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周宣王
西周天子
周宣王像
君主
統治前828年—前782年
儲君周幽王
出生約前862年
逝世前782年
配偶正妻:姜后
妾:後夫人、女鳩
子嗣周幽王、攜王[註 1]長父
諡號
宣王
政權西周(西周)
父親周厲王
首都鎬京

周宣王(約前862年—前782年),姓,名,一作西周第十一代天子,周厲王之子,在位46年。

周宣王繼位後,政治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韓侯顯父仍叔張仲一幫賢臣輔佐朝政;軍事上藉助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陸續討伐獫狁西戎淮夷徐國楚國,使西周的國力得到短暫恢復,史稱「宣王中興」。[4]但周宣王晚年對外用兵接連受挫,尤其在千畝之戰大敗於姜戎南國(今長江漢江之間的地區)之師全軍覆沒,加之獨斷專行、不進忠言、濫殺大臣,宣王中興遂成曇花一現,也為西周在周幽王時期的滅亡埋下了伏筆。[5]

生平[編輯]

繼位[編輯]

周宣王為周厲王之子。周厲王在位時,因連年對外征戰,造成國內消耗巨大、國庫空虛。周厲王於是任命榮夷公卿士,實行專利政策,將山林湖澤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國人進入謀生。國人對此議論紛紛,厲王又命衛巫監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周厲王的高壓政策最終引發國人暴動[6]

前841年,因不滿周厲王的暴政,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道以北)的國人集結起來,手持武器圍攻王宮,要殺周厲王。周厲王逃離鎬京,沿渭水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才停下。[7]國人攻進王宮,沒有找到周厲王,轉而尋找太子靜。召穆公將太子藏了起來,國人圍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被迫用自己的兒子冒充太子,國人殺召穆公之子,太子得以倖免遇難。[8]

國人平息怒氣離去後,宗周無主,諸侯推舉共伯和代行天子職務,史稱共和行政[註 2][3]前828年,周厲王死於彘,共伯和、召穆公、周定公以及諸侯擁立太子靜繼位,即周宣王。[10][3]

宣王中興[編輯]

周宣王繼位時,歷經周厲王統治下的西周王朝吏治敗壞、百姓離散,周宣王於是下令修復公室、廣進諫言、安頓百姓、修繕武器;興畋狩禮樂,法之遺風,並及時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韓侯、顯父、仍叔、張仲一幫賢臣輔佐朝政,陸續發動對周邊部族的戰爭,使衰落的周王室權威得到恢復,諸侯又重新朝見天子,四夷咸服,史稱「宣王中興」。[11][4]

征伐獫狁[編輯]

虢季子白盤,周宣王時期青銅器,一說為周夷王時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獫狁是位於中國北方和西北方的部族,在周厲王時期就曾出動部隊劫掠鎬京周圍的財物及人口,被大臣武公多友擊退。[12]前823年,獫狁再次進攻西周,主力部隊集中於焦獲(今陝西省涇陽縣西北),前鋒部隊抵達涇陽(今陝西省涇陽縣境內),直接威脅到鎬京和旁京的安全,周宣王命尹吉甫率軍反攻。尹吉甫以元戎十乘為先頭部隊,日行三十里在彭衙(今陝西省白水縣東北)擊敗獫狁,繼而追擊至太原(今甘肅省平涼市附近)。[13][14]周宣王又派南仲率兵至朔方(北方邊境地區)築城設防,緩解了獫狁的威脅。[15]前816年,周宣王派虢季子白率軍攻打獫狁,在洛水北岸大敗獫狁,斬首500人,俘獲50人。虢季子白在班師回朝舉行獻俘禮時,又命屬下不其[註 3]率兵追擊敗退至洛水的獫狁,取得勝利。此戰過後西周解除了獫狁之患,周宣王在太廟為虢季子白舉行了隆重的慶典來表彰他的功績,賞賜他馬匹、弓箭、彤矢和斧鉞並賜予其征討蠻夷的權力。[16]

征討西戎[編輯]

西戎是對中國古代西部部族的統稱,長期威脅西周王朝的西部邊境。周宣王在位時,多次命諸侯征討西戎。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大夫,命其帶兵征討西戎。前822年,秦仲戰敗身亡,周宣王召見秦仲之子秦莊公兄弟五人,給他們7000兵卒,命令其討伐西戎。秦莊公擊敗西戎,周宣王封秦莊公為西垂(又稱西犬丘,今甘肅省禮縣境內)大夫,加封大駱西犬丘的土地。[17][18]

