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宋慶齡
宋慶齡
攝於二戰期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
任期
1981年5月16日—1981年5月29日
繼任逝世後永久保留名譽主席職銜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任期
1975年1月17日—1981年5月29日
委員長朱德 懸缺(宋慶齡代行元首職權[註 2] 葉劍英
任期
1954年9月27日—1959年4月18日
委員長劉少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1968-1972年間代行國家主席職權)
任期
1959年4月27日—1975年1月17日
董必武同時在任
主席劉少奇 懸缺(宋慶齡、董必武代行
前任朱德
繼任職務廢除 烏蘭夫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任期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
任期
1954年12月25日—1959年4月27日
主席周恩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任期
1949年10月1日—1954年9月27日
朱德劉少奇李濟深張瀾高崗同時在任
主席毛澤東
前任職務設立
繼任職務廢止
個人資料
出生(1893-01-27)1893年1月27日
上海公共租界
東有恆路628號C
逝世1981年5月29日(1981歲—05—29)(88歲)
 中國北京市宋慶齡官邸
墓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陵園
宋慶齡墓
籍貫廣東文昌
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919年-1929年)[1]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1948年起)[1]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1981年5月15日起)[註 1]
配偶孫中山(1915年至1925年,夫逝)
父母宋嘉澍(父)
倪桂珍(母)
親屬宋靄齡(姐)、宋美齡(妹)
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弟)
居住地
學歷美國喬治亞州梅肯衛斯理安學院文學士
職業孫中山的秘書和英語翻譯、政治家社會活動家
簽名
網站新華網宋慶齡簡歷

宋慶齡(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曾用名宋慶林宋慶琳[8],羅馬拼音Soong Ching-ling,曾用英文名Rosamond廣東省文昌縣(今海南省文昌市)人,在上海美國長大。20世紀中國政治家社會活動家,也是中國革命家中國國民黨總理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遺孀宋氏家族成員。宋慶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亦是迄今唯一一位女性及非中國共產黨黨籍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元首職權者。

國共內戰時期,她堅持孫中山的「聯俄容共」的政策,反對國民黨「清黨」。抗戰爆發後,宋慶齡通電支持國共合作,並和宋家姐妹以「團結合作」的面貌示人。國共內戰時期,與宋家斷開聯繫並支持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副主席(1968—1972年代行國家主席職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76—1978年代行國家元首職權)等職,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首位女性國家元首,亦位居國家主要領導人之列。宋慶齡積極投身社會福利事業,抗戰時期曾主持籌建中國福利會,並為國共兩黨及受難民眾籌措資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救總主席、全國婦聯名譽主席、民革中央名譽主席等職。1981年5月,她獲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稱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獲得這一榮譽稱號的人士。同月末,她因病於北京去世,享年88歲。

榮銜[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宋慶齡曾經代理國家元首的職務,1981年5月,在她彌留之際,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稱號,為至今唯一擁有「國家名譽主席」稱號的人士,中共中央政治局也批准她加入中國共產黨。宋慶齡被中共尊稱為「先生」、「孫夫人」;被總理周恩來譽為「國之瑰寶」(後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正式題字;有同名紀錄片);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評價為「偉大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共產主義戰士」。

生平[編輯]

早年生涯[編輯]

宋慶齡衛斯理安學院畢業照

宋慶齡籍貫海南島文昌(1988年前屬廣東省)。宋慶齡出生於1893年1月27日。關於出生地點有兩種說法:一種觀點認為出生於上海公共租界東有恆路628號C(今東餘杭路530號)[9];另一種觀點認為出生在川沙廳[10][11]。父親是監理會傳教士及富商宋嘉澍(原名韓教准),是北宋三朝宰相韓琦的二十九代孫[12][13][14],母親倪桂珍[1]。宋慶齡洋名是Rosamond。7歲時,她入讀上海中西女塾[1]

宋慶齡在上海中西女塾(今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高中畢業後,1907年14歲時赴美國留學。先入紐澤西州斯密特城私立學校學習外語[1],其後考入歷史悠久、位於喬治亞州衛斯理安學院獲得文學系學士學位[15]。就學期間,曾先後在校刊發表《受外國教育的留學生對中國之影響》、《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等文[1]。1913年6月畢業,8月29日到達日本橫濱。8月30日到達東京[16]:95。1914年底與父母回上海[17]:121

結婚與婚後生活[編輯]

1915年10月,宋慶齡與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結婚。

1914年,在日本接替大姐宋靄齡擔任孫中山英文秘書,與孫相戀[1]。雖然孫是宋家20年的朋友,宋慶齡和孫的婚事遭到其父宋嘉澍等人極力反對,因為孫比她年長27歲。孫與盧慕貞分居多年,協議離婚[16]:102。孫還有一兒兩女。只有當時還在美國讀書的宋美齡對二姐表示支持。宋慶齡被軟禁在上海家中,從窗口逃出後,奔赴日本。

