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Dentures
上颌活动假牙
MeSHD003778
Occlusal view of the same maxillary denture

假牙或称义齿是一种替代牙齿的辅助装置。一般用于代替由于意外事故、天生缺失或牙齿老化脱落等而无法正常使用的牙齿。

历史[编辑]

假牙的制作到十八世纪都没有大进步,主要是材质方面没有突破,一般用黄金或是兽骨象牙,也常取自人的牙齿。法国文学《悲惨世界》中的苦命女芳汀就卖掉自己的牙齿,上排的两颗门牙卖出了40法郎。1815年滑铁卢战争结束,战场上留下数万死伤者。猎牙者在黑夜撑开战死士兵的嘴巴,用钳子拔下大量的门牙,推动了假牙市场的繁荣。滑铁卢之牙(Waterloo Teeth)成了高品质假牙的代名词。当时伦敦一名牙医叫做库柏(Astley Cooper)在他的传记《库柏生平记事》提到一位牙齿猎人得意地说:“我可以在一个士兵被击中倒地的当下,立刻把他的整排牙齿都拔下。”

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长年戴假牙,独立战争期间,他需要常常购买牙刷、刮牙器、牙痛药物等。1789年,华盛顿在总统就职典礼的讲台上,他的嘴里只剩下左下角的一颗臼齿了。华盛顿有好几副假牙,其中有以驴牙和马牙做成的假牙,当然还有真人的牙齿。[1]美国爆发南北战争,有大批的“牙齿猎人”跟在南军与北军后方,将战死士兵的牙齿取下,销往欧洲。

古往今来许多重要的政治人物都戴假牙,像丘吉尔和蒋介石。2006年12月在欧洲社会党会议上,英国副相约翰•普雷斯科特发表演讲时,居然喷出假牙。[来源请求]

材料[编辑]

由于金的耐腐蚀性符合口腔内的环境,所以古代的假牙多为黄金制成。即使是现代,由于金合金的细微延展性,可令表面与其他牙齿吻合,所以修复效果比陶瓷制的大臼齿好。在文化角度,有些文化喜欢制作金牙齿在门牙上。 现代的假牙一般由合金等材料制成。[2] 由于钛合金的生物相容性且与金一样高强度而耐腐蚀,所以钛合金常用于假牙种植。

种类[编辑]

假牙分为活动假牙与植体假牙,活动假牙可随时在口中拿出,多用于缺损多颗牙齿的患者身上。而植体假牙则是单独从缺牙区的齿槽骨部分使用钛合金种植假牙。[2]

假牙又可被分为:

  • 固定式:
    • 人造牙冠:指口腔科患者,因牙齿外伤蛀牙等原因,将患牙修补后,再进行打磨改小,之后镶嵌的牙冠形修复体,用以保护变得脆弱的自然牙。
    • 牙桥:因一颗缺牙,牙医师利用两侧相邻的牙齿作为支撑,做出三颗假牙,而牙桥支撑点位于两侧的健康牙齿,缺点是因要套假牙而需要磨细良好的牙齿,才能套上牙桥。
    • 植牙:较昂贵的技术,把人造植体植入牙床骨,再于植体套上人造牙冠,需要动手术才能完成,但不损及周围牙齿,适合单颗或连续的缺齿。
  • 活动式:
    • 活动式假牙:在铁套上做出假的牙齿,来补足缺牙的部分,而支撑点是利用铁勾勾住牙齿来固定[3],适合缺牙较多的患者;全口缺齿的患者,则利用牙床骨表面及口腔内的黏膜固定全口假牙;另有使用植体固定的全口活动假牙[4]

注释[编辑]

  1. ^ 《华盛顿的假牙:非典型的十八世纪法国文化指南》
  2. ^ 2.0 2.1 假牙哪种材料的比较好. [2012-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 ^ 鑲配假牙托. 卫生署. [202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4). 
  4. ^ 植牙支撐全口覆蓋式活動假牙全口假牙穩當當. [202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9). 

参考文献[编辑]

  • Klaus Fuhr, Thomas Reiber: Die Totalprothese. Urban & Schwarzenberg, München u. a. 1993, ISBN 3-541-12071-1. (德文)
  • Horst Gründler, Ulrich Stüttgen: Die Totalprothese (= Grundwissen für Zahntechniker. Bd. 4). 3., überarbeitete Auflage. Neuer Merkur, Planegg 2014, ISBN 978-3-929360-84-4. (德文)
  • Lorenz Hupfauf (Hrsg.): Totalprothesen (= Praxis der Zahnheilkunde. Bd. 7). 2. Auflage. Urban & Schwarzenberg, München u. a. 1987, ISBN 3-541-15270-2. (德文)
  • Bernd Koeck (Hrsg.): Totalprothesen (= Praxis der Zahnheilkunde. Bd. 7). 4. Auflage. Urban & Schwarzenberg, München u. a. 2005, ISBN 3-437-05360-4. (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