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陳嘉庚
出生(1874-10-21)1874年10月21日
 大清福建省興泉永道泉州府同安縣明盛鄉仁德里
逝世1961年8月12日(1961歲—08—12)(86歲)
 中國北京市
墓地 中國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鰲園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別名科次
職業企業家
知名於華僑領袖,慈善
配偶張寶果
兒女陳厥祥(子)
陳愛禮(女)
父母陳杞柏 (父)、嫡母 (早逝)、蘇氏 (新加坡僑生)、孫氏 (嘉庚生母,集美人)、庶母莊氏 (莊舉珍和蔡氏之女、莊廷良和彭氏之孫女,莊秀岳和邱氏之曾孫女,莊時翹和貝氏之玄孫女,吉康都上砂人,莊伯富派[1])
親屬陳敬賢 (弟)
李光前(女婿)
表兄弟莊錦秀 (庶母之侄)
漢語名稱
正體字 陳嘉庚
簡化字 陈嘉庚
漢語拼音 Chén Jiāgēng
白話字 Tân Kah-kiⁿ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原名甲庚科次福建同安人,祖籍淮南固始(今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2],華人企業家,慈善家,革命家。他身為華僑領袖,他與東南亞的華僑為中國國民黨抗清革命、北伐抗日大多數資金提供者,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動員南洋華僑踴躍捐款,購買救國公債,選送華僑司機回國,在滇緬公路運輸抗戰物資,為中國抗日戰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只計陳嘉庚個人便捐出100多架戰鬥機、1,000多輛戰車、百億軍火和救濟糧。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資在多山的福建興建鷹廈鐵路,成為中國第一條由民間人士出資興建的鐵路。[3]

生平[編輯]

新加坡創業[編輯]

陳嘉庚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明盛鄉仁德里(今廈門市集美區集美街道潯江社區)人,生於1874年10月21日。父親陳杞柏早年下南洋謀生,在英屬新加坡經營「順安號」米店。陳嘉庚17歲也來到父親的店中學習經營管理,20歲回福建完婚,然後又在家鄉讀書一年,22歲時再次回新加坡管理米店。

1905年春,由於米店歇業,陳嘉庚自立門戶創業。他先開設「新利川黄梨廠」生產鳳梨罐頭,後繼承遺產「日新公司」(生產鳳梨罐頭),經營了三個月便獲利豐厚。當年夏天他又開設了「謙益號」米店,不久由於看到其他華僑陳齊賢林文慶、楊焜郡等人在橡膠業成功,決定經營橡膠種植業。1910年代,陳嘉庚與余東旋大力發展橡膠事業,成為當時馬來亞最富有的兩位華僑。經過15年的發展,到1925年時陳嘉庚已擁有1萬5千英畝的橡膠園,是當地華僑中最大的樹膠種植者之一。同時他也開設了橡膠製造廠,生產膠鞋、輪胎等產品。陳嘉庚的產業中三大支柱為橡膠園、生膠廠和膠品製造廠。另外他還經營鳳梨罐頭、冰糖肥皂、藥品、皮革等等十餘種產業。他的銷售網點遍佈東南亞各大城市以及香港上海廈門廣州等地。1923年到1925年間是陳嘉庚公司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他擁有資產1千5百萬叻幣(新加坡貨幣,以下同),短短3年中他獲利1,070萬元左右,僱用員工數萬人,其經濟勢力稱霸整個東南亞。此外,他在香港及中國大陸擁有許多企業,譬如香港的集友銀行

到了1929年,世界各地陸續爆發農產品價格下跌,逐漸形成世界經濟大蕭條,繼而沈重打擊已經達到飽和的橡膠業;在美國汽車業減產的情況下,亦直接影響馬來亞外銷的輪胎需求。連番出現不景氣的橡膠業,促使不少華商破產收場,當中亦包括陳嘉庚和林義順等大企業家,他們旗下的橡膠事業亦一步步倒閉,陳嘉庚當時亦面對著日本舶來品及當地橡膠業對手的強大競爭。陳嘉庚的公司在當時已累積欠下銀行債務近4百萬元,而公司資產僅2百多萬元而已,已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直至1934年,陳嘉庚的商業王國可謂全面收盤。