1915年10月7日,孫派朱卓文從東京啟程赴上海去見宋慶齡,出示孫電文及孫與盧之協議離婚書[18]:406。10月25日,孫與宋慶齡在日本東京結婚[16]:102。宋慶齡作為孫戰友、助手和學生,稱:「我願意這樣獻身於革命。」[19]:11210月25日孫與其在日本東京結婚,向同志聲言:「我愛我國,我愛我妻。我不是神,我是人。我是革命者,我不能受社會惡習所支配。」[20]:611宋嘉澍趕到日本,但未能及時阻止婚禮。宋慶齡從父親與孫之交談中,「得悉我們的民國處在很大危險之中,因為袁世凱陰謀推翻它。一些國家在道義上和財政上支持著袁世凱,因為他們被其狡猾的外交手腕及其手下陰險毒辣的宣傳所欺騙。我國民眾之聲被壓制。革命事業似乎無望。孫的某些追隨者,在絕望中把革命事業看作失敗的事業而放棄了」[20]:609

婚後,繼續擔任秘書工作[1]。二人在1916年5月結束流亡後,由日本回上海[1]。並於1917年7月離滬赴穗,南下參加護法運動[1]。1918年8月,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宋慶齡隨孫中山由廣州回到上海,協助其著書立說,總結經驗[1]。並代其起草電文,處理公務[1]

1920年11月,粵軍攻克廣州,宋隨孫中山離滬赴穗,再次組織護法軍政府[1]並於1921年夏,在廣州發動婦女組織「出征軍人慰勞會」,任會長,並親臨廣西梧州前線慰問戰士。12月,為支持北伐,又率紅十字會員抵桂林[1]。1922年5月,她偕紅十字會會員多人,隨孫中山從廣州到韶關督師。6月,陳炯明叛變事件中,宋慶齡堅持讓孫中山先走[1],稱「中國可以沒有我,但不能沒有你。」宋慶齡在逃亡過程中不幸流產,後終身未再有孕。同月,離穗返滬,用英文寫出《廣州脫險》一文[1]

1922年8月,她陪同孫中山與李大釗會晤、參與孫中山與共產國際代表越飛的會談,這次會談確立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1]2月,隨孫中山離,重建大元帥府。[1]

1924年11月,宋慶齡陪同孫中山由廣州赴北京,經上海取道日本北上,與馮玉祥舉行會談。[1]次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12月,由滬赴穗。[1]

1920年宋慶齡在上海
宋慶齡(1927年)

孫中山病故後,宋慶齡於1926年1月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2月,先期到達武漢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緊急召開臨時聯席會議,成立臨時的領導核心五人委員會,包括宋慶齡、陳友仁、蔣作賓、吳玉章和鮑羅廷,左派控制武漢國民政府(1927年元旦,國民政府正式宣布遷都武漢)。[1]1927年1月3日,示威工人占領漢口英租界後,宋慶齡說服陳友仁鮑羅廷,武漢國民政府迅速收回漢口英租界,而讓法租界和日租界暫時保持原狀[21]。4月,當時中國國民黨中,蔣介石一系的南京陣營在上海發動「清黨」。在如何對待中國共產黨的問題上,宋慶齡發表通電,譴責蔣介石,堅持「聯俄容共」的政策,反對「清黨」,[1]並堅決反對其妹宋美齡嫁給蔣介石。7月份,宋慶齡發表《為抗議違反孫中山的革命原則和政策的聲明》[1],聲稱「有些領導過革命的人走上歧途」,從此與蔣介石一系決裂,7月15日,汪精衛也發動「清黨」,8月份,宋慶齡和陳友仁蘇聯莫斯科[1],以後又旅居歐洲多年。

1928年3月,離開蘇聯前往德國柏林。[1]1929年5月,回國參加在南京舉行的孫中山的國葬儀式。行前發表《關於不參與國民黨任何工作的聲明》。[1]1931年8月因母親去世,宋慶齡回到上海。

早於1933年5月初,宋慶齡由共產國際派駐中國代表發展秘密加入共產國際。據廖承志回憶,宋慶齡曾代表共產國際與他秘密接頭,調查叛徒名單,並且說「儘管過了將近五十年,但那短暫的不及半小時的每一分鐘,我都記得清清楚楚」[22]。而且共產國際代表評價她「對秘密工作有著很深刻的理解」[23]

抗戰時期[編輯]

