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薩皮克灣大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切薩皮克灣大橋
從沙岬州立公園看到的切薩皮克灣大橋
座標38°59′30″N 76°22′20″W / 38.99167°N 76.37222°W / 38.99167; -76.37222座標38°59′30″N 76°22′20″W / 38.99167°N 76.37222°W / 38.99167; -76.37222
承載五車道50號公路英語U.S. Route 50 in Maryland/301號公路英語U.S. Route 301 in Maryland
(東向兩道,西向兩道,一條調撥車道)
只允許機動車
跨越切薩皮克灣
地點安妮阿倫德爾安妮女王縣馬里蘭州
官方名稱小威廉·普雷斯頓·蘭恩英語William Preston Lane, Jr.紀念橋
其他名稱海灣大橋
維護單位馬里蘭交通管理局英語Maryland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編號英語National Bridge Inventory
  1. AAZ050 [1][2]
設計參數
橋型雙子英語twin bridges懸臂橋英語cantilever bridge(東向),拱橋(西向)和懸索橋
建築材料鋼筋混凝土
全長22,790英尺(6,946米) 或者4.316 mi(6.946 km)
寬度28英尺(8.5米) (東向)
38英尺(11.6米) (西向)
最大跨度1,600英尺(488米)
橋下淨空186英尺(56.7米)
歷史
開通日1952年7月30日(東向)
1973年6月28日(西向)
統計
日交通量61,000
通行費$6.00 (東向) (E-ZPass英語E-ZPass
切薩皮克灣大橋在馬里蘭州的位置
切薩皮克灣大橋
地圖
地圖

切薩皮克灣大橋(Chesapeake Bay Bridge,俗稱海灣大橋,Bay Bridge),是美國馬里蘭州的一個主要雙跨。跨過切薩皮克灣,大橋連接本州的東海岸鄉村地區與西海岸的城市地區。首跨在1952年開通,擁有4.3英里(6.9公里)的長度,使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水上連續鋼結構建築。另一跨在1973年加入。橋的正式命名為小威廉·普雷斯頓·蘭恩紀念橋(William Preston Lane, Jr. Memorial Bridge),該命名為本橋的發起人,時任馬里蘭州州長。

這座橋是美國50和301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美國50號公路的一部分,它連接巴爾的摩-華盛頓大都會區與馬里蘭州海洋城和其他沿海旅遊地點。作為301國道的一部分,它提供給95號州際公路(連接北德拉瓦州和華盛頓特區)旅客另一條路徑。因此,大橋交通繁忙,成為一個交通堵塞區,尤其是在尖峰時段和夏季。

歷史[編輯]

提議與輪渡[編輯]

早在19世紀80年代,探索建設一座橫跨切薩皮克灣的大橋的可行性就已開始。[3] 第一個提議在1907年出現,提出要求設立連接巴爾的摩與Tolchester海灘的橫渡;其他的提議在1918年,1919年,1926年和1935年出現,提議建橋,位置相同。[4]1927年,當地商人授權資助設立巴爾的摩與Tolchester海灘之間橫渡的建設。計劃設立後,因為1929年股災而被取消。[3]

從殖民時期到大橋完工,輪渡一直是跨灣交通的主要模式。第一條航線從安納波利斯開到肯特島上的Broad Creek,也就是現在大橋大致的位置。[5] 1919年,Claiborne-Annapolis渡輪公司開始運營Claiborne和Annapolis之間的航線,兩者都在聖麥可附近。1930年7月,該公司增加了一條新航線,從安納波利斯到Matapeake,距離顯著縮短。國家道路委員會在1941年接管了輪渡,兩年後,委員會將Annapolis–Matapeake渡輪的西處渡口移至沙岬,縮短了行程。

施工[編輯]

1938年馬里蘭州議會的提議,首次要求在沙岬與肯特島之間建橋。[4] 雖然立法通過了大橋建設,但是美國參加二戰,使得施工推遲。1947年,隨著戰爭結束,在馬里蘭州州長小威廉·普雷斯頓·蘭恩的帶領下,議會通過了立法,指導國家道路委員會開始施工。[3] 1949年1月動土建造,1952年7月30日,大橋通車,[6]同時成為最長的水上連續鋼結構與世界第三長橋。[7] 蘭恩州長在1967年早些時候去世,同年11月9日,大橋正式更名為小威廉·普雷斯頓·蘭恩紀念大橋,以題獻蘭恩。

1973年擴建[編輯]

也是在1967年,由於持續增加的通車量,馬里蘭州議會授權三個可行的新橫渡(於1964年切薩皮克灣橫渡研究中提出)。[4] 三項分別是,巴爾的摩附近一處,南馬里蘭州一處,或給現行大橋增加一跨;最終,第三項被採用。新跨於1969年開始建設在原橋北側,於1973年6月28日完工。[6]