此外,晉國也多次奉命征討西戎。前805年,晉穆侯率軍攻打條戎(今山西省夏縣西南)。前802年,在千畝(今山西省介休市南)戰勝當地的戎族。[19]前790年,又在汾水隰水擊敗北戎[20]

宣王東征[編輯]

淮夷是淮河、漢江一帶的東夷部族,又稱南淮夷、淮南夷或南夷,自周穆王時期開始強盛,[21]多次入侵伊水、洛水流域。[16]周厲王時期,曾為西周南方屏障的鄂國國君鄂侯馭方聯合淮夷、東夷大舉進攻西周,深入周朝腹地。周厲王調集西六師殷八師虢公長父征討,未能取勝。多虧大臣武公派屬下調動兵車百輛、甲士200、徒兵千人參與作戰,最終擊退聯軍,俘獲鄂侯,滅亡鄂國。[22][23]周厲王隨後又與虢公長父親自率兵征討淮夷至角(今江蘇省淮陰市南)、津(今江蘇省寶應縣南)、桐(今安徽省桐城市北)、遹(今安徽省霍邱縣西南),終於平定了這次叛亂。[24]戰後淮夷震懾於周朝的武力,稍加臣服。[21]前823年,周宣王命尹吉甫向淮夷徵收布帛、財寶、糧食及力役,並且頒布法令,規定淮夷在經商時,不得擾亂當地的治安和市場秩序。[14]後因淮夷停止納貢以及再次反叛,周宣王命召穆公率軍征討。[25][26]據《師寰簋銘文》記載,此戰師寰作為隨軍將領統帥齊、等國軍隊,消滅了淮夷的冉、翼、鈴、達四位首領,獲得俘虜、牲畜及財物,取得戰功。[16]此戰過後,淮夷徹底臣服於西周。

徐國在西周時期是東夷的強國,後在周朝的連續打擊下,徐國的一些部族南遷至淮水流域,逐漸發展成淮夷中最強的一支力量。[21]周宣王在位時,命卿士南仲和太師皇父在太祖廟整頓周六師,然後親率大軍與太師皇父、司馬程伯休父前往征討。大軍沿淮水東行,經過激烈戰鬥,周軍擊敗徐國。徐國臣服後,四周各方國、部族皆臣服於周。[27][28]前810年,南仲派駒父高父前往淮夷,各方國、部族都奉命迎接來使,進獻財物。[29]

討伐楚國[編輯]

楚國又稱荊蠻,雖然被周天子封為子爵,但楚國極少承擔周王室的職貢義務,加之周天子抑制楚國發展的政策、對於楚國國君的歧視以及楚國君主僭越稱王,因而楚國屢次招致周王室的討伐。[30]周宣王時期以元老重臣方叔為將,率兵車3000進攻楚國,大獲全勝。[31]據推算,周宣王此次伐楚動用軍隊多達36000人。晉穆侯墓所出土的楚公逆編鐘,應在此戰作為戰利品被周宣王獲得後轉贈與晉穆侯。[30][註 4]經過以上一系列戰爭,西周的疆域以及國家聲望得到大幅擴大。[32]

分封諸侯[編輯]

周宣王時期延續了西周的分封政策,楚國降服後,周宣王命召穆公在謝(今河南省南陽市)建造住宅、宮室、宗廟及都邑,開闢土田,命傅御將王舅申伯的親屬、家臣和私屬遷居於此。周宣王還親自前往郿(今陝西省眉縣東北)為申伯踐行,賜予他車馬及玉圭,建立申國,作為鎮撫南方的軍事重鎮。呂國也在同時被周宣王改封於申國以西。[33][34]周宣王還封韓侯於韓城(今山西省河津市萬榮縣萬泉鄉一帶),建立韓國,作為鎮撫北方的軍事重鎮。[35]前806年,周宣王封弟弟於鄭(今陝西省華縣東),建立鄭國[36]此外,周宣王還封仲山甫於樊(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東南),建立樊國[37]封其子長父於楊(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建立楊國[38]

其他措施[編輯]

除軍事上取得一系列成就之外,周宣王在政治上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來恢復天子權威。周宣王在位時下令修建宮殿,[39]命仲山甫前往齊國築城,加強東方邊境的防禦。[40]周宣王還效仿先祖興畋狩之禮,在東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王城公園附近)會見諸侯。[41]