1938年8月,宋慶齡避走廣州,向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獻花圈

1932年1月,「一·二八」事變爆發,宋慶齡到真如吳淞前線慰問十九路軍將士。同月,與楊杏佛何香凝等創辦「國民傷兵醫院」,親任理事,主管醫院事務。7月,組成「牛蘭夫婦救援委員會」。8月,被世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委員會推選為名譽主席。12月,與蔡元培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營救了大批中共「革命者和愛國志士」。

1933年年初,幫助越南的胡志明法國共產黨領導人進行接觸,恢復了胡與越共的聯繫。2月,在上海寓所與魯迅、蔡元培等歡迎來華訪問的英國作家蕭伯納。9月,在上海組織召開世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委員會遠東反戰大會,發表題為《中國的自由與反戰鬥爭》的演說,並被推選為遠東反帝反戰同盟中國分會主席。

1934年4月,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中華人民對日作戰基本綱領》上簽名,呼籲發起抗日救國的民族自衛戰爭。8月,與何香凝等千人發起組織中華民族武裝自衛委員會,任主席。

1936年初,中共派出李雲,負責宋慶齡與中共地下黨之間傳遞國民黨高層的情報;1936年3月,宋慶齡向毛澤東派去醫生馬海德,6月又派去斯諾,11月借給毛澤東5萬美元[24]

1936年5月,與馬相伯、沈鈞儒等在上海成立「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任執行委員。12月,西安事變爆發,宋慶齡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1937年7月,在上海寓所會見赴廬山與蔣介石商談國共合作的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等人。11月,她發表《關於國共合作的聲明》,表明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立場。12月,從上海赴香港。

1936年底西安事變爆發,宋慶齡主張國共兩黨合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但是國共再次合作後,她也沒有重新加入國民黨。抗日戰爭期間,宋氏三姐妹再度聯合,在重慶期間,宋美齡與宋慶齡之間有一條特殊電話專線「2080」。宋氏三姐妹曾多次共同出現在公眾面前,以「團結合作」的面貌示人。

1938年3月,發表《向全世界的婦女申訴》一文。6月,在香港發起組織「保衛中國同盟」,致力於戰時醫療救濟和兒童福利工作,並主要為北方的中共控制區籌集資金和物資[25]。1939年3月,在香港的國際婦女節集會上,發表題為《關於援助游擊隊戰士的呼籲》的演說。11月,發表《真正實現中國的獨立》一文。

1941年1月發生皖南事變,宋慶齡就此事件通電譴責國民政府。

1941年11月27日,正以蔣介石私人代表的身份在美國遊說增加對華軍事援助的宋子文宋美齡發來急電,要其轉告二姐趕緊撤離香港:「太平洋局勢嚴重,一觸即發,請設法使二姊速離香港。感。文。」1941年12月7日美國夏威夷時間早7點59分,發生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戰爭爆發。8個小時後,日本軍隊跨過深圳河發動了對香港的閃電進攻,香港危在旦夕。12月8日,宋子文又給宋美齡發出急電,要她設法搭救二姐:「港危。可黑夜派機設法使二姊出險否?盼覆。庚。」

在許多友好人士包括大姐宋靄齡的共同幫助下,12月10日宋慶齡有驚無險地撤出了香港,來到戰時首都重慶。宋慶齡親筆長信給宋子文詳述脫險經過及重慶機場的「飛機運洋狗事件」真相。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編輯]

1948年,宋慶齡在中國福利基金會的發放處

1945年9月,在重慶同正與蔣介石進行和平會談的毛澤東會見。12月,離重慶回到上海。組織中國福利基金會,從事婦幼衛生、文化教育和社會救濟事業,並繼續為中共籌措資金。

1946年7月,發表《關於促成組織聯合政府並呼籲美國人民制止他們的政府在軍事上援助國民黨的聲明》。194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加聘宋慶齡、胡毅生、劉哲、魏懷、陳其采、許崇智、陳樹人、陳策、張鈁、堯樂博士、迪魯瓦、蕭萱、李根源為政府顧問[26]:8336。4月23日,宋慶齡受聘為世界婦女公民協會名譽主席[26]:8341。9月,發表聲明,否認參加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的競選。

1948年1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宋慶齡為名譽主席。1949年,第二次國共內戰即將結束之際,宋慶齡留在了中國大陸,沒有和宋美齡、蔣介石等一起去台灣。當年6月,中共中央委託鄧穎超,帶上毛澤東[註 3]、周恩來之信[註 4]專程至上海,邀請宋慶齡赴北平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共商建國大計[27]:4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編輯]

1949年9月,她應中共中央邀請,到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被選為六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之一。10月1日,宋慶齡作為國家副元首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國民政府對宋慶齡簽發逮捕令,但因隨後不久敗退台灣而未果[28]。12月,被推選為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1]

