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德·洛斯·安赫莱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维多利亚·德·洛斯·安赫莱斯
女歌手
原文名Victoria de los Ángeles López García
出生(1923-11-01)1923年11月1日
 西班牙巴塞罗那
逝世2005年1月15日(2005岁—01—15)(81岁)
 西班牙巴塞罗那
音乐类型经典音乐歌剧(女高音)
活跃年代1945年 - 1992年
唱片公司EMI经典唱片

维多利亚·德·洛斯·安赫莱斯·洛珮兹·加西亚(西班牙语:Victoria de los Ángeles López García,1923年11月1日—2005年1月15日),西班牙歌剧女高音演唱家。她于1940年代初出道,1970年代中期达致事业顶峰。1979年起,安赫莱斯减少参与歌剧全剧的演出,转而举办法国和西班牙民歌的独唱会。她还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献唱过。她能演唱抒情斯宾托女高音花腔女高音,以及花腔技巧很难的女中音。一生共留下了80多款歌剧录音,其中包括21部完整的歌剧录音。

早年生平[编辑]

安赫莱斯出生于加泰罗尼亚巴塞罗那的一个贫苦家庭。后来幸运得以入读巴塞罗那音乐学院,并在修读三年后的1941年毕业。同年,18岁的安赫莱斯在里西奥大剧院首次登台作毕业演出,主演普契尼波希米亚人》中的女主角——咪咪。其后安赫莱斯回到音乐学院,继续进修。

1945年,安赫莱斯回到里西奥大剧院作首次专业演出,主演莫札特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伯爵夫人罗西娜。1947年,安赫莱斯赢得日内瓦国际歌唱大赛冠军,并在次年,在伦敦与BBC合作,主唱了法雅的《人生苦短 (La Vida Breve)》。

事业高峰[编辑]

1949年,安赫莱斯以出演古诺浮士德》中的玛格莉特,完成在巴黎歌剧院的首演。次年,她分别在萨尔茨堡伦敦皇家歌剧院,以普契尼波希米亚人》中的女主角咪咪,作为首次亮相节目,并成功在纽约卡耐基音乐厅举行个人演唱会。1951年3月17日,安赫莱斯首次以浮士德》中的玛格莉特,首次登上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舞台,并开始两者之间,十年的合作生涯。[1]1950 - 1956年,安赫莱斯都有在斯卡拉大剧院演唱,1957年则转赴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演唱。

1961年,安赫莱斯在拜罗伊特音乐节首次亮相,饰演华格纳汤豪瑟》中伊利莎白一角。从此以后,安赫莱斯将事业重心转移到个人音乐会上,但偶然也会出演全套歌剧,特别是在1960-1970年代,安赫莱斯曾多次饰演比才笔下的卡门

由于安赫莱斯的演唱音域较接近女中音,因此安赫莱斯在1960年在汤玛斯·比彻姆指挥下所录的《卡门》,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也令安赫莱斯赢得“万中无一的卡门(a Carmen in a thousand)”的称誉。[2]

而安赫莱斯在传统女高音角色的表现也毫不逊色。她对莫札特《唐·乔望尼》、马斯内曼侬》、莱翁卡瓦洛丑角》、威尔第奥泰罗》、《茶花女》和德布西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中女主角的刻划,都获不少人的认同和赞赏。她和蒙特赛拉特·卡芭叶同被誉为美声歌剧的代表唱家。

后期状况[编辑]

安赫莱斯自1960年代其就将事业重心转移到个人音乐会上。而和他经常合作的钢琴伴奏,分别是英国钢琴家杰拉德·摩尔澳大利亚籍的杰弗里·帕尔逊。安赫莱斯的音乐会最后一首歌,往往会自弹吉他唱出西班牙地方的民歌[3]。有时,她也会和同时代的名家,如伊丽莎白·舒瓦兹科普夫爵士和迪特里希·费雪尔-迪斯考

2005年,维多利亚·德·洛斯·安赫莱斯病逝于巴塞罗那。据守护她的亲近人士表示,她的声音至死依旧美妙。

家庭[编辑]

安赫莱斯与和时为法律系学生的恩利克·马格里牙[4] (Enrique Magriñá) 于1948年结婚,并育有两名儿子,其中一子至今仍然在生。而恩利克日后成为了安赫莱斯的经理人。[5]

备注及参考资料[编辑]

  1. ^ 纽约太阳报相关报导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Amazon.com相关乐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纽约太阳报相关报导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EMI:法雅 (Falla)作品集之介绍小册子 第15页 ISBN B00005NW06
  5. ^ Timesonline相关报导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Warrack, J. & West, E. (1996).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Opera - 3rd Editio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299. ISBN 0-19-280028-0.
  • Kennedy M.(2004).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 - 4th Editio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434. ISBN 0-19-8608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