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社会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波兰社会党
Polska Partia Socjalistyczna
简称PPS
主席沃伊切赫·科涅茨尼英语Wojciech Konieczny
成立
  • 1892年11月17日(第一次)
  • 1987年11月15日(第二次)
总部 波兰华沙独立大道波兰语Aleja Niepodległości w Warszawie161号
意识形态社会民主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政治立场左派[1]
国内组织左翼 (2019–2021)
PPS-SDLP-UP-PL英语Polish Left-WiR英语Freedom and Equality联盟(2022–)
党歌红旗
官方色彩  红色
众议院
0 / 460
参议院
1 / 100
欧洲议会
0 / 52
省议会英语Voivodeship sejmik
0 / 552
市长
0 / 107
官方网站
ppspl.eu 编辑维基数据链接
波兰政治
政党 · 选举

波兰社会党Polska Partia Socjalistyczna,PPS)是波兰的一个左派政党,自其1892年成立至1948年为止一直在波兰政坛占据重要地位。该党在1987年复立,至今仍存。

波兰第二共和国的成立者约瑟夫·毕苏斯基是波兰社会党的成员,后来在20世纪初时成为该党领导人。

历史[编辑]

波兰社会党在1892年于巴黎成立。1893年,一个名为波兰和立陶宛王国社会民主党的政党从波兰社会党分裂出来,而波兰社会党变得更倾向于民族主义,也更加注重于让波兰独立,而波兰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更倾向于革命和共产主义。1892年11月,波兰社会党的领导层就一项政治计划达成一致。这个计划要比其所被指定的时代进步得多,它强调了: [2]

  • 基于民主原则建立独立的波兰共和国
  • 人民拥有直接选举权
  • 波兰的各个民族享有同等权利
  • 不论种族、国籍、宗教与性别,所有公民享有同等权利
  • 保证新闻自由、言论自由与集会自由
  • 税收应有积极意义
  • 确保八小时工作制
  • 指定最低工资
  • 男女同工同酬
  • 禁止招收童工(14岁及以上者才可招收)
  • 教育免费
  • 对因公致伤者提供社会支持

俄罗斯帝国爆发1905年革命后,波兰社会党成员数急剧上升,从几百名活跃成员陡升至大约60000名成员,一跃成为大党。[3] 党内的另一次分裂发生于1906年,此次分裂使波兰社会党分裂为革命派左派,革命派由约瑟夫·毕苏斯基领导,主张民族主义与波兰独立,左派则与波兰和立陶宛王国社会民主党结盟。不久,革命派重占上风并恢复波兰社会党的名字,而左派则日趋衰落,1918年与波兰和立陶宛王国社会民主党合并为波兰共产党

波兰第二共和国时期,波兰社会党开始时支持约瑟夫·毕苏斯基与其五月政变,但随后加入反对派阵营。

该党在1923年至1940年间是劳工与社会主义者国际成员。[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党以地下组织波兰社会党——自由、平等、独立的身份支持波兰抵抗运动。1948年,波兰社会党内发生致命性分裂,因为共产党采取萨拉米政策分化任何反对派。爱德华·奥休布卡-莫拉夫斯基所在的派系支持与波兰农民党结成统一战线反对共产党。而约瑟夫·西伦凯维兹领导的另一派系主张支持共产党来完成社会主义计划,但是反对强制推行一党统治。战前的政治敌意仍在对事情产生影响,而农民党领袖斯坦尼斯瓦夫·米科瓦伊奇克不会同意与社会党结成统一战线。共产党将奥休布卡-莫拉夫斯基开除,并让齐兰凯维奇成为总理,以此利用这种分裂。

1948年,共产主义者和齐兰凯维奇一派与共产主义政党波兰工人党合并为波兰统一工人党,成为波兰共和国的执政党;而另一派系的剩余成员随同波兰流亡政府流亡国外,幸存下来。

1987年,扬·约瑟夫·利普斯基这样的左翼反对派人物成立同名政党,试图维持原来波兰社会党的传统。但是,新的波兰社会党波兰第三共和国的政治版图中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

波兰社会党的主要宣传刊物为《工人报》。

相关人物[编辑]

总统与国家首脑[编辑]

总理[编辑]

其他人物[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Deklaracja ideowa. PPS - Polska Partia Socjalistyczna. [2022-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2) (波兰语). 
  2. ^ Friszke, Andrzej. O kształt niepodległej. Warszawa: Biblioteka "Więzi". 1989: 22. ISBN 83-7006-014-5. 
  3. ^ Friszke, Andrzej. O kształt niepodległej. Warszawa: Biblioteka "Więzi". 1989: 45. ISBN 83-7006-014-5. 
  4. ^ Kowalski, Werner. Geschichte der sozialistischen arbeiter-internationale: 1923 - 19. Berlin: Dt. Verl. d. Wissenschaften, 1985. p. 316

参见[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