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湖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熊湖
大熊湖
大熊湖在西北地区 (加拿大)的位置
大熊湖
大熊湖
位置西北地区
坐标65°50′01″N 120°45′06″W / 65.83361°N 120.75167°W / 65.83361; -120.75167坐标65°50′01″N 120°45′06″W / 65.83361°N 120.75167°W / 65.83361; -120.75167
湖泊类型冰蚀湖
主要流出大熊河
集水面积114,717平方公里[1][2]
所在国家加拿大
表面积31,153平方公里[1][2]
平均深度71.7米[1][2]
最大深度446米[1][2]
水体体积2,236立方公里[1][2]
滞留时间124年[1]
岸长12,719公里(加上岛屿湖岸线824公里)[1][2]
表面海拔156米
结冰11月-7月[2]
岛屿26个主要岛屿,面积总共759.3平方公里[1]
定居点迪林英语Délı̨nę
参考[1][2]
1岸长衡量标准不定。

大熊湖(英语:Great Bear Lake、甸尼语:Sahtú、法语:Grand lac de l'Ours)是加拿大北方针叶林带的一个湖泊。它是世界第8大湖,北美洲第4大湖,完全位于加拿大境内的第一大湖(苏必利尔湖休伦湖面积更大但位在美加边界上)。大熊湖位在加拿大西北地区,在北极圈上的北纬65度和北纬67度间,西经118度和西经123度间,海拔156米。

大熊湖名称来自奇佩瓦扬语英语Chipewyan language词汇“satudene”(意为大灰熊、水和人),后来又衍伸出甸尼人分支萨赫图英语Sahtu的名称。湖岸的大灰熊山名称也来自奇佩瓦扬语“Sahoyue”(意为熊和大山)[3][4]。湖南岸的萨厚月(大灰熊山)半岛和西岸的伊达桥(香草山)半岛合起来组成加拿大国家历史遗址萨厚月-伊达桥英语Saoyú-ʔehdacho遗址[5][6]

历史[编辑]

甸尼人是欧洲人到达加拿大之前主要居住在大熊湖周遭的原住民族,在这之下又可细分成居住在西北岸的黑勒斯人、大熊河附近的奴人和其他山地人、东南岸的多格里布人Tłı̨chǫ),与东岸的黄刀镇人T’atsaot’ine),以上合称为萨图甸尼人(Satudene,又称北奴人)。因纽特人偶尔会造访到湖的北岸加冕湾地区狩猎[7]

原住民过去时常在湖的钓活动别是在河流流入湖泊的地方。约翰尼·霍河流入的麦塔维什分支曾是的位置重大钓鱼的地节庆点,该位置如同北岸和南岸能够促进不同原住民族的交流,多格里布人和黄刀镇人也常常在此地起争执。大熊河流入大熊湖的地方迪林英语Délı̨nę(意为水流动的地方)因为刘河流湍急而湖面免于结冰,提供当地原住民至少6,000年前就存在的良好全年钓鱼环境。19世纪初抵达迪林地区的贸易商和探险家因为当地丰富的渔业环境深受着迷。西北公司1799年在迪林设置大熊湖的第一个商站。约翰·富兰克林也在当地设立富兰克林堡以作他1825年-1827年探险的冬季据点。富兰克林一行人在大熊湖冰上的滑冰曲棍球娱乐活动是加拿大最早有记录的比赛实例之一[8]

大熊湖周遭地区的英语名称多是在皮草贸易时期得名。亚历山大·马更些奇佩瓦扬语英语Chipewyan language的“大灰熊湖”译成“大熊湖”。五个分支的名称则是哈德森湾公司里曾经在富兰克林的北方旅程中帮助他的五个成员的名字[8]

在皮草贸易时期,区域内的原住民时常在范围内迁徙。连结大熊湖和大奴湖的运输路线艾达小径(英语:Idaà Trail)沿途上有村庄或是狩猎和钓鱼地点。1900年代以后更多甸尼人居住在迪林,其中一位重要的甸尼人先知祖父阿亚(Slave:Ehtseo Ayah)在1857出生。1921年北奴人(英语:Sahtu Dene)在图利塔签署11号合约,合约范围包括整个大熊湖区域[8]

