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帝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印加帝國
Tawantinsuyu
1438年—1533年
印加帝國國徽
國徽
印加帝國最大領土範圍
印加帝國最大領土範圍
印加帝國最大領土範圍
印加帝國最大領土範圍
首都庫斯科
(1438-1533)
常用語言奇楚瓦語(官方)、艾馬拉語莫奇卡語英語Muchik語言
宗教印加宗教
政府君主制
薩帕·印卡 
• 1438-1471
帕查庫特克
• 1471-1493
圖帕克·印卡·尤潘基
• 1493-1525
瓦伊納·卡帕克
• 1525-1532
瓦斯卡爾
• 1532-1533
阿塔瓦爾帕
歷史時期前哥倫布時期
• 帕查庫特克建國
1438年
1529年-1532年
• 阿塔瓦爾帕被西班牙人絞死
1533年
• 新印加王國滅亡
1572年
面積
1438800,000平方公里
15272,000,000平方公里
人口
• 1438
12000000
• 1527
20000000
前身
繼承
庫斯科王國
新卡斯提爾省
新托萊多省
新印加王國
今屬於 阿根廷
 玻利維亞
 智利
 哥倫比亞
 厄瓜多
 秘魯

印加帝國奇楚瓦語Tawantinsuyu、音譯:「塔萬廷蘇尤」)又譯印卡帝國[1],是15世紀至16世紀時位於南美洲的古老帝國,亦是前哥倫布時期美洲最大的帝國[2]印加帝國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位於今日秘魯庫斯科。印加帝國的重心區域分布在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脈上,其主體民族印加人也是美洲三大文明印加文明的締造者。

印加人的祖先生活在秘魯高原地區,後來他們遷徙到庫斯科,建立了庫斯科王國,這個國家在1438年發展為印加帝國。印加帝國在1438年到1533年間,運用了從武力征服,到和平同化等各種方法,使得印加帝國的版圖幾乎涵蓋了整個南美洲西部(地跨秘魯厄瓜多哥倫比亞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是一個幅員遼闊的美洲原住民帝國。

除了印加帝國的官方語言奇楚瓦語印加人還使用數百種美洲原住民語言和各種的奇楚瓦語方言。印加人稱印加帝國為Tawantinsuyu,意為「四方之地」,或是「四地之盟」。印加帝國內部存在著多種原始信仰,但是印加的統治階級推崇印加宗教,信仰太陽神因蒂、創世神維拉科查、大地女神帕查瑪瑪等神明。[3]印加帝國的君主薩帕·印卡,意為「獨一無二的君主」,同時薩帕·印卡亦被印加人當作「太陽的兒子」。

印加帝國的國力在君主瓦伊納·卡帕克統治期間達到頂峰。1526年,西班牙征服者法蘭西斯克·皮薩羅帶領一支有168人的軍隊從巴拿馬南下,發現了印加帝國。1529年,在瓦伊納·卡帕克感染天花而意外去世後,兩位繼承人選瓦斯卡爾阿塔瓦爾帕為了爭奪王位,而爆發血腥內戰,大大地削弱了印加帝國的實力。1533年,西班牙人施計殺掉了贏得內戰的阿塔瓦爾帕皮薩羅的軍隊與數十萬名原住民盟軍成功將印加征服,印加帝國滅亡,淪為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印加人的最後抵抗勢力比爾卡班巴王國亦在1572年滅亡。

名稱由來[編輯]

印加人稱自己的國家為Tawantinsuyu,可譯作「四方之地」或「四地之盟」[4],在奇楚瓦語中,Tawantin代表「四樣(事物)」,Suyu是印加帝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印加帝國分為四個Suyu,它們的邊界線在首都庫斯科相交,因此Tawantinsuyu代表一個含有四大部分的國家,即印加帝國。西班牙人還將其寫作TahuatinsuyoTahuatinsuyu,此拼法至今亦有人使用。

然而「印加」(Inca)這個詞,在奇楚瓦語中意為「統治者」或「領主」,指印加帝國的統治階級[5]征服印加帝國的西班牙人錯用這個詞來指代印加帝國(Imperio inca),而不是統治階級

歷史[編輯]

庫斯科王國[編輯]

歐洲的一張印加人圖畫(1553年)

庫斯科一帶的印加人在12世紀時還是一個游牧部落。然而在曼科·卡帕克的領導下,印加人建立了一個小的城邦國家庫斯科王國奇楚瓦語:Qusqu或Qosqo)。在1438年,印加人薩帕·印卡(最高統治者)帕查庫特克(意為「改變世界者」)的指揮下開始了大範圍的擴張(「帕查庫特克」的名字是在印加人征服昌卡人之後取的)。在他和兒子圖帕克·印卡·尤潘基統治期間,印加帝國已經占據了安地斯山脈的一部分,當時與其對立的有奇穆王國[6]

帝國的建立[編輯]

帕查庫特克庫斯科王國重組為印加帝國(Tawantinsuyu),由庫斯科的中央政府以及另外四個「蘇尤」(參見「帝國的構成」一節)管理。帕查庫特克還修建了馬丘比丘城。[7]

帕查庫特克喜歡派間諜到他想要征服的地區,來了解那裡的政府、軍力和經濟狀況。然後,他會將這些情報傳給那個地區的領導人,對他進行讚揚,並以許多奢侈品和優質的紡織品為禮物,來邀請他加入印加帝國,並向他保證會讓他的人民變得更富有。大多數同意邀約的領導人都既成事實地成為了印加的一部分,並被默認將與其以和平的方式共處。領導人的繼承者會被帶到庫斯科,來學習印加的管理體系,學成後才能返回繼續統治他們家族擁有的土地。印加人就以這樣的灌輸思想的方式,使得外來領導人的繼承者被同化,甚至與印加人通婚。

兼併與擴張[編輯]

