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邱吉爾學院
Churchill College heraldic shield
全稱邱吉爾學院
名稱來源溫斯頓·邱吉爾爵士
建立日期1958年
院長阿西妮·唐納德(Athene Donald)女爵士
大學部440
研究生210
姐妹學院牛津大學三一學院
地址斯托雷道[永久失效連結]
網站http://www.chu.cam.ac.uk/
賽艇隊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402063753/http://www.srcf.ucam.org/ccbc/
地圖
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

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英語:Churchill College, Cambridge)是英國劍橋大學成員學院[1]。該學院主要側重於科學、工程和技術,但對藝術和人文學科也有濃厚的興趣。

1958年,由溫斯頓-邱吉爾爵士(Sir Winston Churchill)擔任理事長的信託基金成立,目的是為60名研究員和540名學生建立和捐贈一所學院,作為國家和大英國協對溫斯頓-邱吉爾的紀念;1960年8月,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批准了該學院的皇家憲章和章程[2]。該學院位於劍橋郊區,遠離傳統的市中心,但靠近劍橋大學的主要新開發區(現為數學科學中心所在地)。學校占地16公頃(40英畝),是劍橋大學中占地面積最大的學院。

邱吉爾學院是第一所決定招收女生的學院,也是1972年招收第一批女生的三所男子學院之一[3]。與劍橋其他學院相比,該學院以相對非正式而聞名,傳統上招收的本科生中來自公立學校的比例較大。

學院的校訓是 "前進",取自溫斯頓-邱吉爾作為英國首相下議院發表被稱為「血、辛勞、淚水和汗水」的第一次演講的最後一句話,邱吉爾在演講中說:「來吧,讓我們一起前進」。[4]

學院歷史[編輯]

1955年,溫斯頓-邱吉爾辭去首相職務後不久在西西里島度假時,與約翰·科爾維爾爵士和弗雷德里克·林德曼爵討論了建立一所新學院的可能性。邱吉爾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希望建立一個英國版本的麻省理工學院,但該計劃演變成了一個更為溫和的建議,即在劍橋大學內建立一個以科學和技術為基礎的學院[5] 。因此,該學院招收除土地經濟和神學與宗教研究外的所有學科的學生(儘管以後可以轉到這些學科)。

第一批研究生於1960年10月入學,一年後第一批本科生入學。1966年獲得正式學院地位。

1969年,工黨政府頒布了《1969年人民代表法令》,將投票年齡降低到18歲。[6]1970年,在迪克蒂澤爾教授的指導下,邱吉爾大學的學生會 "本科生學生會"(JCR)受到當時世界學生民主運動的啟發,領導全國學生聯合會(NUS)將劍橋市政廳告上高等法院,推翻了19世紀的先例,為學生贏得了在大學城的投票權。[7]

最初,所有學生都是男生。1972年,劍橋大學開始招收女大學生,這是最早招收女大學生的三所學院之一。[8]

對科學和工程學的偏向至今仍是學院的政策,學院章程要求每年招收的學生中約有70%為理工科學生。[9]學院章程還規定,學院三分之一的學生應攻讀研究生學位。

從1979年到2011年,劍橋大學廣播電台(後來的Cam FM)一直在邱吉爾學院進行廣播。

2020年10月27日,邱吉爾學院推出了 "邱吉爾、帝國與種族 "節目,該節目為期一年,旨在對其創始人進行批判性研究。[10]但在2021年6月,該節目因與學院領導發生爭執而突然終止。[11]

著名校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Walker, Timea. Churchill College. www.undergraduate.study.cam.ac.uk. 2022-08-04 [2022-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7) (英語). 
  2. ^ Churchill College, Cambridge - Publication Scheme (PDF). [5 February 201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7 June 2011). 
  3. ^ Dick Tizard. The Independent. 2005-10-09 [2023-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9) (英語). 
  4. ^ Churchill College Hospitality - About Churchill College. [5 Februar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16). 
  5. ^ Walsh, James Jackson. Postgraduate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in Britain: Events Leading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Churchill College, Cambridge, 1950-1958. Minerva. 1998, 36 (2): 147–177. S2CID 141439399. doi:10.1023/A:1004396018945. 
  6. ^ Loughran, Thomas; Mycock, Andrew; Tonge, Jonathan. A coming of age: how and why the UK became the first democracy to allow votes for 18-year-olds. Contemporary British History. 2021-04-03, 35 (2): 284–313 [2023-07-16]. ISSN 1361-9462. doi:10.1080/13619462.2021.189058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4) (英語). 
  7. ^ Stephen D. Fisher & Nick Hillman. Do students swing elections? Registration, turnout and voting behaviour among full-time students (PDF). HEPI: 4. [2023-07-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25). 
  8. ^ Five decades after Cambridge colleges went co-ed, too little has changed. Financial Times. 2022-08-31 [2023-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5). 
  9. ^ Churchill College Statutes (PDF) (PDF). 1 January 2010 [25 June 20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7-03). 
  10. ^ Churchill, Empire and Race: Opening the Conversation Churchill College
  11. ^ Adams, Richard. Cambridge college ends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founder Winston Churchill. The Guardan. 17 June 2021 [19 June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