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澄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黃子澄
黃子澄

清《吳郡名賢圖傳贊》卷四載《黃忠愨像》


大明太常寺卿兼翰林學士
籍貫 江西分宜澧源
族裔 漢族
原名 黃湜
字號 字子澄
諡號 節愍(弘光年間追諡)

忠愨(清乾隆年間追諡)

出生 至元九年(1350年)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袁州路分宜縣
逝世 建文四年(1402年) 處決
京師應天府(今南京
墓葬 崑山縣馬鞍山[1]
親屬 子田經
出身
  • 洪武十八年乙丑科進士及第
著作
  • 《李景隆師敗》、《還洞庭》、《酬姚六丈》、《送劉醫士歌》、《大崗山廣慶寺記》等詩文17篇

黃子澄(1350年—1402年),名子澄以字行江西分宜縣(今大岡山鄉大坑村)人。初官員,官至翰林學士。

黃子澄於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時考取了會試第一,歷任編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職,伴讀東宮明惠帝即位後,兼翰林學士之職,與齊泰共同建議削藩。結果引發燕王朱棣在建文元年(1399年)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奪得帝位後,將黃子澄逮捕並處死。

生平[編輯]

早年生涯[編輯]

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黃子澄中式乙丑科會試第一。殿試時,有司奏花綸第一,練子寧次之,黃子澄又次之。而朱元璋以丁顯與夢相符,擢為狀元,子寧次之,綸又次之,三人皆拜修撰。而第二甲馬京齊麟為編修,吳文及三甲蔡福南為檢討。黃子澄抑置三甲,為翰林庶吉士,後亦授修撰[2][3][4][5]

黃子澄初時任職編修,後來升至修撰,伴讀東宮;又升太常寺卿。明惠帝朱允炆為皇太孫時,曾經坐在東角門問黃子澄:「諸叔藩王皆擁重兵,如有變端,怎麼辦?」黃子澄答道:「諸王僅有護兵,只能自守,倘若有變,可以以六師監之,誰能抵擋?漢朝七國不可謂不強,最後還是滅亡了。大小強弱之勢不同,而順逆之理更相異啊!」朱允炆同意他的話,加強了將來削藩的決心[6]

建議削藩[編輯]

朱允炆即位後,任命黃子澄兼翰林學士之職,與齊泰同參國政。惠帝有意削藩,對黃子澄說:「先生還記得當年東角門的對話嗎?」黃子澄叩頭說:「不敢忘記!」黃子澄便與齊泰計議。齊泰打算首先向燕王朱棣動手,黃子澄有不同意見,認為:「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岷王等諸王,在先帝在位時,做了很多違法的事情,削除他們是名正言順。現在要向諸王問罪,最好先是周王。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削除周王是剪除燕王的手足。」商議完畢,第二天向明惠帝匯報[7]

適逢有人報告周王朱橚犯法,於是惠帝命令李景隆率兵襲擊並生擒了他,而周王的供詞牽扯到了湘王、代王等諸王。於是明惠帝將周王和岷王朱楩貶為平民,將代王朱桂囚禁在大同,將齊王朱榑囚禁在應天,湘王朱柏自焚身亡。又將周王一事下到燕議罪,燕王朱棣上書再三援救。惠帝覽書惻然,說此事應當停止了。黃子澄與齊泰進行規勸,沒有結果,出去之後兩人互相說道:「而今事勢如此,怎麼能不做一決斷?」第二天又向皇上進言說:「現在所擔心的只有燕王了,應當趁他生病時前去襲擊。」惠帝猶豫道:「朕即位不久,連罷諸王,如又削燕王,我怎麼去向天下解釋呢?」黃子澄回答說:「要先發制人,不要為人所制。」惠帝又說:「燕王智勇雙全,善於用兵,雖然有病,恐怕突然襲擊他也難以謀取。」此事乃止[8]

