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阿基诺·罗西尼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乔奇诺·罗西尼
Gioachino Rossini
1865年的乔奇诺·罗西尼,艾蒂安·卡尔雅英语Étienne Carjat所摄
原文名Gioacchino Antonio Rossini
出生(1792-02-29)1792年2月29日
 教宗国佩萨罗
逝世1868年11月13日(1868岁—11—13)(76岁)
法兰西第二帝国 法国巴黎
国籍意大利
知名作品歌剧《汤克雷地》、《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奥赛罗》、《灰姑娘》、《贼雀》、《威廉·退尔》、圣母悼歌、六首弦乐奏鸣曲
所属时期/乐派浪漫主义
擅长类型歌剧宗教音乐
签名

乔奇诺·安东尼奥·罗西尼意大利语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意大利语发音:[dʒoaˈkiːno anˈtɔːnjo rosˈsiːni] ;1792年2月29日—1868年11月13日),意大利作曲家,他生前创作了39部歌剧以及宗教音乐室内乐

生平[编辑]

罗西尼的父母都是音乐家,他的父亲是一名小号手,母亲是一名歌唱家。罗西尼的父亲是位热烈的民主主义者,1796年,当拿破仑的军队进入意大利北部时,他欢迎他们的来到。但当奥地利军队重新占领这里时,他被关入监狱。罗西尼随母亲移居博洛尼亚,以母亲的演唱为生。幼年时,便受到音乐训练,学会演奏小提琴和古钢琴。他的演唱声音也很好,从十岁起他在一个教堂合唱队中唱独唱,十三岁时他参加了一个歌剧的演出,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以歌手登台。后来他还跟他父亲学会了演奏小号。

1807年15岁时,罗西尼开始学作曲,不久进入博洛尼亚音乐学院学就读。他随卡威达尼学大提琴,学得非常快,但对作曲却没有多少进展。他在这方面的知识主要不是从学校学来的,而是在演奏古典时期作曲家约瑟夫·海顿沃夫冈·阿玛迪斯·莫札特的四重奏中自己琢磨出来的。

1810年,罗西尼18岁时,他的第一部歌剧《婚姻契约》(La Cambiale di Matrimonio)在威尼斯演出。从1810年到1813年,他还写了其他一些不很出名的歌剧,如《离奇的误会》、《丝绢梯》、《布鲁斯基诺先生》等。他的第一部成名的歌剧是《汤克雷地》,此后,他的声誉蒸蒸日上。

1815年,他成为博洛尼亚两个歌剧院的领导人,按他的契约,他必须每年为这两个歌剧院各写一部新歌剧,虽然如此,他还有时间为其他歌剧院写歌剧。从1815年至1823年,他创作了20部歌剧,但并非所有歌剧一开始都很成功。1823年,他娶大他七岁的西班牙女高音伊莎贝拉为妻。两人私奔而婚,于1836年离婚。1824年,他在伦敦待了五个月,此后移居巴黎,担任巴黎意大利剧院的经理。1829年在法国大革命气氛感染下,根据席勒同名诗剧写成歌剧《威廉退尔》,反映意大利人民要求摆脱外族压迫的愿望,同时对大歌剧体裁的形成,起了推进作用,这也是他的最后一部歌剧。当时尽管只有37岁,却从此放弃歌剧创作。

1836年,他回到博洛尼亚,担任母校博洛尼亚音乐学院的名誉校长。虽然他继续创作,但主要精力在于宗教音乐和室内乐,1842年把十年前写作一半的“圣母悼歌”完成。1846年他再婚,娶房东——放荡女欧兰蒲贝丽谢为继室。1848年,博洛尼亚的动乱迫使他迁居佛罗伦斯,1855年再次移居花都巴黎。

罗西尼的后半生中抑郁症经常发作,这可能与他年轻时就已得的淋病有关。1868年11月13日(星期五),他由于一次肠手术的后遗症,在第二位妻子奥林佩·佩里西埃的守护之下,在巴黎郊外的帕西别墅与世长辞,享年76岁。罗西尼去世后在圣三一会教堂举行的葬礼,其规格已接近国葬。乐队在葬礼上用阿道夫萨克斯制作的乐器为他演奏了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演唱者包括帕蒂和尼尔森在内的众多的当时最伟大的歌唱家。他的遗体被安葬于巴黎著名的拉雪兹神父公墓。1887年,在意大利政府的要求下,其灵柩最后于1887年移葬于佛罗伦萨。六千多群众静默肃立,由四个军乐队和三百名歌手组成了巨大的唱诗班。在他自己的剧作《摩西》一剧的祈祷歌声中他的遗骸被迁葬至佛罗伦斯的圣十字圣殿。此外,罗西尼的大部分遗产都捐赠给故乡佩萨罗,作为创办音乐学院之用。

作品节选[编辑]

轶事[编辑]

  • 罗西尼非常贪吃,是个有品味的美食家。据他本人回忆,他曾因在野餐时不小心将肉卷掉入湖中而大哭。

参见[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