篔簹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篔簹湖
從篔簹湖南岸北眺
表記
漢字 篔簹湖
白話字 Oân-tong-ô͘
臺羅拼音Uân-tong-ôo
閩南拼音Uándōng Óo

ㄩㄣˊㄉㄤ白話字:ôan-tong-ôo(或ôan-thong-ôo))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目前是水面面積約為1.7平方公里的內湖。篔簹湖原為水面面積達10平方公里的天然海港,後經多次填海造地、圍海造田形成今天的形貌。篔簹湖中有一湖心島稱白鷺洲,廈門市城市原點即設立在其中。

篔簹港[編輯]

篔簹港又名西港,別稱灣東港,為歷史上廈門島內東西走向的狹長天然港灣,在廈門島西岸,水面面積曾高達約10.12平方公里。道光年間《廈門志》中記載:「篔簹港在城北,長可十里許,闊四里有奇。」其範圍最東至江頭社,南岸可到廈禾路、海岸路、美頭山、梧村,北岸則達狐尾山-仙岳山腳下、官潯、牛家村、仙岳烏石浦等地,西部則直通大海。港口有風嶼浮嶼虎礁等礁石[1]。浮嶼原為篔簹港入海口處礁石,是當時船舶停靠的必經之地,位於今思北路口南端,該處今有立石,上書「浮嶼」二字,以記其事。

篔簹港的名字來源有幾種說法。其中主流說法為古時候南北岸邊栽有許多叫做「篔簹」的竹子,茂盛時曾綿延數里地。據學者考證,篔簹竹是一種叫做粉單竹禾本科竹亞科魴竹屬單竹類竹子,在廈門地區廣為分布[2]。也有人認為是因為港口狹長,形如篔簹大竹一般而得名。

還有人稱「篔簹港」是「灣東港」的廈門話諧音,與篔簹竹並無關係。

篔簹港盛產魚蝦、牡蠣海帶沙蠶(即土筍)等水產品[3]。曾當夜幕降臨,停泊在篔簹港灣內的漁船燈光閃閃,形成「篔簹漁火」的景致,為著名的廈門八大景之一。廈門有流傳一首描述該景致的詩:「牛家村畔水雲鄉,萬頃煙波入夜涼;最愛月斜潮落後,滿江漁火列篔簹。」

填港為湖[編輯]

清朝道光咸豐年間,在篔簹港南岸竹樹腳以北(現廈禾路西段鷺江小學周圍)填海造地,至今該地仍俗稱「新填地」。在1920年代又進行了多次的填海工程,現在廈禾路附近以及其北側500米左右的範圍的陸地多為這一時期填海而成。1970年,由於當時圍海造田的政策,在篔簹港修築了長達1700米,標高5.3米,頂寬12米的「篔簹海堤」,又被稱為「西堤」。並將堤內約7平方公里的面積填為水面面積僅為1.7平方公里的內湖。後由於淡水不足改為建設用地,稱為「篔簹新區」[4]

由於堤內水體與海水隔絕,加上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的排放,篔簹湖曾一度被嚴重污染。1988年,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習近平提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作為篔簹湖的綜合治理方針[5]。經過有效治理,篔簹湖湖區生態明顯改善,時而可見廈門市鳥白鷺在湖面旋翔,新景被稱為「篔簹夜色」[6]

由於湖北為廈門市人民政府、廈門市人民會堂所在地,湖心島目前主體白鷺洲公園常為廈門市主辦各類群眾文化活動的場所(如廈門市元宵燈會[7]等),篔簹湖成為廈門人民耳熟能詳的政治、文化中心。在2008年舉辦的廈門市城市原點票選中,篔簹湖得到了68.69%選票的支持,當局並決定在西白鷺洲公園設立有關標誌[8]

周邊[編輯]

篔簹湖四周的主要道路有:

篔簹湖四周的主要設施有:

參考資料[編輯]

  1. ^ 黃育東. 筼筜港湖的历史变迁巡礼. 廈門農工. [2009-03-16]. [永久失效連結]
  2. ^ 陳松河. 厦门筼筜竹名考. 竹子研究彙刊: 60—62. 
  3. ^ 葉時榮. 厦门掌故. 廈門: 鷺江出版社. 1993: 100. ISBN 7-80533-963-5. 
  4. ^ 陳嘉平. 厦门地志. 廈門: 鷺江出版社. 1995: 108—109. ISBN 7-80610-100-4. 
  5. ^ 中国水利报: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筼筜湖—— 臭水湖变身“城市会客厅”. 中國水利報. 2020-12-11 [2024-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0). 
  6. ^ 筼筜湖. 廈門市人民政府. [2009-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7. ^ 鄭超. 元宵灯会正月初三亮灯. 廈門日報. 2009-01-24 [2009-03-16]. [永久失效連結]
  8. ^ 林澤貴. 厦门“城市原点”花落白鹭洲西公园. 東南早報. 2008-03-04 [2009-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