於是朝廷命令都督宋忠調遣防邊官軍駐紮開平,挑選精壯的燕王府護衛隸屬宋忠麾下,並將護衛胡騎指揮關童等召入京城,以削弱燕王。又調北平永清左、右衛軍分駐彰德順德,都督徐凱在臨清練兵,耿瓛在山海關練兵,以控制北平。這些全是齊泰、黃子澄的主意。朱棣知道朝廷準備對他動手,先以病重為藉口,請求朝廷容許留在京城的三個兒子返回北平。齊泰反對放還三子,黃子澄卻說:「不如放他們回去,以示對他並未懷疑,這樣便可襲而取之。」結果朱棣三子獲准回去。不久朱棣便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叛亂,朱棣在文武官員面前哭著發誓說:「陷害諸王,並非天子之意,而是奸臣齊泰、黃子澄所為。」[9]

靖難之役[編輯]

開始惠帝信任黃子澄與齊泰,迅速發兵削藩。但這兩人本是書生,軍事並不是他們的長處。惠帝派老將耿炳文討伐燕軍,初戰不利。黃子澄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足以憂慮。惠帝聽從黃子澄的建議,以曹國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齊泰極力反對但無效,到達營中,燕軍一天前已經走了[10][11]。李景隆接任後,表現更令人失望,連敗於鄭村壩白溝河,喪失軍隊輜重、士兵馬匹數十萬。不久,又敗於濟南城下。惠帝急忙將李景隆召回,赦免其死罪。黃子澄痛哭,請治其罪,惠帝不聽。黃子澄拍著胸脯說:「大勢已去,我推薦李景隆而誤國,萬死不足以贖罪。」[12]

朱棣乘著李景隆戰敗之時上書朝廷,大力批評黃子澄和齊泰,惠帝便免去二人官職來向燕軍示好,但仍暗中與二人商議大事。建文二年十二月,盛庸東昌大破燕軍後,惠帝在建文三年正月親自在宗廟祭祀宣告並恢復了黃、齊二人的官職,可是在三月盛庸在夾河戰敗後,又再次免去二人官職,再度向燕軍示好,朱棣罵說:「這只是對我的緩兵之計。」於是更急著進兵[13]

建文四年(1402年),燕軍逐漸逼近京城應天府,惠帝謀求與朱棣談和,便把黃子澄和齊泰眨謫到外地,仍密令二人募兵。黃子澄微服由太湖蘇州,與知府姚善倡義勤王。姚善上奏說:「黃子澄之才足以抵禦災難,不應當將他拋棄在清閒僻遠之地,而令敵人高興。」惠帝召黃子澄回京勤王,未至,燕軍已經攻破京城。黃子澄想與姚善航海到外地尋求救兵。姚善不同意,於是便與前袁州知府楊任圖謀舉事,被人告發,都被逮捕。黃子澄被送到應天,朱棣親自詰問他,黃子澄在朱棣面前抗辯不屈,被凌遲處死,家族不論老幼俱被斬殺,倖存的婦女則遭到慘無人道的凌虐[14][15]

身後[編輯]

弘光初,謚節愍;清高宗追諡忠愨[16]

家族[編輯]

黃子澄有一子改名換姓為田經,倖免於難,到了明仁宗時獲赦,有子孫黃表,在明武宗時考取進士[17][18][19]

作品[編輯]

黃子澄因被明成祖誅殺,作品遺稿散失殆盡。現見諸史志的,僅存《李景隆師敗》、《還洞庭》、《酬姚六丈》、《送劉醫士歌》和《大崗山廣慶寺記》等詩文17篇[1]

評價[編輯]