印加的擴張

王儲擔任印加軍隊的最高統治者是印加帝國的傳統。1463年,帕查庫特克的兒子圖帕克·印卡·尤潘基開始北上擴張,並在1471年,帕查庫特克駕崩後繼續指揮擴張。他對外擴張的最大成就,即是征服了印加帝國唯一的勁敵——坐落在秘魯沿海的奇穆王國圖帕克·印卡·尤潘基統治下的印加帝國疆域北至今天的厄瓜多哥倫比亞

圖帕克·印卡·尤潘基之子瓦伊納·卡帕克在先前印加帝國疆域的基礎上,又額外占據了今天厄瓜多秘魯的部分地區。瓦伊納·卡帕克統治下的印加帝國,疆域包括了今天的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大部和智利的北部和中部。印加帝國的南下擴張止於馬烏萊河戰役,印加軍隊在當地受到了馬普切人大範圍的抵抗。印加人曾東進來到亞馬遜盆地,但是他們占領的土地在1527年被當地的舒阿人占領。[8]當時印加帝國的疆域南達現在的阿根廷,北達現在的哥倫比亞。印加南部領土的大部分都處於科利亞蘇尤的管轄範圍內。

印加帝國由各種語言、文化和民族組成,並非所有的子民都對印加帝國百分之百的忠誠。印加帝國的經濟是完全建立在以物易物、收以及奴隸的辛勤勞動的基礎之上的。

印加內戰與西班牙入侵[編輯]

1533年8月29日,薩帕·印卡阿塔瓦爾帕之死,乃是印加帝國被征服的標誌。

1511年的巴拿馬流傳著一個關於南方黃金國度的傳說,這個說法傳到西班牙冒險家巴斯寇·努涅茲·德·巴爾柏的耳中,他立刻啟程巴拿馬。巴爾柏所帶來的這群人很是貪婪,他們的騷擾讓當地一名印第安酋長不勝其煩,便慫恿他們去更南方尋找他們發狂渴求的黃金。酋長告訴他們,在一個神祕的南方國度,黃金多到連日常生活的碗盤器皿都以黃金打造。但巴爾柏後來受人陷害被處決,黃金夢無以成眞。直到十年之後的1522年,另一名西班牙探險家帕斯奎·德·安達果亞英語Pascual de Andagoya才開始首次南進探險,安達果亞在旅途中從印地安人那裡聽到更多詳細描述。因他遇見印地安人的地方在碧魯(Birú)河畔,所以「碧魯」之名很快被用來稱呼這個人人垂涎的黃金國。受安達果亞的敍述所引誘,法蘭西斯克·皮薩羅決定去尋找碧魯。[9]

1526年,西班牙征服者法蘭西斯克·皮薩羅和他的兄弟帶領下,從巴拿馬南下發現了印加帝國。[10]很明顯,他們到達了一個非常富裕的土地,很有可能就是歐洲傳說中的黃金國皮薩羅隨後受到西班牙皇帝批准征服該地區。[11]1532年,當他們回到秘魯,兩位薩帕·印卡繼承人阿塔瓦爾帕瓦斯卡爾正在爭奪王位,而且傳染性疾病天花已經大大削弱了這個帝國的國力。皮薩羅根本沒有什麼千軍萬馬,他的軍隊只有168人、1門炮和27匹馬。

全副武裝的西班牙騎兵和還在使用比中古時代的歐洲還要落後的裝備的印加軍隊相比有很大的優勢,同時在反抗摩爾人西班牙人也學到了許多的作戰本領。憑著這種戰術和裝備上的優勢,西班牙人收買了數十萬人的土著盟友。雙方爆發普拿之戰英語Battle of Puná(普拿,今天厄瓜多西岸城市瓜亞基爾附近),西班牙大獲全勝,皮薩羅在那裡建立了皮烏拉城。埃爾南多·德·索托到達庫斯科城,並見到了打贏內戰的阿塔瓦爾帕皮薩羅和許多手下在談判破裂後攻擊印加軍,將印加王俘虜,其手下的12名護衛也被處決。

皮薩羅要求印加人民在他的倉庫中塞滿巨額的黃金,以贖回他們的薩帕·印卡阿塔瓦爾帕。印加人民交了贖金,但皮薩羅欺騙了他們,拒絕釋放阿塔瓦爾帕,不久之後,以陰謀殺害自己兄弟和反對皮薩羅一行的罪名,阿塔瓦爾帕被處決。印加帝國滅亡。[12]

被征服後[編輯]

1780年,圖帕克·阿瑪魯二世以印加帝國的名號發動了反抗西班牙暴政的起義。

西班牙人征服了印加帝國後,皮薩羅扶持了阿塔瓦爾帕的兄弟曼科·卡帕克二世作為傀儡,一段時間後,曼科·卡帕克二世竭力抵抗西班牙人,並利用皮薩羅和一位合伙人迭戈·德·阿爾馬格羅在分贓問題上起的爭端,以比爾卡班巴為中心起兵,一度奪回了庫斯科城。曼科·卡帕克二世在比爾卡班巴建立新印加王國,並和他的後代死守比爾卡班巴長達36年之久,最後在1572年失守。最後一位薩帕·印卡圖帕克·阿馬魯西班牙人抓獲並處以死刑[13]也就是在1572年,印加人完全臣服在了西班牙人之下。

瘟疫嚴重摧殘了印加人西班牙人來臨之前,在哥倫比亞地區,天花已經猖獗。得益於高效的印加路網的傳播,天花很快在印加人中蔓延開來。短短幾年內,有60%-94%的印加人感染天花天花僅僅是入侵南美洲流行病之一。[14]斑疹傷寒可能在1546年蔓延;流感天花在1558年爆發;1589年天花又一次猖獗;白喉在1614年蔓延;麻疹在1618年蔓延——這些瘟疫不但摧殘了印加人,還蹂躪了印加文化。

