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加比家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加比家族起義
日期公元前167年 - 公元前160年
地點
以色列地
結果 馬加比家族勝
領土變更 猶太人重奪以色列領土
參戰方
在猶地亞的猶太人 塞琉古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瑪他提亞
猶大·馬加比(希伯來文:יהודה המכבי‎)
喬納林·馬加比(希伯來文:יונתן הוופסי‎)
塞琉古國王安條克四世
呂西阿斯
高爾吉亞
尼卡諾爾(希伯來文:ניקנור‎)
Mevo Modi'im附近的馬加比家族墓地

馬加比家族(又譯馬卡比家族,《聖經思高本》譯為瑪加伯家族,東正教譯為瑪喀維家族[1]英文MaccabeesMachabees/ˈmækəˌbz/希伯來語מַכַּבִּיםMakabīm或מַקַבִּים Maqabīm拉丁語MachabaeiMaccabaei希臘語Μακκαβαῖοι Makkabaioi)是猶太教世襲祭司長的家族,也是領導猶地亞猶太人起義對抗希臘塞琉古帝國的國王。[2][3]他們建立了始於公元前167年,終於公元前37年的哈斯蒙尼王朝,其在公元前110年到公元前63年的時間內作為獨立王國存在。他們通過強制改教英語Forced conversion、征服周邊地區來擴大猶地亞的疆域、並削弱希臘化運動英語Hellenization希臘化猶太教英語Hellenistic Judaism的影響等方式,重新確立了猶太教的權威。

詞源[編輯]

「馬加比家族[4]」在廣義上等同於哈斯蒙尼王朝,狹義上則僅指猶大·馬加比及其四位兄弟。「馬加比」僅是猶大的一個綽號[5],之後的數代馬加比家族後人均非他的後代。一種解釋認為,「馬加比」一詞來源於阿拉姆語中的maqqəḇa,即「錘子」一詞,來突出猶大在戰爭中的勇猛表現。[6]猶太教傳統則認為,「馬加比(Maccabee)」一詞(希伯來語מכביםMachabi, מכבים)是馬加比家族在戰鬥時的吶喊,出自《妥拉》的:Mi chamocha英語Song of the Sea ba'elim YHWH,即「耶和華啊,眾神之中誰能象你?」這句話的縮寫[7][8],也是瑪他提亞全名Matityahu haKohen ben Yochanan」的縮寫。學者及詩人亞倫·卡敏卡(Aaron Kaminka)則認為,「馬加比(Maccabee)」是大衛王的一位精銳突擊隊員,末巴奈英語List of minor Old Testament figures, L–Z(Machbanai)名字的誤寫形式。[9]

背景[編輯]

公元前2世紀,在亞歷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去世後,數位繼業者瓜分了他的領土。猶地亞地區則正好處於以埃及為核心的托勒密王國與以敘利亞為核心的塞琉古帝國之間。猶地亞起初由托勒密王國統治,但在公元前200年左右被塞琉古帝國攻占。此時的猶地亞已受到由亞歷山大大帝發起的希臘化運動英語Hellenization的影響。一些猶太人,主要是城市中的高層猶太人,如多比雅家族英語Tobiads希望廢除猶太教法,使用希臘式的生活方式。歷史學家維克多·切利科夫英語Victor Tcherikover認為,多俾亞德家族進行希臘化的動力主要來自於經濟與政治方面。[10]希臘化的猶太人們英語Hellenistic Judaism耶路撒冷修建了一座體育館,參與古希臘體育競賽,「且彌補割損的痕跡英語Foreskin restoration背離聖約」。[11]

安條克四世(前215-164)即位時,耶路撒冷的大祭司奧尼亞斯三世英語Onias III擔任。安條克視大祭司為一個隨他任免的本地行政長官,而正統猶太人則仍堅持大祭司之位的神聖性。[12]奧尼亞斯之弟耶松英語Jason (high priest通過賄賂安條克,從而頂替奧尼亞斯成為大祭司。耶松廢除了傳統的政教合一體制,並「得到安條克准許,把耶路撒冷改變為一座希臘城邦,稱為安條克」。[10][13]之後,墨涅勞斯英語Menelaus (High Priest)賄賂安條克,頂替耶松成為了大祭司,並設法刺殺了奧尼亞斯。他的兄弟呂西馬科(Lysimachus)從聖殿中偷走了若干神聖器皿,隨後在群眾的暴動中被殺。墨涅勞斯因謀殺罪被捕,並被安條克傳訊,但通過賄賂得以脫身。最終,耶松帶領群眾驅逐了墨涅勞斯,再度登上大祭司之位。隨後,誤認為猶太人叛亂的安條克發兵攻進耶路撒冷城,掠奪了聖殿,並「俘擄了婦女幼童」[14](發生於公元前168年)。在此之後,安條克對塞琉古帝國境內的柯里敘利亞行省與腓尼基行省採取了狂熱的希臘化政策。[15]