王道衰落[編輯]

周宣王的一系列對外用兵,使周王朝一度呈現「四方既平,王國庶定」的局面。但因連年征戰消耗國力,加劇了西周王朝的社會危機,加上周宣王晚年獨斷專行、不進忠言、濫殺大臣,宣王中興遂成曇花一現。[5]

干涉魯政[編輯]

前817年春,魯武公和長子、少子戲入朝覲見周宣王。周宣王喜歡戲,想立他為魯國太子。仲山甫以廢長立幼不合舊制勸諫周宣王,周宣王不聽,執意立戲為魯國太子。同年夏,魯武公朝見周宣王,回國後即去世,戲繼位,即魯懿公。前807年,括的兒子伯御聯合魯國國人攻殺魯懿公,伯御被國人推舉為魯君。前796年,周宣王率軍討伐魯國,殺死伯御,並採納仲山甫的建議,立魯懿公的弟弟公子稱為魯國君主,即魯孝公。經過此次事件周天子聲望大減,諸侯多有違抗王命之舉。[42][43]

濫殺大臣[編輯]

周宣王於前785年無辜殺害大夫杜伯[44]關於杜伯的死因,《太平廣記》記載為:周宣王有寵妃叫女鳩,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想方設法勾引他。杜伯不為所動,女鳩惱羞成怒,在周宣王面前誣告杜伯欺侮她。周宣王聽信了女鳩的話,不顧左儒的屢次勸諫,先將杜伯囚禁於焦(今河南省陝縣南),又派薛甫司空錡將其殺害。周宣王后來因遭受冤魂襲擾,接連殺害了司空錡和大臣祝二人。[45]杜伯之子隰叔則逃亡至晉國,成為晉國六卿之一范氏的始祖。[46][47]

故宮博物院所藏西周頌鼎拓片 西周頌鼎是周宣王時期青銅器,共三件,分別藏於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和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屢戰屢敗[編輯]

周宣王晚年多次對周邊部族用兵,但大多以失敗而告終:

前797年,周宣王派軍隊攻打太原之戎,沒有成功。[48]

前792年,周宣王派軍隊征討條戎、奔戎(今山西省夏縣西南),戰敗。[48]

前789年,周宣王派軍隊征討申戎(即西申國,今陝西省米脂縣北)獲得勝利。[49]同年,周軍在千畝之戰大敗於姜戎,南國之師全軍覆沒,[註 5][50]周宣王在奄父的幫助下才得以突圍。[51]

不聽勸諫[編輯]

藉禮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種農業勞動開始前,由首領帶頭舉行儀式,耕種集體所有的藉田,具有鼓勵集體耕作的作用。西周時期,原本屬於集體所有的藉田,即公田被貴族和國家官吏私有,原本用於祭祀、救濟、嘗新等公共開支的藉田收穫也一同被侵占。藉禮就成為在春耕、耨耘、收穫時,天子、公卿百官舉行儀式,監督和巡查庶人耕種、無償占有庶人勞動成果的一種活動。[16]周宣王在位時,不到千畝舉行藉禮,虢文公勸諫周宣王,宣王不聽。[52][53]有觀點認為,井田制在周宣王時期已經遭到嚴重的破壞,公田被大量私有化,周宣王承認了既定事實,相關的藉禮也被取消。[54]

周宣王喪南國之師後,想在太原普查人口來補充兵員、徵調物資。仲山甫認為:「自古以來,人口不用普查就能知道數量,因為司民負責登記生死;司商負責賜族受姓;司徒負責人口來往;司寇負責處決罪犯;司牧知曉職員數量;司工知曉工匠數量;司場負責人口遷入;司廩負責人口遷出,天子通過詢問百官就可以知曉人口數量了,還可以通過管理農事來調查,沒有必要勞民傷財去刻意普查」。但是周宣王並不採納,最終還是在太原進行人口普查。[55][56]

去世[編輯]

周宣王於前782年去世,其子周幽王宮湦繼位。[57]關於周宣王的死因,許多著作記載為周宣王遊獵圃田(今河南省中牟縣西)時,杜伯的冤魂乘白馬白車,由司空錡護左,大臣祝護右。杜伯戴著紅帽子從道邊奔馳而來,執紅弓搭紅箭,一箭射中宣王心臟,周宣王脊梁折斷後倒伏在箭囊上而死。[58][44][45]

逸事[編輯]

