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走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米格走廊」區域

米格走廊韓戰時期一歷史名詞,是美國空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西北部鴨綠江黃海口的附近一帶地區稱謂,而非一次作戰行動的名稱。在韓戰中,因在此地蘇聯米格-15聯合國軍各式戰機、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發生遭遇戰,因而得名。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大規模噴射機對戰的地方,所以米格走廊也被視為噴射機戰爭的發源地。[1]

地理位址[編輯]

米格走廊的位於鴨綠江以南,東邊至熙川市,西邊到黃海,南邊到新義州的這個區域。這塊區域非常接近位於中國的安東機場,也是米格機的主要操作基地。美軍飛行員在天氣良好的時候,於該空域飛行時能夠目視到安東機場上的飛機起降作業。[2]

歷史[編輯]

攝於2014年,「米格走廊」上空的對手-米格-15(左)和F-86軍刀式(右),展示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Steven F. Udvar-Hazy Center,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米格登場[編輯]

朝鮮人民軍空軍的米格-15戰鬥機

1950年6月25日戰爭爆發時,朝鮮人民軍空軍規模太小,飛機還是過時的二戰時期的蘇聯製螺旋槳飛機,飛行員訓練不足,缺乏經驗。這批空軍部隊在美軍的空中打擊之下一敗塗地。美國空軍的F-80流星戰鬥機P-51戰鬥機,連同B-29轟炸機及海軍、海軍陸戰隊的飛機編組進攻,在半島上空橫行無忌,對北韓的後方,以及志願軍補給線構成很大威脅。這樣的局面使得北韓和蘇聯以及中國就是否增加新的軍事配備展開爭論。到了10月份,蘇聯終於同意提供當時新開發的米格-15戰鬥機,連同有經驗的駕駛員參與戰鬥,並同意由這些飛行員培訓北韓和中國的飛行員駕駛米格。但因語言問題,蘇聯飛行員只能簡單地教中朝飛行員基本操作,同時噴射式教練機數量又有限,在完成螺旋槳式的雙座初級教練機訓練後,很快就需其直接駕駛正規的單座米格15戰鬥機實機訓練。中方隨即另組織了具備相當實力的技術和翻譯人員隊伍,協助飛行員對米格15的掌握,即便如此,待大批的飛行學員完訓達到作戰水平並投入戰鬥,已是1年以後;而北韓飛行員缺乏這樣的條件,駕駛技術提高緩慢,卻又被朝方催促參戰,頗有怨言。

蘇軍的保密作戰及米格走廊的形成[編輯]

蘇聯的飛行員在蘇方的基地完成基本培訓後就被調派過來。蘇聯的飛機標記為北韓和中國軍隊的飛機,飛行員都以中國軍隊制服或平民服裝打扮,無線電通訊中他們則用帶有西里爾字母發音的中文卡片,各種手段都是為了掩蓋蘇聯參戰的事實。不過很快蘇聯飛行員就忍不住用俄語交流了。

蘇軍的米格部隊駐紮在中國東北,根據當時美國政府規定,雖然美軍嚴格禁止飛越鴨綠江進入中國領空,但還是有美軍轟炸機飛越領空轟炸中國東北。於是蘇聯在當地建立雷達裝置,地面控制中心,探照燈以及安排大量高射炮。美國空軍士兵對政府的禁令固然咬牙切齒,但很多年後他們才知道他們的對手同樣需要嚴守紀律。為了所謂的「蘇聯未參戰」,高層禁止他們飛過共產主義聯盟控制範圍外或者進入聯合國軍控制區的30至50英里範圍。曾有飛行員在被擊落在聯合國軍地區,為免被俘虜拿出手槍自殺。

F-86軍刀戰鬥機

1950年11月蘇聯方面的米格戰鬥機首次參戰,對美軍的F-80流星戰鬥機和P-51戰鬥機占有優勢。1950年12月,美國空軍第四戰鬥機聯隊的F-86從日本調來。雙方戰機的膠著局面使得所謂的「米格走廊」開始形成。[3]

區域內的交手[編輯]