顯著事件[編輯]

伊莎貝爾颶風風速過高時,警方阻止了通向大橋的交通。

過去發生過幾起與橋有關的事件。某些情況,會導致大橋兩側道路封閉和交通堵塞。2003年9月18日,伊莎貝爾颶風使大橋暫時關閉,標誌著首次天氣引起的關閉。[8][9] 馬里蘭州的其他大橋,甚至如附近的肯特隘口橋之類的小橋也因此關閉。

2008年8月10日,一輛卡車迎頭相撞,跌落大橋;司機死亡。 [10] 此事件引起關注,認為大橋結構並不安全,但是馬里蘭州交通管理局不認為大橋有結構問題。[11][12] 事發後幾周的大橋檢查中發現,圍欄內部鋼筋腐蝕惡化;這促使圍牆迅速整修。[13]

2011年8月27日,受颶風艾琳影響,大橋關閉所有交通。風速持續超過每小時55英里,州長Martin O'Malley下令封閉大橋。自2003年算起,這是史上第二次因天氣原因封閉大橋。

2012年6月20日,因為起重機要運往巴爾的摩,大橋東西行方向都封閉。下午1至2時,由於擔心往來者觀看設備運過大橋而造成事故,馬里蘭運輸管理局封閉大橋40分鐘。[14]

參數與運作[編輯]

從安妮女王縣看到的大橋兩跨,1952年初跨在1973年新跨的前面。

海岸間的長度為4.33和4.35英里(6.97和7.00公里),[3]身為馬里蘭最長的固定跨水交通,大橋兩跨同時也是世界上最長的水上建築之一。大橋的西側終點位於沙岬州立公園,公園坐落在安妮阿倫德爾縣安納波利斯西北側,東側終點位於安妮女王縣肯特島的Stevensville。

結構細節[編輯]

儘管兩跨車道數量相異(原跨兩車道,新跨三車道),以及有由於不同時期設計標準不同造成的差異,但兩跨結構相似。兩跨均由J.E.格雷納公司設計(現在為URS公司的一部分)。[15] 每跨特點:

  • 兩處海運航道上的路段:
    • 西側航道上為懸索橋段,長3,200-英尺(975-公尺),最高淨空186英尺(56.7公尺),足以讓遠洋船隻與高桅橫帆船通過。
    • 東側航道為桁架懸臂橋段,最高淨空58英尺(17.7公尺)。
  • 上承式桁架和鋼梁結構貫穿主體。
  • 近海處採用混凝土梁結構
  • 西側終點大橋呈曲線,按照美國陸軍工程兵團要求,此目的為使主橋部分垂直經過航道。[16]
從桑迪沙岬州立公園看到的大橋
日落時的西行方向。最左側車道禁止了西行方向的車輛。

流量控制[編輯]

大橋五個車道的交通模式可由車道控制系統調整,兩段大橋的兩端均有頭頂車道控制信號。通常情況下,南跨雙車道設為東向車輛穿行,東50國道,北指301國道;北跨三車道設為西向車輛穿行,西指50國道,南指301國道;因此,雙跨也稱為「東向段」和「西向段」。然而,交通事故期間或者旅遊旺季,模式調整:如,周末開始時,有大量開向沙灘的車流,於是西向段的一條車道就用於東向交通。

開始於2006年,東向大橋沿線安置了粉色標記,用於指示餘下路程,這和明尼蘇達州賓夕法尼亞州使用的系統相似。標記是馬里蘭交通管理局「Pace your Space」運動的一部分,意圖防止撞車與追尾造成的交通堵塞[17][18]

通行費與服務費[編輯]

大橋由馬里蘭州交通管理局(MdTA)運作,只有一個方向(東向)收費,兩軸車6.00美元;持有E-ZPass並加入海灣大橋穿梭計劃的車輛支付2.10美元。[19]

MdTA與私營公司合作為緊張的司機(大橋恐懼症)與自行車者提供了過橋服務,司機25美元,自行車者30美元。[20]

海灣大橋行走與跑步[編輯]

雖然大橋沒有人行設施,但是大橋行走與州長跑步比賽提供了步行穿過大橋的機會,通常在5月的第一個周日。[21] 項目舉行在東向段,屆時對車輛關閉,雙向車流共用西向段。參與者在東側(肯特導)開始,向西向到達收費廣場的終點。WMATA和MTA提供巴士交通將參與者運輸於停車場和起終點之間。

跑步比賽共10公里,在早晨舉行,並在步行之前。它由安納波利斯闊步者指揮,一個當地的跑步組織,並由MdTA和馬里蘭自然資源部門控制。收益流向切薩皮克灣信託,用於維護海灣。[22]

