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美族
Amis/Pangcah
总人口
约218,703人(2023年5月)[1]
分布地区
花莲县台东县屏东县
语言
阿美语中华民国国语台湾话
宗教信仰
阿美族传统信仰基督宗教汉族民间信仰
相关族群
台湾原住民族
阿美族的刺绣图纹
阿美族原乡主要分布范围

阿美族阿美语:Amis、Pangcah)是台湾原住民的一个族群。主要分布于花东纵谷平原海岸山脉各大乡镇,少数分布于屏东县牡丹乡满州乡一带,总人口数约21万8700余人,是台湾原住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族群,也是台湾第三大族群。[2][3]

简介[编辑]

阿美族通常自称“Pangcah”或“Amis”。阿美族语“Pangcah”在花莲一些部的阿美族部落是“番人”(日语Pancing之谐音)的意思,而“Amis”是“北方”的意思,为阿美族南下迁移时面对异族的自称,其他亦有卑南族对阿美族的称呼之说法。[4]。Pangcah的自称 日治时期称部落为“番社”音pansiya ,中华民国政府之后延用日本的称法也称部落为番社住在里面的人就叫番人(番仔)。阿美族有一些传说可能源自于从基拉亚散(Cilangasan)向外迁移后对自我来源的描述,进而变成自我族群认同的称呼,除此之外,由于发音类似舟的意思,因此有指象征从海外行舟至此的人。

语言[编辑]

阿美族的语言为阿美语,语言学上被归属于台湾南岛语言,是目前各台湾原住民族语言当中使用人口数最多的语言。此外,台铁各级列车行驶花东铁路中途各站会增加阿美语广播。

阿美语除因近代历史因素,甚多使用日语以外,甚少受外界语言影响。其原始语汇上与其他南岛语系相似。

族系分布[编辑]

盛装的南势阿美族男女
卑南阿美群服饰

阿美族根据地理分布、传统习惯及语音差异等因素,可以进一步分为南势(北部)阿美、秀姑峦(中部)阿美、海岸阿美、卑南(马兰)阿美、恒春阿美 等五个分类群。

阿美族原乡分布于花莲县台东县屏东县境内。人口大部分居住在平地,较少处于山谷或群山之中。随着经济型态的转变,长年旅居都会区的阿美族人,也在台北和高雄等都会区中建立了以阿美族为主体的社区或聚落。

文化[编辑]

板桥车站举办的阿美族丰年祭,参与族人围成圆圈起舞,是祭典中的重要仪式之一

阿美族的起源传说大洪水槟榔、兄妹婚有关。

阿美族传统上被归类为母系社会(母系亲属制度),婚姻型态为男性从妻居,家族事务多以女性为主体并由女性负责,家族产业之继承以家族长女及其他女性为优先;家族/氏族多指母系一族。然而在部落中,有关部落大小事务则是由部落男子所组成的年龄阶级制度(selal)和集会所来负责部落事务的统筹规划与分工执行;各阶级负责各种不同的任务与工作,并且听从青年之父(mama nu kapah)与长辈们的指导。阿美族女性对于部落事务则没有议事权,甚至不得于平时进入集会所(Talo'an / Soraratan / 'Adawang / Sefi)。

阿美族的传统祭仪,举行日期、仪式流程各部落都不同,大致上有丰年祭(ilisin / malikoda / kiloma'an / malalikit)、播种祭(mitiway)、捕鱼祭(komolis)、海祭(mikesi'/ milaedis / komolis / misacepo'/ miwarak)、祭祖灵(talato'as)、驱除瘟疫祭(misalifong)、祈晴祭(pakacidal)和祈雨祭(paka'orad)等等。许多祭典内容原有严格男女分际、性别禁忌、精神意涵等,可惜因时代变迁,宗教信仰改变或主持祭典仪式的巫师(sikawasay)凋零而有所更易或失传。