韓戰中,聯合國軍噴射式戰機機種較為繁雜,美軍有F-80「美國流星/Shooting Star」、F-84「雷電」、F-86「軍刀」,英軍則有「英國流星/Meteor」式戰鬥機。紅色陣營則很快將螺旋槳式的雅克-9和拉-11退居二線,噴射戰機為清一色的MiG-15。 中蘇空軍的主要任務是阻止聯合國軍對北韓後方和志願軍補給線的轟炸,一般情況下不大理會小編隊美軍戰機的挑戰;僅有時在新飛行學員完訓後,在老飛行員帶領下,以接受美軍F-86單機或雙機小編隊挑戰作為戰場首戰成為最後的考核。中蘇空軍以團級(30架以上)兵力出動作戰的次數有818次,以迫使聯合國軍轟炸機放棄轟炸任務,提前拋彈返航。而聯合國軍出動轟炸機時,必伴有大編隊優勢數量的戰機護航;中蘇空軍在攻擊轟炸機群時,必須分出至少一半的戰機與聯合國軍戰機糾纏,纏鬥的米格戰機對聯合國軍戰機通常為1:2。

戰鬥主要發生於MiG-15攔截B 29;F-86捕捉MiG-15;和MiG-15攻擊美方放棄轟炸機集群轟炸後對地攻擊配置的F-84。中蘇並不想用有限的戰機資源與聯合國軍戰機拼消耗,主要任務為阻止轟炸和對地攻擊;而美軍平時多以4機左右的小編組出動,捕捉在空中值班巡邏,散落分布的MiG-15雙機編隊。

北韓上空的米格-15,由美軍戰機的機槍攝影機拍得,1953年4月

MiG-15 vs B-29[編輯]

在這期間,1951年4月12日的「黑色星期四」,和1951年10月23日的「黑色星期二」戰鬥是較為著名的戰例。

1951年4月12日,3-4個中隊36至48架B-29在近100架F-80與F-84掩護下,試圖轟炸位於安東的兩座鴨綠江大橋中的友誼橋,兩橋此前均被炸斷,其中友誼橋又被屢次修復。中蘇出動約80架MiG-15攔截,其中30架MiG-15突破護航戰機防線攻擊B-29機群。3架B-29被當場擊落,7架嚴重受損,轟炸任務中斷。經此「黑色星期四」,美國空軍暫停了近3個月的大型轟炸機轟炸。

1951年10月23日,聯合國軍派出2個中隊(其中第307中隊欠1個小隊,多1架領航機)21架B-29在近200架噴射戰機的掩護下,試圖轟炸北韓北部位於Nasmi新建的野戰機場。中蘇共出動150架MiG-15攔截,44架蘇聯米格機延伸飛至米格走廊邊緣,趕在第307轟炸中隊與其它飛機集結前,對307中隊的8架B-29轟炸機和1架領航B-29轟炸機圍攻;護航的40多架F-84遲到4分鐘,前導的31架F-86又被大量(60-100架)米格機牽制。結果307中隊的9架B-29中、損失6架(四架被擊落,兩架飛回機場著陸但受傷過重而報廢)、重傷一架,另F-84被擊落一架。美軍雖然也擊落了兩至三架米格機,但得不償失。此後第4戰鬥機聯隊的所有F-86被集中到南韓的基地,不再輪調回日本。原來裝備F-80C的第51聯隊換裝F-86E。其中兩個中隊(第16、25中隊)在1951年12月上旬開始執行任務;第三個中隊(第39中隊)原來屬於裝備F-51的第18戰鬥轟炸機聯隊,則在1952年中才完成換裝。[3]

10月22日至27日的大規模空戰中,5架B-29被當場擊落,6架嚴重受損,返航中墜毀或降落後報廢,另有10餘架受彈,影響到其後數十年的美空軍戰略布局,10月28日,美空軍司令部越過各級指揮系統直接向前線的B-29飛行員下令,停止大型轟炸機集群日間戰略性轟炸,部分機組是在北韓時間凌晨於跑道上等待起飛時接到空軍司令部的直接命令。後將轟炸機使用改為夜間小批量戰術支援;其後將戰略攻擊力量的重心由轟炸機集群轟炸轉向核武器威懾,並開始重視載彈量較少但更靈活的對地攻擊機和多用途戰機的作用。在北韓,美軍以轟炸切斷中國人民志願軍運輸線的戰略企圖,最終未能實現。

米格-15迴旋進攻B-29,1951年

MiG-15 vs F-86[編輯]