宋慶齡陪同毛澤東會見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爾加寧。右起:楊尚昆費德林、布爾加寧、毛澤東、蘇聯駐華大使尤金、宋慶齡。
1956年10月,張聞天、毛澤東、宋慶齡、周恩來陳毅(從左至右)在北京中南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宋慶齡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並被推選為中國人民救濟總會(簡稱「救總」)主席、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1]。1950年代,宋慶齡曾訪問印度緬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1]。儘管成為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位出任正國級職務的女性,位列國家主要領導人,但宋慶齡在政治方面並不活躍,而主要活躍在婦幼衛生、文化教育領域。並繼續籌辦基金會,為世界各地婦女和兒童的福利籌集資金[1]

1950年4月,宋慶齡當選為中國人民救濟總會執行委員會主席。8月,將中國福利基金會改組為中國福利會,繼續擔任該組織執行委員會主席。11月,當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1]

1951年9月,在北京接受「加強國際和平」史達林國際獎,並將10萬盧布的獎金全部獻出,交給中國福利會作為創辦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之用。1952年初,創辦《中國建設》雜誌。10月,率領中國代表團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當選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聯絡委員會主席。12月,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1]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慶齡訪問蘇聯,在莫斯科會見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約瑟夫·史達林[1]。4月,被第二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推選為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1954年9月,任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成為政治排名僅次於四位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國家主要領導人。12月,當選為第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

1955年1月,當選為中蘇友好協會副會長[1]。8月,出席紀念廖仲愷先生逝世30周年大會,並發表講話[1]。12月,她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身份訪問印度[1]。1956年1月,宋慶齡和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廖承志到訪緬甸巴基斯坦。8月,又到訪印度尼西亞[1]

宋慶齡與毛澤東和鄧小平在蘇聯莫斯科

1957年9月,當選為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1]。11月, 中共中央主席兼國家主席毛澤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宋慶齡到訪莫斯科,會見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爾加寧,參加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十月革命40周年紀念活動[1]

1958年6月,參加慶祝中國福利會成立20周年大會,並發表講話。1959年4月7日,第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召開,宋慶齡與董必武共同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再次成為國家副元首,在官方報導順序中排名第三,僅位列在黨主席毛澤東和國家主席劉少奇之後[1]

1961年5月,在其上海寓所會見毛澤東。9月,任紀念辛亥革命50周年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1963年4月,從上海移居北京,此後定居於後海北河沿46號官邸[1]

1964年1月,第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召開,她與董必武兩人再次當選為國家副主席。1964年2月,國家副主席宋慶齡和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外交部部長陳毅到訪錫蘭,並舉行大範圍會談[1]

10月,任紀念孫中山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1966年11月12日,在北京參加紀念孫中山誕辰100周年大會,並發表題為《孫中山——堅定不移、百折不撓的革命家》的講話。同月,新華社受權發布消息:《宋慶齡選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上海的保王派紅衛兵指宋家資產階級,故把宋慶齡父母的墳墓毀壞且將屍體曝出[29],並對宋慶齡進行迫害[來源請求],令宋慶齡的身心受到巨大傷害。在周恩來提議下,毛澤東批准了一個「一份應予保護的幹部名單」,主要包括高級民主人士和國務院組成部門主要領導,宋慶齡被列為點名保護的第一位。

1968年10月,國家主席劉少奇受到文化大革命衝擊被免職及開除出黨,她與另一名國家副主席董必武代理國家主席的職務。

1972年1月,國家副主席宋慶齡與毛澤東、周恩來等一起參加原外交部長陳毅的追悼會。9月,在人民大會堂參加何香凝的追悼會並致悼詞[1]。1975年1月,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召開,隨著國家主席職務被正式廢止,她改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

1976年1月,參加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追悼會;7月,參加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的追悼會;9月,參加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的追悼會[1]。1977年9月,參加毛澤東逝世一周年及毛主席紀念堂落成儀式[1]

宋慶齡與宋美齡姐妹在1949年以後沒有公開往來,但在私下仍有聯繫。宋慶齡曾托人捎帶過絲綢和中醫藥品,宋美齡也回贈過一些珍貴的國外產品。宋慶齡臨終時還希望宋美齡能來到中國大陸再見上最後一面,但遭到宋美齡拒絕[30]

文化大革命後,宋慶齡公開露面的次數減少,她的健康狀況也不佳。[來源請求]

1978年2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宋慶齡作為會議主席團常務主席、執行主席、常委會副委員長主持會議並作開幕講話。其後,她連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共中央副主席葉劍英當選為委員長[1]。6月,參加慶祝中國福利會成立40周年大會。9月,在中國婦女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致閉幕詞,並當選為全國婦聯名譽主席[1]

