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喚術士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神經喚術士
Neuromancer
第一版
作者威廉·吉布森
類型科幻(賽博龐克
系列蔓生三部曲英語Sprawl trilogy
語言英語
發行資訊
封面設計詹姆斯·瓦荷拉英語James Warhola
插圖詹姆斯·瓦荷拉[*]
出版機構Ace英語Ace Books
出版時間1984年7月1日
出版地點美國
媒介紙本(精裝本 及 平裝本)
頁數271頁
所獲獎項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菲利普·K·迪克紀念獎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百佳科幻奇幻小說[*]Seiun Award for Best Translated Novel[*]20th Century's Greatest Hits: 100 English-Language Books of Fiction[*]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前作整垮珂蘿米
續作Count Zero英語Count Zero
規範控制
ISBN0-441-56956-0
OCLC10980207

神經喚術士》(英語:Neuromancer),又譯《神經漫遊者》,是美國裔加拿大作家威廉·吉布森於1984年出版的科幻小說。本書是賽博龐克題材的奠基之作,且是唯一一部同時獲得星雲獎菲利普·K·迪克紀念獎雨果獎三大科幻文學界重要獎項的作品[1]。本作是吉布森的處女作,標誌著他蔓生三部曲英語Sprawl trilogy的開篇。

背景設定在被視為反烏托邦的未來世界。主角凱斯是一個網路駭客,在故事開始之前他失去了連結網際空間的能力。劇情圍繞著他被一個神祕人治癒並僱傭去協助一樁看起來是不可能達成的網路犯罪而展開。小說中討論了許多現在流行於大眾文化的想法,如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基因工程跨國超大型企業遠勝於傳統的單一國家企業、網際空間(一種傳統被稱為母體的電腦網路)。吉布森同時也探討了人性被普遍存在且價廉的技術所支配的影響(High Tech Low Life)。

背景[編輯]

在《神經喚術士》之前,吉布森為著名的科幻期刊撰寫了幾個短篇小說,以黑色非主流文化敘述關於社會底層的主角在近未來與資訊空間的相遇。其主題在他早期短篇小說《整垮珂蘿米》(1982年)的設定和《捍衛機密英語Johnny Mnemonic》的人物茉莉·米爾里安斯英語Molly Millions中為這本小說奠定了基礎。約翰·卡本特的《逃出紐約》(1981年)影響了小說。[2]這本小說內的街頭和電腦俚語對話源自次文化的詞彙,特別是「1969年多倫多毒品銷商的俚語,或暴走族的談話」。吉布森在寫作《神經喚術士》之前在大約二十年前的一間酒吧聽說過「Flatline英語Flatline」這個詞,並且纏住他。[1]作者Robert Stone英語Robert Stone (novelist),「某種偏執狂小說的大師」,是對小說的主要影響。[1]術語「Screaming Fist」取自多倫多朋克搖滾樂隊The Viletones英語The Viletones的同名歌曲。[3]

《神經喚術士》是被泰瑞·卡爾英語Terry Carr委託為Ace Science Fiction Specials英語Ace Science Fiction Specials的第二個系列而專門出版的首本長篇小說。在觀看了首20分鐘的標誌性的賽博朋克電影《銀翼殺手》(1982年)後(這是在吉布森寫了這部小說的三分之一時上映的),他想「《神經喚術士》被毀掉了,所有人都會假設我在書中所創作的視覺結構,是抄襲了這部精緻得令人為之驚艷的電影。」[4]他重寫了12次該書的前三分之二,擔心過失去讀者的注意,並確信在書出版後他將會「永久羞愧」,但結果卻對第一次出版的小說家來說,被看作是一個重大的想像力的躍進。他在最後一刻添加了小說的最後一句,「他沒有再見過茉莉了」,以防止自己寫一部續集,但最終還是寫了《零伯爵英語Count Zero》(1986年)。

情節概要[編輯]

凱斯曾是一流的網路駭客,以替雇主入侵並偷竊企業、政府或私人的資料維生。一次出賣雇主後,他被注射了一種俄國軍用真菌毒素,導致他的神經系統被嚴重破壞,無法再登入網際空間。故事的開頭,貧困潦倒、毒癮纏身的凱斯在混跡東京千葉城時被一個叫莫莉的傭兵跟蹤。莫莉的雇主阿米提,以治療凱斯作為條件讓凱斯加入他們的任務。儘管阿米提並沒有透露任務的細節,但凱斯最後還是加入了小隊。

阿米提給的第一個工作是要他們入侵意識網(Sense/Net)公司的總部。通過僱用一個叫做「黑豹·馬登」(The Panther Moderns)的青少年團體去製造大量的假恐怖攻擊,莫莉成功地潛入大樓內,並成功地盜取了已故傳奇駭客McCoy Pauley的意識備份。McCoy Pauley曾是凱斯的老師,也是一名曾三次腦死重生的網絡駭客。阿米提需要Pauley的專長去達成往後的任務。

