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伯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屈伯川(1909年11月16日—1997年2月18日),原名屈伯傳,男,四川瀘州人,中國學者、教育家延安自然科學院創始人之一,大連理工大學主要創始人。曾兩度擔任大連工學院院長(1949年2月-1966年8月)、(1979年3月-1981年9月)。

生平[編輯]

求學生涯[編輯]

1928年春考入金陵大學預科,同年暑期考入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在校期間積極參加抗日愛國學生運動,反對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1932年遭到國民黨當局迫害,被迫離校後先後在四川瀘縣中學、廣州桂林第三高級中學任教。1934年赴德國留學,在柏林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秘密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獲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化學工程博士學位。 

延安工作[編輯]

1937年7月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他加速完成博士論文,獲得學位後毅然回國,尋找報國機會。此時面對上海戰事的失利,11月20日,國民黨國民政府發表了遷都重慶的宣言。屈伯川首先回到當時的中國政府首都重慶,成為重慶「中華自然科學社」的負責人之一。因為參加抗日愛國學生運動的歷史,被國民黨政府列入黑名單,不被任用。1939年10月,經周恩來和時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吳玉章介紹,以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秘書的身份,跟隨林伯渠、吳玉章到達延安,是延安革命根據地第一位在國外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歸來的高級知識分子(近年稱這種人才為海歸,從某種意義上說,屈伯川博士可以說是共產黨中國的海歸第一人),先後在中央財政經濟部、新華化學工業合作社任職。1940年1月。參加了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的籌備工作,任駐會幹事負責人,並直接向毛澤東匯報這個會的籌備情況,請他參加成立大會,並請毛澤東做演講。後參與籌建延安自然科學院,任教育處長。1940年1月任延安新華化學工業合作社主任(即新華化學廠廠長)。1940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初任陝甘寧邊區政府建設廳工業局任副局長。1945年9月任晉察冀軍事工業部工業試驗所所長。1947年1月到大連擔任「關東工業專門學校」校長。1948年11月屈伯川帶領20多名畢業生接管了「南滿鐵路株式會社中央試驗所」,經過初步整頓、充實,很快就在丙酮與丁醇等10多個研究項目上作出了成果,為日後成立的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奠定了基礎。1949年3月屈伯川擔任工學院院長兼任化學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前身)所長。

大連理工[編輯]

1948年9月參加大連大學的籌建工作,任工學院院長兼科學研究所所長。1950年7月工學院獨立為大連工學院(1988年更名為大連理工大學),任院長兼黨組書記。早在建校之初,屈伯川就提出「逐步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是關係我校發展的重要因素」;「開展科學研究不僅能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服務」,「也是提高師資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根本大計。」正是在他的積極領導和精心組織下,大連理工大學在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就以成功設計了中國「三大港口」而聞名全國。陸續承擔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個現代化軍港、第一個現代化漁港、第一個現代化油港的設計任務,並為國家引進大型化肥生產線作出了重要貢獻。1956年,當選為中共八大代表。此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首次舉行的全國代表大會。1960年建校11年時就使大工成為中國首批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1957年5月,在「反右」前夕,他總結思想改造和肅反運動中「左」的教訓後,在動員幹部教師幫助黨整風的座談會上動情地說:「不要再傷害知識分子的感情了。」由於這個和其他原因,在反右運動中,他被視為犯了「嚴重政治錯誤」而受到批判和處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再次衝擊。1979年才得到徹底改正。

1979年3月再度出任大連工學院院長。1979年學校建校30周年時,屈伯川在總結辦學經驗時說,「我們的教育與資本主義國家不同。我們培養的人,不但要有較高的科學水平,還要有較高的社會主義覺悟和健康的身體。社會主義科學技術人才的特點,就是要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對於這一點,如果有所忽視,我們就要犯大錯誤。」

面向全國[編輯]

根據1979年初鄧小平訪美時,與美國總統卡特達成的協議,1980年,中美兩國簽署了科技合作協定,準備在中國創辦一個科技管理培訓中心,國家經委、科委和教育部的有關負責人正在為找不到合適的地點而為難,屈伯川得知這一信息後,當機立斷,連夜趕往北京,力爭把這個中心辦到大連去。1980年8月18日,「中國工業科技管理大連培訓中心」 在大連理工大學正式開學,是中國第一個與國外合辦的國家級管理人才培訓基地,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管理思想、理論和經驗的第一個窗口。1981年9月起任大連工學院名譽院長(大連理工大學名譽校長)。並幫助大連市籌建大連大學。 發表了《高校要加快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等學術論文數十篇。

1983年5月,聯合南京大學名譽校長匡亞明、天津大學名譽校長李曙森,浙江大學名譽校長劉丹上書中共中央書記處,提出"關於將50所左右高等學校列為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的建議",主要內容是建議國家拿出50個億,重點資助50所高校,使這些學校到90年代,在儀器設備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一建議受到鄧小平及其他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後來逐漸形成共識, 1989年,獲國家教委「老有所為精英獎」。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了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211工程」。1998年,中央又提出了「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985工程」。

屈伯川等四位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的上述建議,在高教界被尊稱為 「835建言」。它同王大珩等四位共和國老一輩科學家提出的,得到鄧小平支持的「863計劃」一樣,被傳為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知識分子上書建言、形成高層決策的佳話。

歷史影響和評價[編輯]

伯川圖書館

屈伯川博士從事高等教育工作半個多世紀,為大連理工大學這所中國共產黨親手創辦的第一所正規大學的創建、發展和壯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在長期的高等教育實踐中,準確把握教育規律,銳意改革創新,形成了一套全面系統、切合中國實際、頗具中國特色的教育思想體系,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寶貴財富。1997年1月,《屈伯川教育文集》由他在延安時代的學生,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題寫書名,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屈伯川博士在1997年2月逝世後,他的家屬遵照他的遺囑,將他的內臟器官捐給大連醫科大學(原大連大學醫學院,大連醫學院)「供教學科研使用」,骨灰「送給大連理工大學,同綠化用肥料混合,撒在學校綠化園地」(今屈老銅像身後的水杉林里)。

1999年,大工建校50周年,大工新圖書館——一座建築面積20000平方米的現代化多功能圖書館落成。為了緬懷屈伯川博士,在大連理工大學全校師生和校友的要求下,經中共中央批准,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新館命名為「伯川圖書館」。圖書館大門的南面,屹立著香港校友捐款籌建的屈伯川博士的半身銅像。

2006年, 在由中央電視台、亞太MBA聯合會聯合國內二十家主流媒體及亞太地區百所知名管理學院共同舉辦的「國際MBA群英會暨2006中國MBA人物評選活動」中,獲「推動中國MBA教育特別貢獻獎」,為第二高獎項,與時任美國商務部副部長,主管1980年中美管理項目,現任美國工程院院長的JORDAN J.BARUCH(巴魯奇)並列,僅次於時任國家經委副主任,代表中央直接負責此項目的經濟學家袁寶華。詳見外部連結:「2006中國MBA人物評選」。

名言[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