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飛行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世界排名第一的王牌飛行員埃里希·哈特曼

王牌飛行員又稱空戰王牌王牌機師ACE,簡稱王牌Flying ace。為一個最早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稱號,一般稱呼曾經擊落敵機逾5架的飛行員,世界排名第一的王牌飛行員為埃里希·哈特曼,擊落過敵機352架。

歷史[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編輯]

最早在軍事飛行中使用「王牌」這一詞語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飛行員羅蘭·加洛斯從1915年4月1日開始,他成功地擊落了三架德國空軍的飛機,還使2架德機迫降,在法國國內聲名大振,法國一家報社稱他為「王牌」(法語:l'as),從此擊落5架敵機就可以成為王牌飛行員。同法國人的阿道夫·佩古德是第一個首個擊落5架德軍飛機的飛行員。「王牌」一詞在一戰之前的法國就是一個流行詞,通常用來運動明星,比如足球明星或者自行車明星,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也用「王牌」來形容除飛行外其他領域裡的傑出人物(比如多次擊沉船隻或多次擊毀坦克)。

德意志帝國則以藍馬克斯勳章表彰擊落8架同盟國飛機的飛行員,德國並不使用「王牌」一詞,而是使用「大炮」(德語:Überkanonen)來稱呼擊落10架以上敵機的飛行員,並公開他們的姓名和戰績以鼓勵民眾。隨著戰爭的進行,藍馬克斯勳章的頒發標準逐漸提高。1914年至1916年間,不列顛帝國並沒有集中記錄空戰戰績的系統,事實上一直到戰爭結束戰績也只是在中隊級別進行記錄。儘管有一些飛行員因為媒體報導而出名,但在一戰中的不列顛空軍中個人數據是沒有公開官方記錄的。不過當飛行員獲得擊落5架敵機的戰績時,他將自動獲得一枚軍人十字勳章。

對於戰績的確認,各國也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在德國空軍中,只有「確認戰績」才會記錄,「確認戰績」是通過檢驗敵機(或殘骸)或敵飛行員(或遺體),評估確定敵機被擊毀或俘獲的戰績。比如,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擊落阿爾伯特·巴爾的戰績就是由不列顛空軍確認巴爾死亡才被記錄,儘管里希特霍芬自己聲稱擊落的是一架索普維斯三翼飛機,但巴爾的S.E.5英語Royal Aircraft Factory S.E.5Royal 座機的殘骸從未被辨認出,因為大部分空戰都發生在德軍戰線之後,所以德國空軍的計算方法只對德國空軍行之有效。

德國空軍的計算方法的另一特點就是當多架飛機同時攻擊一架敵機並擊落時,只有一名飛行員取得戰績(通常為編隊長機)。而大部分其他國家則使用法國空軍的計算方法,即參加戰鬥的所有飛行員和炮手都取得戰績。而英國空軍採用了獨占和分享戰績共存的方法。在英國陸軍航空隊、英國海軍航空兵和英國空軍中,每次戰鬥過後,參戰飛行員將提交一份交戰報告,由中隊指揮官審查之後這些報告將提交到大隊指揮部,大隊指揮官對報告審查後決定哪些戰績將被記錄和哪些戰績將不被記錄,最後這些報告將提交給旅司令部。一戰中同盟國最偉大的王牌飛行員是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綽號「紅男爵」,擊落飛機80架。一戰中協約國最偉大的王牌飛行員是勒內·豐克,擊落飛機75架。

第二次世界大戰[編輯]

世界上擊落飛機最多的幾個王牌飛行員均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個人戰績百架以上者107人均為德國空軍飛行員,他們總共擊落了約2萬架飛機,自身也有51人陣亡。德軍王牌飛行員總人數超過3000人,其中排名第一的埃里希·哈特曼(Erich Hartmann)擊落敵機352架。相對而言盟國的王牌飛行員要遜色很多(不過盟國飛行員戰績較不出色是有原因的,以美國為例,美軍飛行員只要執行完一定數量的任務就會被調回國當教官,所以相較於從開戰一直打到戰爭結束的德軍飛行員,盟軍飛行員的戰績要遜色很多。這方面德國相同,王牌飛行員亦優先獲得回國當教官的機會,但王牌飛行員太多而需要的飛行教官數量有限。德國空軍的超前戰績,與兩戰間由政府廣泛成立青少年航空俱樂部,及德國有毛瑟公司提供的機炮、戴姆勒公司提供的發動機和當時領先的柏林風洞等技術優勢有關。)另外,身為主要軸心國之一的義大利王國則因為空軍的統計方式偏向集體勝利而非個人戰績,這使得在統計義大利王牌飛行員的個人戰績上有一定程度的困難,其中義大利的頭號王牌飛行員佛朗哥·魯基尼就是一個例子,他的戰績是26架。英國頭號王牌飛行員「帕特」·帕特爾英語Marmaduke Pattle少校的戰績是40架,蘇聯伊萬·闊日杜布的戰績是62架,世界上第一位女性王牌飛行員莉狄亞·利特維亞克在蘇德戰場誕生。而太平洋戰線方面,大日本帝國海軍岩本徹三的擊墜數是80架,而聞名世界的坂井三郎亦有64架(岩本及坂井的坐機同為零式艦上戰鬥機)。