  • 周宣王的王后姜後是齊侯的女兒,周宣王經常早睡晚起,疏於朝政,姜後於是摘掉耳環簪子來到永巷請罪,並讓傅母轉告周宣王說是她讓周宣王起了淫逸之心,使得君王疏於朝政。君王好色必然引起鋪張浪費,長此以往就會天下大亂,這就是她請罪的原因。周宣王聽後大為感動,從此勤於朝政,這就是「姜後脫簪」的典故。[59]
  • 周宣王在位期間曾經發生旱災,宣王害怕旱災會使黎民受苦、社稷傾覆,於是親自到郊外及宗廟奠酒埋玉、祭祀天地、禱告神明祈求降雨,果然在六月天降大雨。大夫仍叔因此事作歌讚美周宣王,即《詩經·大雅·雲漢》。[60]
  • 據記載,前798年,鎬京城內有兔子跳躍舞蹈,[61]有馬變成人。[62]前795年,有馬變為狐狸。[63]
  • 周宣王曾命太史大篆史籀》十五篇,作為太史教授史學童的課本教材。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決定統一各國文字為小篆,於是令李斯作《倉頡》七章、趙高作《爰歷》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七章作為全國規範字帖,皆取材於大篆《史籀》。《史籀篇》中的文字又被稱為籀文、籀篆,到漢光武帝時已失傳六篇。經過考證,《陳倉石鼓文》是目前僅存的、最近似於《史籀篇》的文字。[64][65]
  • 太平御覽》引《瑣語》記載,周宣王的王后懷胎未滿就生下了周幽王,周宣王向大臣們詢問是何徵兆。大臣們回答說如果生下的男嬰身體有殘缺、骨骼有缺失,則國家無礙;如果男嬰身體完好無損,則國家就會滅亡。周宣王認為這個男嬰是不祥之兆,準備將其遺棄。仲山甫勸周宣王說:「天子您年齡大了也沒有男嗣,這本身就是上天遺棄了周朝,您如果再把男嬰遺棄了,那和國家滅亡有什麼區別?」周宣王於是打消了這個念頭。果然周宣王死後十一年,西周在周幽王統治下滅亡。[66]
  • 周幽王時,太史伯陽父查閱史籍記載,夏朝時有兩條神龍自稱褒國國君,停留在夏王的庭院中。經太卜占卜,殺死或趕走神龍都得到凶兆,唯獨占卜收集神龍留下的涎沫得到了吉兆。夏王於是下令向神龍禱告,收集神龍留下的涎沫,封存於匣中,傳至周厲王時都沒有人打開過此匣。周厲王末年時,下令打開匣子觀看。涎沫流淌於庭院,無法清除。周厲王決定用巫術除去,命女人赤身裸體向它大聲呼叫,涎沫化為黑色的蜥蜴,消失在後宮一名七歲童女身上。童女行笄禮時未婚而孕,於是將生下的女童遺棄。到周宣王時有唱歌謠道:「檿弧箕服,實亡周國。」恰巧遇到夫婦二人販賣弓矢,周宣王下令抓捕後處死二人。二人逃往褒國的途中發現了被遺棄的女童,便收養了女童。後來褒國人褒姁犯罪,便將成年後的女童獻給周幽王抵罪,這個女童就是褒姒。周幽王因寵愛褒姒致使西周滅亡。[註 6][67]

評價[編輯]

正面評價[編輯]

周宣王執政時期能夠任用賢臣,並且多次發動對外戰爭,擴大了周朝的疆域及影響力,成為中興之主。《毛詩序》認為《詩經·大雅》中的《雲漢》、《嵩高》、《烝民》、《韓奕》、《江漢》、《常武》這些篇目都是稱讚周宣王時期的文治武功,[68]歷朝歷代對於周宣王所營造的中興之世也多有讚美之辭:董仲舒評價周宣王:夫周道衰於幽、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繇也。至於宣王,思昔先王之德,興滯補敝,明文、武之功業,周道粲然復興,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69]桑弘羊評價周宣王:湯、武之伐,非好用兵也;周宣王辟國千里,非貪侵也;所以除寇賊而安百姓也。[70]《周宣王贊》稱讚周宣王:宣王承衰,邦家多阻;懲難思理,官人以敘。山甫補闕,方叔禦侮;是用中興,恢復周宇。[71]柳宗元有詩稱讚周宣王:然征於詩大小雅,其選徒出狩。則車攻、吉日,命官分士。則嵩高、韓奕、烝人,南征北伐。則六月、采芑,平淮夷。則江漢、常武,鏗鍧炳耀。盪人耳目,故宣王之形容與其輔佐。由今望之,若神人然。[72]明代夏原吉稱讚周宣王:周宣王平淮夷、唐太宗頡利,當時文人咸形諸賦詠,以紀宏休。[73]清代鄒漪評價周宣王:他若夏少康、商武丁、周宣王、漢世祖唐肅宗,凡邊亂內難,一皆削除之,光復舊物,告成太廟,享有祈年保民之譽,以垂久遠。[74]