1930年,大熊湖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勘探者被湖东岸色彩鲜艳的岩石所吸引,随后发现一个富含沥青闪石的矿床。沥青闪石是的主要来源,是一种黑色的重放射性矿物。因为20世纪初镭在治疗癌症的医学应用,镭特殊的价值导致勘探热潮随之而来。到1934年,大熊湖上已经设立三个矿场。最早发现矿产的地点金马伦湾(后来的镭港)后来成当地最大的矿场埃尔多拉多矿场[8]

直到1940年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的人力短缺,镭和银都持续在大熊湖开采。1942 年,加拿大政府暗中支持埃尔拉多金矿有限公司重新开放最主要的埃尔多拉多矿场以提取铀,在这之前它都被当作废物处理。部分的铀用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究于核子武器的曼哈顿计划。大熊湖的铀矿开采到1960年埃尔多拉多矿场关闭,被后来战后1964年到1982年回音湾有限公司的银矿开采所取代[8]

埃尔多拉多矿场

大多数矿工从加拿大南部或更远的地方来到大熊湖。矿业公司聘请北奴人当作探矿者来寻找新的矿床。尽管大部分的大熊湖新移民喜欢自己钓鱼和打猎,甸尼人会向在镭港英语Port Radium生活工作的居民出售肉和鱼。大熊湖脆弱的环境乘载力使鱼群数量在渔业活动频繁以后渐渐枯竭。联邦政府1944年-1945年完成对大熊湖的鱼群环境调查,报告中描述该湖为“生物沙漠”,并宣布永久禁止商业捕鱼作业。然而,当地的甸尼人捕鱼和垂钓仍是被允许的,湖上的小屋仍然是垂钓者的造访圣地[8]

迪林英语Délı̨nę镭港英语Port Radium的城镇规模在1940和1950年代逐渐成长,更多的甸尼人聚集到城镇里,特别是1960年代采矿活动停止以后。随着 20 世纪后期人们对镭和铀矿开采危害的认识不断增加,过去曾为矿场的大熊湖周边环境成为居住在迪林的甸尼人(也被称作萨图奥因人)发表政治诉求的契机。1998 年,一群人前往广岛,对政府从大熊湖岸边提取铀来当作对付远方人民的武器表示极大的悲痛[8]

萨图奥因人是推动保护和永续大熊湖周遭环境的领导者,特别是大熊湖在在地文化的特殊意义。他们致力于研究铀矿对健康沃尔环境的影响以及向政府追求地方自治。在他们的努力之下促成了1993年的“北奴人和梅蒂人综合土地索赔协议”(Sahtu Dene and Métis Comprehensive Land Claim Agreement),解决他们在11号合约中丧失的大熊湖周边土地的权利问题[8]

地理[编辑]

大熊湖水深图
马更些河流域图显示大熊湖在加拿大西北部的位置

大熊湖湖面面积31,153平方公里,蓄水量2,236立方公里,湖岸线长2,719公里。平均深度71.7米,最深可达446米。集水区面积114,717平方公里[9]。大熊湖的结冰期从11月晚期持续到7月[2]

湖的外型轮廓不规则,有许多形状突出的分支(英语:Arm):西北方的史密斯分支、东北方的迪斯分支、东南方的麦克塔维什分支、南方的麦克维卡分支、西南方的基思分支。迪林英语Délı̨nę小镇位在基思分支上,邻近大熊河出流口。流入大熊河的河流有:白鱼河英语Whitefish River (Northwest Territories)[10]、大云杉河[11]、霍尔丹河[12]血河英语Bloody River (Canada)[13]、斯隆河[14]、迪斯河[15]、约翰尼·霍河[16]。大熊河向西方流动,并在图利塔英语Tulita汇入马更些河[17]。迪斯分支纬度最高,位在北极圈内,夏天为永昼[8]