韓戰[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派兵入朝作戰,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第4混成旅任飛行中隊長劉玉堤成為韓戰中國空軍的頭號王牌飛行員(坐機為米格-15戰機)。曾一次擊落四架美軍F-86佩刀戰鬥機,獲得一級戰鬥英雄稱號。李漢中尉擊毀美軍戰機數為8架,因1951年1月21日因擊落一架美軍戰機,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建軍以來第一位擊落敵機的飛行員。美國空軍方面也毫不遜色。小約瑟夫·C·麥克康奈爾英語Joseph C. McConnell擊落中國戰機16架,成為韓戰美國空軍頭號王牌飛行員。他的戰機曾在1953年4月12日被另一名隸屬於中國空軍的王牌飛行員蔣道平擊落,他本人則成功生還,並繼續戰鬥,最終在1954年的一場飛行事故中喪生。

越南戰爭[編輯]

越南戰爭爆發後,空軍上尉理查·史蒂夫·里奇英語Richard Stephen Ritchie成為美國空軍越戰期間首位王牌飛行員,而上尉武器管制官(WSO)查理·B·德貝勒夫英語Charles B. DeBellevue則於1972年9月9日成為越戰期間擊落敵機數最多的王牌飛行員,一共擊落敵機六架[1]。另一上尉武器管制官傑弗里·范斯坦英語Jeffrey Feinstein於1972年10月13日成為越戰期間最後一名取得王牌飛行員稱號的美國空軍飛行員[2]北越方面,實際上的王牌飛行員為擊落9架敵機的空軍軍官阮文谷英語Nguyen Van Coc,但另有一位事蹟在西方廣為流傳的虛構北越飛行員「墳上校」,傳說中稱此人擊落了13架飛機。

現代[編輯]

二戰後隨著戰爭的減少,王牌飛行員也越來越少。二戰期間高達708位美軍飛行員達到王牌飛行員的標準,韓戰期間的美軍產生39位王牌飛行員,在越戰期間的美軍僅產生3位王牌飛行員,以色列空軍在中東地區的多次戰爭中也產生許多王牌飛行員,打破了越戰及韓戰噴射戰鬥機擊毀數,許多紀錄至今沒有被打破。則以後則越來越少見,二戰中一次數十、甚至數百架戰機進行空戰的情況也不再出現。

很有可能是因為隨著時代的不同地面防空能力越來越強,很多時候不必出動己方飛機就可以對付敵機。還有可能就是因為傳統的機槍和機關炮因為飛彈的發展而逐步轉為飛機上的輔助武器,而機載飛彈的發展也使雙方害怕被攻擊,做成實際接戰率大大降低,戰機的性能、價格都往上提升,使人較想用地對空導彈為主要防空手段。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各國王牌飛行員名單[編輯]

德意志帝國[編輯]

德意志帝國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編輯]

勒內·豐克,法國一戰最偉大的王牌飛行員

俄羅斯帝國[編輯]

 俄羅斯帝國

義大利王國[編輯]

 義大利

聯合王國[編輯]

英國

美利堅合眾國[編輯]

 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各國王牌飛行員名單[編輯]

納粹德國[編輯]

大日本帝國[編輯]

蘇維埃聯盟[編輯]

美利堅合眾國[編輯]

聯合王國[編輯]

自由法國[編輯]

中華民國[編輯]

  • 第1名,李桂丹上尉(追授),三星星序,戰果15架
  • 第2名,柳哲生少將,老五大隊廿四中隊長,九星星序,戰果11架
  • 第3名,王光復,三大隊七中隊,八星星序,戰果8.5架
  • 第4名,高又新,四大隊副大隊長,七星星序,戰果8.5架
  • 第5名,陳瑞鈿少校,老五大隊廿八中隊長,戰果8架
  • 第6名,譚鯤上校,八星星序,三大隊三十二中隊,戰果8架(另一說為9架)
  • 第7名,劉粹剛少校,老五大隊廿四中隊長,戰果7架(自稱11架,官方戰史上排名第四)
  • 第8名,臧錫蘭少將,三大隊八中隊,七星星序,戰果7架
  • 第9名,黃新瑞中校(追授),老五大隊大隊長,七星星序,戰果7架
  • 第10名,周志開中校(追授),四大隊廿三中隊長,五星星序,戰果6.5架
  • 第11名,樂以琴少校(追授),四大隊廿一中隊副隊長,五星星序,戰果6架
  • 第12名,羅英德二級上將,空軍第一路司令部參謀長,五星星序,戰果5架
  • 第13名,高志航少將(追授),四大隊大隊長,三星星序,戰果5架
  • 第14名,毛瀛初中將,四星星序,戰果5架

南斯拉夫王國[編輯]

韓戰王牌飛行員名單[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

美利堅合眾國[編輯]

 美國

  • 第1名,小約瑟夫·C·麥克康奈爾,戰果16架
  • 第2名,詹姆斯·賈巴拉,戰果15架
  • 第3名,曼努埃爾·J·費爾南德斯,戰果14架

蘇維埃聯盟[編輯]

越戰時期王牌飛行員名單[編輯]

 美國[編輯]

 越南民主共和國[編輯]


都市傳說[編輯]

越戰[編輯]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編輯]

注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dorrp200-201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2. ^ Dorr 1996,第198–199頁
  3. ^ 3.0 3.1 Yenne, Bill. Aces. United States: Book Sales, Incorporated. 2020: 172. ISBN 9780785838340. 
  4. ^ Chapter 1 Royal Emils - Jeroplan Books (PDF). [2022-12-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2-02). 

外部連結[編輯]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