首次行走在1975年舉行,[23]在那之前,有一個托森童子軍領隊問當時的州長馬文·曼德爾,大橋維護期間,他的軍隊是否可以步行穿過大橋。[21] 由於惡劣的天氣條件,1980年,年度步行首度取消,而後本世紀00年代又常常取消。下列時期步行取消:

  • 2002年和2007年由於惡劣的天氣條件。 [24] [25]
  • 2003年和2005年,由於安全方面的考慮。 [25]
  • 2008年,2009和2010年,由於西側大橋的建築活動地點位於本應該作為參與者舉行的位置。[26] 同時,財政原因也被視為2010年取消的一個因素。[27]
  • 2011年因財政問題。 [28]
  • 2012年未原因未公開。 [29]

2005年取消後,出於交通,財政,人力,安全的考量,MDTA考慮削減該項目頻率。最近一次項目(2006年舉辦)花費350,000美元,預計2012年花費為400,000美元。2011年底,非盈利組織大華盛頓地區體育聯盟(GWSA)與MdTA資本委員會聯繫,提議贊助此項目,同時在沙岬州立公園舉辦音樂會,MdTA無需花錢。雖然,資本委員會一致推薦MdTA理事會許可,基於GWSA和MdTA協定的提議,但2012年項目最終還是被取消。[30]

衝擊[編輯]

大橋完工後的幾年,海洋城(如圖)顯著增長。

自大橋建設以來,海灣兩側明顯受到影響,東海岸社區的增長也在其中。1952年大橋開通,1973年擴建,東海岸更容易通往巴爾的摩和華盛頓,致使安妮女王縣南部地區成為近郊住宅區。巴爾的摩-華盛頓郊區的擴展使安妮女王縣被列為巴爾的摩-華盛頓大都會區的一部分。大橋也為西海岸到海洋城之間交通提供了便利,使得海洋城從一個小城鎮發展為夏季馬里蘭的第二大城市。[31]

1948年,大橋即將完工,將50號國道延長到海洋城。[32] 此國道沿馬里蘭404號公路走廊與大部分213國道延伸,於是縮短了這兩條路。20世紀50年代,西海岸的50號國道改道成為提議許久的安納波利斯-華盛頓高速公路(現稱約翰·漢森公路),目的為提供連接大橋的更好的途徑。[33] 至於東海岸,尤其是海洋城的增長,使得50號國道進一步升級與重新調整。工程包括,先前提到的1973年大橋擴建,50號國道東向延伸到昆斯敦(在此分為50和301國道),2003年50號國道到Salisbury支路的聯通。此外,近年來道路也已升級和重新配置,從原來的雙車道設置到現在的四車道隔離高速公路,於1991年繞過更改的最後一部分,維也納。[34] 2008年起,50號公路有了進一步升級計劃,其中包括,延伸安妮女王縣部分的高速公路至懷米爾斯外的馬里蘭404號公路,並代替老化的哈里·W·凱利紀念大橋。[35]

未來擴展[編輯]

空中看大橋

2004年12月,一項研究認為,預計2025年,大橋交通會增加40%。次年,馬里蘭州長羅伯特·埃利成立專案組,再次開會探討建立新的跨海交通的可行性。[36] 專案組認為,大橋仍為建立新路線的最佳方式,共探討了四個地理位置:巴爾的摩縣到肯特縣,安妮阿倫德爾縣到安妮女王縣(現存大橋的位置),安妮阿倫德爾或卡爾弗特縣到塔爾博特縣,和卡爾弗特縣到多爾切斯特縣。[37]2006年底,專案組發布研究報告,但未提出最終建議;專案組人員請求額外時間繼續研究。[38]

全景圖[編輯]

向南看到的全景圖,可以看到兩段主要的跨度(中間的懸索段和左側的桁架段)。X形格子狀橋塔在東向的懸索段(1952),水平橫向結構橋塔在西向的懸索段(1973)。請注意主索錨定地點的區別,東向橋段在水面上,西向橋段的大型混凝土橋墩則到達了路面的高度

參見[編輯]

[編輯]