大熊湖位在北方针叶林冻原的交界上。湖的东北岸布满陡峭的悬崖、无数的岛屿,和峡湾似的湖岸;但湖的西南岸地形平坦,有丰富的云杉林和大片的厚苔沼。西南岸因为大灰熊山和的香草山的关系海拔稍高[8]。大熊湖知名于它清澈的湖水。1828年约翰·富兰克林在一本书里写道,一张白布丢到水里直到1噚(1.8288米)深都还可见[18]

气候[编辑]

迪林机场英语Déline Airport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湿热指数 2.8 0.5 3.8 16.6 22.8 29.8 33.5 31.8 22.9 20.5 2.4 0.3 33.5
历史最高温 °C(°F) 2.5
(36.5)
1.0
(33.8)
4.0
(39.2)
16.0
(60.8)
22.5
(72.5)
29.3
(84.7)
31.0
(87.8)
32.0
(89.6)
23.5
(74.3)
20.8
(69.4)
4.8
(40.6)
3.3
(37.9)
32.0
(89.6)
平均高温 °C(°F) −20.9
(−5.6)
−18.5
(−1.3)
−13.9
(7.0)
−1.9
(28.6)
7.4
(45.3)
16.8
(62.2)
19.4
(66.9)
16.6
(61.9)
10.2
(50.4)
−0.8
(30.6)
−11.5
(11.3)
−17.6
(0.3)
−1.2
(29.8)
日均气温 °C(°F) −25.0
(−13.0)
−23.2
(−9.8)
−19.5
(−3.1)
−7.7
(18.1)
2.5
(36.5)
10.7
(51.3)
13.3
(55.9)
11.2
(52.2)
5.7
(42.3)
−3.9
(25.0)
−15.4
(4.3)
−22.0
(−7.6)
−6.1
(21.0)
平均低温 °C(°F) −28.9
(−20.0)
−27.8
(−18.0)
−25.1
(−13.2)
−13.6
(7.5)
−2.5
(27.5)
4.4
(39.9)
7.2
(45.0)
5.8
(42.4)
1.3
(34.3)
−7.0
(19.4)
−19.2
(−2.6)
−26.3
(−15.3)
−11.0
(12.2)
历史最低温 °C(°F) −49.1
(−56.4)
−43.3
(−45.9)
−43.3
(−45.9)
−35.0
(−31.0)
−23.3
(−9.9)
−4.0
(24.8)
−1.8
(28.8)
−4.9
(23.2)
−13.3
(8.1)
−29.7
(−21.5)
−37.4
(−35.3)
−43.0
(−45.4)
−49.1
(−56.4)
历史最低风寒指数 −57.2 −54.0 −55.3 −40.4 −27.6 −6.4 0.0 −3.6 −16.3 −34.4 −46.7 −54.7 −57.2
平均降水量 mm(吋) 10.3
(0.41)
11.2
(0.44)
10.3
(0.41)
10.1
(0.40)
14.8
(0.58)
24.3
(0.96)
40.3
(1.59)
43.2
(1.70)
39.5
(1.56)
31.1
(1.22)
21.7
(0.85)
11.9
(0.47)
268.7
(10.58)
平均降雨量 mm(吋) 0.0
(0.0)
0.0
(0.0)
0.0
(0.0)
0.1
(0.00)
12.2
(0.48)
24.2
(0.95)
40.3
(1.59)
43.2
(1.70)
37.1
(1.46)
4.9
(0.19)
0.4
(0.02)
0.0
(0.0)
162.3
(6.39)
平均降雪量 cm(吋) 13.0
(5.1)
16.9
(6.7)
17.1
(6.7)
12.3
(4.8)
3.4
(1.3)
0.2
(0.1)
0.0
(0.0)
0.0
(0.0)
2.4
(0.9)
32.2
(12.7)
35.2
(13.9)
17.3
(6.8)
150.0
(59.1)
平均降水天数(≥ 0.2 mm) 5.4 6.8 7.5 3.9 6.1 8.0 10.4 12.3 12.4 12.4 10.1 7.2 102.4
平均降雨天数(≥ 0.2 mm) 0.0 0.0 0.0 0.2 4.5 8.0 10.4 12.3 11.8 2.4 0.1 0.0 49.7
平均降雪天数(≥ 0.2 cm) 6.7 7.5 9.4 4.2 1.7 0.1 0.0 0.0 0.9 10.5 11.4 8.9 61.4
平均相对湿度(%) 74.9 76.1 76.7 75.0 63.0 54.5 58.2 62.1 65.7 82.6 82.5 76.1 70.6
数据来源:加拿大环境和气候变化部加拿大气候正常值1981年-2010年[19]