在征服印加帝國後,西班牙人在印加故土上建立了新卡斯提爾省以及新托萊多省,後整合為秘魯總督轄區。18世紀西班牙波旁王朝為了挽救西班牙帝國的衰退局勢,發起波旁改革,增加南美洲原住民的賦稅,並將多種負擔強加給原住民們。1780年,擁有印加貴族血統的原住民圖帕克·阿瑪魯二世(原名何塞·加布里埃爾·康多爾坎基)領導原住民在庫斯科發動了反抗西班牙暴政的起義,很快全轄區便有武裝響應,其中在南方有圖帕克·卡塔里英語Túpac Katari(原名胡利安·阿帕薩·尼納)的起義。但是起義很快被鎮壓,圖帕克·阿瑪魯二世也被抓捕並處決。起義最終於約1782年被完全平息。圖帕克·阿瑪魯二世在秘魯獨立後被視為英雄,在秘魯的貨幣上還曾印有他的肖像。[15]

社會[編輯]

人口[編輯]

印加帝國全盛時期的人口數量至今還在爭論當中。據估計,印加帝國的人口數量,最少時約是4,000,000人,最多可能超過37,000,000人。雖然印加人詳細調查過人口數量,並且使用了他們發明的一種結繩記事方法「奇普」(奇楚瓦語:Quipu或Khipu)完整地記錄了下來,但是這種方法由於瘟疫戰爭的原因早已失傳,今天人們依然無法完全弄懂它的含義。[16]

語言[編輯]

由於印加人缺乏書面語言,他們只能用奇普這樣的結繩記事法來記載重大的歷史事件。奇楚瓦語是印加帝國的官方語言,這個語言在帝國境內被強加於使用其它語言的人民,再加上印加人在14世紀時的擴張,奇楚瓦語成為了秘魯地區的通用語。玻利維亞西部的不少人還使用艾馬拉語,對此印加帝國實行默許政策。在印加帝國之後,由於天主教教會選擇奇楚瓦語作為向安地斯山脈地區的美洲原住民傳教的語言,使得奇楚瓦語的使用地區超出了原本印加帝國的範圍。西班牙人來臨之後,奇楚瓦語開始使用拉丁字母來拼寫。[17][18]

宗教神話[編輯]

印加閃長岩雕塑。

印加神話主要來源於口述以及對於奇普的翻譯。[19]印加人相信有來世[20]同時死亡是一條充滿艱難的、通向未來的道路。印加人想像中的來世世界和歐美傳說天國中的大致相同,是一個土地上布滿了花朵、山峰上蓋滿了白雪的美麗世界。印加傳統中不對死者進行火葬,他們認為這樣會妨礙死者進入來世。印加貴族還會改變新生兒頭顱的形狀[21],他們通常會在新生兒的頭上緊緊地捆綁一個布條,以改變其柔軟的頭顱的形狀,變得更加像一個圓錐形

印加帝國主要信仰太陽神因蒂,並自認為太陽神的後裔。傳說中太陽神派了他的一對兒女曼科·卡帕克和馬奧克約向印加人民教導曆法、律制等。每年的6月24日是印加帝國最重要的節日太陽祭,印加人民會在這個時候把自己的農作物和家畜獻祭予太陽神,感謝太陽神每年賜陽光到大地,令動物可以成長和農作物可以豐盛。

中美洲墨西哥的阿茲特克人與印加人一樣,都是膜拜太陽神。而猶加敦半島的瑪雅人則不然,瑪雅人是膜拜羽蛇神(但印加人也有類似羽蛇神的神祇:創世神-維拉科查,以如同白人般形象出現)。而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都有非常頻繁的大規模活人獻祭的宗教儀式,印加人有時會有,但是沒有那麼頻繁,通常印加人會把自己貴重的物品,黃金,或者農作物和家畜獻給神明。規模較大的人祭在1527年,[22]多達四千名的公僕法官嬪妃等人被瓦伊納·卡帕克「送給神靈」。印加人在經歷了薩帕·印卡駕崩、饑荒瘟疫等重大事件時,甚至會將兒童作為祭品。這種人祭被稱為Capacocha[23]

神明列表[編輯]

  • 維拉科查(Viracocha) – 創造萬物
  • 阿普·尤拉普(Apu Illapu) – 雨神
  • 阿雅·卡奇英語Ayar Cachi(Ayar Cachi) – 非常暴躁的神,製造地震
  • 尤拉帕(Illapa) – 象徵閃電的女神
  • 因蒂(Inti) – 太陽神、庫斯科守護神
  • 克奇(Kuychi) – 彩虹之神,也象徵生育
  • 瑪瑪·基里亞(Mama Killa) – 因蒂之妻,月神
  • 瑪瑪·奧克略英語Mama Occlo(Mama Occlo) – 為人類傳授智慧,教婦女織布、建造房屋的神
  • 曼科·卡帕克(Manco Cápac) – 傳說中為印加首位國王,教導人們如何種植作物、製作武器、攜手合作、共享資源和祭祀神靈
  • 帕查瑪瑪(Pachamama) – 大地女神、維拉科查之妻
  • 科查瑪瑪(Quchamama) – 海洋女神
  • 薩查瑪瑪(Sachamama) – 有兩個的蛇身女神,「大樹母親」
  • 雅庫瑪瑪(Yakumama) – 蛇身女神,來到地球時化作大河,「河流母親」

太陽神廟[編輯]

庫斯科的太陽神廟[編輯]

