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模糊圈
1866年模糊圈文章

模糊圈,攝影術用語,又叫彌散圓(circle of confusion)。

點光源經過鏡頭焦平面成的像是一個點,保持鏡頭與底片距離不變,沿光軸方向前後移動點光源,像平面上成的像就會成為有一定直徑的圓形,圓形的大小取決於鏡頭孔徑和點光源偏離程度,只要這個圓形像的直徑足夠小,相片看去仍然夠清晰,點光源圓形像再大些,相片會顯得模糊,這個臨界點光源圓形像,就叫模糊圈。

在焦點附近,光線還未聚集到一點,點的影象成為模糊的一個圓,這個圓就叫做彌散圓。 在現實當中,觀賞拍攝的影象是以某種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來觀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與放大倍率、投影距離及觀看距離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彌散圓的直徑大於人眼的鑑別能力,在一定範圍內實際影象產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認的。這個不能辨認的彌散圓就稱為容許彌散圓(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一般35毫照相機鏡頭的模糊圈直徑=1/30毫米,中幅相機鏡頭的模糊圈直徑=1/15毫米,微型相機的模糊圈直徑=1/60毫米。但是各照相機廠所定的模糊圈直徑,會略微不同,宜參考照相機說明書。

模糊圈的概念首先由1866年英國攝影雜誌署名T.H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出來的,他通過實驗發現人眼在25厘米明視距離看圖,可以分辨圖中相距為1/4毫米的兩條線。一張35毫米照相機底片放大成20x30厘米相片(即放大8倍),相片上直徑=1/4毫米的圓圈,在底片上應是一個直徑為1/32毫米的圓圈,這就是後來徠卡等照相機廠取模糊圈為1/30毫米的由來。

常用模糊圈列表[編輯]

底片 幅面尺寸 模糊圈
微型相機
美樂時 8 mm x 11 mm 0.01 mm
愛迪颯16 12 mm x 17 mm 0.015 mm
特熙納 14 mm x 21 mm 0.017 mm
小型照相機
APS[1] 16.7mm x 25.1mm 0.018 mm
135 型 (35 mm) 36 mm x 24 mm 0.029 mm
中幅照相機
645 (6x4.5) 56 mm x 42 mm 0.047 mm
6x6 56 mm x 56 mm 0.053 mm
6x7 56 mm x 69 mm 0.059 mm
6x9 56 mm x 84 mm 0.067 mm
6x12 56 mm x 112 mm 0.083 mm
6x17 56 mm x 168 mm 0.12 mm
大幅照相機
4x5 102 mm x 127 mm 0.11 mm
5x7 127 mm x 178 mm 0.15 mm
8x10 203 mm x 254 mm 0.22 mm

注釋[編輯]

  1. ^ 常用於135格式數碼單反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