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巡洋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英國皇家海軍所屬的胡德號戰鬥巡洋艦是人類歷史上建成最大的戰鬥巡洋艦[1]。1924年3月17日攝於澳洲

戰鬥巡洋艦(英語:battlecruiserbattle cruiser;又名巡洋戰艦,或簡稱戰巡)作為20世紀初的主力艦曾短暫的活躍於一段時間。戰鬥巡洋艦在尺寸、造價和武裝與戰艦相近,但戰鬥巡洋艦為獲得更高的航速,其裝甲都較為薄弱。世界上第一批戰鬥巡洋艦為英國所建造,與同時代的「無畏艦」取代「前無畏艦」一樣,戰鬥巡洋艦也是「裝甲巡洋艦」進一步發展而成的結果。戰巡的設計理念是以發揮其自身高航速的優勢去追捕速度較慢的巡洋艦,並透過戰艦級別的火力以摧毀巡洋艦,而裝甲厚重、航速較慢的戰艦則加以迴避。然而在實戰中,大多情況是戰鬥巡洋艦與防護較佳的戰艦共同作戰,其選擇性交戰的構想難以實踐。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上只有英國、德國、鄂圖曼土耳其、澳大利亞和日本海軍使用戰鬥巡洋艦此一艦種,著名相關海戰包括福克蘭群島海戰、德軍於北海襲擾英國沿海都市的行動以及史上最大規模的主力艦海戰——日德蘭戰役。英軍的戰鬥巡洋艦隊在日德蘭戰役中受創嚴重,其輕裝甲難以承受大口徑艦砲彈藥的破壞。戰後,主力艦的設計傾向轉為戰艦航速增快、戰巡則是裝甲增厚,戰鬥巡洋艦與快速戰艦之間的定位也越來越模糊不清。《華盛頓海軍條約》後,各國的主力艦建造計畫受到了限制,由此催生了各種特定數據限制的「條約型」戰艦與戰巡,部份的建造計畫也因此廢止。

1930年代起,世界上只剩下英國海軍繼續服役戰鬥巡洋艦此一艦種,日本的戰巡則已經被重新改造過,與戰艦具有幾近相同的性能[註 1]

二戰期間,戰鬥巡洋艦再度被投入戰場,但只有一艘存活至戰後。戰巡重新定位於為大型「巡洋艦殺手」的軍艦,但在戰爭中幾乎沒什麼發揮空間,為騰出造船能量用於需求更迫切的護衛艦、航空母艦和貨船,戰鬥巡洋艦因其相關建造計畫只能被嚴重限制。冷戰期間,蘇聯的「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也被歸類為戰鬥巡洋艦。

設計原由[編輯]

在一戰前後,蒸汽機和早期的蒸汽輪機效率低下,為了獲取更大的功率,就必須有更笨重的機器,這樣戰艦的重量會大大增加,而為了保護蒸汽機設計的裝甲和巨大的炮塔又會拖累戰艦的航速。在這種互相矛盾的取捨中,放棄厚重的裝甲,以換取強大的火力和更高的速度,這就是製造戰鬥巡洋艦的初衷。

設計戰鬥巡洋艦的主導思想認為其可以輕而易舉地擊毀巡洋艦,因為其主炮使它在進入巡洋艦的射程之前就已經可以對敵艦發起進攻。而它的高航速使它可以逃避敵人的戰艦,或在海戰中襲擊對方已經被損壞的戰艦。

建造[編輯]

無敵號戰鬥巡洋艦

世界上最早的戰鬥巡洋艦是英國無敵號、不屈號、不撓號戰鬥巡洋艦。所有三艘船都是在1906年開工,1908年下水。中間的拖延可能是為了改進無畏艦上暴露出的問題。[7]海軍大臣費席爾表示他曾希望取消所有當時的戰艦建造。[8]它們的船體和炮塔裝甲厚度為6或7英寸(150毫米或180毫米),而相應的戰艦的裝甲為11英寸或12英寸(280毫米或300毫米)。它們的航速可達26節(48千米/小時),而當時相應的戰艦的航速為20節到21節(37千米到39千米/小時)。它們的火炮口徑為12英寸(305毫米),這與同期的戰艦相當。

繼英國之後,德國很快也建造了自己的戰鬥巡洋艦。1911年馮·德·坦恩號戰鬥巡洋艦下水。德國戰鬥巡洋艦的11英寸(283毫米)主炮口徑比英國的略小,但它們的防禦力比當時英國戰鬥巡洋艦要好一些。

在實戰中,戰鬥巡洋艦很少能夠象它們設計時所想像的那樣單獨行動。在大多數情況下,一支艦隊的司令總是認為他的艦隊火力越大越好。而將戰鬥巡洋艦的火炮加入自己艦隊這想法非常誘人,因此戰鬥巡洋艦往往隨同艦隊進行海戰。但這些戰艦不是為這樣的艦隊作戰所設計,在如此的艦隊作戰中,速度無法保護其迴避戰艦的大炮,薄弱的裝甲也使它們身陷危險。

戰史[編輯]

塞德利茨號戰鬥巡洋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福克蘭群島海戰中戰鬥巡洋艦證明它們本來所設計時的戰術設想是正確的。在這次戰役中英國的堅定號和無敵號戰鬥巡洋艦消滅了一支德國在南大西洋的巡洋艦艦隊。而這正是戰鬥巡洋艦的作戰目的。

