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祥 (台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坐标24°10′55″N 121°29′40.2″E / 24.18194°N 121.494500°E / 24.18194; 121.494500

天祥
Tpdu
塔比多、大北投、得比督
俯瞰大沙溪谷与天祥河阶。
类型游憩区
位置台8线169.7公里处
海拔485米

天祥[注 1]德路固语Tpdu[注 2]),旧名塔比多塔比督得比督,战后初期则译作大北投,海拔485米,台湾旅游景点,位于台8线169.7公里处,是太鲁阁国家公园景点之一,行政区域辖属花莲县秀林乡富世村[1][2]

天祥的交通是仰赖中横公路,以稚晖桥横跨大沙溪连接,向东沿着立雾溪谷紧邻而行,可达太鲁阁峡谷,向西则是在天祥开始转北,沿大沙溪谷而行[3]。在尚未规划为游憩区前,天祥已经有邮局、公车站、住宿饭店、救国团天祥青年活动中心等设施与建物;自1990年代后设立游憩区,太鲁阁国家公园管理处提供游客服务站、医疗救护站及停车场,由于位置在太鲁阁峡谷之西,加上公共设施众多,已成为吸引旅人驻脚停歇的景点[4][5]

历史[编辑]

据目前文献记载得知,最早来天祥的人是伍道巴图(Udao Batto),自托罗湾[注 3](Truwan)山谷东迁,选在长满很多山棕的平坦地定居下来,Tpdu此名因此而来(太鲁阁语:mk-t-pdu“莫客得比督人”/天祥人;“pdu”为山棕,“mk”为前缀指人物或地方的属性,“t”为位于k及p之间的介音,独立“t-pdu”指“得比督”之地(名)),日语译音为“タピト”(Tapido[注 4])、汉字译“塔比多[注 5][6][7]

向来以务农、授猎为业的太鲁阁族人,于日治时期,因族人的耕地、猎域常受到日本人侵犯,导致新城威里七脚川等事件发生,直到佐久间左马太上任台湾总督一职后,为实行五年理蕃计划,于1914年展开最后一次讨伐原住民行动,战事遍及整个太鲁阁山区[6][8]太鲁阁讨伐战结束后,台湾总督府随即在天祥设立太鲁阁支厅,并在撤军的同时,为免太鲁阁族人再起事,于天祥东北方海鼠山驻扎分遣队,至昭和5年(1930年)发生雾社事件后,总督府强制将太鲁阁族人移居下山,分遣队才被裁撤[6][9]。据大正6年(1917年)记载《蕃族调查报告书》对天祥地区的人口统计:总户数8户,男性17人,女性22人,总人口39人,后因移居下山至现今的三栈富世[注 6]崇德等地,甚至远在铜门文兰西林等地也有太鲁阁族人居住,如今太鲁阁山区大多不复存见太鲁阁族人居住[10][9][11]

文天祥公园(左)原址是佐久间神社(右)。

大正4年(1915年),佐久间左马太卸任总督不久,受太鲁阁讨伐战的伤势影响下逝世[8]。为感纪念,总督府在天祥建造佐久间神社安置,完工后,大正12年(1923年)12月8日举行镇座祭,并强迫太鲁阁族人于每年1月28日前往祭拜[8][12]。昭和16年(1941年)起,因太平洋战争将战线拉长,造成对台湾在人力与物力上出现不足现象,各项设施久闲未修,合欢越岭道、神社与驻在所等皆无法修复,至昭和20年(1945年)战争结束,仍其未修,加上该年历经三次台风袭击,神社受损显得严重[12]

太鲁阁晶英酒店(左)祥德寺(右)都是天祥主要建筑之一。

国民政府迁台后,为改善东西部交通与经济发展而开辟中横公路,采东西两端往内陆方向施工[1][13]。1958年,蒋经国为中横公路发展观光游憩,因此中国旅行社兴建天祥招待所[14]。1960年5月9日,中横公路全线通车[15]。翌年,天祥招待所完工启用,其外观是栋中国宫廷式建筑[14][16]。1962年在天祥兴建祥德寺,建址在一处高位河阶上[4]。由于佐久间神社已年久失修而拆除,在当时受冷战紧张影响,国民政府选择文天祥的气节为表率,故于1967年在佐久间神社的原址改建成公园,公园内伫立一座文天祥雕像,并将塔比多更名“天祥”,沿用至今[12][17]。1968年祥德寺大雄宝殿、天峰塔完工[18]。1991年,天祥招待所改建成住宿饭店,2009年更名太鲁阁晶英酒店,是现今太鲁阁地区唯一五星级商旅性质的饭店[14]。2003年,因普渡吊桥的结构堪虞及地质不稳,今见已是改建后的桥梁,其外观仍保持悬索桥形式,实际桥身是钢梁结构,为进出祥德寺唯一通道[19][20]

2014年“台湾原住民行动部落联盟”有更改天祥为旧名塔比多之议。[21]

地理[编辑]

