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铃薯块茎细胞内的淀粉体

淀粉体(英语:Amyloplast),又称造粉体淀粉质粒体,是高等植物细胞中的一种白色体(白色体又是质粒体的一种),主要功能为以淀粉的形式合成及储存糖类,留待需要时使用。淀粉体和叶绿体有密切关系,目前已观察到在马铃薯块茎中可相互转换。

分布与机制[编辑]

淀粉体是一种特化的白色体,和淀粉的代谢有关,植物可将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经由聚合转变成淀粉,再以淀粉粒的形式储存于淀粉体中。淀粉体通常存在于植物的果实块根块茎等地下储存器官发现。当植物需要能量时,淀粉体可将其中储存的淀粉分解成葡萄糖,提供植物使用。[1]

和其他质粒体一样,淀粉体含有自己的环状DNA。根据内共生理论,质粒体县认为起源于原核生物在真核细胞内的共生。除了淀粉体之外,特化的白色体还有蛋白质体油粒体

形态[编辑]

各种质粒体的关系图

淀粉体中含有一个至数个淀粉粒,其外型因不同植物而有不小的差异,即使同一淀粉体内,淀粉粒的大小、形状也可能会有不同。总体来说,大部分的淀粉粒呈角形或球形,其中直链淀粉含量越多者,淀粉粒越接近圆球形。

有些植物的淀粉粒有明显的同心层纹,是因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对水的溶解度不同,膨胀程度不同所致,这些层纹的中心点称为粒脐hilum),不同植物的粒脐形状也有所不同,有些呈星形,有些呈圆形。由于层纹的来源为对水溶解度不同所致,在干燥的情况下,淀粉粒就没有层纹的构造[2]

转换[编辑]

淀粉体和另一种质粒体——叶绿体有密切关系。淀粉的代谢有时也可在叶绿体中进行,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淀粉体和叶绿体被认为可以相互转换,目前这种转换的现象只在马铃薯的块茎中被发现:当块茎受到光照时,会转变为绿色,这是因其淀粉体转化为叶绿体造成的。[3]

感知重力[编辑]

植物的向地性根冠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根部的生长会朝向地心弯曲。对于向地性形成的机制有许多说法,其中一种淀粉平衡石假说(starch-statolith hypothesis)于1900年由G.Haberlandt和E.Nemee提出,想法来自无脊椎动物平衡囊(statocysts),平衡囊内腔附着了许多感应的毛,腔中有许多成分为碳酸钙的平衡石,当平衡囊受到外力而改变位置时,平衡石的再次沉淀会碰触到感应毛,造成感应毛的弯曲,从而送出动作电位到达中枢神经以产生感觉。淀粉平衡石假说即认为植物根冠细胞中的淀粉体就有如动物的平衡石,当淀粉石受重力影响再次沉淀时,会使特化为平衡细胞的中轴细胞产生反应。虽然详细机制还不清楚,但目前已发现淀粉体的沉淀会带动肌动蛋白改变,刺激中轴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这些讯号最终导致生长素分布的不对称性,因而造成根部的向地性[4][5]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Wise, Robert. 1. The Diversity of Plastid Form and Function (PDF). Springer. 2007 (英语). [永久失效链接]
  2. ^ 郭华仁. 種子學.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5: 33 [2022-01-11]. ISBN 9863501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3). 
  3. ^ Anstis, P. J. P.; D. H. Northcote. Development of chloroplasts from amyloplasts in potato tuber discs. New Phytologist. 1973, 72 (3): 449–463. doi:10.1111/j.1469-8137.1973.tb04394.x (英语). 
  4. ^ 刘玉山. 植物根的向地性(Root Gravitropism). 国科会高瞻计划资源平台 中学教材示范网页. 2009-07-10 [2011-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6) (Chinese (Taiwan)). 
  5. ^ Strohm AK, Baldwin KL, Masson PH. Multiple roles for membrane-associated protein trafficking and signaling in gravitropism 3 (274).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2012. doi:10.3389/fpls.2012.0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