1979年6月,宋慶齡副委員長接見美國知名婦女訪華團、美國夏威夷各界訪華團。10月,以國家副元首身份在北京寓所宴請柬埔寨施亞努親王及其夫人[1]

1980年1月,參加全國政協舉行的元旦茶話會。3月,主持紀念蔡元培逝世40周年大會並致詞。同月,參加全國婦聯為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70周年舉行的聯歡會,並致祝詞。5月,參加原國家主席劉少奇的追悼會。10月,任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籌委會副主任委員[1]

1981年2月,宋慶齡的貼身僕人李燕娥去世,宋慶齡悲痛萬分,為其立碑安葬於宋氏墓地

1981年5月8日,宋慶齡坐著輪椅在人民大會堂接受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授予的榮譽法學博士學位並發表講話[1],這也是她最後一次公開露面[31]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1981年5月,宋慶齡因患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冠心病病危。5月15日晨,前來探望的原國家主席劉少奇夫人王光美受中央委派,提及宋慶齡曾於1957年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之事,詢問陷入昏迷的宋慶齡是否願意再次申請入黨,重複三遍得到宋慶齡的肯定[32][33][34]。據宋慶齡的一位傳記作者記載,宋早在1957年時就有意加入中共,但被婉拒,因為她「不正式入黨更有利於革命」[35]。同來探望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彭真當即轉告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中共中央政治局下午召開緊急會議,一致通過《關於接受宋慶齡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的決定》,同時建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其「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稱號。5月1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授予宋慶齡同志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榮譽稱號的決定》[36]

逝世[編輯]

1981年5月29日20時18分,宋慶齡在其北京寓所病逝,享年88歲。20時40分,中國中央電視台播發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公告,宣布為宋慶齡舉行國葬

宋慶齡治喪委員會曾發電邀請台北方面的宋美齡蔣經國參加宋慶齡國葬,但電報被台北電報局拒絕收受[37]。5月30日,宋美齡函電蔣經國,表示拒絕北京方面的邀請,不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舉行的宋慶齡國葬[註 5]。1981年6月1日,蔣經國函電宋美齡,表示宋慶齡治喪委員會的電文「詭詐邪惡,自當置之不理」,並指示台灣黨政軍方面「提高警覺、小心處理、加強防務」[註 6]

宋慶齡陵園內鄧小平題詞的宋慶齡紀念碑,從中可見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她的高度評價。

1981年6月3日,宋慶齡同志追悼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主席鄧小平致悼詞。6月4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在上海市萬國公墓(後闢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陵園)隆重舉行宋慶齡同志骨灰安葬儀式,遵照她的遺言,骨灰安葬在她父母墓地的東側。中國共產黨、全國人大、國務院為她立碑銘文以表紀念:「宋慶齡是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偉大戰士。她為國家和人民所建樹的豐功偉績,將永載史冊。」[1]

個人生活[編輯]

家族[編輯]

宋氏三姊妹

宋慶齡有一姊、一妹和三個弟弟。姐姐宋靄齡嫁給了孔祥熙,宋慶齡是孫中山的妻子,妹妹宋美齡嫁於蔣中正,而弟弟宋子文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和中央銀行總裁。1948年後宋氏姐弟各奔東西:

  1. 宋靄齡(1889年7月15日-1973年10月18日),移居美國。
  2. 宋慶齡(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留在上海,後移居北京,終葬於上海。
  3. 宋子文(1894年12月4日-1971年4月26日),移居美國舊金山
  4. 宋美齡(1898年3月4日-2003年10月23日),移居台灣,蔣介石逝世後移居美國紐約
  5. 宋子良(1899年-1987年5月11日),移居紐約。
  6. 宋子安(1906年-1969年2月25日),移居香港。

宗教信仰[編輯]

宋慶齡青少年時期深切地受到過基督教的影響。宋家宗教氛圍濃厚,母親每日舉行家庭祈禱,送子女到主日學,並要求他們去教堂聽道。宋慶齡童年常跟隨母親不求回報外出救濟窮人,體悟基督教不帶任何附加條件的「博愛[39]

宋慶齡婚前一直被教導不可懷疑上帝的絕對權威,與孫中山結婚後,看到了另一個「耶穌基督」。宋慶齡認為,孫中山「從來沒有感覺到耶穌教義和他自己的主義之間有任何矛盾。對他來說,社會革命就是把基督教義付諸實施。」基督教教義中提倡的平等博愛,成為他們進行革命的武器[40]。隨著年齡、閱歷和科學文化的提高,宋慶齡愈益淡化宗教觀念而強化國家、民族及社會的意識和責任感[41]

