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观根本论》
作者龙树著,鸠摩罗什
语言梵文
主题佛教中观派三论宗
发行信息
出版地点印度
被引用
  1. 龙树自释“无畏论ག་ལས་འཇིགས་མེད”
  2. 青目释.“中论”
  3. 无著著.“顺中论
  4. 安慧释.“大乘中观释论
  5. 佛护释.“根本中论注བུད་དྷ་པཱ་ལི་ཏ
  6. 清辨释.“般若灯论
  7. 月称释.“净明句ཚིག་གསལ

中论》(梵语मूलमध्यमककारिका, Mūlamadhyamakakārikā藏文:dbgu ma rtsa ba'i shes rab),又译为《中观论》、《中论颂》、《中观根本论》、《正观论》,龙树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为中观派的根本论书之一。《中论》为大乘佛教重要理论著作,三论之一,汉传佛教中的三论宗也以此书为根本典籍(即依“三论”立宗)。

概论[编辑]

根据现存梵文本,中论名为Mūla-madhyamaka-kārikā,由三个单字组成。梵语Mūla是根本的意思。梵语madhyamaka,是形容词madhya(中、中间)加上最高级词尾ma,所形成的单字。意思是最中,或至中。梵语kārikā是一种文体,为一种长行颂偈,用于议论之用,即论颂。可以被直译为《根本中论颂》。藏传佛教传统上认为,所有讨论中观的书籍,都可以称为中观论,如十二门论入中论等,龙树所著此书,为一切中观论的根本,所以称为《根本中观颂》。

汉传佛教译本,时代较早,根本二字还没被加入,鸠摩罗什直译为《中论》。至嘉祥吉藏时,改称为《中观论》[1],又称正观论[2]

相传此论为《无畏论》中的一部分[3],但现存藏传《无畏论》,因为其中引用包括提婆等人著作,被考证非龙树所做,因此这个说法无法被证实。

印顺法师根据藏传佛教传统,将龙树的著作,分为两大类:一为抉择甚深义者,即“深观”,包括《中论》、《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回诤论》等,以论理方式深入诸法实相;二为分别菩萨广大行者,即“广行”,包括《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菩提资粮论》、《宝行王正论》、《劝诫王颂》等。中论属于抉择深义的著作,印顺法师称其为中观的方法学。[4]

目的[编辑]

龙树菩萨在《中论》第一卷的八句偈中开宗明义说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5];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6]接着说此无生(故无灭)的如来藏即是诸法之生因[7]。随后青目详细说明了造此中论的目的。

《中论》卷1:问曰:“何故造此论?”答曰:“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有言从韦纽天生,有言从和合生,有言从时生,有言从世性生,有言从变化生,有言从自然生,有言从微尘生。有如是等谬,故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种种说我我所,不知正法。欲断如是等诸邪见令知佛法故,先于声闻法中说十因缘法及十二因缘法[8],又为已习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说因缘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毕竟空无所有。如般若波罗蜜中说,佛告须菩提,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佛灭度后,后五百岁像法中,人根转钝,深著诸法;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定相,不知佛意著文字。闻大乘法中说毕竟空,不知何因缘故空,即生疑见。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如是则无世谛第一义谛。取是空相而起贪著,于毕竟空中生种种过。龙树菩萨为是等故。造此中论。”[9]

内容[编辑]

《中论》有五百颂,是为护持佛陀正法救护众生,破除外道的“若毕竟空[10][11]一则无罪福报应”、无因论、自然论等恶见,而阐述的“一切法不生不灭[12]、不一不异[13]、毕竟空无所有”之大乘法[14]。《中论》开篇的八句偈中开宗明义说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15]直接揭示以不生不灭、不断不常的空性为本的大乘佛教中道的观行,后为学佛者称之为八不中道。龙树菩萨的《中论》即是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及其所衍生之诸法而有的两边,而论述各边之过失。例如,《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若一切皆空(空无),无生亦无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空法坏因果,亦坏于罪福,亦复悉毁坏一切世俗法。汝今实不能知空 空因缘,及知于空(空性)义,…。”以此破斥如无如来藏而言的一切缘起性空、一切皆空之断灭空、断见论。如一切皆空,即无四圣谛等诸法。以有四圣谛诸法,故知非空。又以此品中之“若一切不空,则无有生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破斥常见外道,若一切不空(实有常住)亦有过失如; 无有生灭,没有无常、也就没有四圣谛、解脱果、三宝、因果、罪福等。以诸法生灭、无常,故有四圣谛、解脱果…可修可证,故知非不空。此非空、非不空必以本际为本,方有不堕两边之中观可言。又以〈观四谛品第二十四〉:“以有空义[16]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义)者。”及〈观因缘品第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阐述应以大乘无生法的如来藏为本而说因缘相,即是一切法皆以无生(无生故无灭)法为因而生[17],破斥无因论、自然论等等之外道诸戏论。

