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於恐懼的自由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諾曼·洛克威爾的畫作《免於恐懼的自由》被製成海報,鼓勵平民努力工作。

免於恐懼的自由》(英語:Freedom from Fear)是美國畫家諾曼·洛克威爾四大自由》系列油畫的最後一幅。這四幅油畫代表的理念都源自第32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941年1月6日國情咨文中的四大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於1943年3月13日在《星期六晚郵報》首發,一同發布的還有當時知名思想家史蒂芬·文森特·貝尼特隨筆。畫作的主要內容通常解讀為:大西洋彼岸的大不列顛飽受轟炸同時,美國的父母正為孩子蓋上被子。

背景[編輯]

《免於恐懼的自由》是諾曼·洛克威爾四大自由》系列油畫的最後一幅。這四幅畫的靈感源自第32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941年1月6日向第77屆聯邦國會發表的演說,演說中倡導的目標便是「四大自由」。[1]四大自由主題之後寫入同盟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政策聲明《大西洋憲章[2][3],還成為《聯合國憲章》的組成部分[1]。四幅畫作於1943年初連續四周在《星期六晚郵報》刊登,並配有知名作家的文章。《言論自由》於1943年2月20日刊發,《信仰自由》於2月27日首發,《免於匱乏的自由》於3月6日刊登,《免於恐懼的自由》在3月13日首發。[4]《四大自由》之後作為海報大量印發,還成為美國政府戰爭債券的附圖[5][6][7]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在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21日受到德國曠日持久的戰略轟炸,共有16座主要城市遭遇大規模空襲,其中倫敦從1940年9月7日開始連續57個夜晚遭納粹德國空軍轟炸,這一系列空襲之後統稱倫敦大轟炸[8]。倫敦共有上百萬套房屋受損或被毀,整個英國有超過四萬平民遇難,其中過半是倫敦人[9]

畫作內容[編輯]

畫上有兩個孩子躺在床上安然沉睡,對這個世界面臨的危險渾然不覺。母親正給孩子蓋上被子,父親拿著報紙站在一邊。雖然報紙上有關於戰事持續的報導,但他此時並不關心,全部心思都在孩子身上。另有觀點認為,畫上的孩子此時已經入睡,父母是自己睡覺前再來檢查一番。畫上的父親屬於「洛克威爾的經典旁觀者」形象,相當於畫中的看客。手上的眼鏡表明他很可能剛剛看完這份《本寧頓旗幟報》(Bennington Banner)。報上的頭條新聞標題只能看到一部分,寫有「爆炸……恐怖襲擊」字樣,意指倫敦大轟炸。畫面右側是亮有燈光的走廊,還有通向下一層的樓梯。[10]

洛克威爾本人對這幅作品不是很滿意,據他所言,畫作「是在倫敦大轟炸期間繪製」,其主題理念「頗有些飄飄然」,「仿佛是在說:『謝天謝地,我們可以放心地把孩子放到床上,知道他們不會在夜裡被害。』」[11]

創作和發表[編輯]

吉姆·馬丁(Jim Martin)和埃德加·勞倫斯夫人(Mrs. Edgar Lawrence娘家姓多蘿西)分別是畫中父親和母親的模特兒[12],沃爾特·斯夸爾斯(Walt Squires)是洛克威爾的木匠,畫中便是他的兩個孩子躺在床上,他們都是畫家在佛蒙特州本寧頓縣阿靈頓的鄰居[13]。《本寧頓旗幟報》沒有發表過相應標題的頭條文章,是應洛克威爾要求專門印製[12]

《免於恐懼的自由》於1943年3月13日在《星期六晚郵報》刊發,一同發布的還有史蒂芬·文森特·貝尼特Stephen Vincent Benét)的隨筆,是《四大自由》系列油畫的收尾之作[4][14]。貝尼特是當時有名的詩人、小說家和短篇小說作家,他正是在這幅畫發表當天辭世[15]

歷史[編輯]

「第四項就是免於恐懼的自由,用世界通用的話來說,就是要在全世界範圍內徹底裁減軍備,確保任何國家都無法再武力侵犯鄰國。」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941年1月6日的國情咨文,引出「四大自由」主題。[16]

《免於恐懼的自由》是《四大自由》畫作中唯一在洛克威爾獲聘前就已完成的作品,畫家的本意是描繪不列顛戰役,但《星期六晚郵報》沒有刊發[7]。四幅畫作全部發表後,美國財政部將畫作在全美各地巡迴展出,共計售出超過1.3億美元的戰爭債券[7]。洛克威爾的《四大自由》畫作還印上紀念郵票,與戰爭債券一起發售[17]

專業評價[編輯]

有評論認為,畫作內容有過分強烈的親切感,無論家具擺放還是照明都令這種親切感增強[7]。美術評論家黛博拉·所羅門Deborah Solomon)認為,屋子的室內裝飾頗有法國風格,還有「可愛的高雅藝術情調」[10]。《華爾街日報》的布魯斯·科爾(Bruce Cole)稱,畫中「非常明確地提及戰爭,但卻幾乎沒有涉及恐懼和羅斯福推動全世界裁減軍備的計劃。洛克威爾可能就是沒法去表達這些抽象概念。」[18]

參考資料[編輯]

腳註[編輯]

文獻[編輯]

參見[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