宋慶齡從1950年代開始有否認基督教的無神論主義言論,這與當時中國共產黨對宗教的態度有關。1966年,宋慶齡致函友人愛潑斯坦,在信中否認孫中山是虔誠的基督徒,明確表示她和孫中山倆人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宋慶齡回憶道:「孫中山明確地告訴我,他從來不信甚麽上帝,他也不相信傳教士(他們不是「偽善者」就是「受了誤導」)」[42]。但基督教教義的部分精神深深地留存於宋慶齡心中。1978年,宋慶齡致函日本友人仁木富美子坦言:「在我頭腦中,還殘留著《聖經》的博愛思想。」[39]

軼事[編輯]

共產國際全權代表達林曾在1922年到廣州拜訪孫中山,他在回憶錄中明確地說:孫中山「給我介紹了他的夫人宋慶齡,她當時三十二歲,但看起來要還要年輕一些,她同丈夫講的是英文,因她是在國外長大的,不懂中文。」[43]這裡「不懂中文」應指不會講國語。宋慶齡當時既不會講國語,也不會粵語,而孫中山也不會上海話。她跟孫中山之間除了英語,沒有別的選擇[44]宋任窮的回憶也側面證實了宋慶齡最擅長的語言並非國語,1981年5月15日,在宋慶齡病重之際,宋任窮與廖承志受命到宋慶齡病床前傳達中共中央關於接收她為共產黨員的決定,廖承志「先用漢語講一遍,後用英語又講了一遍,傳達了政治局會議的決定……」[45]

著作[編輯]

  • 《實行孫中山的遣囑》1937年
  • 《回憶孫中山》1956年

文集

  • 《宋慶齡選集》1966年人民出版社、中華書局
  • 《宋慶齡選集》上下卷1992年人民出版社
  • 《宋慶齡來往書信選集》199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 《宋慶齡書信集》上下冊1999年人民出版社
  • 《宋慶齡書信集(續編)》2004年人民出版社

榮譽[編輯]

外國勛獎[編輯]

註釋[編輯]

  1. ^ 1981年5月15日是中國共產黨方面正式承認的宋慶齡入黨時間,當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接收宋慶齡同志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的決定》,決定指出:「她過去多次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最近病重時又一次提出這個要求。中央政治局一致決定,接收宋慶齡同志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但另有說法稱,宋慶齡於1931年7月即加入中國共產黨[1][2][可疑]
  2. ^ 1976年7月6日朱德委員長逝世後,宋慶齡作為排名第一的副委員長,主持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3][4];並在外交上行使國家元首職權,與外國國家元首互致賀電或唁電[5][6][7]
  3. ^

    慶齡先生:
    重慶違教,忽近四年。
    仰望之誠,與日俱積。
    茲者全國革命勝利在
    即,建設大計,亟待商
    籌,特派鄧穎超同志
    趨前致候,專誠歡迎
    先生北上。敬希命駕蒞
    ,以便就近請教,至
    祈勿卻為盼!專此
    敬頌
    大安! 毛澤東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九日

  4. ^

    慶齡先生:滬濱告
    別,瞬近三年,每
    當蔣賊肆虐之際,輒
    以先生安全為念。今
    幸解放迅速,先生從
    此永脫險境,誠人民
    之大喜,私心亦為之大
    慰。現全國勝利在
    即,新中國建設有待
    於先生指教者正多。
    敢藉穎超專誠迎迓
    之便,謹陳渴望 先生
    北上之情。敬希 早
    日命駕,實為至幸。
    耑上。敬頌
    大安 周恩來 一九四九.六.廿一

  5. ^ 函電原文:

    「……經國覽:孫夫人逝世,香港及此間謠諑紛紛四起。月前,廖承志已倩託陳香梅函報:孫夫人病危。廖得彼方最高層同意,請余赴北平。陳並告:令侃希得一覆音,余聞後置之不理。今日又據無線電報告,謂:匪方請台北人士參加喪禮,一切旅行費用由彼方承擔,並參加喪禮人員座機得在降落。再者,此間美方報導者大放厥辭,謂:此乃二方面協商之大好機會。話中有話,無非替此間解決難題也,不闡而明匪方統戰用心之深邃及巧妙、惡毒,值得隨時注意。《紐約時報》報導我發言人PATRICK CHUNG,謂:不知余是否會去北平。此人究竟何許人耶?難道其尚不知余五十餘年之堅定立場耶?發言人其模稜兩可之答覆,對余個人人格絲毫無損,但對國內國外之視聽,將有相當之影響也。他人不諳,以為手足之情或可改轍易幟。日本蹂躪我國土生靈,為之塗炭千百萬餘。今共匪為我同血同種,其任性陷害殘殺我同胞,其兇狠千百倍於日虜!余一向詈詆共匪為人面獸心,試問此種獍猻可與交往耶?骨肉雖親,大道為重,我等做人做事須對得起上帝、國家、民族,及總理主義、父親在天之靈,其他均無論矣!母字,五月三十日。」[38]:152-154