興辦教育[編輯]

新加坡華僑中學主樓前的陳嘉庚塑像

儘管陳嘉庚已是南洋實業家,個人生活十分簡樸。他的自傳中寫到,「我之個人家庭,年不過數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過。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萬元,他無所有。」但是他極具公益心,尤其對於興辦教育,非常熱心。早在1913年,他就在中華民國的家鄉創辦小學,1918年創辦集美師範學校,並設立中學,附設男女小學和幼兒園。隨著他的企業的興旺發展,他又繼續在集美開辦水產航海學校,商業學校,農林學校,幼兒師範等,同時也設立了科學館,圖書館和醫院等,使集美成為了系統完整的學村。

陳嘉庚捐資辦學的高峰是在1921年。他痛感福建教育落後和人才匱乏,投資100萬元創辦廈門大學。辦學費用由他一人承擔,包括大學的經營費用300萬元,也由他分12年支付。

在新加坡,陳嘉庚對於華僑的教育也非常熱心,1919年創辦了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現為新加坡華僑中學)。南洋華僑中學是當時南洋地區華僑的最高學府,也是新加坡第一所華文中學。1941年,陳嘉庚創辦了南僑師範學校,為投身教育的年輕教師提供培訓。在新加坡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又接連創辦水產航海學校、南僑女子中學校(現為南僑中學)、光華學校、愛同學校等學校。當時有教會請陳嘉庚捐款10萬元創辦一所大學,陳嘉庚慨然答應,但提出要以兼設中文課程為條件。

陳嘉庚對於文化事業,也是積極支持。他支援了范長江夏衍等人主辦的「國際新聞社」和《華商報》等,還匯款支持鄒韜奮復辦《大眾生活》周刊。

1955年設立「新加坡、香港基金」將他在新加坡僅有的少數資產指定為集美學校經費。[4]

陳嘉庚一生所捐獻的教育經費,總值在1,000萬元以上,相當於他擁有的全部不動產。有人估計,如果他在當時買黃金,估計在1981年時的價值已達到1億美元左右。陳嘉庚在給集美學校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教育不振則實業不興,國民之生計日絀,……言念及此,良可悲也。吾國今處列強肘腋之下,成敗存亡,千鈞一髮,自非急起力追,難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數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舉不足攖吾念,獨於興學一事,不惜犧牲金錢,竭殫心力而為之,終日孜孜無敢逸豫者,正為此耳。」

「陳嘉庚獎金」被稱為中國的諾貝爾獎,它參照諾貝爾獎評獎方法,以促進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為目的。該獎主要獎勵在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技術科學、農業科學和醫藥科學6個領域內有突出研究成果或重大發現的中國科學家。[5]

中國政治捐獻[編輯]

陳嘉庚與孫中山

陳嘉庚雖出身大清,積極支持反清辛亥革命。革命家孫中山英屬新加坡籌措革命經費時,被介紹給了陳嘉庚。陳嘉庚1910年加入同盟會中華民國推翻大清後,陳嘉庚擔任福建「保安會」會長。

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時發生濟南慘案,南洋華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聲援運動,陳嘉庚擔任「山東慘禍籌賑會」主席。1937年中華民國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在英屬新加坡成立,陳嘉庚被推選為主席[6]。陳嘉庚在南洋主持勸捐購買「救國公債」,1938年僅在馬來亞就募購公債1,500萬元,又為宋美齡任主席的重慶「難童保育會」和「寒衣募捐會」在馬來亞向華僑募捐500多萬元。據1940年國民黨軍政部長何應欽在國民參政會上報告:「1939年軍費為18億元,同年華僑匯回祖國之款達11億元,其中捐款約佔10%,而南洋華僑捐款佔華僑捐款總數的70%」。又組建南僑機工滇緬公路運輸中華民國戰時物資。[6]