凱斯和莫莉持續調查阿米提的背景,發現他真實身分是一位叫做威利斯·寇托的前陸軍上校,是大戰時一個被稱為「尖叫拳頭」(Screaming Fist)軍事行動中唯一生存下來的前特種部隊成員。在行動中,寇托的小隊因失敗而傷亡慘重,但他搶了一台蘇聯軍用直升機,在重重困難下孤身逃往芬蘭。線索引領凱斯和莫莉追溯到一個先進的人工智慧冬寂(Wintermute)。冬寂是一個由塔希爾-艾希普(Tessier-Ashpool)家族企業所出錢設計,用來輔助日常營運的人工智慧。寇托在得知任務是被自己政府高層出賣後精神崩潰,於是冬寂利用植入晶片在寇托的大腦中創造出阿米提的人格並對其加以控制。

在伊斯坦堡,團隊招募了另一個成員,彼得·瑞維拉,一位幻術師、騙子和毒癮犯。在體內植入物的幫助下,彼得可以對周遭人群投影出栩栩如生的全息影像。他是一個危險人物,但被阿米提說服而加入團隊。

凱斯最後發現冬寂的目的是要讓小隊幫它自己脫離塔希爾-艾希普的束縛,並與處在里約熱內盧的另一個人工智慧Neuromancer融合。為達成這個目的,唯一的方法就是讓凱斯與Pauley利用病毒駭入塔希爾-艾希普主機的重重防護層,並讓莫莉從塔希爾-艾希普家族的Lady 3Jane Marie-France Tessier-Ashpool手中拿到暗碼,再對著位於塔希爾-艾希普家族住所雜光別墅(Straylight)的電腦終端機說出暗碼。

在任務過程中,寇托因阿米提的人格崩潰而被冬寂殺死。同時,莫莉在Lady 3Jane Marie-France Tessier-Ashpool的住處身受重傷而無法繼續任務。於是凱斯在冬寂的幫助之下進入了雜光別墅;此時,Neuromancer企圖將凱斯留在一個逼真的虛擬世界,從而阻止任務成功。不過最後Neuromancer計劃失敗,凱斯則在冬寂的幫助下成功回到現實世界。

凱斯遇到了Lady 3Jane、家族護衛Hideo,以及瑞維拉。瑞維拉因背叛成性的人格而對凱斯與Hideo痛下殺手,但卻被Hideo所阻止。於是一行人最終進入了電腦終端,凱斯進入網際空間,在Pauley與凱斯的努力下破解最後防護層。Lady 3Jane也同意說出密碼,最後冬寂也與Neuromancer融合並且成為了一個人類所難以想像的存在。故事最後,冬寂告知凱斯它在掃瞄並譯解人類歷史上接收的所有空間信號後,發現另一個與自己相似的個體於半人馬座A傳來的信息。

角色[編輯]

  • 凱斯(亨利·多塞特·凱斯)/ Case (Henry Dorsett Case)

主人翁,一個癮君子和前駭客。在故事開始的一年前,他因背叛僱主被逮而遭到懲罰,他的僱主使用俄國軍用真菌毒素破壞他的神經系統並使他再也無法進入網際空間。

  • 琳達·李 / Linda Lee

凱斯住在日本千葉的前女友。

  • 朱利斯·迪內 / Julius Deane

千葉市的一位走私客,通過定期的血清置換與基因重整而活了135年之久。當凱斯需要情報時經常會尋求他的幫助。

  • 莫莉 / Molly

小隊成員,阿米帝奇僱用的一名打手。她對自己身體進行了諸多改造,包括手指內可伸縮的鋼刃刀片、增強的視覺、敏銳的神經反射弧以及覆蓋住眼眶的透鏡。莫莉這個角色也曾出現吉布森的一些其他故事裡,包括短篇故事『男孩記憶』。

  • 阿米提 / Armitage

小隊成員,任務小隊頭領。真正的身份為一位叫做威利斯·寇托的前陸軍上校,曾參與美國軍方的秘密行動「尖叫拳頭」(Screaming Fist)。行動中他的身心被嚴重地摧殘。冬寂在他腦中覆蓋上了阿米提的人格,從而對他加以控制。隨著故事發展,阿米提的人格慢慢崩壞使得寇托的記憶重新浮現。

  • 芬恩 / The Finn

小隊幫手,一名黑貨商,莫莉的老友,曾協助莫莉調查阿米提。

  • McCoy Pauley /The Dixie Flatline

小隊成員,本名為麥克寇依·普列,因在三次駭入過程中腦死卻活了下來而得名Flatline。在他死前,意識網(Sense/Net)公司將他的意識備份在唯讀記憶體中。凱斯和莫莉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為了偷取此記憶體