丰年祭是阿美族重要的祭祀仪式,其重要性相当于汉人的农历年,是族人与祖先、神灵团聚的时间,具有经济、教育、训𦈌、宗教以及政治军事上的功能。在日治时期与基督教传播盛行期间,因其功能性,许多部落的丰年祭活动几度被禁止,并因此造成丰年祭传承的断代。丰年祭通常在每年七至九月间进行,主要为耕地收获后的时节举办,早期则是在小米收获过后举行;天数则依各部落而异,一般是由各部落耆老(mato'asay)来决定,传统上短则三天,多则半个月,并依气候条件造成的收获时间不同,大抵是由台东阿美族部落先举办,之后才陆续由花莲阿美族接办。祭祀过程与内容依各部落习惯上之不同而有差异,如年龄阶层(selal)的训练与进阶、祭祀流程等,传统上主要会包括迎灵、宴灵和最后的送灵三大阶段。丰年祭期间会进行捕猎、采集或购买食物,并由族人们共聚分食。[5] 时代变化,许多部落在丰年祭尾声,会进行各阶层的各自表演,寓意延续阶级之间的凝聚力,也传递欢乐的气氛。部分部落甚至已经出现了女性阶级,并且一样在丰年祭期间分工并表演。

阿美族传统文物中包含有陶制品(主要是女性负责制作,目前大概只剩下花莲丰滨乡的猫公部落有传承)、编艺品(使用材料:竹、藤、莎草、香蕉丝、月桃等等)和其它手工艺品(如传统服饰、树皮帽、木雕和各类工具等等)。

沿海阿美族目前尚有部分部落保有制作排筏的技艺并在平时出海猎捕鱼类,如台东长滨乡的真柄部落(传统竹筏)和大俱来部落(现代胶筏)。沿海阿美族除乘船出海之外,部分族人会潜水猎捕礁间鱼类、海胆等海产,女性族人则大多会采集潮间带海草和贝类。传统上,女性被禁止上船活动。

阿美族的生活中从不缺乏音乐和舞蹈,婚宴和喜庆场合中,常见到阿美族人会起身歌唱和跳舞,此时,除了各部落或各分类群里会有固定的传统歌舞之外,也常见流行歌舞或阿美族人的即兴创作。但是丰年祭歌舞则只会在丰年祭仪呈现,在一般场合中并不被允许。在现代,许多阿美古调也被录制或改编并传唱于世。

在传统信仰上为泛灵信仰,各部落也有巫师/祭司系统,祖先或祖灵亦属神灵,但不是指有专门神通或管理特定事务之神。基督宗教传入后,许多族人改信基督教,传统信仰虽仍存在但并不普遍。目前,传统巫师/祭司系统绝大多数亡佚,只剩下极少数部落留有口述或是即将面临传承消失。也有相当比例族人信仰汉人民间信仰,包括马兰部落及恒春族人[6],亦有自行建庙祭祀者,例如杨传广

双横把壶
烟斗

习俗[编辑]