1938年10月28日,重慶舉辦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他雖未能出席,以電報提案「一,日寇未退出我國土之前凡公務員對任何人談和平條件概以漢奸國賊論;二,大中學校在抗戰期間禁放暑假;三,長衣馬褂限期廢除以振我民族雄武精神,陳嘉庚叩有。」因為得到新加坡華僑支持,中國國民黨主戰派勢力大增,動搖者不敢聲言主和。[7]

1940年3月,66歲的陳嘉庚率領「南洋華僑回國慰問視察團」,慰勞前線的抗日將士與後方軍民。在訪問了中華民國重慶國民政府後,於1940年5月31日率團抵達延安,當時在延安華僑青年200餘名。在訪問延安期間,陳嘉庚參加了4次群眾集會,同毛澤東、朱德和其他中共黨政領導人多次會晤,深入交談,參觀抗日軍政大學等處。延安為陳嘉庚先生舉行了歡迎與歡送大會。在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上提出「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的著名提案,反對任何對日妥協。

1941年,日軍占領新加坡,陳嘉庚輾轉到印尼等地避難,在此期間寫成《南僑回憶錄》。[8]

1947年組織「新加坡華僑各界促進祖國和平民主聯合會」(簡稱「民聯社」),積極聲援民主黨派關於制止內戰的鬥爭。1949年5月,陳嘉庚應毛澤東的邀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同年9月,以華僑首席代表身份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1949年6月,毛澤東在中南海勤政殿前與陳嘉庚(左)、莊明理合影

1950年[9],陳嘉庚定居中華人民共和國。接著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華東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政協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1954年9月,他出席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討論憲法草案,期間並發言[10]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病逝於北京,享年87歲。葬於福建集美鰲園。葬禮由周恩來總理主持,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毛澤東給予陳嘉庚「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題詞,亦成為中共中央對陳嘉庚的官方評價。

紀念[編輯]

新加坡多處地名以陳嘉庚(Tan Kah Kee)命名,此拼寫源於他母語閩南語白話字Tân Kah-kiⁿ。2015年新加坡陳嘉庚地鐵站以其命名。[11]2019年6月10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發行的新加坡開埠200周年紀念鈔印有陳嘉庚等頭像[12]

廈門市陳嘉庚紀念館於2009年對開放。此外,廈門有以陳嘉庚命名的「嘉庚體育館」,且其附近的BRT車站亦命名為「嘉庚體育館站」。

家族[編輯]

共17名子女:[13][14][15]