現在,安條克既不滿足於對城池(耶路撒冷)意料之外的占領,也不滿足於對它的掠奪或是大屠殺;而是被自己暴力的情感所支配,想起了自己在圍城時遭受的種種苦難,便強迫猶太人廢除自己的法律,不讓他們的嬰兒受割禮,並在祭壇上獻祭豬肉;與所有猶太人作對 ,並將他們中最受歡迎者處死。——弗拉維奧·約瑟夫斯,《猶太戰史》,第一卷第一章第二節。

馬加比一書》的作者認為,馬加比起義是一群虔誠的猶太人反抗曾試圖根除他們的宗教的塞琉古國王及其猶太支持者的戰爭。《馬加比二書》的作者則更多描述了猶太文化與希臘化文化間的矛盾。[16]大多數現代學者認為,安條克四世僅是對發生在猶地亞鄉村地區的傳統猶太人與耶路撒冷城的希臘化猶太人間的內戰作出了反應應對[17][18],但他對傳統猶太教信徒的迫害在古代史上也是屬實過分,從而立刻激發了起義。[19]約瑟夫·P·舒爾茨(Joseph P. Schultz)認為,現代學界「將馬加比起義更多視為猶太人內部正統派與改革派間的內戰,而非反抗外部壓迫勢力的起義」,[20]但約翰·J·柯林斯(John J. Collins)寫道,雖然猶太領袖間的內戰導致國王實行了新的政策,但也不能將這次起義僅僅看做是一次希臘文化與猶太文化間的衝突,因為「這次起義並非是被希臘習俗的引進(如建造體育館)挑起的,而是由對那些研讀《妥拉》、拒絕吃豬肉並讓他們的孩子受割禮的人的迫害挑起的。」[19]在爭奪大祭司之位的衝突中,有著像奧尼亞斯這樣的希伯來語/阿拉姆語名字的傳統猶太人與有著像耶松和墨涅勞斯這樣的希臘名字的希臘化猶太人共同競爭。[21]一些學者強調了衝突中的社會與經濟因素。[10][22]當希臘化的塞琉古帝國站在希臘化的猶太人一邊,對抗傳統猶太人時,這場內戰就變成了一場入侵戰爭。[23]隨著衝突的升級,安條克四世背離了塞琉古帝國的慣例政策,禁止了傳統猶太人的宗教活動與全猶太人對猶太教的信仰。[10]安條克四世的動機迄今不明:可能是對自己委派的大祭司墨涅勞斯被推翻極為惱怒,[12]又或是受到了一群希臘化猶太人中的激進分子的鼓動,[16]而對這場基於聖殿與《妥拉》的力量的正統猶太人起義做出的反應。[10]其他學者則認為,這場起義作為一場宗教暴動開始,逐漸轉變為一場民族解放戰爭。[24]

《馬加比一書》記載,安條克四世禁止了許多傳統猶太人與撒馬利亞人[15]的宗教活動:他將擁有《妥拉》定為死罪,並將所有他能找到的書籍抄本付之一炬;[25]安息日與其他猶太節日也被禁止;割禮英語Religious male circumcision被宣布非法,對其嬰兒實施割禮的母親將被施以處死全家之刑;[26]猶太教傳統祭祀儀式也被禁止。據說,一尊希臘神宙斯的神像被放置在了聖殿的祭壇上,以色列人需要為希臘神搭建祭壇,並在上獻祭「不淨」的動物。[27]

馬加比家族起義[編輯]

猶大·馬加比統治下的猶地亞地區
約拿單的征服
西門的征服

在《馬加比一書》的敘述中,在安條克四世頒布了禁止進行猶太教宗教活動的法令之後,一位來自摩丁的鄉村祭司哈斯蒙尼人瑪他提亞,掀起了反抗塞琉古帝國的起義,拒絕崇拜希臘諸神。一名希臘化猶太人在瑪他提亞的地區祭獻神像,被後者所殺。瑪他提亞與他的五個兒子逃到了猶大地的曠野之中。瑪他提亞去世一年多後,公元前166年,他的兒子猶大·馬加比領導的一支猶太反抗軍,在游擊戰中擊敗了塞琉古帝國。馬加比家族摧毀了村莊中的異教神像,為男孩實行割禮,從而使猶太人無視帝國法律來行事。[16] 被用來描述這支猶太軍隊的「馬加比」一詞來源於希伯來語中的「錘子」。[28]