地质[编辑]

加拿大地质分区图可见大熊湖位在分界上

大熊湖位在加拿大地盾喀山地区英语Kazan Region加拿大内陆地台英语Interior Plains两块地文区英语Physiographic regions of the world的边界上。大熊湖、大奴湖,和阿萨巴斯卡湖都是更新世麦康诺英语Lake McConnell冰前湖的遗迹。在冰河融化以后,大熊湖经历后冰期回弹英语post-glacial rebound。加拿大地盾上前寒武纪岩石形成麦克塔维什分支的东缘。这块前寒武纪的地层是火成岩入侵的沉积岩变质岩,形成岩脉岩床[20]。加拿大地盾和内陆地台的交会形成大部分的西岸,它是一条由石灰岩和白云岩组成的狭窄奥陶系岩石带,其中夹杂砂岩和砾岩。大熊平原主要由冰碛物组成,铺在中生代未分裂的石灰岩地层上。该地区地势平缓,海拔一般在300米以下,偶有如大灰熊山、香草山等丘陵,海拔可达450米[7]

大熊湖和大奴湖冬季湖面结冰

在最近一次冰川作用的高峰期,马更些河以东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劳伦泰德冰盖覆盖,但大熊湖西边的劳伦泰德冰盖和科迪勒拉冰盖之间已知存在一个未结冰的区域。大约10,000年前,冰缘与地盾边界大致重合。冰层跨越地层北坡阻挡水分排出,形成麦康诺英语Lake McConnell冰前湖覆盖大熊湖和大奴湖及其之间的陆地。现在仍可在大熊湖的海拔145米之上看见冰前湖的水位遗迹。湖泊从东南方排出。随着冰盖逐渐退缩,陆地不均衡地反弹,导致地表明显倾斜,并在西北方形成了一个流出口,也就成为现在的史密斯分支。随着地表不断变化,出口从史密斯分支改变到目前基思分支西端的位置。考古研究发现这个流出口威盛行于4,000年前,比现在的湖面高12米;后来的研究发现现在的大熊湖水位约成行于2,600年前[7]

生态[编辑]

大熊湖的流入河大多流经养分贫乏的地表,再加上集水区小、长年在冷冻的环境之下,还有深度较大(最大到452米),大熊湖无法支撑起生态丰富的水生环境。在加拿大较大的湖之中,大熊湖拥有的鱼种数量最少(仅有16种),且因为鱼群不常在湖里迁徙,湖的五个分支拥有各自独立的种群[8]。就大熊湖而言,生活在大熊湖沿岸温暖的浅水湾的生物多样性要高于深水区。鱼类中,湖红点鲑湖白鲑极北鲑等生活在深水区,生活在浅水湾的鱼类则包括白斑狗鱼北极茴鱼真亚口鱼等。除了如鱼类等大型动物,毛翅目蜉蝣目鞘翅目𫌀翅目无脊椎动物以及溞属水螅属等不同的浮游动物也会生活在大熊湖的水体中[21]

交通[编辑]

迪林位于大熊湖湖岸

迪林英语Délı̨nę位在大熊河上游的大熊湖湖畔[22]。在湖面结冰时大熊湖上可形成一条迪林通往大熊河的冰路[23][24]