位于台东市马兰部落聚会所
台湾原住民阿美族手工制造的捕鱼工具三角网
  • 丰年祭:祭品以糯米饭、米酒、兽肉为主,祭典过程中除了重要活动,其他就是众人共享阿美大餐,取自大自然的各种新鲜野菜,以豆类、藤心、芒草心、鸡肉、猪肉为主。
  • 海祭:又称捕鱼祭,祭品以阿里凤凤为主,另一个祭品是芒草结,即把割下的芒草插在土里,末端留下留嫩的一叶,其余打个结,用以象征强韧的生命力。由于阿美族信奉的海神-卡费(Kafit)忌讳绿色的叶菜,因此在此时的祭典中是不可食用叶类野菜,或许这也是十心菜成为阿美族野菜的原因。所谓的“心”指的是植物的嫩茎,阿美族所食用的野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十心菜分别为黄藤心、林投心、芒草心、月桃心、槟榔心、山棕心、甘蔗心、铁树心、椰子心和台湾海枣心。[7]
  • 小米收获祭:古早采收小米时,通常用山棕叶来捆绑,山棕心与豆类(早期主要是树豆),是小米收获祭中食用的野菜。小米是早期台湾原住民的主食,对原住民而言,小米是植物中最敏感的精灵,好像具有灵性一样,有灵耳、灵眼、灵觉。相对地、禁忌也特别多,稍不留心就会惹来灾祸。在田里收割小米时,不但讲话要小心,动作更要谨慎,使用“休息”、“完毕”、“回家”等日常用语以及放屁、打人等动作,都不能说也不能做。在稻米取代小米成为阿美族的主要粮食作物(小米)之后,小米收获祭已名存实亡。
  • 播种祭:煮龙葵汤来祭祀神明,以祈求将来能丰收,到了天一亮便出门播种。
  • 狩猎祭:这是一年最后一个祭典,借由捕猎的活动,让家族、亲戚、平日换工的伙伴们一起享用捕肉的猎物,猎物以鸟类为主,通常与树豆、鹊豆一同煮食。
  • 建屋祭:年初的第一个祭典,主要意义是祭拜掌管田猎、耕作、太阳与守护的战神-马拉道(Malataw),同时也是男性年龄阶级晋级的一个祭典(现代多并入丰年祭期间择时举办),女子皆不得靠近。食用的菜肴是豆类、烤鸡、藤心、地瓜与芋头,叶菜类则禁止食用。
  • 祭祖:全村以家庭为单位全员参加,由女祭司担任家人与先祖的沟通者,祭品是生姜、糯米糕、槟榔、酒等等。
  • 巴格浪(Pakelang):华语无适当对应的翻译。原始的解释是:丧家一切的告别仪式完成,往生者入土为安之后,丧家以pakelang做为结束,告一个段落并答谢亲友帮忙。现今则无论家屋落成、光荣入伍、金榜题名、婚丧喜庆,在典礼结束后,男子至河、海渔捞,众人共食鱼获作为收心,回归日常生活秩序的仪式。
  • kiloma'an(丰年祭)的流程
第1天 观察日/计划会议:准备会议、决定日期。Misahafay、miasik to niyaro、 milikakawa
第2天 panemnem交代任务:pakafana' to liteng迎灵日、misatera敬天祭日、 miromromay青年之父的试炼、pacaedong促使;命令;交付任务
第3天 mikesi.malingad,pafataan、misakedac、micelem ilako solita orang

cekiw pakadac.

第4天 mihinungay指挥中心;青年之父的底下,收现金税(1)taying敬老金 (2)ineng公务金o mihiningar在管(3)收faes
第5天 palaylay护卫minokay i niyaro、miraepis、midimood处理,经验传授i sefi.paawaw,motoytoy.mikelangay,晚上milaoday ko fafahiyan.
第6天 misahemay分享日misafaes糯米饭(人吃的)misatoron是祭祀品

sapita'ong to kawas.'epah(人喝的),lingalaw祭酒、pahemay(送faes)。

第7天 kapah团聚日;masa'opo ko kapah,sicaedong to liko,大吉日不可以吵架,要维持社会制度,maaised竞赛(不用lalifet)paseneng、milawi学习、 midihang让你欣赏。

氏族[编辑]

氏族一词在阿美族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解释,有的如“来源”,有的则是“宗家”的意思;大部分的氏族名称源自于地名。根据1935年日本学者出版的《台湾高砂族系统所属之研究》一书,由移川子之藏马渊东一宫本延人等人调查当时阿美族氏族分布及其迁徙,已知的氏族表列如下[8]