F-86是聯合國軍方面唯一與MiG-15勢均力敵,且有值得一提的相互擊落戰果的噴射式戰機。

F-86的優點在於水平面迴轉運動性能較佳、飛行穩定性高利於射擊、機槍射速較快、飛行員有抗G力裝比較不易疲憊,F-86後期型還配有動力操縱杆和踏板、雷達測距瞄準儀;缺點是飛行高度及爬升速度不如MiG-15,機槍子彈威力不足。米格機的優點是最大飛行高度較高、爬升速度較快、機炮威力較大;缺點是高速飛行時不穩定容易形成尾旋下墜、俯衝時不能超過0.94馬赫、機炮射速較慢、缺少抗G力飛行裝導致飛行員疲憊。 [4]

最初交手的時候,蘇聯方面還沒有發現F-86的弱點,戰鬥中相當吃虧。1951年7月11日,蘇聯飛行員佩佩利亞耶夫駕駛MiG-15在近距離擊落一架F-86,飛行員被中國志願軍俘虜。美國飛行員透露了F-86的弱點,尤為重要的是F-86在1萬米以上高空發動機推力和操縱性能會降低。於是蘇聯方面開始改變戰術(沒有證據說此種戰法是中國空軍所創),米格機以最大升限編隊飛行,讓F-86看得見但打不著,然後找機會向下俯衝攻擊,再快速爬升回原高度。不過在高空飛行的MiG-15通常會拖有遠處可見的凝結尾雲,導致行蹤容易被美軍飛行員及早發現。F-86應對此情況先要保持高速飛行,當MiG-15俯衝發動攻擊時以側轉及翻滾避開,如果米格機也跟著做水平面運動,就利用較佳的水平迴轉性能反咬米格機;軍刀機也可在飛行高度足夠時,利用較高的俯衝速度急降擺脫米格機的攻擊,當到下降到中低空,F-86就可發揮水平運動較米格機敏捷的優勢。[4]

F-86A和F-86E的作戰半徑在530公里左右,而米格走廊與美軍主要基地漢城(今首爾)南的金浦基地水原基地有一定的距離,F-86的續航力不足使美軍在米格走廊的停留時間大受限制。雖然F-86可外掛油箱延伸航程,但它的拋棄式油箱成本太高且一直在美國本土製造(儘管地勤人員已經發現在日本製造同樣產品的成本只要100美元),導致大多數飛機沒有裝備拋棄式油箱,大大縮小了F-86的作戰範圍。F-86在實用升限及爬升速度不及MiG-15,航程在美國空軍主要採取攻勢作戰下又顯得不足,但就人體工學設計、瞄具、抗G力裝備等多方面,F-86要比MiG-15好很多。因為F-86安裝了有計算並顯示彈道功能的火控雷達,相比MiG-15需憑駕駛員經驗射擊,F-86即使由新手操作都有頗佳的命中率。蘇聯飛行員檢視過被擊落後較完整的F-86,都覺得設計得很好。F-86的優良人機界面設計大大減輕飛行員的負擔,F-86的舵面配備液壓輔助驅動,比MiG-15完全依靠人力操舵要省力得多。[4]不過,F-86的先進裝備導致其單位成本居高不下,價格約為F-80的1倍,且生產周期長。雖然美軍知道己方各型噴射式戰機中只有F-86能與MiG-15一較高下,但直到停戰,F-86的參戰數量(650架)也僅為MiG-15的一半,少於美軍大量裝備的F-80(近900架)。

決定性因素更在於美軍的飛行員大多在二戰中具有豐富的飛行經驗,而且飛行員編組設計更利於經驗繼承。[4]蘇聯空軍在1952年1月執行輪調,調走兩個精銳的殲擊機師並將另兩個師調派替換。之後到戰爭結束,該區域駐防2到3個殲擊機師。後來調來的部隊不論在訓練上、技術上都遠遠不如原來的經驗豐富的機師,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聯合國軍的壓力。[3]

由於高層的禁令,1951年間許多被F-86擊傷的米格機向北逃逸,只要米格機越過鴨綠江美軍飛機就只能放棄追擊。1952年初開始美國派出新型的F-86E和F-86F,更換原來的F-86A。同時美軍的禁令有所放寬,在咬上敵機(hot pursuit)的情況下也可進入禁區。但中國境內機場依然不能攻擊[3]。後來,「hot pursuit」形式的米格狩獵變得非常活躍。美軍以「沉默代號」的形式處理這些問題。