2016年3月5日,在政府把冰路上的重量上限提高到40,000千克几天之后,一辆油罐车车辆部分掉进湖里[25]。那辆油罐车是迪林镇的70辆补给车之一,载着约30,000升的加热燃料。意外发生的地点约距离迪林3公里,邻近小镇的取水口,那个地点同时也是热门的钓鱼地点[26]。燃料最后在3月8日的2点清理完毕[27]

湖边有三栋小屋,人们会到附近狩猎或钓鱼[2]。1995年,在大熊湖钓到一只32.8千克的湖鳟,在当时是世界上钓到最大的一只鱼[28]

吉尔伯特和约翰·拉宾站在埃尔多拉多矿山的营地前

采矿[编辑]

1900年8月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的詹姆斯·麦金托什·贝尔在回音湾英语Port Radium附近发现铁矿铜矿铀矿,和钴矿存在于地底的证据。1930年5月16日,探矿者吉尔伯特·拉宾英语Gilbert LaBine在东岸发现高纯度的沥青铀矿银矿,它后来开立埃尔拉多金矿有限公司(后改名为埃尔拉多采矿与提炼公司英语Eldorado Resources)。回音湾有限公司在1965年到1981年间租借镭港的旧营地和磨坊来等待银和铜的价格回复[29]

人文[编辑]

大熊湖是甸尼人传说故事雅莫利亚(关于巨大的英雄、动物和生活景观的古老传说)的一部分。1996年湖南岸的大灰熊山半岛(萨厚月,Slave:Saoyú)和西岸的香草山半岛(伊达桥,Slave:Æehdacho)组成加拿大国家历史遗址萨厚月-伊达桥英语Saoyú-ʔehdacho遗址[5][6]萨厚月-伊达桥英语Saoyú-ʔehdacho遗址是加拿大最大的国家历史遗址,目的在承认和保护这些地方在甸尼人历史文化中的重要性。然而,悠久的土地生活历史绝不仅限于这个保护区,举例来说北岸将大熊湖与狩猎驯鹿和麝牛的重要场地连接起来,当地的口传历史也详细地记录甸尼人和因纽瓦鲁伊特人的互动[8]

预言[编辑]

大熊湖在迪林人的身份认同、律法,和文化中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所以迪林人会竭尽所能的保护它。甸尼人先知埃索埃雷亚(ɂehtsǝ́o Erǝ́ya)曾发表30多个预言且都已实现[30]。他对世界末日的预言称,随着世界干涸,少数幸存的生命将涌向并终结在大熊湖的岸边,这个湖被视为全体人类跳动的心脏[31]。迪林人都会谨慎地去遵守这些预言,这些文化上的传统成为当地自治和永续的推动力[32]

环境[编辑]

大熊湖周遭过去的采矿活动为环境带来巨大冲击。虽然1950年代已处理大部分倾倒在湖床的铀尾矿,放射性物质和重金属仍存在于湖中及沉积于东岸的土壤中。近期研究发现镭港附近的鱼群身上积累的重金属比湖的其他地方都还要多。约翰尼·霍河河中天然的汞已污染其中的鱼群,程度足以引起健康问题,该地点以前重要的渔业活动已基本上不再盛行[8]