的太陽神廟建造於第一代印加王時期,在瓦伊納·卡帕克時期完成了對其的裝飾。[24]神廟的主祭壇坐西朝東。木質殿頂很高,便於空氣流通;外面用茅草覆蓋,因為印加人不會制瓦。神殿的四面牆壁,從上到下都覆以金箔。神像是一張圓形的臉龐,與其光芒和火焰渾成一體。神像龐大,占據了神廟內臉面牆壁中間的整整一面內牆。無論在那裡還是在其他地方的神廟裡,除了太陽神像以外,印加人都沒有自己或別人的其他偶像,因為他們只崇拜太陽神。[24]太陽神像兩旁是已故的印加先王的遺體,他們被稱為太陽的兒子,依年代先後安放,遺體都經過防腐處理(不知用什麼方法),宛如活人一般。遺體安坐在金御椅上,金椅置於生前經常安放的厚金板上。遺體面向臣民。只有瓦伊納·卡帕克與眾不同,他從年少時起就表現出帝王的才氣和美德,生前就當之無愧地被崇拜為神,因此作為「太陽最寵愛的兒子」,位置優於其他人,遺體安放在太陽神像前面,面對神像。[25]神廟正門坐南朝北;除去正門外,還有幾道小門,供神廟的僕人出入。無論正門還是小門全都包有打成門形的金箔。神廟外牆的上面,有一黃金邊飾,系用一巴拉多寬的金板製成,形如王冠,圍著整個神廟。[25]庫斯科的太陽神廟還有其他的小殿。其中月亮殿離主殿最近,整座小殿及其各扇門窗全都鑲嵌有銀片,所以根據白色就可以看出是月亮的宮殿。如同供奉太陽神像一樣,殿內供奉月亮的像,實在銀片上繪成女子的面容。印加人認為月亮是太陽的妹妹和妻子,是印加諸王其所有印加人的母親,所以稱它為「瑪瑪基莉亞」(Mamaquilla),意思是月亮媽媽。為此人們去瞻仰她的儀容,求她保佑,但不像對太陽那樣敬獻祭物。月亮像兩側,依照年代順序安放已故王后的遺體,瓦伊納·卡帕克的母親瑪瑪·奧克略,因生育了國之明君,身份尊於其他王后,故而與月亮像面面相對。[26]離月亮殿最近的神殿是用於供奉金星、七顆昴星和所有其他眾星。此外,印加人還為閃電雷鳴霹靂、彩虹修建了神殿。[26]

其他省份的太陽神廟[編輯]

因蒂的後裔,曼科·卡帕克(右一)和瑪瑪·奧克略英語Mama Occlo(右二)

印加王國的其他省份也都建造太陽神殿,其情況與庫斯科這座類似。當地每位酋長都根據當地的金銀產量多少,傾其全力地刻意裝飾,用以取悅印加王。因此各省的所有神廟也都鑲金嵌銀,競相與庫斯科城的神廟媲美。[27]

的的喀喀島上的神廟[編輯]

薩克塞瓦曼

印加人傳說太陽曾把一雙兒女送到的的喀喀湖中的的的喀喀島上,派他們教化當地的野蠻人。除了這個神話,印加人還編造出一個更加古老的神話,說一次洪水期過後,人們在那座小島上和那一片湖上先於其他地方看到了陽光。[28]第一代印加王曼科·卡帕克就將這個小島和這一片湖泊視為聖地。於是便在小島上建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神廟,用來供奉太陽神。[28]神殿外部全都鑲嵌著金片,凡臣服於印加王的各個省份,每年都進貢大量的金銀寶,對所謂太陽神在島上施給他們的恩惠千恩萬謝。那座神廟的器物都與庫斯科的神廟相同。[28]印加人還清除大小石塊,盡力平整土地,建造許多梯田,從遠處運來上等沃土鋪在上面,讓他們長出玉米。[28]但因為當地自然原因,印加人即使精耕細作,也只能收穫幾個玉米穗,當做聖物送給印加王。[28]

經濟[編輯]

印加農民使用Chakitaqlla(一種安地斯山脈地區居民使用的腳耕機英語Foot Plough)的圖畫

印加帝國的經濟模式類似於計劃經濟。儘管有證據表明印加帝國有過對外貿易活動,而且印加帝國北部有斧幣英語Axe-monies流通,[29]一些地區也存在以物易物的現象[30],但是印加帝國內部還是沒有出現明顯的市場經濟特徵。人民的住房和裡面的物品都屬於個人財產,但是土地、建築物和其它的所有事物則屬於國家所有。大多數家庭中的男主人遵循一種傳統經濟模式,需要定期上繳如農作物紡織品等物品作稅款,還要服兵役徭役[31]他們有義務參與印加帝國的所有公共建設,例如修築建築物或鋪設道路。這種模式也被稱作Mita英語Mita (Inca)。作為回報,國家將會在困難時期提供糧食,還會興修水渠梯田,來提高生產效率,同時會不定期地設置娛樂節日。印加帝國的經濟還依靠另一種模式,它倡導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的互補性,西方學者稱作Vertical archipelago英語Vertical archipelago[32]人與人之間還有一種經濟上的互助關係,稱作Ayni英語Ayni[33][34]

食物[編輯]

印加梯田

印加人的主食主要是藜麥和8000英尺高地的馬鈴薯(馬鈴薯的原產地是的的喀喀湖)。印加人種植1500多種不同的馬鈴薯,利用梯田高低不同的微氣候。相對於舊世界來說,印加人的肉食並不豐富,食用烤天竺鼠馬鈴薯片奇恰酒則是印加人的特色食品,這兩種食品的製作方法在今天的眼光來看,是很不衛生。但當時的印加人卻認為這是珍饈佳餚。製作方法如下:

  • 馬鈴薯片

先把收成後的馬鈴薯放在地上一日一夜,讓其水份蒸發。接著再接集起來,讓工人不斷踐踏這些乾馬鈴薯,令其變成片狀或塊狀,完成後不要收集,讓這些已被踐踏成塊狀的馬鈴薯再蒸發內裏的水份。幾天後,就會有人將這些馬鈴薯收集,這就是印加式的馬鈴薯片。印加人會將這些馬鈴薯片放在穀倉中,食物短缺的時候就可以用來應一時之急。在節日慶典時,也可以拿來當祭品獻給神靈們。