  1. 巴奇达鲁氏族(Pacidal,太阳之子)
  2. 水莲尾氏族(Ciwidian,水蛭之意)
  3. 拉兰古斯氏族(Raranges,石柱之意)
  4. 萨里波干氏族(Sadipongan,鸟巢之意)
  5. 奇密氏族(Kiwit,蟹草之意)
  6. 奇波氏族(Cepo',下游之意)
  7. 芝波兰氏族(Ci'oporan,河口之意)
  8. 莫拿里氏族(Monali')
  9. 华赛氏族 (Fasay,今绿岛发源)
  10. 奇拉加散氏族(Cilangasan,今猫公山)
  11. 基奥卡氏族(Ci'okakay,白骨杂陈处之意)
  12. 沙比亚陀氏族(Sapiyat,可能是扫叭
  13. 索南氏族(Conang)
  14. 奇卡多拜氏族(Cikatopay,树名:大叶山榄,巴奇达鲁氏族分支)
  15. 纳拉斯干氏族(Nalasongan,奇卡多拜氏族分支)
  16. 纳隆卡兰氏族(Nalongalan)
  17. 瓦吕鲁氏族(Faliyol,今八里湾旧社名)
  18. 奇阿鲁安氏族(Ciarongan)
  19. 马罗兰氏族(Malolang,Rorang是构树)
  20. 卡给陀罗氏族(Kakitolo)
  21. 奇里可氏族(Cialiakof)
  22. 奇脑刚氏族(Kinafokang,鲫鱼Fokong之意)
  23. 塔拉可玻氏族(Talakop,小岛名)
  24. 跋必安氏族(Papiyan,卑南语:懦夫Papiyan)
  25. 伊纳罗氏族(Inatol)
  26. 里支侯氏族(Richo)
  27. 古拉兰氏族(Koralan)
  28. 伊纳卡瓦鲁氏族(Inakawaro,1935年仅剩一户)
  29. 毕卓拉爱氏族(Picora'ay)
  30. 希拉载氏族(Siracay,地名)
  31. 沙里奥氏族(Sariyol)
  32. 纳哈拉湾氏族(Naparawan,1935年仅剩一户)
  33. 奇鼻宜湾氏族(Cipi'iwan,跛脚之意)
  34. 瓦伍可氏族(Fafokod)
  35. 马隆卡隆氏族(Marongarong)
  36. 维兰干氏族(Firangan)
  37. 瓦伍有氏族(Fafoyol,起源不明)
  38. 塔里沙干氏族(Tarisakan,放开之意)
  39. 波打湾氏族(Paotawan,岩湾Liwawan之意)
  40. 伊纳兰氏族(Inaran)
  41. 奥都斯氏族('Oros,清凉的溪水之意)
  42. 八里芒氏族(Pa'anrifong)
  43. 卡古巴氏族(Kakopa,地名)
  44. 飞陀鲁氏族(Fitlol)

其他[编辑]

  1. 马里亚奈氏族(Mariyanay,已灭族)
  2. 米萨洛纳奈氏族(Misalonanay)

统计[编辑]

