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喇嘛藏語བླ་མ威利轉寫bla-ma藏語拼音lama),藏傳佛教術語,意為上師上人,為對藏傳佛教僧侶之尊稱,長老、上座、高僧、酋長之稱號。

詞語釋義[編輯]

喇嘛(藏文:bla-ma)為 bla(上)與 ma(人)之複合詞,直譯為上人。譯自梵語गुरु(guru,咕嚕、俱盧),意為「師」、尊師、法師、上師,與和尚阿闍黎意義相近,但不相同,只要是上座長老皆可稱之,如蓮花生大師(藏文:gu-lu-eng'a-zha)在藏文中都會加上 guru 的稱號。

梵文「Guru」漢譯作師、尊師、法師,明清以後多從藏文譯作上師。漢語中多以此詞語泛指出家的藏傳佛教比丘

歷史源流[編輯]

1913年法國銀行家阿爾貝·卡恩於北京拍攝的一位喇嘛。

藏傳佛教,一般僧侶稱為「札巴」(藏文:grwa-pa),即是入寺廟學佛的人,敬稱為「咕修喇」。女性法師一般稱為「阿尼」、敬稱「阿尼喇」,或再敬稱「傑尊喇」或「究嫫喇」。在印度佛教時期喇嘛相對應的Guru不是以三年閉關的標準來界定,反而較為嚴格(藏傳佛教的三年閉關很有可能是佛教傳入西藏後才開始廣泛實行)[來源請求],喇嘛是個尊稱,通常是長老上座、高僧、或通過閉關三年的僧侶才能使用,此外,西藏人口語習慣上把漢地法師稱作「漢喇嘛」(藏文:Gyalama)。

元朝開始,藏傳佛教傳入中原,漢人習慣上以喇嘛來泛稱所有的藏傳佛教僧侶。但是在明朝之後,只有達賴班禪才能被稱為喇嘛。西藏不是所有僧徒都可以叫喇嘛。也有不出家的在家瑜伽士被稱為喇嘛,瑪爾巴就是例子(出家的喇嘛稱格隆)。

喇嘛教[編輯]

隨著藏傳佛教傳入中原,漢人習慣上以喇嘛來泛稱所有的藏傳佛教僧侶,藏傳佛教因此也被稱為喇嘛教(藏語稱桑結登巴)。儘管喇嘛是一種尊稱,但喇嘛教一詞在藏語和學術界被認為是一個是輕蔑語或貶義詞;這樣的稱呼就意味著藏傳佛教不應當稱作「佛教」,是喇嘛捏造。[1]

參考文獻[編輯]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番僧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佛學大辭典/喇嘛》,出自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參見[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