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拿巴

巴拿巴古希腊语Βαρνάβας叙利亚语ܒܪܢܒܐ‎,英语:Barnabas,天主教译为巴尔纳伯、圣纳博),本名约瑟Ἰωσήφ,英语:Joseph)或约西Ἰωσής,英语:Joses),是《新约圣经》中记载的一个早期犹太人基督徒,亦称他为使徒[1]。他和使徒保罗合作完成了一系列的传教行程,导致基督教的广传。

巴拿巴的家世[编辑]

巴拿巴原名约瑟,是个犹太的利未人,生在塞浦路斯。使徒们给他一个别名——巴拿巴,意思是“劝慰子”(使徒行传4:36)[a]。 当时基督教会刚刚成立,巴拿巴很受他人喜爱和尊重。有些学者认为巴拿巴是耶稣的一个早期门徒。(路加福音10:1,2)。

公元33年五旬节之后不久,巴拿巴主动卖掉一块土地,把得来的金钱交给使徒。当时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凡物公用,使徒“按各人的需要,分给各人”[2]。巴拿巴可能颇为富有,留意到信徒同工的匮乏,却毫不吝啬,于是慷慨解囊。(使徒行传4:34-37)巴拿巴甘心献出自己和财物去推广天国的权益[b]。学者布鲁斯留意到,“只要别人需要鼓励,巴拿巴就义不容辞,施予援手”。 从圣经记载的另一件事,可以清楚看出巴拿巴的这个特质。

公元36年左右,大数的扫罗(后来的使徒保罗)成为基督徒。他跟耶路撒冷的会众联络,“可是所有人都怕他,不信他是门徒”。保罗怎样说服会众,相信他已真正改弦易辙,而不是借归信为名去打击会众呢?“巴拿巴就来援助他,领他到使徒那里。”[3]虽然扫罗后来返回大数的家乡,两人却成为好友。他们的友谊对传道工作造成深远的影响。(使徒行传9:30)

服事工作[编辑]

安提阿[编辑]

约莫公元45年,耶路撒冷会众接获报告,传道工作在叙利亚安提阿有惊人的增长,当地有一大群说希腊语的居民成为信徒。于是耶路撒冷会众派巴拿巴到当地视察情况,把传道工作组织起来。事实证明,巴拿巴确实是最佳人选。路加报导说:“他到了那里,看见上帝的分外恩慈,就很欢喜,开始鼓励所有人要衷心决意留在主里;巴拿巴是个良善的人,充满圣灵和信心。于是加添了一大群归主的人。”(使徒行传11:22-24)

但巴拿巴在安提阿的工作并非到此为止。学者朱塞佩·里乔蒂指出,“巴拿巴为人务实,马上看出前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浇灌工作才能获得丰盛的收成。因此,当务之急是增加收割工人。”巴拿巴来自塞浦路斯,也许习惯了跟外邦人来往,因此使徒可能觉得他特别适合向异教徒传道。可是,巴拿巴打算邀请更多人参与这件既令人振奋又富于意义的工作。

于是,巴拿巴想起扫罗。他很可能记起扫罗归信时,亚拿尼亚接获的异象。异象透露,迫害基督徒的扫罗日后会成为“蒙拣选的器皿”,“向众国族……传扬(耶稣)的名”。(使徒行传9:15)于是,巴拿巴出发往200多公里外的大数搜寻扫罗。找着之后,两人在安提阿结伴工作了差不多一年。在这段时间,门徒‘最先在安提阿蒙上帝指引称为基督徒’。(使徒行传11:25,26)

克劳狄统治期间,罗马帝国境内多处发生大饥荒。据犹太历史家约瑟夫斯透露,耶路撒冷有“许多人因找不到食物而死”。于是,安提阿的门徒“定意提供救济服务,把物资送给住在犹地亚的弟兄,各人都量力而行。他们这样做了,就由巴拿巴和扫罗经手,把物资送交众长老”。[4]

跟随保罗传福音到海外[编辑]

这事以后,发生了一件异乎寻常的大事。“他们执行公务,服事耶和华,并且禁食,那时圣灵说:‘你们在所有人当中,要为我选出巴拿巴和扫罗,做我召他们去做的工作。’”耶和华通过圣灵,委派他们执行特别的任务。“这些人奉圣灵差遣,就下到塞琉西亚,从那里启航往塞浦路斯去。”因此圣经把巴拿巴称为使徒,意思是奉差遣的人。[5]

巴拿巴和保罗走遍塞浦路斯,其间帮助了岛上的罗马行省执政官士求·保罗归信。然后他们起程前往小亚细亚南岸的佩尔吉;在那里,约翰·马可离开他们,自行返回耶路撒冷去。(使徒行传13:13)看来在此之前,由于巴拿巴的经验比较丰富,旅程一直由他主导。可是从佩尔吉起,扫罗(后来的保罗)负责带头。[6]巴拿巴没有为此感到不悦。巴拿巴是个成熟的基督徒,他谦卑地看出耶和华不单任用他,也重用他的同伴。耶和华运用他们两人,把好消息带到别的地区去。