县市别阿美族人口(2017年)
县市 阿美族人口 占阿美族人口比例 占原住民人口比例 占总人口比例 人口成长率
花莲县 52,790 25.50% 57.07% 15.99% 0.37%
台东县 36,625 17.69% 46.45% 16.63% -0.53%
桃园市 33,782 16.31% 47.72% 1.56% 3.37%
新北市 32,508 15.70% 59.02% 0.82% 1.10%
台中市 9,854 4.76% 29.49% 0.36% 3.29%
高雄市 9,386 4.53% 26.70% 0.38% 2.45%
台北市 7,807 3.77% 47.96% 0.29% 1.20%
基隆市 7,448 3.60% 79.78% 2.00% 1.34%
其他县市 16,810 8.12% 10.17% 0.20% 2.03%
全国总计 207,010 100.00% 37.27% 0.88% 1.25%
乡镇市区别阿美族人口前30名地区(2014年)
县市 乡镇市区 阿美族人口 占原住民人口比例 地区总人口 占总人口比例
台东县 台东市 11,579 54.63% 107,027 10.82%
花莲县 吉安乡 11,245 76.15% 82,200 13.68%
花莲县 花莲市 8,295 70.17% 106,796 7.77%
台东县 成功镇 7,329 92.71% 15,048 48.70%
花莲县 玉里镇 6,572 83.31% 25,620 25.65%
花莲县 光复乡 6,466 92.86% 13,443 48.10%
花莲县 寿丰乡 5,072 88.53% 18,175 27.91%
新北市 树林区 4,553 72.29% 183,659 2.48%
台东县 东河乡 4,513 95.47% 9,038 49.93%
桃园县 龟山乡 4,422 90.80% 140,665 3.14%
台东县 长滨乡 4,339 91.56% 7,779 55.78%
花莲县 瑞穗乡 4,058 84.95% 12,196 33.27%
花莲县 新城乡 3,766 60.22% 20,185 18.66%
桃园县 八德市 3,723 86.40% 180,091 2.07%
桃园县 桃园市 3,721 84.41% 415,786 0.89%
桃园县 中坜市 3,589 79.61% 379,885 0.94%
新北市 汐止区 3,362 76.92% 194,218 1.73%
基隆市 中正区 3,286 87.35% 53,323 6.16%
花莲县 丰滨乡 3,165 84.09% 4,732 66.89%
桃园县 大溪镇 3,122 44.90% 91,857 3.40%
新北市 新庄区 2,979 58.02% 410,133 0.73%
新北市 土城区 2,953 69.81% 239,013 1.24%
桃园县 平镇市 2,782 83.54% 211,358 1.32%
桃园县 芦竹市 2,575 87.35% 150,189 1.71%
新北市 板桥区 2,282 56.39% 556,447 0.41%
桃园县 大园乡 2,273 91.47% 83,895 2.71%
高雄市 小港区 2,215 63.92% 155,953 1.42%
台东县 池上乡 2,000 88.77% 8,660 23.09%
台东县 鹿野乡 1,977 83.03% 8,232 24.02%
台东县 关山镇 1,953 83.28% 9,198 21.23%

神话传说[编辑]

烟草起源[编辑]

传说从前有感情相当好的兄妹两人,几乎如夫妇般地生活着,父母得知这件事后非常愤怒而破口大骂。两人不知该如何回应父母,几天下来不吃不喝而逐渐消瘦,最后在家门前竖立两枝利,再双双从屋顶跳下被箭刺死。后过了五、六个月,在兄死去之处长出带叶筋的烟草;在妹死去之处长出没带叶筋的圆叶烟草。[9]:29

物质文化[编辑]

配袋[编辑]

阿美族的配袋('alofo)宽约6~7,长约1.4~1.5,质料多采用棉布,老年男子的配袋则使用深色麻布。袋子表面织有颜色鲜艳的条状图案,并施以十字绣花纹,系上细绳后由肩膀斜背至腋下,一般背法是右肩往左下腰部斜背,反方向成参加丧仪服制,背错方向不吉利。内装可装烟草烟斗槟榔打火石等物品。[9]:39

树皮布[编辑]

树皮布文化是南岛语族(Austronesian)相当重要的文化特质。

日本学者鹿野忠雄是首位调查台湾树皮布文化的先锋,他指出阿美族语汇中的tapas、tapal、tarip,皆与树皮布文化密切相关。现今阿美语树皮布也称为tapa或tapal。 树皮布是阿美族相当重要的生活技艺,是举行祈雨祭时祭师和猎人上山打猎时所穿着的服装。传统树皮布以雀榕构树皮为制作材料,敲打制作出的树皮衣不仅耐洗、防水,而且十分凉爽,是早期阿美族人进行捕猎活动及捕鱼活动时的穿着。然而,会这项技艺的人却愈来愈少。台东县东河乡都兰村部落耆老Panay(沈太木)投入寻回失落的树皮衣传统,逐一查访部落有关树皮衣的技艺,多年不断地摸索,已成功地制作出树皮衣,是当前此项传统工艺的指导者。