負面評價[編輯]

周宣王雖然締造了宣王中興,但在晚年對外用兵接連遭受失敗,而且不進忠言、濫殺大臣,使中興之世終成曇花一現。東漢黃瓊評價周宣王:周宣王不籍千畝,虢文公以為大譏,卒有姜戎之難,終損中興之名。[75]明世宗實錄》中有史官評價周宣王:雖然周宣王雲漢之側身,常武之平淮,內有山甫,外有申伯,非不赫然稱盛,然樂色而忘德,失禮而晏起,不籍千畝,南國喪師,料太原,殺杜伯,以致虢公諫不聽,山甫諫又不聽,所以中興之美未盡焉。[76]

文學形象[編輯]

在長篇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周宣王於第一回《周宣王聞謠輕殺 杜大夫化厲鳴冤》中登場。周宣王從太原普查人口準備回鎬京時,聽到路邊小孩童謠唱道「月將升,日將沒;桑弓箕袋,幾亡周國」,預示後世有女子亂政。周宣王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嚴禁弓矢,由上大夫杜伯督查此事。恰有山野婦女不明政令,進城兜售弓矢被殺。周宣王認為童謠之言已經被平息,不再追究。前785年,周宣王晚上做夢夢見有美貌女子自西方來,入太廟攜七廟神主東去。周宣王大驚,知道謠言未除,於是以督查不力之罪殺杜伯。杜伯之友左儒勸諫周宣王不聽,杜伯死後左儒隨之自刎而死。周宣王在東郊遊獵時,被杜伯、左儒的冤魂所發之箭射中,受驚嚇患病而死。[77][78]

家庭[編輯]

在位年與西曆對照表[編輯]

參考書籍[編輯]

注釋[編輯]

  1. ^ 關於攜王,《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記載其為周幽王之弟,[1]而《古本竹書紀年》中又記載攜王為西周某位君王之子,[2]據此推斷攜王為周宣王之子。
  2. ^ 一說由召穆公、周定公共同主持政務,稱周召共和。[9]
  3. ^ 一說不其即秦莊公,見楊寬所著《西周史》第572頁。[16]
  4. ^ 關於此戰周宣王是否真正對楚國用兵尚存爭議,楊寬認為周宣王只是利用方叔以征伐獫狁為名,出動大軍恐嚇楚國迫使其歸降,見楊所著《西周史》第638頁。[16]
  5. ^ 關於周宣王喪南國之師,史書中缺乏記載。《史記集解·周本紀》引韋昭曰認為周宣王時喪南國之師是在千畝之戰中,楊寬認為這種觀點有誤。他認為千畝之戰是王師與姜戎在鎬京附近戰鬥,而南國之師在江漢之間,王師不可能是南國之師,周宣王喪南國之師應是在攻楚大敗之後,見楊所著《西周史》第574頁。[16]
  6. ^ 此段內容《國語·卷十六·鄭語·史伯為桓公論興衰》中也有記載。

參考資料[編輯]

