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龍齊諾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布龍齊諾的肖像

布龍齊諾義大利語Bronzino,1503年11月17日—1572年11月23日),全名阿紐洛·迪·柯西莫Agnolo di Cosimo),亦稱尼奧洛·布龍齊諾。是義大利佛羅倫斯的風格主義畫家。布龍齊諾這個暱稱的來歷已不可考,但是應該和他黝黑的膚色或者他常用的肖像畫主題有關。現代醫學有研究證明他的膚色可能是來自愛迪生氏病,因為腎上腺功能不足導致皮膚上的色素沉積[1]

1503生於佛羅倫斯。根據他同時代的喬爾喬·瓦薩里,布龍齊諾是蓬托莫的學徒,並且他的畫風受了他老師的很多影響。布龍齊諾也是一位出色的肖像畫家,在大部分職業生涯里,充任美第奇家族的宮廷畫家。1563年參與創建繪畫學院。

生平[編輯]

布龍齊諾的一幅作品

布龍齊諾出生於佛羅倫斯的一個屠戶家。按照他同時代的喬爾喬·瓦薩里的說法,布龍齊諾最先從師於Raffaellino del Garbo,14歲以後跟著蓬托莫學習繪畫。蓬托莫曾把年幼的布龍齊諾畫入他的一系列約瑟(Joseph in Egypt) 肖像畫作品中,這些作品現今珍藏在倫敦國家美術館[2]

他的畫風受了他老師的很多影響,對他老師的一生而言,兩人一直相互合作。在佛羅倫斯阿諾河老橋邊的聖芬莉堂(Santa Felicita)的卡波尼小堂(Cappella Capponi)里,我們時常可以看到布龍齊諾的早期手跡。小堂內祭壇上的大作《下十字架》(Deposizione)和側牆的濕壁畫《聖母領報》(Annunciazione),都是由蓬托莫完成的。很顯然,布龍齊諾被安排了創作穹頂濕壁畫的任務,令人惋惜的是,這些作品並沒有倖存下來。據喬爾喬·瓦薩里,其中四幅圓形福音繪畫是由布龍齊諾完成的。然而由於他的技巧和他導師的是如此相似,至今學者們仍在為此爭辯不止[3]

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布龍齊諾投身於佛羅倫斯Accademia delle Arti del Disegno的諸多活動中,他是這家學院的創辦人之一。

畫家Alessandro Allori 是他最喜愛的徒弟,公元1572年布龍齊諾過世年間,他是和Allori一家住在一起的(Alessandro是Cristofano Allori的父親)[4] 。布龍齊諾一生大部分時光是在佛羅倫斯度過的。

參考資料[編輯]

外部影片連結
video icon Bronzino and The Mannerist Portrait, Smarthistory[5]
video icon Bronzino's Portrait of Eleonora di Toledo with her son Giovanni, Smarthistory[6]
  1. ^ Chilvers, Ian, "Dizionario dell'arte", ISBN 88-6073-115-1, Dalai Editore, 2008, p.179 Google book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4-10-23.
  2. ^ Elizabeth Pilliod, Pontormo, Bronzino, and Allori: A Genealogy of Florentine Art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 ^ Web Gallery of Art, image collection, virtual museum, searchable database of European fine arts (1100-1850). [2014-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1). 
  4. ^ Cecil Gould, The Sixteenth Century Italian Schools, National Gallery Catalogues, (London 1975), ISBN 0-947645-22-5
  5. ^ Bronzino and The Mannerist Portrait. Smarthistory at Khan Academy. [January 6,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7). 
  6. ^ Bronzino's Portrait of Eleonora di Toledo with her son Giovanni. Smarthistory at Khan Academy. [January 6,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2). 

Public Domain 本條目包含來自公有領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