  • 清高宗弘曆:「當時永樂位本藩臣,乃犯順稱兵、陰謀奪國,諸人自當義不戴天。雖齊泰、黃子澄等輕率寡謀,方孝孺識見迂闊,未足輔助少主;然跡其尊主鋤強之心,實堪共諒。及大勢已去,猶且募旅圖存、抗詞抵斥;雖殞身湛族,百折不回,洵為無慚名教者。」[20]
  • 張廷玉明史》:「齊、黃、方、練之儔,抱謀國之忠,而乏制勝之策。然其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是豈泄然不恤國事而以一死自謝者所可同日道哉!」[21]
  • 趙遜顏《過太常祠》:「如公節義振義秋,不負科名第一流。晁錯計紓憂更切,景隆薦誤恨難收。一朝鼎鑊君臣薄,異代蒸嘗奸宄羞。最是傷心株連處,還多十族入雙眸。」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出自《明史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黄子澄. 分宜縣檔案局. 2009-10-29 [2015-10-03]. [永久失效連結]
  2. ^ 談遷國榷》(卷8):「廷試貢士黃子澄等四百七十二人於奉天殿,賜丁顯、練子寧、花綸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分宜黃子澄、蕭山魏觀皆少年美才,恆備顧問。明年,觀憂去,子澄滿三載授修撰」
  3. ^ 王世貞弁山堂別集》(卷81):「十八年乙丑會試,命待詔朱善、前典籍聶鉉為考試官,取黃子澄第一,練子寧次之,花綸次之。綸,浙江解元也。及廷試,綸第一,子寧次之,子澄又次之。既啟封,上自以夢故,用丁顯為狀元,子寧如故,綸第三,抑子澄三甲,為庶吉士,然三人俱授修撰。」
  4. ^ 全閩詩話》(卷6):「洪武乙丑會試,命翰林待詔朱善、前助教聶鉉為考試官,取中式四百七十二人,黃子澄第一,練子寧次之,皆監生也,第三名花綸,乃浙江新解首。及殿試,有司奏綸第一,子寧次之,子澄又次之。先一夕,上夢殿前一鐵巨釘,綴白絲數縷,悠飈日下,覺,以語左右,莫知其為何詳,及拆狀元卷,乃花綸也,上賺其不葉,夢取第二人為首。已而得丁顯卷,姓名與夢相符,遂擢為狀元,時年二十八,子寧次之,綸又次之,三人皆拜修撰。而第二甲馬京、齊麟為編修,吳文及三甲蔡福南為檢討。子澄抑置三甲,為翰林庶吉士,久之,亦授修撰。」
  5. ^ 張朝瑞皇明貢舉考》卷2:「第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丁顯,福建建陽縣;練子寧,江西新淦縣;花綸,浙江仁和縣⋯⋯第三甲三百六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黃子澄,江西分宜縣」
  6. ^ 明史》(卷141):「黃子澄,名湜,以字行,分宜人。洪武十八年,會試第一。由編修進修撰,伴讀東宮,累遷太常寺卿。惠帝為皇太孫時,嘗坐東角門謂子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對曰:「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倘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漢七國非不強,卒底亡滅。大小強弱勢不同,而順逆之理異也。」太孫是其言。」
  7. ^ 明史》(卷141):「比即位,命子澄兼翰林學士,與齊泰同參國政。謂曰:「先生憶昔東角門之言乎?」子澄頓首曰:「不敢忘。」退而與泰謀,泰欲先圖燕。子澄曰:「不然,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問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謀定,明日入白帝。」