  • 妻同鄉同安人(今廈門市同安區)張寶果,四子三女
    • 長子濟民(1894年—1989年,續弦王素月,二弟媳王素虹之妹)[16]
    • 次子厥祥(1900年—1965年,娶鼓浪嶼女子王素虹)[16]
      • 兒子陳克承(1963年娶黃淑治,香港慈善家黃允畋之女)
      • 女兒陳佩貞(1953年適胡賜明,新加坡醫生胡載坤之子)
    • 三子博愛(1907年—1944年),在印尼蘇門答臘療養院去世。
    • 四子博濟,過繼叔父陳敬賢
    • 長女愛禮(適李光前南益集團創始者兼華僑銀行創辦人之一)[19]
      • 長子李成義(1920年—2016年,娶唐寶珅,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第十二女,生四名子女[20]
        • 1991年續弦張治華醫生(印尼棉蘭知名慈善家張尚樹的孫女)[20]
        • 2016年去世時留下兩名兒子、一名女兒和六名孫兒[20]
      • 次子李成智
      • 幼子李成偉(1930年—2015年,前華僑銀行主席,2015年摔倒頭部致傷以85歲高齡離世)
      • 女兒李淑瓊、李淑珍、李淑志
    • 次女麗好(來好,適林忠國,林義順之子)[21]
    • 幼女愛英,過繼給陳敬賢為嗣女,嫁秋恨水之子秋伯良
  • 妾廈門人吳惜娘,三子三女
    • 六子元凱(1914?年—2006年,娶周明真,二嫂王素虹表妹)[22][16]
    • 七子元濟(1916年—2018年),享年102歲,是陳嘉庚最後一名離世的兒子。[23]
      • 長女瑞芳[23]
      • 幼子君寶[24](娶王理,Apex航材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陳氏2018年去世,享年56歲,遺下妻子與兩歲半女兒)
    • 幼子元翼(娶伊莉莎白葉,葉玉堆之女)[19]
    • 三女亞輝(愛蕙,適Poh Teng-kok)
      • 兒子傅樹介(1930年—,娶Grace Poh[25]),排行第四;有一位哥哥、兩位姐姐、一位弟弟和一位妹妹[26]
    • 五女亞妹(亞柿,1908年—1941年,適謝英偉)
    • 七女保治(寶治,適李田佑,李氏曾任道南學校英語Tao Nan School校長)
      • 兒子李成基(Techrich-USA負責人)
      • 兒子李誠毅,居澳大利亞[27]
      • 兒子李誠勤,居美國[22]
      • 兒子(娶新加坡人)[22]
        • 兒子李明吉,居加拿大[22]
          • 兒子李漢兒,居加拿大[22]
  • 妾廈門人葉卻娘,一子三女
  • 妾新加坡土生周氏女,一子
    • 八子國懷,由葉氏撫養長大

其他親戚:

  • 胞弟敬賢(1889年—1936年,娶王碧蓮)[30]
    • 兒子共存(1917年—2015年,炎方私人有限公司董事經理)[30][31]
    • 嗣子博濟
    • 嗣女愛英
  • 堂弟六使(1897年—1972年),13個子女、超過50個內外孫[32][33]

參考文獻[編輯]

  1. ^ 莊快成 (編). 華南上沙莊氏族譜 第二冊. 廣東揭陽. 1967年: 第155頁. 
  2. ^ 集美陳氏始祖探源 - 南陳宗親網. [2020-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3. ^ 毛澤東與華僑領袖陳嘉庚. [2012-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5). 
  4. ^ 陈嘉庚的廉洁人生. [2013-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7). 
  5. ^ 1989年1月17日 首届陈嘉庚奖金颁奖. 人民網. 2013年1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4月24日). 
  6. ^ 6.0 6.1 華僑返國參戰另一種形式 南僑機工與滇緬公路.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2015-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11月20日). 
  7. ^ 汪精卫反对“言和即汉奸”论 称抗战亡国. [2015-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5). 
  8. ^ 陳嘉庚. 南僑回憶錄. 民國叢書 第23卷. 上海書店. 1991年. ISBN 978-7-80569-532-7. 
  9. ^ 華聲報. 华侨华人社团代表拜谒陈嘉庚墓.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 2005-05-23 [2009-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2) (中文). 
  10. ^ 張希坡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建史.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9.08: 657. ISBN 978-7-5098-0341-7. 
  11. ^ chinanews. 纪念先贤贡献 新加坡地铁站将命名“陈嘉庚站”. 中新網. [2017-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9). 
  12. ^ 新加坡发行20元新钞 这位中国人被印在钞票上(图). 新浪. 福建日報. 2019-06-08 [2019-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13. ^ 您知道陳嘉庚有多少名子女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馬來西亞陳嘉庚基金
  14. ^ 愛國華僑陳嘉庚的子女簡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今日頭條,2015年8月31日
  15. ^ 陳嘉庚: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愛家譜,2018年11月19日
  16. ^ 16.0 16.1 16.2 廈大校主陳嘉庚和鼓浪嶼的連接:三個兒子娶了鼓浪嶼三姐妹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知乎專欄,2019年8月17日
  17. ^ 17.0 17.1 當陳嘉庚的長孫壓力大於自豪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浪新聞,2003年10月21日
  18. ^ 永遠不變中國心——專訪愛國僑領陳嘉庚長孫陳立人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華網,2015年10月2日
  19. ^ 19.0 19.1 19.2 除了李光前以外,您還認識陳嘉庚的其他姻親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馬來西亞陳嘉庚基金
  20. ^ 20.0 20.1 20.2 新加坡李氏基金主席 李成義逝世享年9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e南洋,2016年5月10日
  21. ^ 林義順親家之一: 陳嘉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聯合晚報,1983年10月27日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陳嘉庚後裔在鰲園向嘉庚墓獻花廈門網,2013年10月21日
  23. ^ 23.0 23.1 陳嘉庚的第七子陳元濟逝世 享年102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浪新聞,2018年12月29日
  24. ^ 陳嘉庚孫子陳君寶心臟病發離世 享年56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浪新聞,2018年8月28日
  25. ^ 馬新獨立運動:傅樹介與反殖鬥爭51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2014年3月
  26. ^ 馬新獨立運動:傅樹介與反殖鬥爭13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2014年3月
  27. ^ 歸來堂前嘉庚後裔昨歸來 50多人來自美加澳等國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廈門網,2013年10月21日
  28. ^ 這項四年發一次的大獎,獎勵給那群默默挖掘人類智慧精華的數學史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澎湃,2021年4月10日
  29. ^ 新加坡年輕一代採訪二戰親歷者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搜狐,2017年9月3日
  30. ^ 30.0 30.1 【東方文薈】陳嘉庚是否想回新加坡?——記一場精彩的學術對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東方Online,2013年11月9日
  31. ^ 31.0 31.1 葬禮結束才登訃告.陳共存家屬低調辦後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星洲網,2015年11月4日
  32. ^ 校辦企業「集友」亦「集財」——愛國華僑陳嘉庚的銀行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搜狐,2018年9月13日
  33. ^ 33.0 33.1 33.2 33.3 新加坡華裔企業家陳六使孫女:祖父教我努力堅毅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僑網,2020年1月3日