  • 奇查酒

將溫水倒滿一個大罐,放在陽光猛烈的地方,再收集大量的藜麥,然後由一些少女拿起這些藜麥放在口中咀嚼,把這些藜麥嚼成糊狀物之後就吐在溫水中,之後讓這罐充滿藜麥糊的水放在原地發酵,最後就會變成糊狀的酒,印加人會在慶祝的時候拿出來喝。來源請求

政府[編輯]

政治與宗教[編輯]

一幅關於太陽祭的圖畫

薩帕·印卡在印加帝國國內被神化,同時也是宗教領袖,也不容許任何人懷疑他的執政方法。「總祭司」(Willaq-Umu)的地位僅次於皇帝。被印加帝國所征服的地區原本信仰的宗教不會被取締。作為薩帕·印卡之一的帕查庫特克就聲稱自己是「因蒂的後裔」,體內流淌著不尋常的「皇家之血」。在印加帝國皇族,經常發生諸如兄妹結婚近親婚姻現象。薩帕·印卡也被稱作「太陽之子」,印加帝國的子民也自認為是「太陽的孩子」(奇楚瓦語:Intip Churin)。印加人認為,統治和征服,是一種源自祖先的使命。薩帕·印卡還需要主持重大節日時的慶祝儀式,特別是在「 太陽祭」時。

此外,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也被認為是「宇宙中心」和「四季中心」。秘魯文學家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稱,「庫斯科」這個詞意為「宇宙的肚臍」。[35][36][37][38]

帝國的構成[編輯]

印加帝國的四個「蘇尤」(Suyu

「蘇尤」(Suyu)是印加帝國的行政區劃單位,印加帝國分為四個「蘇尤」,分別是西北方的欽察蘇尤(Chinchaysuyu),東北方的安蒂蘇尤(Antisuyu),西南方的孔蒂蘇尤(Kuntisuyu)和東南方的科利亞蘇尤(Qullasuyu)。它們的邊界線在首都庫斯科相交。這些「蘇尤」通常被認為是帕查庫特克在1460年建立的。這些「蘇尤」的面積最初大致相等,到了後來隨著帝國的擴張,四個「蘇尤」的面積比例逐漸失調。[39]

印加帝國的首都,庫斯科,不受「蘇尤」管轄,它有些類似於今天的華盛頓特區墨西哥城等特殊政區。庫斯科城是印加帝國的政治和宗教中心。薩帕·印卡和他的親戚們待在庫斯科,而四個「蘇尤」分別由四名地位很高、倍受尊敬的人物Apu管理。與「蘇尤」不同,庫斯科是被分為地位較高的Hanan和相對低一些的Hurin管理。由於印加沒有文字,他們是不可能詳盡地記載細緻的行政區劃的。然而在西班牙入侵時期由殖民者建立的記錄表明,印加帝國有超過86個轄區、超過48塊高地並多於38塊海灘。[40]

人口最多的「蘇尤」是欽察蘇尤,它在安地斯山脈北部,包括被征服的奇穆王國領土,它幾乎覆蓋了今天的厄瓜多本土,並且還占有今天哥倫比亞的小部分領土。面積倒數第二的安蒂蘇尤位於庫斯科西北部。事實上,「安蒂蘇尤」一詞是「安地斯山脈」的詞根[41]科利亞蘇尤得名於使用艾馬拉語的科利亞人(Qolla),也是面積最大的「蘇尤」。這個「蘇尤」覆蓋了阿爾蒂普拉諾高原玻利維亞部分,還包括了今天阿根廷的一小部分,最遠到達智利首都聖地牙哥附近的馬烏萊河孔蒂蘇尤是最小的蘇尤,在今天秘魯的沿海地區,最東到達庫斯科附近的高地。[42]

法律[編輯]

阿根廷國旗上的「五月太陽」,也象徵太陽神因蒂

印加帝國沒有獨立司法機關和任何編撰好的法典。無論是帝國中央,還是地方執政者,都為了立法而制定了許多措施。政府擁有執法人員例如通過督察,稱作Tokoyrikoq(「什麼都能察覺到的人」), Tokoyrikoq 的領導者與薩帕·印卡通常有血緣關係,他們不屬於中央政府,但是為薩帕·印卡免費提供情報。[43]

政府結構[編輯]

對於印加帝國政府結構的記載始於殖民時代,這些資料不完全清楚。可以了解的只有最基本的層面,而且嚴重缺乏各職位的職責情況。

處於政府最頂端的是薩帕·印卡(Sapa Inca)。地位僅次於薩帕·印卡的是總祭司(Willaq-Umu),也被稱為「太陽大祭司」。[44]次於薩帕·印卡地位的還有印卡普·蘭廷(Inkap Rantin),至少是薩帕·印卡的親信和助手,或許類似於政府首腦[45]圖帕克·印卡·尤潘基時期開始,政府官員還會召開由16名印加貴族參加的「地域大會」,他們包括:

文化與技術[編輯]

建築[編輯]

印加建築物的石牆

印加帝國的建築物,石塊都是磨光的、形狀規則的,接縫技巧十分美妙,牆上石塊和石塊之間的縫隙連匕首都無法放進去,讓人簡直無法理解印加人是究竟如何把他們拼接在一起的。讓人注意的是,雖然印加人了解輪子(太陽神因蒂就是用它表現的),卻並不把它運用在建築中。建築用的龐大數量石塊究竟是如何搬運的至今是個迷。還有,雖然印加人不使用輪子,但卻利用了安地斯山脈斜坡。據信他們讓成千上萬的工人推著石塊爬上斜坡。可惜的是印加人並未掌握文字的技巧而沒有留下任何描述文字。

數學和曆法[編輯]

Tocapu,一種印有幾何圖形的紡織品。

印加人使用拇指食指之間的距離、手掌大小、手臂長度和臂展長度作為物理單位。最基本的長度單位Thatkiy,約等於一步的距離。比它更多的距離是Topo,等於6000Thatkiy(7.7千米,還有研究表明是4.0-6.3千米)。更多的是Wamani,它等於30Topo(約為232千米)。測量面積,需要先測量多少個臂展的長度,例如25-50個,再換算成Topo,即3,280平方千米。[47][48]

