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徐光宪
性别
出生(1920-11-07)1920年11月7日
 中华民国浙江绍兴
逝世2015年4月28日(2015岁—04—28)(94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配偶高小霞
经历

徐光宪(1920年11月7日—2015年4月28日[1]),男,浙江绍兴人,中国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稀土材料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生平[编辑]

徐光宪于1936年考入浙江大学高工土木科。194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量子化学,师从C.D.Beckmann教授。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在北大化学系任教后,他只干了6年就被钱三强点将,抽调出来组建技术物理系,任教研室主任,并开始核燃料萃取的研究,直到中止。

1970年代,北京大学接到分离镨钕的紧急任务,从江西鲤鱼洲下放劳动的徐光宪挑起重担,他因此回到北京大学化学系,从此加入稀土研究行列。这是他学术方向上的一次转折。徐光宪曾经回忆:“当时大家都以国家需要为第一,坚决服从组织分配的。”以前在研究核燃料萃取和讲授原子核子物理的工作中一晃就是十多年。所以,重回化学系,开始研究稀土分离也是长期任务,并同样源于国家需要,在当时,稀土元素中的镨钕分离是世界级的科研难题,因为分离工艺落后,我们只能从国外高价进口,这个难题急需解决。[2]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1993年7月浙江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2012年3月担任北京浙大校友会化工分会名誉会长。

2015年4月28日上午,徐光宪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1]

学术贡献[编辑]

徐光宪与合作者在量子化学领域中,提出了原子价的新概念nxcπ结构规则和分子的周期律、同系线性规律的量子化学基础和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特征,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编著的《物质结构》被授予国家优秀教材特等奖。他创建的“串级萃取理论”解决了稀土分离的难题,在全国普遍推广应用后,使中国单一高纯稀土的生产与外贸占到全世界90%以上的份额,迫使美日稀土分离厂停产,取得国际领先水平和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奖项和荣誉[编辑]

1994年获首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成就奖,2006年获北京大学首届蔡元培奖,2009年1月9日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家庭[编辑]

妻子高小霞为中国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参考文献[编辑]

相关书籍[编辑]

  • 《化学大师 徐光宪》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2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