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桓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郑桓公(?—前771年),,名[1],或称多父[2],是中国周代郑国的开国君主。

连环画《烽火戏诸侯》中的郑桓公画像

出身[编辑]

传世经典文献中,《史记》称他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弟弟[1]。《左传》亦称郑国以厉王为祖[3][4][5]。唯《国语》称“郑出自宣王”,不过韦昭注释为郑国封出于周宣王时[6]

已失传的《竹书纪年》对郑桓公的身世说法保存在《水经注·洧水》中,但由于文字传抄讹误,变成了“同惠王子多父”[2]。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提到《竹书纪年》称“郑桓公厉王之子”,但刘知几要举出的是《竹书纪年》与经典文献的不同之处[7]雷学淇等人因此主张《竹书纪年》原本的记载是郑桓公为宣王之子[8]。张以仁指出,“厲”讹变为“惠”远比“宣”讹变为“惠”的可能性大得多[9]。又有学者提出或为刘知几据《国语》“郑出自宣王”等文误会郑桓公为宣王之子,不宜据此妄改《水经注》所引《纪年》[10]

问策逃死[编辑]

前806年,周宣王封郑桓公于(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东北)[11]周幽王八年,桓公被委任为司徒,得到百姓爱戴[12][13]。一年后,桓公深感周地局势不稳,询问周太史伯“逃死”之策[14][15]。史伯指出河洛之间的之君骄贪,郑桓公可以用财物向两国买来土地。等到周王室动乱倾覆后,虢、郐必然背叛桓公,届时桓公如果凭借成周的人马奉辞伐罪,定能攻灭[16]

郑桓公表示欲把封国迁至南方长江流域(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以西,史伯表示周朝衰败后楚国将于南方兴起,迁至长江附近会使国家处于不利之地[17][18];又称谢地以西的人民性格贪婪残忍,不可亲近,只有之间国君骄奢、人民懈怠,容易攻取而且能长治久安[19]。史伯又说如今申国缯国等诸侯和西戎势强,而王室如今动荡不安,恐怕不出三年就要灭亡,劝桓公早做准备、以免祸及己身[20]

桓公听从史伯的建议,以财物向等十购买土地,预备为新郑国的领土[21][22]

出周东迁[编辑]

周幽王十一年,西戎攻陷镐京,杀周幽王。一般根据《史记》的说法,郑桓公因勤王被杀,其子掘突继位,是为郑武公[23]。《汉书》亦说郑桓公死后,郑武公与平王东迁,灭了二国[24]

然而,《左传》《韩非子》《清华简》等先秦文献却说郑桓公成功出周灭郐[25][26][27][28]。尤其是《汉书》臣瓒注明确表示灭郐、虢二国乃是郑桓公在周幽王死后完成的[29],其内容可与《竹书纪年》的记载相参照[2]。沈长云等人提出,《国语·郑语》“十一年而毙”[12]说的是周王室的覆亡,司马迁误会成了郑桓公之死;郑桓公并未死于幽王之难,而是弃周东迁[30][31]

影视形象[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史记·郑世家第十二》: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
  2. ^ 2.0 2.1 2.2 《水经注·洧水》:《竹书纪年》:晋文侯二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
  3.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有平、惠之勋,又有厉、宣之亲。
  4. ^ 《左传·文公二年》:宋祖帝乙,郑祖厉王,犹上祖也。
  5. ^ 《左传·宣公十二年》: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若惠顾前好,徼福于厉、宣、桓、武,不泯其社稷……”
  6. ^ 《国语·周语中》:狄,隗姓也,郑出自宣王,王而虐之,是不爱亲也。韦昭注:郑桓公友,宣王之母弟。出者,郑国之封出于宣王之世也。
  7. ^ 《史通·杂说上》:而《竹书纪年》出于晋代,学者始知后启杀益,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共伯名和,郑桓公厉王之子。则与经典所载,乖刺甚多。
  8. ^ 雷学淇《考订竹书纪年》卷五:案刘氏所谓经典,即《世本》《史记》等书及汉人传注也。秦汉以后著述家皆以郑桓为厉王子,而《纪年》独以为宣王子,故曰“乖刺”。若《竹书》本是厉王,何乖刺之有乎?
  9. ^ 张以仁. 鄭桓公非厲王之子說述辨. 春秋史論集. 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365–409. 1990. ISBN 957-08-0136-0. 
  10. ^ 马楠. 清华简《郑文公问太伯》与郑国早期史事. 文物. 2016, (3): 87. 
  11. ^ 《史记·郑世家第十二》: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
  12. ^ 12.0 12.1 《国语·郑语》:幽王八年而桓公为司徒,九年而王室始骚,十一年而弊。
  13. ^ 《国语·郑语》:桓公为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
  14. ^ 《国语·郑语》: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
  15. ^ 《史记·郑世家第十二》:为司徒一岁,幽王以褒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于是桓公问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
  16. ^ 《国语·郑语》:史伯对曰:“……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君若以周难之故,寄孥与贿焉,不敢不许。周乱而弊,是骄而贪,必将背君,君若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克矣。……”
  17. ^ 《国语·郑语》:公曰:“南方不可乎?”对曰:“……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
  18. ^ 《史记·郑世家第十二》:公曰:“吾欲南之江上,何如?”对曰:“……周衰,楚必兴。兴,非郑之利也。”
  19. ^ 《国语·郑语》:公曰:“谢西之九州,何如?”对曰:“其民沓贪而忍,不可因也。唯谢、郏之间,其冢君侈骄,其民怠沓其君,而未及周德;若更君而周训之,是易取也,且可长用也。”
  20. ^ 《国语·郑语》:公曰:“周其弊乎〔一〕?”对曰:“……申、缯、西戎方彊,王室方骚……凡周存亡,不三稔矣!君若欲避其难,其速规所矣,时至而求用,恐无及也!”
  21. ^ 《国语.郑语》:公说,乃东寄帑与贿,虢、郐受之,十邑皆有寄地。
  22. ^ 《史记·郑世家第十二》:而虢、刽果献十邑,竟国之。
  23. ^ 《史记·郑世家第十二》:二岁,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并杀桓公。郑人共立其子掘突,是为武公。
  24. ^ 《汉书·地理志第八下》:威(桓)公死,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卒定虢、会之地。
  25. ^ 《左传·昭公十六年》: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
  26. ^ 《韩非子·内储说下》:郑桓公将欲袭郐,先问郐之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尽与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外而埋之,衅之以鸡豭,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
  27. ^ 《清华简·良臣》:郑桓公与周之遗老:史伯、宦仲、虢叔、杜伯,后出邦。
  28. ^ 《清华简·郑文公问太伯》:昔吾先君桓公后出自周……覆车袭介、克郐。
  29. ^ 《汉书·地理志第八上》臣瓒注:初桓公为周司徒,王室将乱,故谋于史伯而寄帑与贿于虢、会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会,四年而灭虢,居于郑父之丘,是以为郑桓公。
  30. ^ 沈长云. 鄭桓公未死幽王之難考. 文史. 1997, 43: 244–247. 
  31. ^ 程浩. 从“逃死”到“扞艰”:新史料所见两周之际的郑国. 历史教学研究. 2018, (4): 31–38. 
周宣王封爵 春秋郑国君主(第一任)
前806年─前771年
继任:
郑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