  1. ^ Maryland State Highway Administration. Highway Location Reference: Anne Arundel County (PDF). 2008 [2010-02-2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4-05). 
  2. ^ Maryland State Highway Administration. Highway Location Reference: Queen Anne's County (PDF). 2008 [2010-02-2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4-05). 
  3. ^ 3.0 3.1 3.2 3.3 The William Preston Lane Jr. Memorial Bridge (PDF). Maryland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07-10-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9-05-15). 
  4. ^ 4.0 4.1 4.2 Kozel, Scott. Chesapeake Bay Bridge History. Roads to the Future. [2007-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1). 
  5. ^ Gayman, Jennifer. Kent Island. Maryland Online Encyclopedia. [2007-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23). 
  6. ^ 6.0 6.1 William Preston Lane Jr. Memorial Bay Bridge - History. baybridge.com. [200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1). 
  7. ^ William Preston Lane Jr. Memorial Bay Bridge - Engineering Feats. baybridge.com. [200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1). 
  8. ^ Hurricane Isabel photo log. Indepth:Forces of Nature (CBC News). September 18, 2003 [2007-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9-20). 
  9. ^ Martin, Patrick. US: Millions still without power a week after Hurricane Isabel. World Socialist Website. September 25, 2003 [2007-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30). 
  10. ^ St. George, Donna; Birnbaum, Michael. Traffic Continues to Stall on Bay Bridge. The Washington Post. August 11, 2008 [2008-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5). 
  11. ^ May, Adam. Eastbound Right Lane Reopens On Bay Bridge. WJZ. 2008-08-11 [2008-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5). 
  12. ^ Witte, Brian. Engineer says bridge wall shows no sign of deterioration. Examiner.com. 2008-08-11 [2008-08-12]. [失效連結]
  13. ^ Dominguez, Alex. Bay Bridge walls had corrosion, tests show. The Free Lance-Star. August 27, 2008 [2008-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8). 
  14. ^ Freedman, Amy. 14-story ship's cargo closes Bay Bridge. June 2012 [2012-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4). 
  15. ^ Legler, Dixie; Highsmith, Carol. Historic Bridges of Maryland. Crownsville, Md.: Maryland Historic Trust. 2002: 46 [2012-08-14]. ISBN 1-878399-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0). 
  16. ^ William Preston Lane Jr. Memorial Bridge — Fun Facts [Family Fun]. Maryland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07-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8). 
  17. ^ SAFETY TIPS for traveling the Bay Bridge. Maryland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07-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7). 
  18. ^ Gramlich, John. State DOTs hope drivers see dots. Stateline.Org. July 7, 2006 [2012-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7). 
  19. ^ Toll Rates for the William Preston Lane Jr. Memorial (Bay) Bridge (US 50/301). [11/5/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0). 
  20. ^ Safe Travel Tips. Maryland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09-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6). 
  21. ^ 21.0 21.1 Governor O'Malley Announces Plans to Host 2007 Bay Bridge Walk (新聞稿). Maryland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2007-02-23 [2008-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1). The first Sunday in May means Bay Bridge Walk 
  22. ^ The 22nd Governor’s Bay Bridge Run. Annapolis Striders. [2007-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7). 
  23. ^ Kozel, Scott. Chesapeake Bay Bridge Walk. Roads to the Future. [2007-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5). 
  24. ^ Schuyler, Jim. High Winds Cancel Bay Bridge Walk. WJZ-TV. May 6, 2007 [2007-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7). 
  25. ^ 25.0 25.1 Yanovits, Dave. Race Canceled for 4th Time in Six Years. The Washington Post. May 7, 2007 [2007-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5). 
  26. ^ Bay Bridge Walk Canceled for 2008, 2009. WTOP News. December 6, 2007 [2008-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1). 
  27. ^ Basch, Michelle. Bay Bridge Walk cancelled for 4th year in a row. WTOP. [2010-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5). 
  28. ^ 存档副本. [2011-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3). 
  29. ^ No Bridge Walk Scheduled in 2012. Maryland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2-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4). 
  30. ^ Monthly Capital Meeting Minutes for October 13, 2011 (PDF). Maryland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2-08-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5-02). 
  31. ^ Johnson, Darragh; Hernandez, Nelson. Spanning Half a Century. The Washington Post. July 30, 2002 [2007-10-09].  [失效連結]
  32. ^ End of U.S. highway 50. August 10, 2007 [2007-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9). 
  33. ^ Anderson, Steve. John Hanson Highway. dcroads.net. [2008-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9). 
  34. ^ Dukes, Corey. Abandoned US 50 / US 213 — Vienna, MD. Delmarva Highways. August 1, 2007 [2007-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0). 
  35. ^ Dukes, Corey. Ocean Gateway — Ocean City, MD to MD 90 Interchange. Delmarva Highways. January 19, 2004 [2007-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36. ^ Berman, Dori. Task force says second Chesapeake Bay bridge is best option. The Baltimore Daily Record. June 27, 2005 [200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8). 
  37. ^ Meeting #2: Bridge, Traffic, and Highway Issues (pdf). Maryland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08-02-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7-01-24). 
  38. ^ Wyatt, Kristen. Bay Bridge Report Released without Recommendation. WTOP news. August 29, 2006 [200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5).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