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龙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屠龙刀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一把百余斤重的宝,是小说中最重要的兵器以及核心部分,相传得此刀可号令天下,因称“武林至尊”而被武林中人视为宝物,引来各种争夺,全书一直围绕屠龙刀的争夺。

《倚天屠龙记》[编辑]

《倚天屠龙记》中有一传说:“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屠龙”指屠龙刀,“倚天”则指一柄倚天剑。《倚天屠龙记》第27回〈百尺高塔任回翔〉里(新修版则改为第38回《百君子可欺之以方》里描述,并以插叙的形式来提及),峨嵋派掌门灭绝师太在万安寺自尽前曾向弟子周芷若提及倚天剑及屠龙刀的由来。倚天剑及屠龙刀是南宋末年抗蒙大侠郭靖丐帮先代帮主黄蓉两夫妇在襄阳城破前决定以死报国,为防止绝学失传,又恐防绝学落入奸人手上,两夫妇于是将义侄神雕大侠杨过小龙女夫妇送给女儿郭襄玄铁重剑加上西方精金熔铸而成。刀剑完成后郭靖夫妇把抗金名将岳飞所著绝世顶级兵书《武穆遗书》藏在屠龙刀内夹层中的刀片,同时两夫妇也把南宋年间最绝顶的武功秘籍《九阴真经》、当世武林绝学丐帮的《降龙十八掌精义》等武功典籍藏于倚天剑。然后把屠龙刀交给幼子(郭襄弟弟)郭破虏,而倚天剑则交给女儿(峨嵋派祖师)郭襄,寄望后人在适当时机把刀剑互砍,取出刀剑内的兵书、秘芨,以此驱逐元室,恢复汉人江山。郭靖夫妇寄望得屠龙刀的人以刀内的兵书手仞鞑子皇帝,同时又担心那耶得屠龙刀的人在得天下后不务正业、作威作福,因此倚天剑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以剑内的秘芨教训那得天下的人。

第三版以玄铁重剑熔铸成的只有屠龙刀,倚天剑改为以杨过、小龙女夫妇佩剑君子剑淑女剑合铸而成;同时三版亦修正成刀剑内藏有指示前往桃花岛取书的玄铁片,因旧版及第二版小说提到刀曾被猛火所烧亦无恙,但若如其内有纸不可能不烧毁,为犯驳之处,因此新修版改为刀剑之内分别藏着刻有桃花岛地形和所处方位的玄铁片,并补述屠龙刀因周身玄铁难以损毁,遂特意留下一点软铁以便和倚天剑的剑身磨锯取出地图。

屠龙刀原属郭靖、黄蓉之子郭破虏所有,但襄阳城破之日,郭破虏与父母同时殉难,屠龙刀遂流入江湖,而倚天剑则仍在郭襄手上,后来郭襄开创峨嵋派,并积极发动峨嵋派人力物力寻找屠龙刀,但不果。峨嵋掌门临死前会把刀剑秘密向下任掌门言明,以确保此秘代代相传,刀剑秘密只有掌门才有资格知道,因此亦是江湖上唯一(可能还有少数人)得知刀剑奥秘的人和“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这句的真正意思。每任峨嵋掌门也会积极率领门下弟子寻找屠龙刀,但亦苦无下文。至小说开始时,屠龙刀落在长白三禽手中,但武当派俞岱岩殷野王所骗而落入天鹰教手中。之后在王盘山上,明教“金毛狮王”谢逊大败海沙帮神拳门巨鲸帮的掌门人而夺得屠龙刀。

峨眉派掌门第三代掌门灭绝师太全心要夺回屠龙刀,且比任何人士更渴望和更积极抢夺宝刀,打算以祖师父母大侠郭靖和丐帮先代帮主女侠黄蓉两夫妇所留下并分别藏在屠龙刀和倚天剑的兵书和武功典籍统领群雄,成为中原武林中的第一门派,完成自己的心愿,同时以此光复中原河山,完成郭靖夫妇和祖师郭襄的遗志。她认为倚天剑是郭靖夫妇傅给本派祖师的遗物,屠龙刀也是郭家之物,原拥有者郭破虏殉难后应归郭襄,而她身为郭襄和郭家的传人应理所当然拥有,并视两者都是本派宝物,因此千方百计也要将两者得到手上。灭绝师太临死前要求徒弟周芷若以美色相诱张无忌以夺取屠龙刀和倚天剑,再把刀剑互砍取得刀剑内的秘籍,达成自己和郭靖夫妇及祖师郭襄的遗志,美其名曰“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后来周芷若在灵蛇岛略施奸计分别从明教“金毛师王”谢逊和蒙古汝阳王之女赵敏手上夺得刀剑,且透过刀剑互砍取得了《武穆遗书》、《九阴真经》、《降龙十八掌精义》,并顺势把刀剑失踪嫁祸给赵敏,当然这一切在后来也被杨过后人黄衫女子揭发。

周芷若为取藏在刀剑内的秘芨,把以倚天剑及屠龙刀互砍,分别断成两截。及后经黄衫女子指点,明教教主张无忌派人取回刀剑残骸,刀剑最后落得入张无忌手中,明教锐金旗掌旗吴劲草借用圣火令,重新铸造好屠龙刀,而倚天剑则因吴劲草认为灭绝师太等人杀害明教兄弟众多而不愿接续,因此倚天剑仍是断剑两截,但张无忌相信日后终能接上。

最后,周芷带在身上的《九阴真经》和《武穆遗书》亦被蒙古郡主赵敏偷去,最终九阴真经和武穆遗书都落入张无忌手中张无忌把刀中的《武穆遗书》交给徐达、朱元璋等人,以此书成功带领群豪和百姓驱遂元室,建立明朝,这时距离襄阳城破已接近百年,而在此时郭靖夫妇的遗志终于完成,并代表郭靖、黄蓉的光复大计成功实行。

小说最后张无忌亦知,“所谓‘武林至尊’,不在宝刀本身,而在刀中所藏的遗书(《武穆遗书》),以此兵法临敌,定能战必胜,攻必克,最终自是‘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但若有人一旦手掌大权,竟然作威作福,以暴易暴,世间百姓受其荼毒,那么终有一位英雄手执倚天长剑,来取暴君首级,统领百万雄兵之人纵然权倾天下,也未必便能当倚天剑之一击。”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