印加曆法天文學密切相關。印加天文學家了解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天頂的概念,更不用說金星凌日了。但是,他們無法預測日食。印加曆法基本可以分成陰陽兩歷,它們幾乎是平行的。每一個陰曆月份都有一個特定的節日儀式[49]一周的每一天都沒有名稱,這可能是印加曆法沒有將月份細分成周而導致的。同樣,每個月份都沒有指出對應的季節。印加曆法中,一天不分成小時和分鐘,而是通過從太陽到人們的距離的遠近而劃分的。[50]

製造業[編輯]

印加服裝上的紋樣

幾乎所有印加帝國的黃金和白銀都被征服者掠走了。

根據考古發掘,當時印加帝國有青銅器皿和刀、鐮、斧等勞動工具,其冶煉鑄造技術相當精巧。印加帝國陶瓷上的彩繪,有無數的圖案,包括動物、鳥類、海浪,貓科動物和幾何圖形等。在一個沒有書面文字的大帝國中,陶瓷上描繪了幾乎所有的印加人生活中的場面,包括戰爭、冶鍊金屬、處理人際關係等。正是通過這些陶瓷,我們才能了解到幾百年前印加人民的生活狀況。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庫斯科瓶」(aryballos)。許多的這些藝術品今天在利馬的博物館都能見到。[51]

醫術、通信技術[編輯]

奇普是印加人的結繩記事方法,用來計數或者記錄歷史。

醫學方面,印加人進行過成功的顱骨穿孔術人類學家發現的證據已經表明,印加人顱骨穿孔術的成功率為80%~90%[52]。在印加帝國建立前,開顱手術的成功率從只有三分之一。

一名海螺信使

印加帝國的版圖可以說是所有美洲古國(包括瑪雅阿茲特克)中最大的一個。為了保持帝國中各個城邦的交流,印加人建設了大量的道路,這些道路穿越了安地斯山脈熱帶雨林、河流,把各個城邦連接起來,形成龐大的印加路網。西班牙的征服者之所以如此輕鬆地消滅各個印加帝國的城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道路的幫忙。印加人中有一種信使,叫做海螺信使(Chasqui或Chaski),這些人都善於長跑,海螺信使直接對薩帕·印卡負責,為印加帝國傳遞及搜集情報。[52]

軍事[編輯]

馬烏萊河戰役,印加士兵(右)和馬普切人士兵(左)。

西班牙人還沒有到達美洲大陸之前,印加帝國是一個雄霸南美洲西部地域的大國,當時的印加士兵經常東征西戰,征服了不少在南美洲地區的部落,擴大帝國的領土面積。他們可以隨時將平民變為士兵,投入戰鬥。這是因為印加帝國規定每名男人必須至少參加一次戰爭。印加士兵的武器對付南美洲的小部落可能還是足夠的,可是當西班牙人到達南美洲之後,印加人的軍事優勢就一去不復返。

印加帝國的軍隊人數非常多,多達七至八萬多人,可是所使用的武器卻非常落後。當時印加士兵的主要武器是木棒、石、標槍、長矛、弓箭彈弓(彈射小石塊)。他們衝鋒時會打響戰鼓,吹響號角。 印加的常備軍隊主要由貴族組成,不過薩帕·印卡也能隨時挑選體格健全的人加入軍隊。軍隊在行進等情況時都必須嚴守軍紀。戰鬥時,印加人會先使用遠程投擲武器攻擊敵人,完畢後就會衝向敵人展開格鬥廝殺。印加流星錘英語Bolas(Ayllo)兩頭各有一個球型重物,有的用鐵鏈,有的用繩子相連。印加軍隊通過印加路網行軍,路上設有「服務站」,平時為士兵和海螺信使等提供物資。「服務站」之間的距離為一天行軍的距離。所有犯罪的士兵都會受到最嚴厲的處分,如死刑

印加士兵懼怕西班牙騎兵。根據皮薩羅部下的書信記載,當數十名西班牙騎兵部隊衝來時,印加士兵雖然人多勢眾,可是當他們看見有種不知名的動物向他們衝過來的時候,立即丟下武器逃跑,西班牙騎兵繼續追殺逃跑中的印加人。當日有數千名印加人被西班牙的騎兵殺害。根據當時的文獻記載,哪怕西班牙人只出動了數十名騎兵去作戰,也能把印加士兵嚇得膽戰心驚,棄械逃亡。這是因為他們對這種動物未有任何認識,這樣就給予西班牙人一個滅亡印加的好機會。還有,金屬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印加人對金屬的認識不多,金屬很多時候只應用於藝術品貴族的餐具上,況且當時印加人鑄煉金屬的技術還不如舊世界的人民,更遑論會用金屬為士兵打造良好的防具或者是武器,可是西班牙的情況卻不像印加,他們的鑄煉技術比印加人高很多,可以用金屬為士兵製造防具,所以當時印加士兵即使向西班牙士兵發出猛烈的攻擊,很多時候都會被西班牙士兵身上的金屬甲冑和鋼鐵頭盔擋去,反而只穿布衣的印加士兵經常抵抗不了西班牙士兵手中的長

武器[編輯]

  • 青銅/骨尖矛
  • 雙手木質格鬥用標槍,邊緣呈鋸齒狀
  • 有石頭和金屬刺的棍子
  • 毛質的拋石繩
  • 石斧/銅斧
  • 印加流星錘英語Bolas(Ayllo,英文譯作Bolas)

護甲[編輯]

  • 木材青銅甘蔗,或由動物的皮製成的頭盔,有的裝飾著羽毛
  • 木材或動物的皮製成的的圓形或方形盾牌
  • 布質長袍,內部填有棉花,以及保護脊椎用的厚木板

古柯[編輯]