中國志願軍方面,1951年9月後中國的米格機也開始加入戰鬥。比較著名的戰例是1952年2月10日,空四師兩個團的米格機編隊,迎戰美空軍第四戰鬥截擊機聯隊。大隊長張積慧一舉擊落兩架飛機,據稱被擊落的美1號機飛行員正是美國空軍王牌小喬治.安德魯.戴維斯英語George Andrew Davis Jr.少校(有爭議是蘇聯人擊落)。以及飛行員韓德彩宣稱擊落雙料王牌費席爾。許多飛行員有擊落5架以上的戰績。[3]

Top gun。美方最初稱在北韓空戰中擊落484架MiG-15,被擊落48架F-86,後改為被擊落73架F-86;空戰交換比,在60年代媒體中一度宣稱為17:1,後在數十年中定為484:48即10:1,後改為484:73即7:1,近代亦有稱3:1。因聯合國軍機群通常處於數量優勢,且MiG-15以攔截轟炸機為首要目標,主要戰術以較少的MiG-15沖入聯合國軍機群,擾亂其隊形,迫使其放棄轟炸任務。極少出現規模接近的MiG-15與F-86機群純粹消耗性空戰。戰後美方成立Top gun精英飛行員訓練部隊,專門加強纏鬥訓練。

MiG-15 vs F-80 F-84[編輯]

韓戰中聯合國軍另一主力戰機F-80美國流星式雖然數量占優(參戰近900架),卻未能對MiG-15的空戰和攻擊轟炸機任務構成威脅。總共損失277架,占參戰總數的約1/3,其中確定空戰損失14架,確定空戰戰果17架。

F-84雷電式在1951年10月28日B-29集群戰略轟炸退出後,被作為戰鬥轟炸機承擔起了大部分戰術攻擊任務。美方後宣稱,F-84執行了整個韓戰中60%的對地戰術攻擊任務。總共損失335架,其中確定作為戰機的空戰損失18架,確定空戰戰果8架。

F-84是雙方噴射戰機中,唯一使用軸流式噴射引擎的機種,有較高承載力。但F 84承載力仍僅及B-29零頭,因此投擲「凝固汽油彈」成為當時美軍對地攻擊機的另一主要手段,並在後來的越南戰爭中廣泛應用。 1953 年 5 月 13 日至 6 月 19 日,聯合國軍轟炸了北韓灌溉系統,持續時間一個月,對慈山、石岩等5座水壩造成了嚴重破壞,企圖通過破壞水利設施來淹沒農田,沖毀交通線,給中朝軍隊後勤供應造成困難。5 月 13 日,美國空軍的 F-84 戰鬥轟炸機對石岩水壩進行了攻擊。次日上午,後續梯隊抵達時,水壩已經塌陷。15 日至 16 日,24 架 F-84 飛機轟炸了慈山、林原水壩。29 日再次轟炸了林原水壩。6 月 13 日,54 架戰鬥轟炸機轟炸了龜城水壩,40 分鐘後,40 架 F-84 飛機對泰山水壩進行了轟炸。在此之前,美空軍曾使用 7 架 B-29 轟炸機對該水壩及其周圍地區進行了密集轟炸。6 月 14 日、18 日對泰山水壩進行了再次攻擊,6 月 19 日,偵察結果判明,該目標已遭到嚴重破壞。轟炸中以F 84為主共出動飛機 341 架,一次出動最多達 54 架,並採用了各種不同的轟炸方法。轟炸泰山水壩時,採用了集中突擊的方法和「鉗形」戰術,後來又採用了連續突擊的方法,使該水壩受到了嚴重破壞。

因F-84對地攻擊時多採用多方向低空進攻,使MiG-15難以捕捉,所以紅色陣營主要以部署在重點地區周圍的防空火炮應對,MiG-15亦會避免進入這些區域以免誤傷。

最終結果[編輯]

米格走廊的存在,直接導致B-29轟炸機及二戰以來的大型轟炸機集群戰略轟炸走下歷史舞台。雙方在戰略上轉為傾向於核威懾,戰術上催生了噴射式對地攻擊機和多用途戰機的發展。

美軍在米格走廊產生出不少空中王牌。美軍首席王牌是約瑟夫·麥康奈爾上尉,成績是16架米格,包括一天內擊落3架。好萊塢曾拍了一部電影The McConnell Story,主演 Alan Ladd和June Allyson。另一王牌弗雷德里克·「布茲」·布萊塞少校,擊落9架米格。後來他撰寫了No Guts, No Glory,這本手冊至今仍是飛行員的教材之一。他在1952年推動戰術改革,採取兩支聯隊逐步採行等戰術,秋季後更進一步把這套戰術帶回美國本土的戰鬥機學校訓練學員。[3]小喬治·安德魯·戴維斯少校帶領他的2架F-86小隊對陣12架米格陣亡,成為第一個獲得榮譽勳章的美國空軍戰士。