〈观因缘品第一〉破斥万法由四缘“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所生之邪见、谬论,此谬论也被世尊称之为凡夫妄想,佛言:“大慧!渐次生相续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缘:诸法种子)、攀(缘缘)、次第(次第缘)、增上缘等,生、所生故”[18]中。

版本[编辑]

中论的梵文本尚传流于世,又有汉译本与藏译本。现代又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版本等。

汉译本[编辑]

  • 姚秦鸠摩罗什译本。
  • 《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叶少勇译,中西书局出版社。

梵文本[编辑]

  • 《中论》梵文单行全本,现藏哲蚌寺。此外有梵文单行残本传世。[19][20]
  • 《中论》月称注本,即《净明句论》,有梵文本与藏文本留传于世。
  • 《中论》佛护释本,有梵文残本传世。

藏译本[编辑]

《中论》月称注本,即《净明句论英语Prasannapada》,有梵文本与藏文本留传于世。

注疏[编辑]

释本有下列七种:

  1. 署名为龙树,释《无畏论》(Akutobhaya)。存藏译本。
  2. 青目释.《中论》,共四卷二十七品。存汉译本,并转译为德﹑英﹑日译本。
  3. 无著著.《顺中论》二卷。
  4. 安慧释.《大乘中观释论》十八卷
  5. 佛护释.《中观根本论释》
  6. 清辨释.《般若灯论》十五卷
  7. 月称释.《净明句论英语Prasannapada》(prasannapadā)

西藏亦有中观学派唯识学派之二系统,因此《中论》为佛弟子及佛学研究者所珍重,自不待言矣。

注释与引用[编辑]

  1. ^ 《三论玄义》:“因中发观,由观宣论,要备三法义乃圆足也。”
  2. ^ 《三论玄义》:“正观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
  3. ^ 《大藏经》第五十册 No. 2047a《龙树菩萨传》(鸠摩罗什译):“大师名龙树菩萨者…作…中论五百偈。…。又造无畏论十万偈。 中论出其中。”
  4. ^ 释厚观. 《深觀廣行的菩薩道》 (pdf). [2020-10-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4-15). 
  5. ^ 此唯大乘如来藏独有,如来藏的心体永无变异,然其所含藏的种子却是可以变异的,故如来藏心含盖了不常亦不断
  6. ^ (CBETA, T30, no. 1564, p. 1, b14-17)
  7. ^ 《中论》观因缘品第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8. ^ 十二因缘法是缘起法,若无不生不灭的本因阿赖耶识即成断灭空。故十二因缘法必以十因缘法为基础,方不落入无因论中。《杂含经》卷十二中十因缘法中的“齐识而返,不能过彼。”的识即是阿赖耶识、如来藏。
  9. ^ (CBETA, T30, no. 1564, p. 1, b18)
  10.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复有摩诃衍,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11. ^ 外道不知、不证无生的本际(如来藏),故一切皆空、毕竟空。
  12. ^ 《中论》〈观本际品第十一〉:“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故如有生死(生灭)即非本际(如来藏)。
  13. ^ 《中论》〈观如来品第二十二〉:“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
  14. ^ 青目龙树《中论》卷1:问曰:“何故造此论?”答曰:“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有言从韦纽天生,有言从和合生,有言从时生,有言从世性生,有言从变化生,有言从自然生,有言从微尘生。有如是等谬,故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种种说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欲断如是等诸邪见令知佛法故,先于声闻法中说十二因缘,又为已习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说因缘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毕竟空无所有。如《般若波罗蜜》中说:‘佛告须菩提,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佛灭度后,后五百岁像法中,人根转钝,深著诸法;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闻大乘法中说毕竟空,不知何因缘故空,即生疑见:‘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如是则无世谛第一义谛。取是空相而起贪著,于毕竟空中生种种过。’龙树菩萨为是等故。造此中论。”(CBETA, T30, no. 1564, p. 1, b18)
  15. ^ (CBETA, T30, no. 1564, p. 1, b14-17)
  16. ^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八:“…,空义者即是无著义,无著义者即实性义,实性义者即真如义,真如义者即毕竟不生义,不生义者即不减义,…”
  17. ^ 《中论》:“不生亦不灭…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18.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19. ^ 叶少勇. 新发现的梵文贝叶写本《中论颂》与《佛护释》 (PDF).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大学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研究所). 2010年1月, 第47卷 (第1期): 100-101页 [2019-07-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04). 
  20. ^ 叶少勇. 《中論頌︰梵藏漢合校.導讀.譯注》. 百家出版社. 2011-06-01. ISBN 9787547502396 (中文(中国大陆)). 

参见[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