  • Lupus Yonderboy

黑豹·馬登黨的領導者。黑豹·馬登黨是一個有許多著迷於科技主義的年青人所組成的團伙。Yonderboy的團伙協助莫莉從意識網(Sense/Net)偷取了McCoy Pauley的意識備份。

  • 冬寂 / Wintermute

是Lady 3Jane的母親瑪莉‧法蘭絲‧塔希爾所創造的兩個人工智慧之一,她在其程式中加入了一條要設法與另一個人工智慧Neuromancer融合的指令而發起這次任務。

  • 圖靈 / Turing

一個負責監控世上所有人工智慧的團體,其目的在防止人工智慧變得太過聰明而危害人類。瑪莉‧法蘭絲‧塔希爾為了避開圖靈的監控而刻意將人工智慧一分為二。

  • 彼得·瑞維拉 / Peter Riviera

小隊成員,一名幻術師、騙子、對古柯鹼哌替啶混合劑上癮的毒癮犯。他能夠靠他體內的植入物而投射出栩栩如生的全息投影

  • Maelcum

小隊幫手,拉斯特法里派太空站社群-Zion的一個飛行員,駕駛一架名為Marcus Garvey的拖航飛機。他在最後的任務中協助凱斯及莫莉入侵塔希爾-艾希普。

  • Lady 3Jane Marie-France Tessier-Ashpool

塔希爾-艾希普家族的成員之一。她家族的企業,塔希爾-艾希普TA,經營著自由面(Freeside),一個位於近地軌道上如拉斯維加斯一般的空間站。她們家族住在自由面尖端的一個叫做雜光別墅(Straylight)裡。

  • Neuromancer

瑪莉‧法蘭絲‧塔希爾所設計的另一個人工智慧,其主機位於里約熱內盧。能夠模擬穩定的虛擬人格以及構建逼真的虛擬世界。

影響[編輯]

戴夫·蘭福德英語David Langford在《白矮星》雜誌第59期對《神經喚術士》進行了評論,並表示:「我讀整本書時都坐在椅子邊角,結果我抽筋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吉布森的作品節奏過於狂熱,如此持續不斷,讓讀者永遠得不到休息,搞不懂位於炫目的閃光下的故事情節。除此之外,都很不錯。」[5]

他隨後在雜誌第80期再次評論:「你可能不相信有侵入大腦的殺手程序存在。但《神經喚術士》一旦進入你的大腦,就難以磨滅。」[6]

《神經喚術士》的發行並未引起轟動,但它觸動了愛好者們的文化神經,迅速成為了口口相傳的地下口碑之作。它成為首部同時獲得星雲獎、雨果獎和菲利普·K·迪克獎(平裝原創類別)的小說,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成就,被《每日郵報與守衛報英語Mail & Guardian》形容為「在同一年內獲得龔古爾文學獎、布克獎和普立茲獎」。這部小說使賽博朋克成為科幻文學的主流分支,是同時期的科幻作品中獲獎最多的作品之一,也入選了《時代》雜誌自1923年以來的100部最佳英語小說的名單。該小說還獲得了1984年英國科幻獎提名。

《神經喚術士》被認為是「典型的賽博朋克作品」。除了在科幻界外,它作為「對上世紀80年代生活的描述」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好評和廣泛關注,儘管《觀察家報》指出「《紐約時報》花了10年的時間才提到這本小說。」到2007年,該小說在全球銷售了超過650萬冊。

這本小說在語言學上具有重要影響,推廣了諸如「網絡空間(cyberspace)」和「反入侵電子裝置(ICE,Intrusion Countermeasures Electronics)」之類的術語。雖然吉布森自己早在1982年通過《奧姆尼英語Omni_(magazine)》雜誌發表的中篇小說《燃燒的鉻》就創造了「網絡空間」一詞,但正是通過在《神經喚術士》,該術語被獲得認可,並在1990年代成為代表網際網路(即全球資訊網)的事實上的術語。通常《神經喚術士》中被引用的相應的部分為:

矩陣(The matrix)起源於原始的街機遊戲……網絡空間。這是數十億合法操作者每天體驗的一種共識幻覺,包括在每個國家,被教授數學概念的孩子們……這是從每台計算機的數據中生成的為人類系統服務的圖形化抽象。它具有難以想像的複雜性。光線在大腦的非空間中排列成線,數據形成簇和星座,如同城市的燈光在遠處消退。[7]

1999年的賽博朋克科幻電影《駭客任務》特別借鑑了《神經喚術士》,包括名稱和「矩陣」一詞的用法。[8]吉布森在觀看《駭客任務》後評論說,電影創作者從現有的賽博朋克作品中汲取靈感,正是他自己寫作中所依賴的「創造性文化滲透」的方式。[9]

在2000年重新發行的《神經喚術士》的後記中,同行作者傑克·沃馬克英語Jack Womack甚至提出,在1984年《神經喚術士》出版後,吉布森對賽博空間的設想可能啟發了了網際網路(特別是全球資訊網)的發展方式。他問道:「有沒有可能把它寫下來的行為,實際上導致了它的發生呢?」(即創作是否會影響和塑造現實?)