蘇聯的尼古拉·蘇佳金(自稱21架F-86)和葉夫根尼·佩佩利亞耶夫(自稱19架F-86)成績要比聯軍的王牌成績要高出許多,但他們的成績依然存有爭議。

中國王牌戰績,戰鬥英雄、特等功臣(個人空戰戰績前10名)

  • 空3師趙寶桐:擊落7架
  • 空3師劉玉堤:擊落6架
  • 空3師孫生祿:擊落6架
  • 空15師蔣道平:擊落5架,擊傷2架(F-86)
  • 空3師範萬章:擊落5架
  • 空12師魯珉:擊落5架
  • 空15師韓德彩:擊落5架
  • 空3師王海:擊落4架
  • 空4師鄒炎:擊落4架
  • 空15師吳勝凱:擊落4架

米格走廊上戰機纏鬥戰損失的戰機數至今仍不確切。即使是系出同國(如美國)的資料,不同年代的公布資料依然有出入。這與當時的戰鬥環境容易導致一機算多機,以機槍攝像器未擊落判斷,「被擊落」計算方式,以及政治因素等有很大關係。[4]

宣傳影響[編輯]

時任美國空軍參謀長霍伊特·范登堡上將宣稱:「幾乎在一夜之間,共產黨中國就變成了世界上主要空軍強國之一」 [5]

美方亦宣稱在北韓空戰中F 86對MiG 15具備1:14,1:10,1:7等交換比,並在《捍衛戰士》中提及。[來源請求]

電腦遊戲[編輯]

有多款與此歷史地點相關的電腦遊戲發售,如:

  • MiG Alley Ace,MicroProse1985年發行。
  • Sabre Ace, Conflict Over Korea: 25 June 1950-27 July 1953Eagle Interactive/Virgin Interactive1997年發行。
  • MiG Alley Empire Interactive/Rowan Software1999年發行。這一套遊戲同時介紹當時的一些歷史背景和事件。稍後這一套遊戲的原始碼透過Empire Interactive公司的授權而釋出,用意是希望開放來源社群能夠藉此來開發其他遊戲。
  • Sabre vs MiG,微軟戰機模擬飛行2的擴展包。
  • Korean Combat Pilot,微軟戰機模擬飛行1和2的擴展包。
  • Red Star,微軟戰機模擬飛行2擴展包。

參考文獻[編輯]

  1. ^ A Half-Century of Jet-Fighter Combat Lon O. Nordeen The Journal of Electronic Defense 2004Vol.27(No.1)
  2. ^ Werrell, Kenneth P., Sabers over MiG Alley, USNI,ISBN 1591149339,P192
  3. ^ 3.0 3.1 3.2 3.3 3.4 3.5 米格走廊:東西方的大規模噴射戰機對決
  4. ^ 4.0 4.1 4.2 4.3 4.4 碧血長空──朝鮮空戰探析完整版. [2010-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4). 
  5. ^ United States Air University. Maxwell Air Force Base, Alabama. Ideas concepts doctrine : basic thin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DIANE Publishing. 1980: 338 [2019-02-11]. ISBN 978-1-4289-931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5). 

延伸閱讀[編輯]

  • Davis, Larry. MiG Alley Air to Air Combat over Korea. Warren, Michigan: Squadron/Signal Publications Inc., 1978. ISBN 0-89747-081-8.
  • Werrell, Kenneth. Sabres Over MiG Alley: The F-86 and the Battle for Air Superiority in Korea. Annapolis: U.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5. ISBN 1-59114-933-9.
  • Zaloga, Steven J. "The Russians in MiG Alley: The nationality of the "honcho" pilots is no longer a mystery. The Soviets now admit their part in the Korean War" Air Force Magazine, volume 74, issue 2, February 1991.
  • Warren E Thompson,MiG Alley: Sabres Vs. MiGs Over Korea,Specialty Press,2002, ISBN 1580070582
  • Cecil G. Foster and David Kirk Vaughan ,Mig Alley to Mu Ghia Pass: Memoirs of a Korean War Ace,McFarland & Company,2001,ISBN 0786409959
  • Kenneth P. Werrell,MiG Alley: Sabres vs. MiGs over Korea,Air & Space Power Journal Volume 17 issue 3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