祥德寺是建在河阶上,该寺旁溪谷为向东流去的立雾溪。

天祥座落在河阶面上,共有四阶,从最高阶海拔530米至最低阶海拔450米,是受立雾溪的回春作用下形成,在天祥的岩壁上可见砾石层,这便是天祥昔日是立雾溪河床的证据[4][22]。天祥地质是属大南澳片岩,几经陈培源王执明等地质学家划分,其地层名称随之变更,直到1993年,依中央地质调查所所确立之名称,天祥的地质则属天长大理岩谷园片岩与带状白杨片岩变质基性岩,并有阶地堆积层分布在祥德寺与天祥公车站,这两处皆位于大沙溪与立雾溪汇流处旁河阶面上[22][23]。其岩性除了白杨片岩的变质基性岩是属于变质基性透镜体,因为是带状分布,范围较小,其余大多是千枚岩石英云母片岩透镜状大理岩体构成[23]。就位置而言,天祥也是作为太鲁阁峡谷的界线,由于东西两边的溪谷景观大不同,因此有了内外太鲁阁峡谷区分:天祥以东是“内太鲁阁峡”,为大众所称太鲁阁峡谷,呈现壁立千仞,两壁对峙的峡谷;天祥以西是“外太鲁阁峡”,相较于内太鲁阁峡,呈现溪谷景观显得开阔,且愈往上游则河床坡度愈陡[22]

参见[编辑]

注释[编辑]

  1. ^ 天祥是中横公路完工后采用之名,由于会有今昔用名之差异,为表本文用词统一,其名会改用天祥称之。
  2. ^ 2003年之前,太鲁阁族原属东赛德克的支群(称作太鲁阁群),该族群的语言是以赛德克语称之;2003之后,太鲁阁族被官方纳入正式族群(指原住民族),其语则变更“太鲁阁语”或“德鲁固语”。
  3. ^ “托罗湾”在太鲁阁语念作Truwan,位置相当于是现今南投县仁爱乡静观部落附近。
  4. ^ “Tapido”亦有文献是拼成 Tapidu、Tapitu。
  5. ^ “塔比多”是取音而来的写法,因此在诸多文献中出现记载不一的情况:塔比哆、大北投、大北斗。
  6. ^ “富世”是指富世国小一带,为富世村的村治所在地,但富世村行政辖区极广,西可至大禹岭、合欢山游客服务中心一带,几乎包括整个太鲁阁国家公园。来源参见:台湾原住民族资讯资源网:富世部落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70,000秀林鄉行政區域圖》. 内政部. 2007年7月. ISBN 9789860101966 (中文(台湾)). 
  2. ^ 臺8線里程表. 公路总局. [2010-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6) (中文(台湾)). 
  3. ^ 马路湾. 天祥‧太魯閣. 《宜蘭花東生活圈百科全圖》(圖號:21). 户外生活. 2000. ISBN 9578987536 (中文(台湾)). 
  4. ^ 4.0 4.1 4.2 林茂耀. 天祥自然之旅. 《東海岸評論》(第117期). 东海岸评论杂志社. 1998年4月 (中文(台湾)). 
  5. ^ 游登良. 《太魯閣十年回顧》. 太鲁阁国家公园管理处. 1997. ISBN 9570097388 (中文(台湾)). 
  6. ^ 6.0 6.1 6.2 孙大川. 《秀林鄉志》. 秀林乡公所. 2006年12月. ISBN 9860083266 (中文(台湾)). 
  7. ^ 廖守臣.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徙與分布(上).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4期). 中央硏究院民族学硏究所. 1977 (中文(台湾)). 
  8. ^ 8.0 8.1 8.2 鸿义章. 《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太魯閣事件》. 原住民族委员会. 2003年11月 (中文(台湾)). 
  9. ^ 9.0 9.1 卢道杰. 《太魯閣國家公園峽谷段部落變遷之研究》. 太鲁阁国家公园管理处. 2004年12月 (中文(台湾)). 
  10. ^ 田信德、杨盛涂等人. 園區內重要地名的傳統名稱. 《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文化講座內容彙編》. 太鲁阁国家公园管理处. 2001年11月 (中文(台湾)). 
  11. ^ 廖守臣.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徙與分布(下).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5期). 中央硏究院民族学硏究所. 1978 (中文(台湾)). 
  12. ^ 12.0 12.1 12.2 潘继道. 從「佐久間神社」到「文天祥公園」. 《臺灣文獻》(別冊27). 台湾文献馆. 2008-12-31 (中文(台湾)). 
  13. ^ 刘枋. 《路 東西橫貫公路開拓簡史》. 太鲁阁国家公园管理处. 1988 (中文(台湾)). 
  14. ^ 14.0 14.1 14.2 《關於太魯閣晶英》. 太鲁阁晶英酒店. 晶华国际酒店集团. [2010-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1) (中文(台湾)). 
  15. ^ 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 《臺灣省東西橫貫公路開發紀念集》. 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 1972-06-01 (中文(台湾)). 
  16. ^ 游登良. 《山徑百年》. 太鲁阁国家公园管理处. 2000. ISBN 9570273852 (中文(台湾)). 
  17. ^ 《天祥區民族精神建設揭幕》. 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成果入口网. 台湾电影文化公司. [2010-04-14] (中文(台湾)). 
  18. ^ 重要記事. 祥德寺. [2010-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1) (中文(台湾)). 
  19. ^ 张耀中. 考量安全景觀 天祥普渡橋將拆除. TVBS. 2003-03-25 [2010-05-06] (中文(台湾)). [失效链接]
  20. ^ 普渡橋紀念專輯. 祥德寺. [2010-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2) (中文(台湾)). 
  21. ^ 黄邦平、花孟璟、林子翔、佟振国、陈信仁、张瑞桢. 拒復興仁愛 山川部落爭「原」 味. 自由时报. 2014-10-25 [2014-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5). 
  22. ^ 22.0 22.1 22.2 王鑫. 《太魯閣國家公園地理、地形及地質景觀》. 太鲁阁国家公园管理处. 1984年2月 (中文(台湾)). 
  23. ^ 23.0 23.1 罗伟. 大禹嶺. 《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幅及說明書》(第27號). 中央地质调查所. 1993年10月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