在皮西迪亚的安提阿,保罗和巴拿巴被人驱逐出境。但在此之前,他们已把神的道传遍安提阿,有许多人接受了福音[7]在以哥念“有一大群犹太人和希腊人成了信徒”。保罗和巴拿巴花了好一段时间,“凭着耶和华的权柄大胆讲论;上帝使标征异兆通过他们的手行出来”。后来两人听闻反对者密谋要用石头打他们,就机警地逃往利考尼亚的路司得和特庇去,在那里继续向人传道。虽然巴拿巴和保罗在路司得险些丧命,他们却继续在当地“强化门徒,鼓励他们持守信仰,又说:‘我们进上帝的王国,是必须经历许多患难的。’”[8]

他们没有畏缩不前,反而重返他们受过猛烈迫害的地方去强化当地的新门徒。他们很可能也把握机会,帮助一些具备资格的男子在新成立的会众里带头。

割礼之争[编辑]

公元33年五旬节之后十六年左右,巴拿巴牵涉在一宗历史性的事件里——有关割礼的争论。当时“有些人从犹地亚下[到叙利亚的安提阿]来,开始教导弟兄说:‘你们不照摩西的规矩受割礼,就不能得救。’”巴拿巴和保罗从经验看出,人得救根本不在乎受割礼,就跟这些人争辩起来。可是,巴拿巴和保罗并没有运用自己的权力,强迫别人接受他们的观点。他们看出为了整个弟兄团体的长远福利起见,这个争论非彻底解决不可。他们把问题带到耶路撒冷,交给治理机构处理,并且提出有建设性的报告。 治理机构作出决定后,拣选了几个男子(包括保罗和巴拿巴)到安提阿,把决定告知当地的弟兄。治理机构说保罗和巴拿巴是他们“所爱的”,为了“主耶稣基督的名,连性命也不顾”。会众读过治理机构的来信和听过弟兄的演讲之后,“就因鼓励的话而欢喜”,大受“强化”。[9]

与保罗发生争执[编辑]

巴拿巴有许多富于鼓励的事迹,不过“安慰之子”也一样是不完美的人。巴拿巴和保罗计划第二次海外传道旅程的时候,曾发生剧烈争执。巴拿巴打算带表兄弟约翰·马可同去,保罗却不同意,因为马可在第一次海外传道旅程中曾撇下他们离去。为了这件事,保罗和巴拿巴“勃然大怒,就彼此分手;巴拿巴带着马可启航往塞浦路斯去”,“保罗选了西拉”同行,跟巴拿巴分道扬镳。(使徒行传15:36-40)

不过,从这件事可以进一步了解巴拿巴的为人。一个学者说:“这正是巴拿巴一贯的优点。他愿意信任马可,再给他一个机会。”这个作家认为,可能“巴拿巴所表现的信心,使马可回复自信,激发他再次履行自己的承诺”。事实表明巴拿巴对马可的信心是正确的。后来连保罗也承认马可在基督徒服事职务上对他很有用。[10]

注释[编辑]

  1. ^ 称某人做“……之子”表示他具有某种显著特征。(参看申命记3:18,《圣经新世界译本》脚注。)在公元1世纪,以别名去突出人的特质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做法。(参看马可福音3:17。)这种称呼也为大众所接纳。
  2. ^ 巴拿巴是个利未人,有人就摩西律法的规定,质疑他怎会拥有产业。(民数记18:20)可是,圣经并没有透露巴拿巴的土地在巴勒斯坦还是在塞浦路斯。此外,这块地也可能是巴拿巴在耶路撒冷境内的一块墓地。不管怎样,巴拿巴确实捐出自己的土地去帮助别人。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1. ^ 《使徒行传》14:14。
  2. ^ (使徒行传2:45下半)
  3. ^ 参看使徒行传9:26,27;加拉太书1:13,18,19。
  4. ^ 参看使徒行传11:29,30;12:25;13:
  5. ^ 参看使徒行传13:2,4;14:14。
  6. ^ 参看使徒行传13:7,13,16;15:2。
  7. ^ 参看使徒行传13:43,48-52
  8. ^ 参看使徒行传14:1-7,19-22。
  9. ^ 参看使徒行传15:1,2,4,25-32。
  10. ^ 参看提摩太后书4:11;可参阅歌罗西书4:10。

书目[编辑]

  • Markus Öhler: Barnabas. Der Mann in der Mitte. Biblische Gestalten 12. Evang. Verlagsanstalt, Leipzig 2005 ISBN 3-374-02308-8 (基于科学研究, 通俗易懂)
  • Bernd Kollmann: Joseph Barnabas. Leben und Wirkungsgeschichte. Stuttgarter Biblische Studien 175, Stuttgart 1998. (基于科学研究, 条理清晰, 通俗易懂)
  • Paul Krumme: Barnabas, Sohn des Trostes, Dillenburg, 1992, ISBN 3-89436-041-0 (圣经人物系列) (通俗易懂, 实用)
  • Markus Öhler: Barnabas. Die historische Person und ihre Rezeption in der Apostelgeschichte. Wissenschaftliche Untersuchungen zum Neuen Testament 156. Mohr Siebeck, Tübingen 2003 ISBN 3-16-147977-7 (科研著作)
  • Safiyya M. Linges : Das Barnabas-Evangelium (Broschiert). Verlag: Spohr (Juli 2004) , ISBN 3-927606-30-8
  • Robert A. Kraft: The Apostolic Fathers, Bd. 3, Barnabas and the Didache, hg. Robert Grant, New York: Thomas Nelson and Sons 1965, aktualisierte Onlineausgab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编辑]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