改編作品[編輯]

視覺文學[編輯]

1989年,Epic Comics英語Epic Comics公司出版了一本48頁由湯姆·德·哈芬英語Tom De Haven布魯斯·贊臣英語Bruce Jensen寫的視覺文學版本,這本書只包含了首兩個章節,"Chiba City Blues"和"The Shopping Expedition",就沒有再繼續了。

電子遊戲[編輯]

1988年,Interplay公司出版了由布魯斯·J·巴佛(Bruce J. Balfour)、布萊恩·法戈英語Brian Fargo、特洛伊·A·麥爾斯(Troy A. Miles)和邁克爾·A·斯坦克保英語Michael A. Stackpole設計的電子遊戲《神經喚術士英語Neuromancer (video game)》,這個遊戲有很多的外景拍攝地和主題都和小說一樣,但是主角和主要的情節都不同。它也是很有特色的,就像遊戲原聲音樂,由電腦改編的DEVO曲子"Some Things Never Change"。

電影[編輯]

曾經提出過幾部《神經喚術士》的電影改編,腳本草稿由英國導演克里斯·坎寧安英語Chris Cunningham查克·羅素英語Chuck Russell撰寫,Aphex Twin配樂。雖然威廉·吉布森口述他覺得克里斯·坎寧安是唯一有機會做好電影的導演,但這些計畫沒有一個是實現的。

2015年5月,據報導,電影獲得了中國公司C2M的新資金提供,但文森佐·納塔利不再有空執導這部電影。[10]

2017年8月,宣佈《惡棍英雄:死侍》的導演提姆·米勒和旗下的工作室計畫跟福斯合作把《神經喚術士》改編搬上大銀幕,加上賽門·金柏格監製。[11]

中文翻譯[編輯]

書名 出版社 出版日期 叢書 規格 頁數 ISBN 備註
神经浪游者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中國大陸) 1999年1月(一版一刷) 平裝 317頁 ISBN 7-5428-1873-2 譯者:雷麗敏
神經喚術士 開元書印(臺灣) 2012年2月 未來發作(2) 平裝 319頁 ISBN 978-986880490-6 譯者:李家沂
神经漫游者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中國大陸) 2013年6月 平裝 325頁 ISBN 978-753995133-1 譯者:Denovo
神經喚術士 獨步文化(臺灣) 2019年10月(初版) h+w(12) 平裝 342頁 ISBN 978-957-9447-52-2 譯者:歸也光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Larry McCaffery. An Interview with William Gibson. [2017-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5) (英語). 
  2. ^ Doug Walker. "Doug Walker Interviews William Gibson"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7-06) (英語). 
  3. ^ EXCERPTS - From "SCREAMING FIST: WHAT IT FEELS LIKE TO KILL". viletonesofficial.com. [2017-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4) (英語). 
  4. ^ Oh Well, While I'm Here: Bladerunner. 2003-01-17 [2017-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6). 
  5. ^ Langford, Dave. Critical Mass. White Dwarf (Games Workshop). November 1984, (59): 12. 
  6. ^ Langford, Dave. Critical Mass. White Dwarf (Games Workshop). August 1986, (80): 9. 
  7. ^ Gibson, p. 69
  8. ^ Leiren-Young, Mark (January 6, 2012). "Is William Gibson's 'Neuromancer' the Future of Movies?". The Tyee. Retrieved January 16, 2012. "One of the obstacles in the selling of this movie to the industry at large is that everyone says, 'Oh, well, The Matrix did it already.' Because The Matrix—the very word 'matrix'—is taken from Neuromancer, they stole that word, I can't use it in our movie."
  9. ^ Gibson, William. The Matrix: Fair Cop. williamgibsonblog.blogspot.com. January 28, 2003 [January 2, 銀翼殺手].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6). 
  10. ^ Andreas Wiseman. Chinese outfit boards sci-fi 'Neuromancer'. Screen Daily. 2015-05-15 [2017-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銀翼殺手-11-08) (英語). 
  11. ^ Jenna Busch. Deadpool Director Tim Miller to Take on William Gibson’s Neuromancer. comingsoon.net. 2017-08-09 [2017-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9) (英語). 

外部連結[編輯]

軟體[編輯]

Tactile 3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 3D file management program for Windows inspired by Neuromancer. (commercial, free t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