書目[編輯]

  • The Memoirs of Tan Kah Kee. A.H.C Ward 等人編譯. 新加坡: 新加坡大學出版社. 1994. ISBN 9971691787 (英語). 
  • Yong Chin Fatt. Tan Kah Kee: The Making of an Overseas Chinese Legend. 美國: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87年3月. ISBN 0195826787 (英語). 
  • 陳嘉庚. 《南侨回忆录》. 香港: 草原出版社. 1979 (中文(香港)). 
  • 陳嘉庚. 《南侨回忆录》. 陳共存提供,李遠哲作序,改編自1993年夏新加坡版本,收錄了陳嘉庚胞弟陳敬賢的28封親筆遺書. 廈門. 1993. 閩新出(92)內書(刊)第0040號 (中文(中國大陸)). 
  • 陳共存. 洪永宏 , 編. 《陈嘉庚新传》. 新加坡: 陳嘉庚國際學會、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2003 (中文(香港)). 
  • 曾講來 (編). 《陈嘉庚研究文选》.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7 (中文(中國大陸)). 
  • 傅子玖. 《陈嘉庚传》. 石家莊: 花山文藝出版社. 1999 (中文(中國大陸)). 
  • 鄭良. 《陈嘉庚》. 香港: 新潮出版社. 1952 (中文(香港)). 
  • Bonny Tan. Tan Kah Kee. Singapore Infopedia.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 1999-01-22 [2009-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1) (英語). 
  • C.F YONG. Tan Kah Kee An Overseas Chinese Legend. 廈門: 集美大學出版社. 2008 (中文(中國大陸)). 
  • 陳少斌. 《陈嘉庚研究文集》. 廈門: 廈門市集美陳嘉庚研究會. 2002 (中文(中國大陸)). 
  • 《陈嘉庚精神读本》. 林斯豐主編.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7 (中文(中國大陸)). 
  • 關國煊:《陳嘉庚小傳》。載《傳記文學》34:6

參見[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