印加人認為古柯具有神奇的魔力。適量進食它的葉子可以減緩壓力和痛苦,並受到了西班牙人的贊同,但是古柯葉更多被用於宗教和醫學方面。古柯葉被用作醫學上的麻醉藥。忙碌的海螺信使用它來補充精力。

農牧業、文學[編輯]

印加人也有發達的農業灌溉系統。文學方面,印加有一首長詩《奧揚泰》。詩中記述英雄奧揚泰在印加王帕查庫特克時期,愛上了印加王的女兒,並請求印加王賜婚,但被受阻撓的故事。此詩在15世紀被改編成戲劇。1770年至1780年間被西班牙傳教士拉丁文記載下來。他們唯一的家畜羊駝

遺址[編輯]

馬丘比丘

今日印加帝國最著名的遺址為建在馬丘峰和華伊納峰之間的馬丘比丘。庫斯科城則因西班牙殖民時期的破壞,僅剩一些建築廢墟,但城中保存了一塊「十二角石」,稱為「哈圖姆魯米約克」,考古學家相信它是印加曆法計算工具的一種。

時至今日,馬丘比丘仍然是窺知遠古印加文明的最好地方。同時,這座山上城市也讓現代人疑惑不解。

印加旗幟[編輯]

現代庫斯科旗幟

在16至17世紀的史書中有寫到關於印加帝國的旗幟。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德·赫雷斯[53]在1534年寫道:

編年史作家貝爾納維·托博英語Bernabé Cobo這樣寫道:

瓜曼·波馬英語Guaman Poma在1615年的史書上也有印加紋章的描述。[54]

彩虹旗也被認為是印加帝國的象徵,印加帝國時代就以彩虹色塊作為「蘇尤」旗幟。它是今天庫斯科的旗幟。

王室[編輯]

歷任君主[編輯]

印加君主使用薩帕·印卡作為稱銜,意思是「獨一無二的君主」。而當時亦只有純種的印加血統皇族才能稱為印加,地方統治者只能稱為薩帕,意即「王」。雖然全盛期時印加帝國超過百萬人,但印加皇室僅有不足二千人,而且印加人是一夫多妻制,因此需要其他外族支持其統治,而被承認為印加皇族的人則稱為哈哇。

※印加帝國亡後西班牙人所立的傀儡及繼續抗爭的君主:

王室稱號[編輯]

在印加帝國中,王室成員擁有許多稱號。先從「印加」說起。這個稱號用在國王身上就是指國王,用在其他王室人員身上就指的是擁有王室血統的已婚男人,即已婚宗室,相當於中國古代的王爵。然而必須是男性後代才能使用,女系後代是不能使用的[55]。印加人稱國王為薩帕·印卡,意思是獨一無二的國王(其他人都不能這樣稱呼)。他們還稱國王為「瓦克查庫亞克」,意思是窮人的愛護者和恩人,這個別號也不能給予別人,只能給予國王,因為印加第一位到最後一位國王都特別關心為百姓造福。「卡帕克」的意思是對百姓富有寬宏仁愛之心和享有帝王的威嚴。印加人還稱國王為「因蒂普·丘林」,意思是太陽的兒子,這個同樣可以授予其他宗室,但不能授予女性。對於國王的男性親屬和兒子,稱他們為「奧基」(Auqui、王子),意思是帝王長子以外的兒子。結婚之前他們可以使用這個稱號,一旦結婚就稱其為「印加」了。

國王的正妻即王后,稱為「科婭」(Coya),也使用「瑪曼奇克」(Mamanchic)這個別號稱呼她,意思是我們的母親。「科婭」這個稱號只能王后獨有,但對她的女兒也稱之為「科婭」。國王本血統中的嬪妃及其王室血統中的其他所有已婚女子都稱為「帕莉亞」,意思是王室血統的女子,相當於中國古代的公主爵位。國王所納的那些外族的、非王室血統的其他嬪妃,則稱為「瑪瑪庫納」(Mamacuna),簡單地說意思是主婦,其實它的全部含義是應該盡母親職責的女人。國王的女兒,即王女,以及王室血統中的其他女孩,統統稱為「紐斯塔」(Ñusta),意思是王室血統的少女。但有一點區別:血統上是嫡生的,只稱其為「紐斯塔」,意思是從血統上說是嫡出的;血統上庶出的,在稱呼的時候還需加上其母親出生省份的名稱,如「科利亞·紐斯塔」,「萬卡·紐斯塔」,「雲卡·紐斯塔」,「基圖·紐斯塔」,其他省份以此類推。「紐斯塔」這個稱號一直保留到結婚之前,婚後即稱其為「帕莉亞」。[56]

