漢文文學這一新的領域。朝鮮漢文文學形成於公元5世紀之前,直到19世紀末仍然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就像中世紀歐洲一些國家創作的拉丁文作品屬於其本國文學一樣,古代朝鮮人利用漢字創作的漢文文學是朝鮮古代社會產物和意識形態,屬於朝鮮文學,是朝鮮文學史上的珍貴遺產。

特色圖片

新羅金冠

新羅金冠是5和6世紀新羅君主的頭冠。目前世界上僅有十個金冠,其中有八個在朝鮮半島。這八個金冠中有六個是新羅的其餘兩個是伽倻的。這些金冠出土於原新羅國都今韓國慶州市,並被列為韓國國寶。新羅的金冠做工精美,表明新羅當時有很高的金器製造工藝。新羅金冠的設計造型有很強的歐亞風格和薩滿教的痕跡。新羅墓葬的陪葬品中還有地中海地區的玻璃器皿和飾品。金冠非常精細而且重達一公斤,因此新羅君主可能並不日常佩戴。這些金冠可能只在一些正式的儀式性場合佩戴。一些學者甚至認為這些金冠只是用來陪葬的。

朝鮮半島新知

歡迎參與

新聞動態

維基主題

目前中文維基百科共有1項主題首頁。
人文
娛樂與體育
地理
漢字文化圈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區:河北 山西 江蘇 浙江 山東 安徽 福建 河南 湖北 湖南 廣東 廣西 海南 四川 雲南 甘肅 新疆 江西 貴州;城市:北京 天津 上海 南京 蘇州 福州 廣州 武漢 西安 寧波 青島 重慶 台州 惠州 肇慶 寧德;其他:香港 澳門 東北地區 天津濱海新區
中華民國(廣域:臺灣 福建;縣市:臺北 基隆 桃園 新竹 苗栗 臺中 彰化 南投 雲林 臺南 高雄 澎湖 宜蘭
日本東京 琉球群島
朝鮮半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韓國
越南 新加坡 馬來西亞 泰國 菲律賓
西歐:德國 荷蘭 比利時 法國 西班牙 英國倫敦) 瑞士 奧地利;北歐:芬蘭 瑞典;南歐:意大利 梵蒂岡 希臘;東歐:亞美尼亞 白俄羅斯 立陶宛 波蘭 俄羅斯 烏克蘭;跨洲國家:土耳其
  • 美洲
美國阿拉巴馬州 阿拉斯加州 亞利桑那州 阿肯色州 加利福尼亞州 艾奧瓦州 堪薩斯州) 加拿大 巴西 蘇里南 阿根廷
  • 大洋洲
澳洲
埃及 安哥拉 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