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忠嗣(706年—750年),初名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唐朝名將,豐安軍使王海賓之子。官至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封清源縣公。

生平[編輯]

養育宮內[編輯]

王忠嗣原名王訓,父親王海賓,為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太谷男,在隴上以驍勇聞名。開元二年(714年)七月,吐蕃進犯隴右,唐玄宗下詔命隴右防禦使薛訥率杜賓客、郭知運、王晙、安思順抵禦。薛訥派王海賓先鋒,到武階與吐蕃兵交戰,王海賓取勝,殺獲了很多吐蕃軍。眾將嫉妒他的戰功,按兵觀望,王海賓兵少,眾寡不敵,王海賓戰死,唐朝大軍乘機進攻,斬首一萬七千吐蕃軍首級,繳獲戰馬七萬五千匹、牛羊十四萬頭。王晙率軍與薛訥軍匯合,一起追擊吐蕃軍,又在長城堡擊敗吐蕃軍,前後殺獲吐蕃軍數萬人。玄宗憐惜王海賓,追贈他為左金吾衛大將軍。 王訓時年九歲,授任尚輦奉御。入宮拜見唐玄宗,伏地大哭,唐玄宗安慰他說:「這相當於霍去病的遺孤啊,等到年壯而拜為將。」賜名「忠嗣」,收養在宮中。李亨為忠王時,唐玄宗叫他與王忠嗣交往。

勇猛善戰[編輯]

王忠嗣長大以後,為人勇猛剛毅,寡言少語,富於用兵的謀略,唐玄宗與他談論兵法,王忠嗣對答如流,唐玄宗很器重他,說:「你今後必然成為良將。」讓他試守代州別駕,大姓豪強關閉門戶收斂行跡,不敢犯法。王忠嗣經常率輕騎出塞,李亨稟告唐玄宗說:「王忠嗣勇於戰鬥,恐怕損失了他。」因此朝廷將他召回。 開元十八年(730年),朝廷追授予其父安西大都護之職。 信安王李禕在河東,蕭嵩出河西,多次引薦王忠嗣為自己的部下。唐玄宗因他年輕,心懷為父復仇的意願,下詔不可以任為重將。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蕭嵩入朝,王忠嗣說:「跟隨公已經三年,沒有什麼回報天子。」於是請求率精兵數百襲擊敵虜。適逢吐蕃贊普大酋在郁標川練兵,部下想要返回,王忠嗣不聽,提刀沖入敵陣,斬殺數千人,繳獲羊馬數以萬計。蕭嵩向朝廷奏報他的戰功。唐玄宗非常高興。多次遷任為左威衛將軍、代北都督,封清源縣男。與皇甫惟明互爭高低,皇甫惟明誣陷他有罪,貶為東陽府左果毅。

河西節度使杜希望想攻取吐蕃新城,有人提議說王忠嗣富於才幹,杜希望奏請朝廷,朝廷下詔追召他趕赴河西,進軍攻取了吐蕃新城。王忠嗣功多,授任左威衛郎將,專知兵馬。不久吐蕃大舉出兵,準備報復新城之敗,早晨逼近官軍陣地,唐軍寡不敵眾,全軍都很恐懼。王忠嗣單騎挺進敵陣,左衝右突,一人殺死數百人,吐蕃軍慌亂中相互踐踏,唐軍從側翼襲擊,吐蕃軍大敗。由於戰功顯赫,唐玄宗下詔授予左金吾衛將軍,不多久又兼左羽林軍上將軍、河東節度副使、大同軍使。

威震邊疆[編輯]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以本官又兼代州都督、攝御史大夫、兼充河東節度,又加雲麾將軍。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替代韋光乘為朔方節度使,多次加權知河東節度使。當月,田仁琬作為河東節度使,王忠嗣依然為朔方節度使。 天寶元年(742年),王忠嗣兼任靈州都督。這年北伐,與奚怒皆在桑乾河作戰,三次將他打敗,俘獲其大量人馬,耀武漠北,凱旋而歸。此時突厥葉護剛剛發生內亂,王忠嗣率強盛軍隊以威震懾,烏蘇米施可汗害怕請求投降,卻變化拖延不到。王忠嗣於是在拔悉密與葛邏祿、回紇三個部落之間使用反間計策,攻打米施可汗使之敗逃。王忠嗣於是出兵討伐,奪取其右廂而歸,其西葉護及毗伽可敦、男西殺死葛臘哆,率領其部落一千餘帳進京朝拜,於是授予左武衛大將軍。 天寶二年(743年),又擊敗怒皆及突厥的軍隊。從此塞外安定,突厥不敢來犯。唐高宗初年在疾陵城設有波斯都督府,唐玄宗為制定在中亞抵制大食東擴的戰略,問道群臣西域諸國道里遠近,做為鴻臚卿的王忠嗣對唐明皇講述往大食去的里程甚詳。 天寶三年(744年),突厥拔悉密等九家姓葉護聯合攻打烏蘇米施可汗,將其首級傳到京師。天寶四年(745年),王忠嗣被授予御史大夫,充任河東節度採訪使。五月,被封為清源縣公。 李林甫看到王忠嗣的功勞和名望越來越盛,擔心他入朝當上宰相,於是就妒忌他。安祿山暗中包藏反叛朝廷的志向,就以防禦北方的敵人(指東北地區的奚、契丹)為託詞,修建雄武城,在城內儲藏大量的兵器。他還提出請王忠嗣派人協助修建雄武城,想趁機截留他手下的士兵。王忠嗣早於約定的期限到達了雄武城,沒有見到安祿山就率兵返回了。王忠嗣屢次向皇帝控訴安祿山將來肯定會反叛朝廷,李林甫就越來越討厭他了。 王忠嗣年少時以勇敢自負,到了身居將職,又以穩重守邊為本職。曾對人說:「當國家安定的時候,作為將領的職責是撫恤軍隊而已。我不想憑藉國家的力量,來撈取個人功名。」訓練兵馬,缺少份量的一定要補上。有一把重達一百五十斤重的漆弓,曾貯在袋中,表示沒有多大用處。軍中士卒都日夜思戰,由於常常派遣偵探觀察敵方的薄弱地方,然後出奇兵攻擊,因而士卒喜歡這樣做,師出必勝。每次軍隊出戰,便召集各將領交付兵器分發給士兵,雖然是一弓一箭,但都在上面記上用者的姓名,戰鬥完後收回。如果遺失,就驗明其身份治罪。所以人人自勉,兵器充足。