在這場起義的眾多戰爭中,馬加比軍隊充分使用游擊戰術,多次擊敗塞琉古軍隊,威名顯赫。起義勝利後,馬加比軍隊進入耶路撒冷,為聖殿進行了淨化儀式,恢復了傳統的猶太教信仰英語Jewish prayer,並立約拿單·亞腓斯為大祭司。安條克四世派出了一支大軍前來鎮壓起義,但他在不久後暴病而亡,這支大軍就回到了敘利亞。這支軍隊的指揮官呂西阿斯忙於處理塞琉古帝國內部事務,便在政治上作出了妥協,同意恢復猶太人的宗教自由。

猶太節日光明節慶祝的內容即是猶大·馬加比對塞琉古帝國獲勝後,將聖殿重新奉獻給上帝之事。拉比典籍英語Rabbinic literature中記載,完成奉獻儀式需要點燃燈台,但此時,得勝的馬加比眾人只找到了一罐因密封而未被污染、能點燃燈台的燈油。這罐燈油本只有一天的用量,卻奇蹟般地用了八天。之後,馬加比眾人就已能尋獲更多燈油了。[29]

馬加比家族的統治[編輯]

在將聖殿重新奉獻給上帝之後,馬加比軍隊的支持者們就是否繼續戰鬥產生了分歧。在瑪他提亞的領導下,這場起義被視為一場反抗塞琉古帝國壓迫、爭取宗教自由的戰爭。然而,隨著馬加比軍隊的成功,其中的許多人想要繼續戰鬥,征服其他有猶太人定居的土地,或是使其他居民改信猶太教。到了如亞歷山大·詹納烏斯等後期的哈斯蒙尼君主在位之時,該政策最終加劇了法利賽人撒都該人間的分歧。[30]尋求繼續戰鬥的猶太人則由猶大·馬加比率領。

公元前160年,猶大·馬加比在戰鬥中身亡。他的弟弟,已身為大祭司的約拿單接任了他軍隊司令的位置。他與許多其他國家簽訂了和平條約,這進一步加劇了僅渴望宗教自由的猶太人與尋求更大勢力的猶太人間的矛盾。

公元前142年,約拿單被塞琉古王位覬覦者狄奧多特·特里豐刺殺,其位由瑪他提亞還存活著的最後一個兒子,西門·塔西繼承。西門對德米特里二世提供支持,德米特里二世則豁免了馬加比家族朝貢的義務。西門征服了雅法港口與基色英語Gezer要塞,並將前者中的外邦人「盡數驅逐」。[31]他將耶路撒冷城中阿克拉堡壘的守軍遷出,用作他用。公元前140年,西門被一個由祭司、地方領袖與長者組成的議會,承認為以色列的大祭司、軍隊總司令與統治者。這份判定奠定了哈斯蒙尼王國的基礎。不久之後,羅馬元老院恢復了與哈斯蒙尼王國的同盟,並命令其在地中海東部地區的盟友也與之結盟。[32]馬加比家族得到了自治權,但猶地亞地區仍是塞琉古帝國的一個省份,德米特里二世的弟弟,安條克七世還要求西門提供部隊。之後,西門拒絕放棄他所征服的領土,安條克七世便以武力奪回。

公元前134年,西門被女婿托勒密所殺。他的兒子,約翰·海卡努斯接任大祭司與國王之位,稱海卡努斯一世。安條克七世征服了整個猶地亞地區,但沒有攻擊聖殿或干涉猶太宗教活動。公元前129年,安條克七世去世,猶地亞徹底擺脫了塞琉古帝國的統治。[16]

哈斯蒙尼王朝的獨立統治持續至公元前63年。此時,哈斯蒙尼王朝內部爆發了內戰,羅馬將軍龐培出兵干涉英語Siege of Jerusalem (63 BC),哈斯蒙尼王朝淪為羅馬的從屬國。公元前37年,以土買人希律成為了以色列國王,[12]並受羅馬元老院冊封為「猶太人的國王」。[16][33]哈斯蒙尼王朝自此正式滅亡,猶地亞地區由希律王朝繼續統治。

