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德昂族
總人口
 中國22354(中國2020年人口普查
 緬甸約60萬
分佈地區
 中國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保山地區,臨滄地區,思茅地區,潞西三台山鎮康縣軍弄
 緬甸撣邦東北部
語言
德昂語漢語傣語景頗語緬語
宗教信仰
上座部佛教原始宗教
相關族群
傣族景頗族

德昂族,於緬甸稱巴朗族,是中國緬甸泰國少數民族。德昂族舊稱崩龍族,1985年按照本民族意願改為德昂族(有岩石的意思)。中國武術梅花拳據稱發源於此。

分布概況[編輯]

中國[編輯]

德昂族分布於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五縣一鎮及保山臨滄思茅地區的各縣,潞西縣三合山和鎮康縣軍弄等地是德昂族的聚居區。人口接近1.8萬人(2000年統計)。

聚居地[編輯]

各地德昂族人口分布[編輯]

緬甸[編輯]

德昂族在緬甸稱為崩龍(巴朗)族,在撣邦設有德昂自治區,並成立有德昂民族黨

語言文化[編輯]

德昂族使用德昂語,大多數人通曉傣語漢語景頗語。德昂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使用傣那文[來源請求],緬甸崩龍族則使用由緬文修改而成的文字[2]

族源和發展[編輯]

德昂族是中國西南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源於古代的濮人,與哀牢有密切的關係。公元前2世紀就居住在怒江兩岸,是開發保山、德宏一帶較早的民族,在時期已能自制陶器。歷史上德昂族的先民曾在12-15世紀時建立了金齒國,後來逐漸衰落,以後成為傣族土司的屬民。至今在潞西縣芒市河邊等地還有古代德昂族的巨大村落遺址。

宗教信仰[編輯]

德昂族信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過去男孩兒到10歲便要入寺為僧學習佛經,幾年後便可還俗,也有少數升為佛爺。

風俗習慣[編輯]

飲食[編輯]

德昂族人好飲,家家栽有茶樹。

民族服飾[編輯]

德昂族服飾以深色為主,不同支系的婦女服飾不同,主要從其筒裙橫條文的顏色來識別。婦女多穿黑色、藏青色的開襟短衫和長裙,頭纏包布,佩戴銀項圈、耳筒、耳墜、紅絨球等首飾。男子多穿大襟的上衣及寬而短的褲子,頭纏黑色或白色頭巾。少年喜戴大耳墜和銀項圈。

按德昂人的習慣,姑娘成年後要在腰部佩戴上數個、甚至數十個腰箍。腰箍多用藤條編成,染成紅、黑、綠等顏色,有的還纏有銀絲。這一獨特的習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纏腰」為飾習俗的延續。傳說古時,德昂族女子是滿天飛舞的,男人為留住女子,便用藤篾做成圈套在女人的腰上。現在腰圈已成為德昂族青年的愛情信物。

五彩斑斕的絨球是德昂族的特色飾品。男子的包頭巾兩端及胸前,婦女的衣服下擺、項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墜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裝飾有彩色的絨球。

德昂族還有漆齒紋身之俗。

節日[編輯]

德昂族人的傳統節日也多與佛教有關,最重要的是潑水節。德昂族人的潑水節在清明節後的第七天(四月中旬),除了與傣族潑水節一樣要潑水祝福、跳象腳鼓舞外,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

外部連結[編輯]

來源參考[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