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孔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孔寺
基本信息
位置柬埔寨罗洛士镇英语Roluos诃里诃罗洛耶英语Hariharalaya
坐标坐标13°20′10″N 103°58′27″E / 13.335987°N 103.974116°E / 13.335987; 103.974116
宗教印度教
宗教礼仪英语Rite湿婆
开光881年
领导因陀罗跋摩一世
建筑风格高棉帝国
详细规格
长度65m
宽度67m
地图
地图

巴孔寺(ប្រាសាទ បាគង 高棉语拼音:praasaat Baakɔɔng;转写:p̥rāsādpāgṅ)是柬埔寨吴哥古迹中位于暹粒市西南15公里的一座供奉湿婆印度教圣殿(ប្រាសាទ praasaat)。此寺庙乃是881年吴哥国王因陀罗跋摩一世利诃罗阿赖耶古都建立的国寺。巴孔寺原为废墟,法国远东学院古迹维修专家莫里斯·格莱斯英语Maurice Glaize从1936年开始修复,经过七年努力到1943年大致修复原貌。

巴孔寺是一座五层的方形金字坛,底层边长65米,各层的基点原有塔门,最顶层中心矗立一座宝塔。

历史[编辑]

公元802年,吴哥王朝的第一位国王阇耶跋摩二世令柬埔寨独立于爪哇的统治,不久之后,他在诃里诃罗洛耶英语Hariharalaya建都,在公元9世纪后期,他的继承人在吴哥兴建巴孔寺作为第一座庙山型祠庙(temple mountain)。

巴孔寺作为国家寺庙的地位仅维持了几年,但后来12或13世纪的补充证明它并没有被废弃。9 世纪末,因陀罗跋摩的儿子和继任者耶索跋摩一世将首都从哈里哈拉亚迁至暹粒以北的现在称为吴哥的地区,在那里他在一座名为巴肯寺的新寺庙,并在周围建立了新的城市。


遗迹[编辑]

巴孔寺遗迹长900米X700米,由三个由两条护城河隔开的同心围墙组成,主轴由东向西延伸。外围既没有墙也没有瞿布罗,它的边界是外护城河,今天只能部分可见。当前从NH6 出发的通路位于第二个围墙的边缘。内护城河划定了400米X300米的区域,有红土墙遗迹和四个十字形的瞿布罗,并有一条宽阔的土堤穿过,两侧是七头龙,如龙桥的吃水。

两条护城河之间有22座砖砌庙宇的遗迹。最里面的围墙以红土墙为界,长 160米X120米,包含中央寺庙金字塔和八座砖砌寺庙塔楼,每侧两座。许多其他较小的建筑物也位于围墙内。就在东部的gopura外面有一座现代佛教寺庙。

宝塔本身有五层,其底部为65 x 67米。1930年代末,莫里斯·格莱兹英语Maurice Glaize根据吻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重建。宝塔顶部有一座起源较晚的单塔,其建筑风格不是9世纪开斋风格的基础,而是仿照12世纪寺庙城市吴哥窟的建筑风格。

虽然金字塔曾经一定被灰泥中的浅浮雕雕刻所覆盖,但今天只剩下碎片。一个戏剧性的场景片段,涉及似乎是战斗中的阿修罗,给人一种雕刻质量可能很高的感觉。巨大的大像石像被放置在金字塔下三层的拐角处作为守护者。狮子雕像守卫著楼梯。

图片[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书籍
  • Dumarçay, Jacques; Royère, Pascal; Smithies, Michael; Kähler, Hans; Arps, Ben; Spuler, Bertold; Altenmüller, Hartwig. Cambodian Architecture, Eight to Thirteenth Century. Brill. 2001. ISBN 90-04-11346-0. 
  • Tarling, Nicholas (编).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0-521-663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