《聖經》中的記載[編輯]

《馬加比一書》與《馬加比二書》中詳細記載了馬加比家族將耶路撒冷的聖殿重新奉獻給上帝,並點燃燭台的故事。這兩卷書並非猶太教正典《塔納赫》中的書卷,卻是《七十士譯本》中的書卷。[34]這兩卷書同樣被包括在了天主教與東正教版的《舊約聖經》之中,[35]並被視為次經的一部分。但大多數新教《聖經》中則不包含這兩卷書,因為大多數新教徒則視這兩本書為旁經

米書拿》中多次提到了光明節的故事(《初熟貢英語Bikkurim (tractate)》1:6、《歲首英語Rosh Hashanah (tractate)》1:3、《齋戒英語Ta'anit (Talmud)》2:10、《經期英語Megillah (Talmud)》3:4與3:6、《小節期英語Mo'ed Katan》3:9及Bava Kamma英語Bava Kamma6:6》),但沒有描述某些律法。一日燈油用了八天的故事則最早見於《塔木德》,後者則是在《馬加比書》中描寫的事件發生約600年後才成書。[36]

新約聖經》中提到了耶穌在光明節期間造訪聖殿之事英語John 10[37]

哈斯蒙尼統治者[編輯]

馬加比家族家譜樹

神聖馬加比殉教者[編輯]

德國科隆聖安德肋教堂中的馬加比神龕,相傳存放著馬加比的遺骨
神聖馬加比家族
波蘭畫家沃伊切赫·斯塔特勒英語Wojciech Stattler在1844年繪製的《馬加比家族》 波蘭文:Machabeusze
出生公元前2世紀
猶地亞 (現代的以色列
逝世公元前167-160年
猶地亞
敬禮於羅馬天主教會
東正教會
封聖前集會時代英語Congregation for the Causes of Saints

瞻禮8月1日

《馬加比二書》與《馬加比四書》記載了7位猶太人兄弟、他們的母親與老師的殉教過程。一般認為,他們並非馬加比家族成員,但他們在基督教中仍被成為神聖馬加比殉教者或神聖馬加比家族。

傳統認為,這七位兄弟的名字各自為哈比姆(Habim)、安東寧(Antonin)、古里亞(Guriah)、以利亞撒(Eleazar)、尤西邦(Eusebon)、哈蒂姆/哈利姆(Hadim/Halim)、馬塞勒斯(Marcellus),他們的母親名為所羅門尼雅(Solomonia),他們的老師名為以利亞撒英語Eleazar (2 Maccabees)

衣索比亞正統合性教會的正典,與四卷《馬加比書》截然不同的三卷《梅卡比安書英語Meqabyan》中也提到了馬加比殉教者。《梅卡比安一書》中說,這七位兄弟的父親名為馬加比烏斯(Maccabeus),來自便雅憫支派。而這兄弟中的三人,阿比亞(Abya)、西拉(Seela)與芬托斯(Fentos)因領導了對抗一場對抗安條克四世的起義,而在被俘後殉教。