  1. ^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系年·第二章》:邦君、者(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於虢(攜),是攜(惠)王。
  2. ^ 《古本竹書紀年·周紀》: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於攜。周二王並立。
  3. ^ 3.0 3.1 3.2 《史記正義·周本紀》引《魯連子》:共伯名和,好行仁義,諸侯賢之。周厲王無道,國人作難,王奔於彘。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號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共伯使諸侯奉王子靖為宣王,而共伯復歸國於衛也。
  4. ^ 4.0 4.1 《太平御覽·皇王部·卷八十五》:王於是進用賢良,樊侯仲山父,尹吉父,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韓侯,顯父,南仲方叔、仍叔、邵穆公,張仲之屬,並爲卿佐。自厲王失政,獫狁、荊蠻交侵中國,官政隳廢,百姓離散,王乃修復宮室,興賢人,納規諫,安集兆民。命南宮仲、邵虎、方叔、吉父並征定之,復先王境土,繕車徒,興畋狩,禮天下,喜王化復行,號稱中興。
  5. ^ 5.0 5.1 張麗榮.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古代战争先秦—三国》. 北京市: 軍事科學出版社. 1997年7月: 第19頁. ISBN 7800219828. 
  6. ^ 《史記·卷四·周本紀》:厲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榮夷公…厲王不聽,卒以榮公為卿士,用事。王行暴虐侈傲,國人謗王。召公諫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其謗鮮矣,諸侯不朝。
  7. ^ 《史記·卷四·周本紀》: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厲王出奔於彘。
  8. ^ 《史記·卷四·周本紀》:厲王太子靜匿召公之家,國人聞之,乃圍之。召公曰:「昔吾驟諫王,王不從,以及此難也。今殺王太子,王其以我為仇而懟怒乎?夫事君者,險而不仇懟,怨而不怒,況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脫。
  9. ^ 《史記·卷四·周本紀》: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
  10. ^ 《史記·卷四·周本紀》: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太子靜長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為王,是為宣王。
  11. ^ 《史記·卷四·周本紀》:宣王即位,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
  12. ^ 李仲操. 《也释多友鼎铭文》. 西安市陝西省社會科學院: 《人文雜誌》1982年第六期. 1982年. 
  13. ^ 見《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六月》。
  14. ^ 14.0 14.1 康少峰. 《兮甲盘铭文考释三则》. 寶雞市文理學院周秦文化研究所: 《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12年第一期(社會科學版). 2012年. 
  15. ^ 《詩經·小雅·鹿鳴之什·出車》: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於襄。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楊寬. 《西周史》. 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 第271頁、第280頁、第566頁、第571頁至第572頁、第574頁、第638頁. ISBN 7208045380. 
  17. ^ 《後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為戎所殺。
  18. ^ 《史記·卷五·秦本紀》: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西戎殺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有子五人,其長者曰莊公。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復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
  19. ^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晉穆侯)七年,伐條…十年,伐千畝,有功。
  20. ^ 《後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後二年,晉人敗北戎於汾隰。
  21. ^ 21.0 21.1 21.2 鄢國盛. 《西周淮夷综考》. 天津市: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2009年5月29日. 
  22. ^ 李先登. 《禹鼎集释》. 北京市: 《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 1984年. 
  23. ^ 《後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列傳》:厲王無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