树皮布制造过程

制造树皮布可分为:选树、取皮、发酵、敲打、洗布、染布、纹饰等过程。[10]

1.选树:

选取好的树,根据长老的经验解说,取皮要看季节,通常春夏季剥取较容易,因为春夏季树木表皮水分较充裕,秋冬天寒冷树皮就像人类所穿的衣服一样,裹得紧紧的,不容易取下来而且冬天树皮纤维干燥粗糙打制效果不好。此外所选择的树干大小也有一定的大小,通常选用的树材直径粗约40-50cm树龄4-5年的构树最适合,树干直径太小的不足衣身宽幅,太粗太大的树太老水分不足打制时间容易裂开。取皮的长度依据所要制成衣服的长度而定,取树皮长度应唯衣长的2被,树皮衣构成的方式为方衣形制,肩膀部分不作剪接,因此必须取足够前衣身与后衣身长度的尺寸。

2.取皮:

取皮选用者通常是树头以上至枝桠分叉的树干部分,因为此段无枝桠、平整、光滑。先选取的树干表皮上,以刀子绕树砍裂一圈,然后量取所需长度尺寸,上端亦同样砍裂一圈,再于两个树皮裂圈之间划破一道直线,以小刀从割裂的直线中插入树皮层与木质层中间,用刀头渐次挑拨,使树皮与木质层分开,剥皮的工作必须轻巧而俐落,须注意不可损伤树的内皮层,由树的上端渐次向下端撕剥下树皮,如果树很高可以用梯子辅助;但是因为输送养分的树皮剥去后,树自然会死亡,过去阿美族人干脆将树砍回家,岛放在家屋庭院慢慢剥树皮。近年来森林保护观念兴盛,不可任意砍树,现在剥下来的皮都会留一部技术后来在特殊的祭典中可见其作用,在特殊的祭典中可见其作用,日常生活已无需求。

3.发酵:

发酵的主要作用是为使树皮脂纤维柔软,一般构树不必经发酵过程,因为其纤维厚重且强韧,可以直接打制成布,但必须在树皮柔软湿润时进行打制,否则就需加酸柔软以利打制工作。若内皮原料是其他的树皮则将施的树皮用树叶包好保持湿度,使其发酵,没有煮过的树皮需2-3日,无花果树皮需要10-20天,也可以机上弱酸或草酸安去除果胶和加入碳酸钠柔软;构树皮不须发酵,其阿美族人制作树皮衣的过程中,是需求而定,需要打制得细薄者,会放置水中浸泡一些时间,使纤维柔软。

4.打制:

拨下的树皮应在未变干之前着手打制成布,因为树皮变干后纤维及不易打松。古老的方法是将树皮放在一根光、粗大的放倒在树干上,打制者蹲在一侧手执小木棒,敲打树皮的外表皮,使皮起毛球状,然后用手撕去最外层的皮留下树的内皮层在打制成树皮布。现代打制的方法则不用木棒敲击表层,直接用刀将外表皮剥去,再将内皮至于平滑的木块和放倒的树干上用木棒敲打。

5.洗布:打制手续完成,将其折成一方块,上面绑压一块大石头,然后把绑上大石头的布,放入河中浸泡约半小时,然后自水中取出来,时间不可过久否则树皮纤维会散开,绑压石头浸水的目的是要去除树皮中的树汁,所以水中取出后先用脚踏住布的一端,另一端卷绕成一卷,用手掌轻轻的搓揉或用脚慢慢的踩,再将树皮浸到水中洗去残留的树浆,如此反复三次,树皮即可轻轻的绞干水分,平铺于草地上,灌木丛上或挂在竹竿上晒干。

6.染布:

如果想把树皮布染上则必须在打成布后,晒干前染色,才能得到柔软的染色效果。染树皮布是将打制过后的树皮布浸在水中,加几种树皮(染料用)和一些灰,在锅中煮过后取出涂上一层,在埋入泥沼中经过一段时间,取出洗净,用手搓软晒干即呈黑色树皮布。