神聖馬加比殉道者在東正教會與天主教會中的瞻禮日期都是8月1日,這一天也是聖母升天節的第一天。

妮娜·V·布拉金斯卡亞(Nina V. Braginskaya)在對比了裘蒂·馬格內斯胡科克英語Huqoq發現的馬賽克壁畫與馬加比諸書後認為,這些壁畫反映了神聖馬加比殉教者的標誌性故事。[38]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东正教圣经目录及与天主教、新教圣经的对照. [2021-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2). 
  2. ^ Cohn, Marc. The Mathematics of the Calendar. 2007: 60. ISBN 978-1430324966. 
  3. ^ Fischer-Lichte, Erika. Theatre, Sacrifice, Ritual: Exploring Forms of Political Theatre. Routledge. 2005: 195. ISBN 978-0415276757. 
  4. ^ 拉丁語:Maccabaeus;希臘語:Μακκαβαῖος Makkabaios;來源於希伯來語maqqeb et,「錘子」 (《牛津英語詞典》).
  5. ^ 參見《馬加比一書》2:4
  6. ^  The Machabees. 天主教百科全書.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7. ^ Scherman, Nosson (ed.); contributing editors, Yaakov Blinder, Avie Gold, Meir Zlotowitz; designed by Sheah Brander. Tanakh = Tanach : Torah, Neviʼim, Ketuvim : the Torah, Prophets, Writings : the twenty-four books of the Bible, newly translated and annotated 1st student size ed., Stone. Brooklyn, N.Y.: Mesorah Publications. 1998: 171–172. ISBN 1578191092. 
  8. ^ 出埃及記》15:11
  9. ^ What does "Maccabee" mean? – Ask the Rabbi. Oztorah.com. [2013-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6).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維克多·切利科夫,《希臘化文明與猶太人》,上海三聯書店,2012,ISBN 9787542637529
  11. ^ 馬加比一書》1:15
  12. ^ 12.0 12.1 12.2 Oesterley, W.O.E., A History of Israel,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39.
  13. ^ De Lange, Nicholas, Atlas of the Jewish World, Oxford: Andromeda, 1992
  14. ^ 《馬加比一書》1:30-32
  15. ^ 15.0 15.1 Maccabean Revolt – Biblical Studies – Oxford Bibliographies – obo. [2021-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8).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Nicholas de Lange英語Nicholas de Lange (ed.), Th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London, Aurum Press, 1997, ISBN 1-85410-530-2
  17. ^ Telushkin, Joseph. Jewish Literacy: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to Know about the Jewish Religion, Its People, and Its History. W. Morrow. 1991: 114. ISBN 0-688-08506-7. 
  18. ^ Greenberg, Irving. The Jewish Way: Living the Holidays. Simon & Schuster. 1993: 29. ISBN 0-671-87303-2. 
  19. ^ 19.0 19.1 Johnston, Sarah Iles. Religions of the Ancient World: A Guid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86. ISBN 0-674-01517-7. 
  20. ^ Schultz, Joseph P. Judaism and the Gentile Faiths: Comparative Studies in Religion. Fairleigh Dickinson Univ Press. 1981: 155. ISBN 0-8386-1707-7. Modern scholarship on the other hand considers the Maccabean revolt less as an uprising against foreign oppression than as a civil war between the orthodox and reformist parties in the Jewish camp 
  21. ^ Gundry, Robert H. A Survey of the New Testament. Zondervan. 2003: 9. ISBN 0-310-23825-0. 
  22. ^ Freedman, David Noel; Allen C. Myers; Astrid B. Beck. Eerdman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2000: 837. ISBN 0-8028-2400-5. 
  23. ^ Wood, Leon James. A Survey of Israel's History. Zondervan. 1986: 357. ISBN 0-310-34770-X. 
  24. ^ Jewish Life and Thought Among Greeks and Romans: Primary Readings, By Louis H. Feldman, Meyer Reinhold, Fortress Press, 1996, p. 147
  25. ^ 《馬加比一書》1:57
  26. ^ 《馬加比一書》1:60-61
  27. ^ 《馬加比一書》1:41-50
  28. ^ Jewish Virtual Library. Jewish Virtual Library. [2013-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4). 
  29. ^ Talmud, Tractate Shabbat. Jewishvirtuallibrary.org. [2013-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2). 
  30. ^ Cohen, Shaye J.D., From the Maccabees to the Mishnah (Second Edition.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06)
  31. ^ Jews in the Mediterranean diaspora: from Alexander to Trajan (323 BCE – 117 CE) John M Barcla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g 247
  32. ^ 蒂托·李維, 《羅馬史》, xlv.12.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7-08-19.
  33. ^ 約瑟夫斯《猶太戰記》第一章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4.4: Mark Antony " …then resolved to get him made king of the Jews… told them that it was for their advantage in the Parthian war that Herod should be king; so they all gave their votes for it. And when the senate was separated, Antony and Caesar went out, with Herod between them; while the consul and the rest of the magistrates went before them, in order to offer sacrifices [to the Roman gods], and to lay the decree in the Capitol. Antony also made a feast for Herod on the first day of his reign;"
  34. ^ Carson, D. A. Hermeneutics, Authority, and Canon.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 2005: 307. ISBN 9781597521185. E. AN ALEXANDRIAN CANON? Some assert that the Greek translation of the Old Testament (called the Septuagint or LXX) offers evidence that the canon of diaspora Judaism 
  35. ^ Stergiou, R. (1997), The Old Testament in the Orthodox Church. [2021-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1). , accessed 10 December 2020
  36. ^ Dolanksy, Shawna. The Truth(s) About Hanukkah. Huffington Post. 23 December 2011 [2021-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3). 
  37. ^ 約翰福音》10:22-23
  38. ^ Нина Брагинская о загадочной мозаике из библейской деревни. https://iocs.hse.ru/. [2017-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