  6. ^ 函電原文:

    「……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大人五月三十日電諭,對母親大義凜然精神至受感動!大人一貫與匪不共戴天之高尚人格,堅毅意志,不但為國人之所共仰,亦實世人之所共知,共信。匪宣佈大姨病重病逝消息,目的即在製造假象,擴大統戰。曾切囑黨政方面對此務必嚴正慎重處理,按政府在台北之發言人為新聞局宋楚瑜外交部劉達人,並無如《紐約時報》所稱之PATRICK CHUNG,顯見此一報導不惟決無根據,而且別有用心,除繼續澈底追查外,謹先請大人釋念。再,匪方於逝世消息發出後,並曾以宋慶齡治喪委員會名義來電,內稱:『蔣經國先生,及閣家沉痛奉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於一九八一年五月廿九日廿點十八分,在北京逝世,這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莫大損失,也是親屬們的莫大損失,為此我們向她的親屬表示沉痛的哀悼!』此種詭詐邪惡,自當置之不理。又半個月來,匪軍在海峽方面頗有蠢蠢欲動跡象,上週並首次有軍艦五艘編隊通過海峽,此自不可不提高警覺,小心處理,加強防務。天時已入炎夏,又有大姨噩耗,務懇母親千萬保重!肅叩福安。兒經國跪稟,六月一日」[38]:155-157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陳廷一. 附:宋庆龄大事年表. 王寶生、韓星 (編). 宋庆龄画传 第1版. 北京農展館南里10號: 作家出版社. 2008年11月: 289–295 [2014-09-01]. ISBN 978-7-5063-441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3) (中文(簡體)). 
  2. ^ 宋庆龄的共产党员档案为何锁保险柜 70年后才解密. [2021-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3). 
  3. ^ 新華社北京. 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胜利结束. 人民日報 (北京). 人民日報社. 1976-12-03: 1 (中文(簡體)). 宋慶齡副委員長主持會議,並在結束時講了話。……今天下午的會議由宋慶齡副委員長主持。 
  4. ^ 新華社北京. 在英明领袖华国锋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 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在京隆重举行. 人民日報 (北京). 人民日報社. 1976-12-01: 1 (中文(簡體)). 宋慶齡副委員長主持會議。……宋慶齡副委員長主持了今天的會議。 
  5. ^ 新華社北京. 法国总统德斯坦的贺电. 人民日報 (北京). 人民日報社. 1976-10-06: 6 (中文(簡體)). 
  6. ^ 新華社北京. 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叶海亚·佩特拉的贺电. 人民日報 (北京). 人民日報社. 1976-10-06: 6 (中文(簡體)). 
  7. ^ 新華社北京. 澳大利亚总督克尔的唁电. 人民日報 (北京). 人民日報社. 1976-09-11: 8 (中文(簡體)). 
  8. ^ 葛繼聖:《宋慶齡三易其名》,《百年潮》2005年01期, pp. 81–82.
  9. ^ 李嘉龍. 宋耀如一家早期在滬未去川沙--再析宋庆龄誕生地"川沙說". 《上海志鑑》>> 2001年第一期>>. 
  10. ^ 宋庆龄上海出生地解谜. News.eastday.com. [2017-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1. ^ 宋庆龄出生地在川沙. Shtong.gov.cn. [2017-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2. ^ 宋庆龄祖籍河南安阳是韩琦宰相后代 - 地球村民网. www.dqcmw.com. [2019-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0). 
  13. ^ 宋庆龄祖籍在安阳_央广网. hn.cnr.cn. [2019-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0). 
  14. ^ 宋庆龄父亲身世之谜:本名姓韩并不姓宋(组图)_cctv.com提供. news.cctv.com. [2019-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0). 
  15. ^ History of the College: The Soong Sisters. Wesleyan College. [2013-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0). 
  16. ^ 16.0 16.1 16.2 孫中山. 葉匡政 , 編. 《孫中山非常言:論道1896-1925》 第1版. 北京: 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11502537. 
  17. ^ 周谷. 〈宋慶齡第一張出國護照及其結婚誓約書〉(下). 《明報月刊》1993年2月號 (香港: 明報報業). 
  18. ^ 黃宇和. 孫文革命:《聖經》和《易經》 初版. 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 2015. ISBN 978-988-8310-67-8. 
  19. ^ 張磊、張蘋. 《孫中山傳》.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20. ^ 20.0 20.1 黃宇和. 《孫中山: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 台北市: 聯經出版. 2016. ISBN 978-957-08-4828-1. 
  21. ^ 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宋慶齡》第8章:1927年的武漢
  22. ^ 廖承志:《我的回憶》,《人民日報》,1982年5月29日
  23. ^ 俄羅斯當代歷史文獻保管與研究中心檔案,全宗號514,目錄號2,卷宗號224
  24. ^ 周幼馬. 36年毛泽东向宋庆龄借款 险害她暴露党员身份. news.ifeng.com. [2021-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25. ^ Epstein, Israel. Woman in World History: The Life and Times of Soong Ching-ling. Beijing: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1993: 437. ISBN 7-80005-161-7. 
  26. ^ 26.0 26.1 李新 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 編,韓信夫、姜克夫 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27. ^ 《前進的足迹: 圖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5. ISBN 9789620412936. 