  8. ^ 明史》(卷141):「會有言周王橚不法者,遂命李景隆帥兵襲執之,詞連湘、代諸府。於是廢橚及岷王楩為庶人;幽代王桂於大同;囚齊王榑於京師。湘王柏自焚死。下燕議周王罪。燕王上書申救,帝覽書惻然,謂事宜且止。子澄與泰爭之,未決,出相語曰:「今事勢如此,安可不斷?」明日又入言曰:「今所慮者獨燕王耳,宜因其稱病襲之。」帝猶豫曰:「朕即位未久,連黜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於天下?」子澄對曰:「先人者制人,毋為人制。」帝曰:「燕王智勇,善用兵。雖病,恐猝難圖。」乃止。」
  9. ^ 明史》(卷141):「於是命都督宋忠調緣邊官軍屯開平,選燕府護衛精壯隸忠麾下,召護衛胡騎指揮關童等入京,以弱燕。復調北平永清左、右衛官軍分駐彰德、順德,都督徐凱練兵臨清,耿瓛練兵山海關,以控制北平。皆泰、子澄謀也。時燕王憂懼,以三子皆在京師,稱病篤,乞三子歸。泰欲遂收之,子澄曰:「不若遣歸,示彼不疑,乃可襲而取也。」竟遣還。未幾,燕師起,王泣誓將吏曰:「陷害諸王,非由天子意,乃奸臣齊泰、黃子澄所為也。」」
  10. ^ 《明史》(卷130):「而帝驟聞炳文敗,憂甚。太常卿黃子澄遂薦李景隆為大將軍,乘傳代炳文。比至軍,燕師已先一日去。炳文歸,景隆代將,竟至於敗。」
  11. ^ 《明史》(卷141):「時太祖功臣存者甚少,乃拜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帥師分道北伐,至真定為燕所敗。子澄薦曹國公李景隆代將,泰極言不可。子澄不聽,卒命景隆將。」
  12. ^ 明史》(卷141):「始帝信任子澄與泰,聚事削藩。兩人本書生,兵事非其所長。當耿炳文之敗也,子澄謂勝敗常事,不足慮。因薦曹國公李景隆可大任,帝遂以景隆代炳文。而景隆益無能為,連敗於鄭村壩、白溝河,喪失軍輜士馬數十萬。已,又敗於濟南城下。帝急召景隆還,赦不誅。子澄慟哭,請正其罪。帝不聽。子澄拊膺曰:「大事去矣,薦景隆誤國,萬死不足贖罪!」」
  13. ^ 明史》(卷141):「是冬,景隆果敗。帝有懼色,會燕王上書極詆泰、子澄。帝乃解二人任以謝燕,而陰留之京師,仍參密議。景隆遺燕王書,言二人已竄,可息兵。燕王不聽。明年,盛庸捷東昌,帝告廟,命二人任職如故。及夾河之敗,復解二人官求罷兵,燕王曰:「此緩我也。」進益急。」
  14. ^ 明史》(卷141):「及燕兵漸南,與齊泰同謫外,密令募兵。子澄微服由太湖至蘇州,與知府姚善倡義勤王。善上言:「子澄才足捍難,不宜棄閑遠以快敵人。」帝復召子澄,未至而京城陷。欲與善航海乞兵,善不可。乃就嘉興楊任謀舉事,為人告,俱被執。子澄至,成祖親詰之。抗辨不屈,磔死。族人無少長皆斬,姻黨悉戍邊。楊任,洪武中由人材起家,歷官袁州知府。時致仕,匿子澄於家,亦磔死。二子禮、益俱斬。親屬戍邊。」
  15. ^ 奉天刑賞錄》(教坊錄):「永樂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本司鄧誠等於右順門里口奏,有奸惡齊泰的姐並兩個外甥媳婦,又有黃子澄妹四個婦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條漢子守著,年小的都懷有身孕,除夕生了小龜子,又有一個三歲的女兒。奉欽(旨):『小的長到大,便是搖錢樹兒。』」
  16. ^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卷12):「黃子澄首進密謀,力尊主執,知人識短,報國心堅,諡忠愍。」
  17. ^ 明史》(卷141):「一子變姓名為田經,遇赦,家湖廣咸寧。正德中,進士黃表其後云。」
  18. ^ 明史》(卷141):「仁宗即位,諭禮部:「建文諸臣,已蒙顯戮。家屬籍在官者,悉宥為民,還其田土。其外親戍邊者,留一人戍所,余放還。」」
  19. ^ 冷廬雜識》(卷2):「黃子澄死靖難,子易其姓為田,名經。」
  20. ^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序:「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初七日奉上諭」
  21. ^ 《明史》(卷141)
官銜
前任:
劉三吾
明朝翰林學士
1397年-1398年
繼任:
董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