18個月後在日德蘭海戰中一支英國的戰鬥巡洋艦艦隊試圖在英國主艦隊到達之前與德國的戰鬥巡洋艦和戰艦作戰,其結果是一次慘敗。英艦瑪麗女王號不倦號和無敵號爆炸沉沒,除少數人外幾乎全部艦員喪生。獅號被迫注水入彈藥庫來避免同樣的結局。德國戰鬥巡洋艦的裝甲雖然強一些,但它們的結局並不好多少。呂佐夫號戰鬥巡洋艦被擊沉,塞德利茨號戰鬥巡洋艦被重創。在這次海戰中,除一艘德國老式戰艦外英、徳的戰艦沒有一艘被擊沉。

此後英國海軍放棄了戰鬥巡洋艦的戰術。1918年下水的胡德號戰鬥巡洋艦(HMS Hood)是英國建造的最後一艘戰鬥巡洋艦。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胡德號是世界上最大的主力艦。它的裝甲比過去的戰鬥巡洋艦強,可是在裝甲的設計和佈置上面依舊存在先前的缺點,於某些角度下砲彈可以輕易貫穿。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它在與德國俾斯麥號戰艦炮戰時遭擊穿甲板、引發彈藥庫爆炸沉沒,而當時她本來預定要進行相關的裝甲修改。

衰落[編輯]

日本的金剛級戰鬥巡洋艦,稍後重分類為戰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海軍列強曾一度發起造艦競賽,但是這場競賽尚未抵達終點前就被華盛頓海軍條約喊停,在造艦競賽中製造的戰鬥巡洋艦們除了拆解、不然便改造成航空母艦,自此之後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列強沒有新建戰鬥巡洋艦。

當時還保有戰鬥巡洋艦的國家,日本帝國海軍改良服役中的金剛級戰鬥巡洋艦,並變更艦種稱高速戰艦;尚未造成的天城級戰鬥巡洋艦則改造成航空母艦。美國海軍則是將列克星敦級戰鬥巡洋艦英語Lexington-class battlecruiser改造成航空母艦。但除了海軍列強外還有其他國家試圖打造類似艦種;德國的德國級裝甲艦是另一個類似戰鬥巡洋艦的方案。因為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國不允許製造標準排水量超過10,000噸的戰艦,為了取得折衷德國在1920年代末期起造的新船雖然極速只有28節,但設計理念上趨於戰鬥巡洋艦。而在撕毀凡爾賽條約後,納粹德國海軍便建造真正的戰鬥巡洋艦:沙恩霍斯特級戰鬥巡洋艦遂行破交作戰。

除了興建出來的產品,還有一些國家是計畫興建或是技術不純熟而未完工;如蘇聯於1930年代末期開工的喀琅施塔得級戰列巡洋艦荷蘭投降前計畫興建的1047號戰鬥巡洋艦設計案英語Design 1047 battlecruiser

不過到1930年代中期之後,戰鬥巡洋艦的設計思維逐漸無法跟上時代進步;因為新型高溫高壓重油鍋爐使高輸出蒸氣渦輪主機得以普及,戰艦即便披覆重裝甲仍然可以維持相對高速,工程師不再得為噸位分配而出現極度矛盾的設計思慮。如英王喬治五世級戰艦,屬性雖為戰艦,但極速仍可達29節;使用技術更為先進的愛荷華級戰艦極速更一舉突破33節,這時再做分類顯然毫無意義。況且航空母艦的出現使戰艦失去往日的武力投射指標意義,投資在戰艦興建的國家越來越少,海上決戰也改變了作戰方式。

阿拉斯加號大型巡洋艦英語USS Alaska (CB-1)美國海軍所擁有的兩艘「大型巡洋艦」之一。

最後一種設計屬性近似戰鬥巡洋艦的軍艦為美國海軍建造的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在太平洋戰爭中它們表現並不突出,且單艦造價達到愛荷華級戰艦的70%,戰後四艘本來計劃建造的同級艦被放棄了。這兩艘船裝備12英寸口徑主炮,它們的裝甲也是為了對付12英寸口徑主炮。這與過去的英國戰鬥巡洋艦不同:英國艦艇裝備了12英寸口徑主炮,但它們的裝甲無法對抗它們自己的武器。而戰鬥巡洋艦的鼻祖英國人也只保留胡德號,反擊號和聲望號三艦。在二戰中,除了胡德號被俾斯麥號擊沉外,反擊號也在遠東被日本海軍的陸基轟炸機擊沉。只有聲望號堅持到二戰結束。

戰後發展[編輯]

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飛彈巡洋艦,即先前的伏龍芝號,是基洛夫級飛彈巡洋艦的二號艦。

1980年代蘇聯基洛夫級飛彈巡洋艦有部分人將它劃入戰鬥巡洋艦,因為其噸位過大,幾乎與二戰時期的部分戰艦相當。

參見[編輯]

注釋[編輯]

  1. ^ 德國海軍的沙恩霍斯特級和德國級、法國的敦克爾克級有時也被統指為為戰巡,不過他們本國有不同分類,將其分類為「戰艦」(德語:Schlachtschiffe)、「裝甲艦」(德語:Panzerschiffe)和「戰艦」(法語:Bâtiments de ligne),本條目因此不將其列入[2][3][4][5][6]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 ^ Breyer, p. 168
  2. ^ Gröner, pp. 31, 60
  3. ^ Gille, p. 139
  4. ^ Koop & Schmolke, p. 4
  5. ^ Chesneau, p. 259
  6. ^ Bidlingmaier, pp. 73–74
  7. ^ Roberts, pp. 24–25
  8. ^ Sumida, p. 55

來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