  28. ^ Mme. Sun Yat-Sen Ordered Arrested. Los Angeles Times. 9 October 1949 [2023-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4). 
  29. ^ Epstein, Israel. Woman in World History: The Life and Times of Soong Ching-ling. Beijing: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1993: 551. ISBN 7-80005-161-7. 
  30. ^ 宋庆龄的北上生涯. [2021-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1). 
  31. ^ Soong Ch'ing-ling (1981): In Equality, For Peace - Speech upon receiving an Honorary Doctorat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Victoria. www.marxists.org. [2023-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7). 
  32. ^ 王光美:永恆的紀念[失效連結]. 原載1981年6月2日《人民日報》,《宋慶齡紀念集》1982年3月第1版轉載。
  33. ^ 鄧穎超:《向宋慶齡同志致崇高的敬禮!》. 《宋慶齡紀念集》, pp.61-62
  34. ^ 王光美促成宋慶齡臨終前入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華文摘》.
  35. ^ Epstein, Israel. Woman in World History: The Life and Times of Soong Ching-ling. Beijing: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1993: 491. ISBN 7-80005-161-7. 
  36. ^ 宋慶齡與劉少奇一家的友誼 王光美幫宋慶齡入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國網.
  37. ^ 宋庆龄同志治丧委员会发往台湾的电报 台北电报局“拒绝收受”. 人民日報. 新華社. 1981年6月3日. 
  38. ^ 38.0 38.1 周美華、蕭李居 編:《蔣經國書信集: 與宋美齡往來函電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下,台北:國史館,2009年,ISBN 9860195900
  39. ^ 39.0 39.1 宋庆龄基督教思想之演变 《探索与争鸣》2004年07期,朱玖琳. [2012-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40. ^ 《斯諾文集》第一卷,第109頁,新華出版社出版
  41. ^ 宋庆龄与基督教 《学术研究》2000年第3期. [2012-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9). 
  42. ^ 1966年4月13日宋慶齡致愛潑斯坦的信,《宋慶齡書信集》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52頁
  43. ^ C·A·達林. 中国回忆录(1921-1927) (PDF). 由侯均初; 潘榮; 張亦工; 梁澄宇; 劉敬忠翻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1: 112–113 [2023-04-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10). 
  44. ^ 陳曉平. “国母”宋庆龄不会讲国语:语言与民国政治. 澎湃新聞. 2016-06-29 [202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8). 
  45. ^ 宋任窮. 宋任穷回忆录(续集). 解放軍出版社. 1996: 169. 
  46. ^ 柬埔寨国王赠予毛主席周总理最高勋章. 人民日報. 1956-02-19: 1. 

參見[編輯]

冠名單位及獎項
冠名基金會
冠名活動

外部連結[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元首
前任:
劉少奇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董必武副主席
共同代行主席職權

1968年-1972年
繼任:
董必武
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主席
前任:
朱德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
全國人大常委會排名第一的副委員長
代表集體代行國家元首職權

1976年-1978年
繼任:
葉劍英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
榮銜
前任:
劉少奇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
1981年5月16日至5月29日
繼任:
李先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新頭銜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
(先後與何香凝蔡暢鄧穎超共任)
1949年至1981年5月29日
繼任:
康克清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職務
前任:
朱德
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與董必武同時在任)
1959年-1975年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烏蘭夫(1983年當選)
新頭銜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與朱德劉少奇張瀾李濟深高崗同時在任)
1949年-1954年
繼任:
朱德
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黨和國家領導人排名順序
前任:
周恩來
(位列第四)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位列第五)
繼任:
林伯渠
(位列第六)
前任:
劉少奇
(位列第三)
第二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位列第四)
繼任:
董必武
(位列第五)
前任:
劉少奇
(位列第二)
第三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位列第三)
繼任:
朱德
(位列第四)
前任:
李先念
(位列第四)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位列第五)
繼任:
聶榮臻
(位列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