图库[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Johnson, L.,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eat Bear Lake, J. Fish. Res. Board Can., 1975, 32 (11): 1971–1987, doi:10.1139/f75-234  quoted at Great Bear Lak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6-05. (World Lakes Database)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Hebert, Paul, Great Bear Lake, Northwest Territories, Encyclopedia of Earth, Washington, DC: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Coalition, 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he Environment, 2007 [2007-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3) 
  3. ^ Johnson, L. The Great Bear Lake: Its Place in Histo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lgary, Alberta: Arctic Institute of North America (AINA) databas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 pp. 236-237. Retrieved on: 2012-01-30.
  4. ^ Natural Resources Canada-Canadian Geographical Names (Grizzly Bear Mountain). [2014-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2) (英语). 
  5. ^ 5.0 5.1 Saoyú-ʔehdacho National Historic Site of Canada. [2014-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2) (加拿大英语). 
  6. ^ 6.0 6.1 Northwest Territories Protected Areas Strategy (Saoyú-ʔehdacho). [2014-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1). 
  7. ^ 7.0 7.1 7.2 Great Bear Lake. World Lake Database. [2021-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英语).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Liza Piper. Great Bear Lake.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2016-06-07 [2021-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加拿大英语). 
  9. ^ Great Bear Lake. World Lakes Database. International Lake Environment Committee. [2013-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5). 
  10. ^ Whitefish River. 地理名称数据库英语GeoBase (geospatial data)#Geographical Names Data Base. 加拿大自然资源部. (英文)
  11. ^ Big Spruce River. 地理名称数据库英语GeoBase (geospatial data)#Geographical Names Data Base. 加拿大自然资源部. (英文)
  12. ^ Haldane River. 地理名称数据库英语GeoBase (geospatial data)#Geographical Names Data Base. 加拿大自然资源部. (英文)
  13. ^ Bloody River. 地理名称数据库英语GeoBase (geospatial data)#Geographical Names Data Base. 加拿大自然资源部. (英文)
  14. ^ Sloan River. 地理名称数据库英语GeoBase (geospatial data)#Geographical Names Data Base. 加拿大自然资源部. (英文)
  15. ^ Dease River. 地理名称数据库英语GeoBase (geospatial data)#Geographical Names Data Base. 加拿大自然资源部. (英文)
  16. ^ Johnny Hoe River. 地理名称数据库英语GeoBase (geospatial data)#Geographical Names Data Base. 加拿大自然资源部. (英文)
  17. ^ The Atlas of Canada - Toporama. Natural Resources Canada. [2015-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4) (英语). 
  18. ^ Franklin, John. Narrative of a Second Expedition to the Shores of the Polar Sea. Carey, Lea, and Carey. 1828: 2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5) (英语). 
  19. ^ Deline A. Canadian Climate Normals 1981–2010. 加拿大环境和气候变化部. [2014-01-09]. Climate ID: 22010KA. (原始内容 (CSV (3069 KB))存档于2020-03-13). 
  20. ^ Lionel Johnson. Great Bear Lake (PDF). Canada Department of Fisheries and Oceans Freshwater Institute. [2015-02-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2-12) (英语). 
  21. ^ A. M. Muir; D. M. Leonard; C. C. Krueger.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fishery management on one of the world’s last remaining pristine great lakes: Great Bear Lake, Northwest Territories, Canada. 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 2013, (23): 293–315. doi:10.1007/s11160-012-9295-1. 
  22. ^ Deline - "Where the Water Flows". Spectacular Northwest Territories. Northwest Territories. [2014-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6). 
  23. ^ Impassable ice roads delay holiday travel. CBC News: North. CBC. 2009-12-26 [2013-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5) (英语). 
  24. ^ Open and Close Dates for the NWT's Community Access Roads. Transportation. Government of the Northwest Territories. [2013-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4). 
  25. ^ Windeyer, Chris. Fuel tanker plunges through Deline, N.W.T., ice road. CBC News. 2016-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英语). 
  26. ^ Quenneville, Guy. N.W.T. hopes to remove fuel from tanker stuck in ice near Deline quickly. CBC News. 2016-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5) (英语). 
  27. ^ Quenneville, Guy. Fuel load successfully drained from tanker stuck in ice near Deline, N.W.T.. CBC News. 2016-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5) (英语). 
  28. ^ International Game Fish Association. [2021-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3). 
  29. ^ Schiller, E A.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 Paper 65-11. Natural Resources Canada. : 42–. GGKEY:CR5H58XXBJZ.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5) (英语). 
  30. ^ Wohlberg, M. (2016-01-22). Prophet Ayah: Nostradamus of the Nort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from Edge North
  31. ^ Sakardi, L. (2017-12-28). Inside the fight to protect the Arctic’s “Water Hear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from Canadian Geographi
  32. ^ inchey, G., & Kyle, K. (2016-12-31). Deline set to launch historic self-government, 20 years in the maki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from CBC News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