四鎮節度[編輯]

天寶四年(745年),王忠嗣又兼任河東節度採訪使。從朔方到雲中,邊境線長達數千里,在要害地段開拓舊城,有的地方則自己制定規則,開拓邊域各數百里。自從張仁亶守邊四十多年之後,王忠嗣繼承了他的功業,北塞的胡人又停止了戰事。 天寶五年(746年)正月,皇甫惟明由於在河、隴戰敗,王忠嗣由此擔任西平郡太守、判武威郡事,擔任河西、隴右節度使。這月,又暫替朔方、河東節度使事。王忠嗣佩帶四種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都歸其掌握,自唐朝建國以來,還未曾有過這種事。不久授予鴻臚卿,其餘官職如故,又加授金紫光祿大夫,授其一個兒子五品官職。後來頻頻在青海、積石作戰,都大獲全勝。不久又在墨離討伐吐谷渾,占領其全國後凱旋。 當初,王忠嗣在河東、朔方很長時間,對邊疆的情況非常熟悉,很得士卒人心。到了河、隴,對當地風俗人情非常不習慣,又以功名富貴自傲,威望比往日降低。這年四月,堅持讓位朔方、河東節度使職務,唐玄宗同意了。

遭讒獲貶[編輯]

唐玄宗正在考慮攻占石堡城,下詔令徵詢攻戰的方法,王忠嗣上奏說:「石堡城地勢險要,吐蕃全力守衛它。如果以疲憊之師攻其堅固的城池,必將被敵殺死數萬人,之後戰事才能完成。我想所得的不如所失的,請休兵秣馬,觀察勢態發展再奪取它,這是上策。」唐玄宗由此不高興。李林甫特別忌妒忠嗣,每天都在尋察他的過失。 天寶六年(747年),董延光獻計請求攻占石堡城,唐玄宗下詔命令王忠嗣分兵接應他。王忠嗣勉強服從,董延光不高興。河西兵馬使李光弼告危,跑進來相告,等他來時,王忠嗣問:「李將軍有什麼事嗎?」李光弼上前說:「請商議軍情。」王忠嗣說:「為什麼?」光弼回答:「大夫以士卒為己心,有拒絕董延光的怒色,雖然接受了詔令,實際上是耽誤他的謀略。為什麼?大夫以數萬兵出戰,卻不懸以重賞,這怎麼能鼓起三軍的勇氣?大夫財帛裝滿庫房,何必可惜以萬段的獎賞來堵住讒言之口呢?這次戰鬥若不能取勝,將歸罪於大夫啊。」 王忠嗣說:「李將軍,我的決計已定。平生的初願,難道是追求顯貴嗎?如今力爭一城,得到了它也未能遏制敵人,沒有得到它也對國家無害,忠嗣怎麼能以數萬人的生命去換取一個官職呢?如果陛下責備我,不就是失去一個金吾羽林將軍,回朝做侍衛嗎!其次,難道失去一個在黔中的輔佐人嗎?這些我也心甘情願了。即使這樣,你還是關心我的。」李光弼謝道:「我擔心連累大夫,因而向你提出忠告。大夫能遵循古人之事,不是我能達到的。」於是恭敬退出。等到董延光逾期未攻下城堡,卻上奏說是王忠嗣延緩出兵,因此導致戰事無功。李林甫又命令濟陽別駕魏林誣告王忠嗣,聲稱自己過去在擔任朔州刺史,王忠嗣任河東節度使時,王忠嗣曾經說:「早年與忠王在宮中一起生活,我願意尊奉太子。」 唐玄宗大怒,召見王忠嗣入朝,命令三司詳細審訊,幾乎被陷害致死。適逢哥舒翰代替忠嗣為隴右節度,承蒙唐玄宗寵愛,因而上奏說王忠嗣為冤枉,辭語非常懇切,請求以自己的官職來替忠嗣贖罪。唐玄宗怒氣才稍稍消釋,不過仍將王忠嗣被貶為漢陽太守。 天寶七年(748年),經權衡後,又轉任為漢東郡太守。天寶八年(749年),王忠嗣暴死,終年四十五歲。 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追贈其為兵部尚書、太子太師。 [18-19]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王忠嗣位列其中。

家庭[編輯]

  • 子王震,天寶中任秘書丞。
  • 有女王韞秀,嫁給後來為宰相的元載,生子元伯和等。後來元載伏誅,王韞秀母子同死。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舊唐書·卷103》,出自劉昫舊唐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唐書·卷133》,出自《新唐書

參考書目[編輯]

  • 《舊唐書·卷一百零三·王忠嗣傳》
  •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