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資訊來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假資訊來源(false attribution),是一種非形式謬誤,使用不相干、不良、不明、有偏誤或偽造的資訊來源支持論點[1];而在引用文章時,若未指出其確切的研究名稱、論文、或作者,則屬不明的資訊來源,是難以查證的,也是可疑的。一些欺騙性的辯護者可能會蓄意偽造資訊來源,以為自己的斷言做辯護,像例如在2009年時,有人創造了「Levitt中心」(Levitt Institute)這個假的機構,其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愚弄澳洲媒體,讓他們報導說雪梨是澳洲最天真的城市[2]

另外在英語中,「False attribution」也可以指錯誤地說明資訊來源的狀況,不論有意無意皆然。

語境去除是假資訊來源的一種[3]。另外,假資訊來源經常使用營造出的權威作為論證基礎,若是如此,也犯下了訴諸權威謬誤。

錯誤標示資訊來源[編輯]

一個常見的被錯誤標示資訊來源的例子是馬太效應。一些人可能會將引文的來源給歸結於比真正的提出者還知名的人,而有時真正的提出者可能會因此被遺忘[4]

如果論述者的目的是要說服他人,而將某段話給歸結於知名人士會讓這話看起來更有說服力的話,那論述者可能就會犯下此種謬誤。像例如聲稱「愛因斯坦說過:『是宇宙最偉大的力量』,可見我們都應該學習怎麼愛人」或「英國研究發現xxx」的說法,就有可能犯下這類的謬誤。

在猶太聖經研究中,一類被錯誤標示資訊來源的著作,又被稱為偽典;中國古代的很多著作也有託名而作的狀況[5],像例如一些人認為,北宋時期被認為是蘇洵寫的《辨姦論》一文,可能是邵伯溫偽託蘇洵之名而寫的[6],像清朝李紱《書辨姦論後》一文就持偽託之說。

另外在日本動漫中,一個被稱為民明書房的虛構出版社,常成為惡搞或搞笑的時候刻意使用的假資訊來源,而民明書房最早見於日本漫畫家宮下亞喜羅創作的搞笑漫畫《魁!!男塾》當中。

示例[編輯]

例1

我看過一篇研究論文,證明雪人存在,但是我忘了名字和作者。

沒有指出是哪篇論文,就是犯了假資訊來源的謬誤。

例2

有科學研究發現,人天生大膽。

沒有指出是哪個科學研究的結果,就是犯了假資訊來源的謬誤。

例3

愛因斯坦說過:「是宇宙最偉大的力量」,可見我們都應該學習怎麼愛人。

愛因斯坦沒講過這句話,這是犯了假資訊來源的謬誤。

例4

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的主食為魚類,缺血性心臟病比例較低,因紐特人的遺傳結構被解釋為心血管疾病盛行率下降的原因,該事實被視作「純素食有益健康」的佐證。

研究指出因紐特人的心血管疾病比例至少跟阿拉斯加其他族群的人一樣高,而較早期因紐特人心血管疾病比例低的結論,來自因紐特人IHD 死亡率較低,因紐特人所有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合計並不低於白人。這表明有必要重新思考因紐特人的心血管流行病學以及海洋飲食在該人群中的作用。[7][8][9]。因此繼續使用「因紐特人的遺傳結構可能使得心血管疾病比例較低」的說法,並藉此支持「純素食有益健康」的說法,由於飲食型態與健康關聯的複雜性,可能會犯下假資訊來源的謬誤。

參考文獻[編輯]

  1. ^ Humbug! The skeptic’s field guide to spotting fallacies in thinki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 textbook on fallacies. "False Attribution": p. 56.
  2. ^ Deception Detection Deficienc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edia Watch.
  3. ^ McGlone, Matthew S. Quoted Out of Context: Contextomy and Its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5, 55 (2): 330–346. doi:10.1111/j.1460-2466.2005.tb02675.x. 
  4. ^ Mermin, N. David. Could Feynman Have Said This?. Physics Today. 2004, 57 (5): 10–11. Bibcode:2004PhT....57e..10M. doi:10.1063/1.1768652可免費查閱. 
  5. ^ 張興. 浅论中国古代图书的“托名”现象及其原因. 劍南文學(下半月). 2013年, (第03期). 
  6. ^ <辨姦論>賞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7. ^ Peter Bjerregaard; T Kue Young, Robert A Hegele. Low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 the Inuit--what is the evidence?. Atherosclerosis. 2003 Feb, 166 (2): 351–7 [2022-04-05]. PMID 12535749. doi:10.1016/s0021-9150(02)00364-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6). 
  8. ^ Barbara V. Howard; Anthony Comuzzie Richard B. Devereux Sven O.E. Ebbesson Richard R. Fabsitz Wm. James Howard Sandra Laston Jean W. MacCluer Angela Silverman Jason G. Umans Hong Wang Neil J. Weissman Charlotte R. Weng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alence and its Relation to Risk Factors in Alaska Eskimos. 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 2010 Jun, 20 (5): 350–358 [2022-04-05]. PMID 19800772. doi:10.1016/j.numecd.2009.04.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6). 
  9. ^ Marie-Ludivine Chateau-Degat, PhD; Éric Dewailly, MD PhDRabia Louchini, MScÉmilie Counil, PhDMartin Noël, PhDAnnie Ferland, DR PhDMichel Lucas, MPH PhDBéatriz Valera BPharm, MScJean-Marie Ékoé, MD CSPQRobert LadouceurS. Déry, MDGrace M. Egeland, PhD. Cardiovascular burden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among Nunavik (Quebec) Inuit: Insights from baseline findings in the circumpolar Inuit Health in Transition cohort study.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0 Jun-Jul, 26 (6): e190–e196 [2022-04-05]. PMID 20548980. doi:10.1016/s0828-282x(10)7039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6).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