這些稱號和別號只用來稱呼男系王室血統的後代,如果紐斯塔下嫁非王室的男性成為帕莉亞,她的子女也不能取王室的姓氏,更不能稱其為「印卡」或「帕莉亞」,而只能使用他們父親的姓氏。[57]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 ^ 陳至立 (編). 印加帝国. 辞海.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9. ISBN 978-7-5326-5325-6. 
  2. ^ McEwan, Gordon F. After Collapse: The Regeneration of Complex Societies.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2010: 98 [2013-08-15]. ISBN 978-08165293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1). 
  3. ^ The Inca – All Empires. [2013-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0). 
  4. ^ McEwan 221
  5. ^ Inca.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9 [2013-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6. ^ Demarest, Arthur Andrew; Conrad, Geoffrey W. Religion and Empire: The Dynamics of Aztec and Inca Expansionis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57–59 [2013-07-18]. ISBN 0-521-31896-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3). 
  7. ^ Weatherford, J. McIver. Indian Givers: How the Indians of the Americas Transformed the World. New York: Fawcett Columbine. 1988: 60–62 [2013-08-15]. ISBN 0-449-9049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7). 
  8. ^ Ernesto Salazar. An Indian federation in lowland Ecuador (PDF). International Work Group for Indigenous Affairs. 1977: 13 [16 Febr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4). 
  9. ^ Bernand, Carmen. 第一章:發現黃金國度—碧魯河畔. 《印加文明:太陽的子民》. 發現之旅. 70. 楊智淸/譯. 臺北: 時報文化. 2003年8月20日: 第13–14頁 [2017年12月18日]. ISBN 957-13-3935-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0月24日) (中文(臺灣)). 
  10. ^ *Juan de Samano. Relacion de los primeros descubrimientos de Francisco Pizarro y Diego de Almagro, 1526. bloknot.info (A.Skromnitsky). 9 October 2009 [10 Octo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8). 
  11. ^ Somervill, Barbara. Francisco Pizarro: Conqueror of the Incas. Compass Point Books. 2005: 52 [2013-08-15]. ISBN 978-0-7565-1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7). 
  12. ^ McEwan 79
  13. ^ McEwan 31
  14. ^ Millersville University Silent Killers of the New World. [2013-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03). 
  15. ^ Genocide and millennialism in Upper Peru: the Great Rebellion of 1780-1782 By Nicholas A. Robins
  16. ^ McEwan 93–96. There is some debate about the size of the population.
  17. ^ Quechua. [2013-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2). 
  18. ^ Origins and diversity of Quechua. [2013-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9). 
  19. ^ Gary, Urton. Signs of the Inka Khipu: Binary Coding in the Andean Knotted-String Records.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2003 [2013-08-15]. ISBN 0-292-785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5). 
  20. ^ 存档副本. [2013-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4). 
  21. ^ Burger, R.L. and L.C. Salazar. 2004. Machu Picchu: Unveiling the Mystery of the Inca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Yale University Press, p. 45. ISBN 978-0-300-09763-4.
  22. ^ Nigel Davies, Human Sacrifice (1981, p. 261–262.).
  23. ^ Reinhard, Johan. A 6,700 metros niños incas sacrificados quedaron congelados en el tiempo. National Geographic, Spanish version. November 1999: 36–55. 
  24. ^ 24.0 24.1 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印卡王室述評》,219頁。
  25. ^ 25.0 25.1 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印卡王室述評》,220頁。
  26. ^ 26.0 26.1 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印卡王室述評》,第三卷第二十一章。
  27. ^ 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印卡王室述評》,第三卷第24章。
  28. ^ 28.0 28.1 28.2 28.3 28.4 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印卡王室述評》,第三卷第25章。
  29. ^ Salomon, F. (1987). A North Andean Status Trader Complex under Inka Rule. Ethnohistory, 32(1), p. 63-77
  30. ^ Moseley, M.E. (2001). The Incas and their Ancestors. Thames & Hudson:New York, p.44
  31. ^ Earls, J. The Character of Inca and Andean Agriculture. P. 1-29
  32. ^ Rowe, J.H., & Murra, J.V. (1984). An Interview with John V. Murra. The Hispanic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64(4), p. 644
  33. ^ Maffie, J. (2009) Pre-Columbian Philosophies, in A Companion to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eds S. Nuccetelli, O. Schutte and O. Bueno), Wiley-Blackwell, Oxford, UK, p. 10; McEwan, Gordon F. (2006). Incas: New Perspective. W.W. Norton & Company: New York, pp. 137–138
  34. ^ Newitz, Annalee, The greatest mystery of the Inca Empire was its strange economy, io9, 3 January 2012 [4 Januar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10) 
  35. ^ Willey, Gordon R. (1971). 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Archaeology, Volume Two: South America.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Inc., pp. 173-175
  36. ^ D』Altroy, Terence N. (2005). The Incas. Blackwell Publishing: Malden, pp. 86-89; 111; 154-155
  37. ^ Moseley, Michael E. (2004). The Incas and their Ancestors (revised ed.) Thames & Hudson: London, pp. 81-85
  38. ^ McEwan, Gordon F. (2006). Incas: New Perspective. W.W. Norton & Company: New York, pp. 138-139
  39. ^ Rowe in Steward, Ed., p. 262
  40. ^ Rowe in Steward, ed., p. 185-192; D』Altroy, p. 42-43, 86-89; McEwan, p.113-114
  41. ^ D』Altroy, p. 87
  42. ^ D』Altroy, 87-88
  43. ^ D'Altroy, 235-236
  44. ^ D'Altroy, p. 99
  45. ^ R. T. Zuidema, Hierarchy and Space in Incaic Social Organization. Ethnohistory, Vol. 30, No. 2. (Spring, 1983), pp. 97
  46. ^ Zuidema, pp. 48
  47. ^ D'Altroy, pp. 246-247
  48. ^ McEwan, pp. 179-180
  49. ^ D'Altroy, 150-154
  50. ^ McEwan, 185-187
  51. ^ Berrin, Katherine & Larco Museum. The Spirit of Ancient Peru:Treasures from the Museo Arqueológico Rafael Larco Herrera. New York: Thames and Hudson.
  52. ^ 52.0 52.1 Science News / Incan Skull Surgery. [2013-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3). 
  53. ^ Francisco López de Jerez,Verdadera relacion de la conquista del Peru y provincia de Cusco, llamada la Nueva Castilla, 1534.
  54. ^ Guaman Poma, El primer nueva corónica y buen gobierno, (1615/1616), pp. 256, 286, 344, 346, 400, 434, 1077, this pagination corresponds to the Det Kongelige Bibliotek search engine pagination of the book. Additionally Poma shows both well drafted European flags and coats of arms on pp. 373, 515, 558, 1077, 0. On pages 83, 167–171 Poma uses a European heraldic graphic convention, a shield, to place certain totems related to Inca leaders.
  55. ^ 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印卡王室述評》,76頁。
  56. ^ 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印卡王室述評》,77頁。
  57. ^ 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印卡王室述評》,78頁。

來源[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