7.纹饰:

在树皮布上加以纹饰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绘画,另外一个是印花。在阿美族人所制作的树皮纪录中,1945年在日本古野清人《高砂族的祭仪生活》一书中,曾有男子成年礼配戴有图样的树皮布带子束紧腰部的纪录,但目前绝大多树的传世实物或照片中,都是原色呈现,并无纹饰,长老们以为过去可能有纹饰树皮布的做法,只是目前已经没有了

阿美陶[编辑]

阿美族妇女约在每年的春天梅雨季节前后进行制陶工作,制陶工序繁琐。族人崇拜大自然,敬畏祖灵感恩祖先延续传统智慧,凡事必有敬仪祈福祭。制作阿美陶必先勘查陶土采样的地点,取样后才再采土挖掘适合制陶的黏土。

制陶过程:

原料处里:晒土晒干、捣碎、干土过筛、再捣碎、粉状过筛、木槌捣土再练土。

制陶工具:制作木制拍打器;将陶器拍打扎实成型、黑卵石修面光泽、竹片为刀。

制作陶器:汲水壶、饭锅、陶甑、碗、祭杯、祭壶等器皿,之后阴干。

采集燃材:海边漂流木或树枝、茅草、芒草梗、木屑、粗糠。

堆置陶器:露天野外摆置陶器。

祈福仪式:祭品(烟、酒、槟榔)。点火。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阿美族"[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原住民族委员会,2023年6月27日查阅.
  2. ^ 李文成(阿美族),"对于阿美族名的商议",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报志(Aboriginal Education World),第12期/2006年12月号,pp.91-93.GPN 2009402771
  3. ^ Kolas-Foting(阿美族),"阿美族的niyaro'是什么?",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报志(Aboriginal Education World),第10期/2006年8月号,pp.54-55.GPN 2009402771
  4. ^ 原民会主题网管理员. 族名由來. www.sight-native.taipei.gov.tw. 2009-07-23 [2017-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31) (中文(台湾)). 
  5. ^ Tsung Wen Huang, 看見吉安原住民部落--字幕版, 2014-09-01 [2017-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6. ^ 简明捷. 星宿信仰與神話隱喻:恆春阿美族人的七娘媽信仰. 台湾文献. 2010-06, 71 (2): 141–176 [2021-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2). 
  7. ^ 吴雪月. 臺灣新野菜主義. 台北市: 天下远见. 2006 [2018-12-31]. ISBN 986417763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中文(台湾)). 
  8. ^ 蔡政良. 阿美族族群研究 (PDF). 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 2004-12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8-28). 
  9. ^ 9.0 9.1 洪馨兰. 台灣的菸業. 远足文化. 2004. ISBN 9867630270. 
  10. ^ 孙大川. 原住民族文獻. 原住民族委员会. 2014-12: 122–125. ISSN 2306-4870. 

延伸阅读[编辑]

  • 黄雅鸿,2003,他者之乡:从空间霸权论述谈Karowa原住民的流离与主体性运动。国立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
  • 赖秀智,1996,台北县阿美族学童的族群态度、族群文化常识与自我概念之相关研究。台北市立师院国民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 李景崇,1998,阿美族历史。台北:师大书苑。
  • 李亦园,1962,马太安阿美族的物质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 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原著,2000,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翻译;黄智慧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 明立国,2002,阿美族。台北县永和市:稻田。
  • 阮昌锐,1969,大港口的阿美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 吴雪月计划主持,1997,阿美族的生活智慧:南势阿美七脚川社。台北: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
  • 周颖君,2002,阿美族传统家屋之研究。东海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论文。
  • 孙大川总策划,2016,台湾原住民的神话与传说1阿美族:巨人阿里嗄该。台北:新自然主义。

外部链接[编辑]

歌谣[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