  24. ^ 馬承源. 《关于翏生盨和者减钟的几点意见》. 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考古》1979年第一期. 1979年. 
  25. ^ 見《詩經·大雅·盪之什·江漢》。
  26. ^ 《毛詩序·大雅·盪之什·江漢》:《江漢》,尹吉甫美宣王也。能興衰撥亂,命召公平淮夷。
  27. ^ 見《詩經·大雅·盪之什·常武》。
  28. ^ 《今本竹書紀年·周紀》:王帥師伐徐戎,(大師)皇父、(司馬)休父從王伐徐戎,次於淮。
  29. ^ 黃德寬. 《淮夷文化研究的重要发现—驹父盨盖铭文及其史实》. 南京市東南文化雜誌編輯部: 《東南文化雜誌》1992年第二期. 1992年. 
  30. ^ 30.0 30.1 段渝. 《楚公逆编钟与周宣王伐楚》. 成都市: 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2004年. 
  31. ^ 見《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什·采芑》。
  32. ^ 《詩經·大雅·盪之什·江漢》:於疆於理,至於南海。
  33. ^ 見《詩經·大雅·盪之什·嵩高》。
  34. ^ 《史記索隱·齊太公世家》引《地理志》:申在南陽宛縣,申伯國也。呂亦在宛縣之西也。
  35. ^ 見《詩經·大雅·盪之什·韓奕》。
  36. ^ 《史記·卷四十二·鄭世家》: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於鄭。
  37. ^ 《史記正義·周本紀》引括地誌云:古樊國,仲山甫所封也。
  38. ^ 《新唐書·卷七十一上·宰相世系一上》:楊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長父)封為楊侯。
  39. ^ 《毛詩序·小雅·鴻雁之什·斯干》:《斯干》,宣王考室也。
  40. ^ 《詩經·大雅·盪之什·烝民》:王命仲山甫,城彼東方…仲山甫徂齊,式遄其歸。
  41. ^ 《毛詩序·小雅·南有嘉魚之什·車攻》:《車攻》,宣王復古也。宣王能內脩政事,外攘夷狄,復文武之境土,脩車馬,備器械,復會諸侯於東都,因田獵而選車徒焉。
  42. ^ 《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武公九年春,武公與長子括,少子戲,西朝周宣王。宣王愛戲,欲立戲為魯太子。周之樊仲山父諫宣王曰:「廢長立少,不順;不順,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誅之:故出令不可不順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順,民將棄上。夫下事上,少事長,所以為順。今天子建諸侯,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魯從之,諸侯效之,王命將有所壅;若弗從而誅之,是自誅王命也。誅之亦失,不誅亦失,王其圖之。」宣王弗聽,卒立戲為魯太子。夏,武公歸而卒,戲立,是為懿公。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與魯人攻弒懿公,而立伯御為君。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魯,殺其君伯御,而問魯公子能道順諸侯者,以為魯後。樊穆仲曰:「魯懿公弟稱,肅恭明神,敬事耆老;賦事行刑,必問於遺訓而咨於固實;不干所問,不犯所。」宣王曰:「然,能訓治其民矣。」乃立稱於夷宮,是為孝公。自是後,諸侯多畔王命。
  43. ^ 《史記·卷四·周本紀》:(周宣王)十二年,魯武公來朝。
  44. ^ 44.0 44.1 《墨子·明鬼下》:周宣王殺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殺我而不辜,若以死者為無知,則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合諸侯而田於圃田,車數百乘,從數千,人滿野。日中,杜伯乘白馬素車,朱衣冠,執朱弓,挾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車上,中心折脊,殪車中,伏弢而死。
  45. ^ 45.0 45.1 《太平廣記·卷第一一九·報應十八(冤報)·杜伯》:杜伯名曰恆,入為周大夫。宣王之妾曰女鳩,欲通之,杜伯不可。女鳩訴之宣王曰:「竊與妾交。」宣王信之,囚杜伯於焦,使薛甫與司空錡殺杜伯,其友左儒九諫而王不聽。杜伯既死,為人見王曰:「恆之罪何哉?」王召祝,而以杜伯語告,祝曰:「始殺杜伯,誰與王謀之?」王曰:「司空錡也。」祝曰:「何以不殺錡以謝之?」宣王乃殺錡,使祝以謝之。伯猶為人而至,言其無罪。司空又為人而至曰:「臣何罪之有?」宣王告皇甫曰:「祝也為我謀而殺人,吾殺者又皆為人而見訴,奈何?」皇甫曰:「殺祝以謝,可也。」宣王乃殺祝以兼謝焉,又無益,皆為人而至,祝亦曰:「我焉知之,奈何以此為罪而殺臣也?」後三年,宣王游圃田,從人滿野。日中,見杜伯乘白馬素車,司空錡為左,祝為右,朱冠起於道左,執朱弓彤矢,射王中心,折脊,伏於弓衣而死。
  46. ^ 《今本竹書紀年·周紀》:王殺大夫杜伯。其子隰叔出奔晉。
  47. ^ 《國語·卷十四·晉語八·范宣子與和大夫爭田》:昔隰叔子違周難於晉國,生子輿為理…世及武子,佐文、襄為諸侯。
  48. ^ 48.0 48.1 《後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後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後五年,王伐條戎、奔戎,王師敗績。
  49. ^ 《古本竹書紀年·周紀》:明年,王征申戎,破之。
  50. ^ 《史記·卷四·周本紀》:(周宣王)三十九年,戰於千畝,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宣王既亡南國之師。
  51. ^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時伐戎,為御。及千畝戰,奄父脫宣王。
