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遠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靖遠縣
坐標:36°33′51″N 104°40′57″E / 36.56408°N 104.68239°E / 36.56408; 104.68239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甘肅省白銀市
政府駐地烏蘭鎮
面積
 • 總計5,614.06 平方公里(2,167.60 平方英里)
人口(2020)
 • 總計373,050人
語言
 • 母語方言中原官話秦隴片靖遠話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730600
電話區號943
車輛號牌甘D
行政區劃代碼620421
網站www.jingyuan.gov.cn

靖遠縣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白銀市下屬的一個

地理[編輯]

黃河的支流高崖溝即發源於該縣的黃家窪山。位於黃河上游,白銀市平川區從中析置,將縣域一分為二,形成南北相對的兩個部分。東西間隔120千米,南北相距135千米,總面積5809.4平方千米。[1]

歷史[編輯]

初屬平涼郡會寧縣,後至大業中置易名涼川縣,治今甘肅省靖遠縣。屬會州武德二年(619年)改名會寧縣。按《新唐書》所述,在開元四年至九年間在會州會寧郡別置涼川縣。

  • 靖遠縣建置年代久遠,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進程中,隨著朝代的更替,轄域多有變遷,隸屬稱謂頻易。戰國以前,靖遠境內為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羌人和戎人所占據,戰國末期,秦於公元前271年滅義渠戎,置北地郡,郡治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靖遠境域始劃入秦國版圖。

秦代屬北地郡。

  •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靖遠境內始置袓厲(今靖遠,「袓」音同「嗟」,邊旁是「衤」不是「礻」)、鶉陰(今白銀市平川區)二縣,屬安定郡(漢時從北地郡分置),郡治高平(今寧夏固原),為靖遠縣級行政建制之開端。
  • 新莽時期,改袓厲縣為鄉禮縣,隸屬張掖郡(武威郡)。
  • 東漢時期,袓厲縣治南遷,鶉陰縣改為鸇陰縣,屬武威郡。
  • 三國時期,屬魏國武威郡。
  • 十六國時期,前涼、後涼屬武威郡管轄。西秦屬苑川郡(今甘肅榆中縣)。
  • 南北朝時期,北魏置高平鎮(今寧夏固原),鸇陰縣屬之。西魏置會州,靖遠始稱會州。北周改會州為會寧防。
  • 隋朝時期,會寧防改為會寧鎮,後改為會寧縣,屬平涼郡。
  • 唐代初期,改會寧縣為西會州,後復為會寧縣,屬關內道。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因足食故改會州為粟州,當年復為會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會州為會寧郡,置烏蘭、會寧二縣屬之。廣德年間以後陷入吐蕃,更名汝遮。
  • 北宋時期,西夏國曾兩度攻陷靖遠地。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修築會州城,置敷川縣。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改為敷文縣,屬涇原路。
  • 南宋時期,先後為金、西夏攻陷,金改敷文縣為保川縣。
  • 元代,仍為會州,屬陝西行省鞏昌府。
  • 明代初期,裁會州,於迭烈遜(今白銀市平川區)設巡檢司戍守。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裁迭烈遜巡檢司,置靖虜衛,屬陝西行都司。 靖虜衛所屬千戶5,百戶50。建衛初轄9堡,後又增築6堡,共轄15堡。分別是乾鹽城堡,打拉池堡、蘆塘堡、永安堡、平灘堡、小蘆塘堡、陡城堡、水泉堡、迭烈孫堡、哈思吉堡、裴家堡、沙古堆堡、大廟堡、索橋堡。此外,衛境內還有速罕禿堡,後稱鎖罕堡。驛站有保寧驛、乾溝驛、郭城驛和青家驛;所有翟家所;縣境內其它兵防要地尚有馬家堡(原屬安定縣),雞兒嘴塘、會寧營、會寧汛等。
  • 清代,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改靖虜衛為靖遠衛,屬鞏昌府。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靖遠衛併入隴右道。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改靖遠衛為靖遠縣,屬鞏昌府。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靖遠縣改屬蘭州府。
  •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甘肅省設七道,靖遠縣屬蘭山道。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1961年,隸屬定西地區。1961—1963年,劃歸白銀市管轄。1964—1985年,復屬定西地區。1985年8月,白銀市恢復成立,靖遠縣復歸白銀市管轄。

行政區劃[編輯]

靖遠縣下轄13個、5個[2]

北灣鎮、​東灣鎮、​烏蘭鎮、​劉川鎮、​北灘鎮、​五合鎮、​大蘆鎮、​糜灘鎮、​高灣鎮、​平堡鎮、​東升鎮、​雙龍鎮、​三灘鎮、​興隆鄉、​石門鄉、​靖安鄉、​永新鄉若笠鄉

交通[編輯]

參考[編輯]

  • 新唐書》卷三十七‧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

特產[編輯]

靖遠羊羔肉靖遠黑瓜籽靖遠枸杞中國地理標誌產品

參考文獻[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