  52. ^ 《史記·卷四·周本紀》:宣王不修籍於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王弗聽。
  53. ^ 見《國語·卷一·周語上·虢文公諫宣王不籍千畝》。
  54. ^ 王連升; 張榮明. 《新编中国历朝纪事本末·先秦卷》. 太原市: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6月: 第195頁. ISBN 7544009319. 
  55. ^ 《史記·卷四·周本紀》:宣王既亡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仲山甫諫曰:「民不可料也。」宣王不聽,卒料民。
  56. ^ 《國語·卷一·周語上·仲山父諫宣王料民》:宣王既喪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仲山父諫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協孤終,司商協民姓,司徒協旅,司寇協奸,牧協職,工協革,場協入,廩協出,是則少多、死生、出入、往來者皆可知也,於是乎又審之以事,王治農於籍,蒐於農隙,耨獲亦於籍,獮於既烝,狩於畢時,是皆習民數者也,又何料焉?不謂其少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惡事也。臨政示少,諸侯避之。治民惡事,無以賦令。且無故而料民,天之所惡也,害於政而妨於後嗣。」王卒料之。
  57. ^ 《史記·卷四·周本紀》:四十六年,宣王崩,子幽王宮湦立。
  58. ^ 《論衡·死偽篇》:周宣王殺其臣杜伯而不辜,宣王將田於囿,杜伯起於道左,執彤弓而射宣王,宣王伏而死。
  59. ^ 《列女傳·卷二·賢明傳·周宣姜後》:周宣姜後者,齊侯之女也…宣王嘗早臥晏起,後夫人不出房。姜後脫簪珥,待罪於永巷,使其傅母通言於王曰:「妾不才,妾之淫心見矣,至使君王失禮而晏朝,以見君王樂色而忘德也。夫苟樂色,必好奢窮欲,亂之所興也。原亂之興,從婢子起。敢請婢子之罪。」王曰:「寡人不德,實自生過,非夫人之罪也。」遂復姜後而勤於政事。早朝晏退,卒成中興之名。
  60. ^ 《太平御覽·皇王部·卷八十五》:是時,天大旱,王以不雨遇災而懼,整身修行,欲以消去之,祈於群神,六月乃得雨。大夫仍叔美而歌之,今《雲漢》之詩是也。
  61. ^ 《古本竹書紀年·周紀》:宣王三十年,有兔舞鎬。
  62. ^ 《通鑑外紀·第三卷之下·周紀一·宣王》:宣王三十年,有馬化為人。
  63. ^ 《古本竹書紀年·周紀》:周王三十三年, 有馬化為狐。
  64. ^ 《漢書·卷三十·藝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六篇矣…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蒼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歷六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也;博學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
  65. ^ 《六書緣起》:周宣王太史籀,作篆十五篇,損益古文,或同或異。以其官,謂之史書;以其名,謂之籀文。李斯小篆興,別之曰大篆。漢建武時,已亡六篇,今國學《石鼓》,籀文之僅存者。
  66. ^ 《太平御覽·皇王部·卷八十五》:《瑣語》曰:宣王之元妃後,獻不恆期月而生,後弗敢舉。天子召問群王之元史,史皆答曰:「若男子也,身體有不全,諸骨節有不備,者則可,身體全骨節備,不得於天子也,將必喪邦。」天子曰:「若而,不利餘一人,命棄之。」仲山父曰:「天子年長矣,而未有子,或者天將以是棄周,雖棄之何益!」天子弗棄之。
  67. ^ 《史記·卷四·周本紀》: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周亡矣。」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龍止於夏帝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夏帝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莫吉。卜請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幣而策告之,龍亡而漦在,櫝而去之。夏亡,傳此器殷。殷亡,又傳此器周。比三代,莫敢發之,至厲王之末,發而觀之。漦流於庭,不可除。厲王使婦人裸而譟之。漦化為玄黿,以入王後宮。後宮之童妾既齔而遭之,既笄而孕,無夫而生子,懼而棄之。宣王之時童女謠曰:「檿弧箕服,實亡周國。」於是宣王聞之,有夫婦賣是器者,宣王使執而戮之。逃於道,而見鄉者後宮童妾所棄妖子出於路者,聞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婦遂亡,餎於褒。褒人有罪,請入童妾所棄女子者於王以贖罪。棄女子出於褒,是為褒姒。
  68. ^ 見《毛詩序·大雅·盪之什》。
  69. ^ 見《資治通鑑·漢紀·卷十七·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
  70. ^ 見《鹽鐵論·卷四·地廣》。
  71. ^ 見《初學記·卷九·帝王部》。
  72. ^ 見《奉平淮夷雅表》。
  73. ^ 見《平安南頌》。
  74. ^ 見《明季遺聞·自序》。
  75. ^ 見《後漢書·卷六十一·左周黃列傳》。
  76. ^ 見《明世宗實錄·卷四》。
  77. ^ 見《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周宣王聞謠輕殺 杜大夫化厲鳴冤》。
  78. ^ 見《東周列國志·第二回·褒人贖罪獻美女 幽王烽火戲諸侯》。
前任:
共和
周天子
中國君主

西周第11代
前828年-前782年
繼任:
周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