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黃道
黃道和赤道的關係:赤道是垂直地球自轉軸的平面,與軌道平面(黃道)的夾角是軌道傾角,也就是黃赤交角

黃道太陽天球上的視運動軌跡,它是黃道坐標系的基準。另外,黃道也指太陽視運動軌跡所在的平面,它和地球繞太陽的軌道共面(看起來像是太陽繞著地球轉)[1]。太陽的視運動軌跡並不能經常被觀測到,地球自轉產生了日出與日落的變化。

從1994年克萊門特太空飛行器拍攝的月球探測圖片裡能很好的觀察到黃道平面。克萊門特拍攝的圖片中(從右至左),月球地球反射光照亮,太陽從月球較暗的一側升起,然後依次是土星火星水星(左下角三個小點)。

黃道是在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看起來它在群星之間移動的路徑,明顯的也是行星在每年中所經過的路徑。更明確的說,它是球狀的表面(天球)與黃道平面交集;以幾何學來描述,它是包含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的平均軌道平面

黃道不變平面英語Invariable plane是垂直所有行星軌道平面角動量和的平面,而木星應該是最主要的影響者。目前的黃道平面不變黃道平面夾角約1.5°。[來源請求]

西方的黃道(ecliptic)一詞是從蝕(eclipse)發生的地方延伸出來的。

由於地球公轉受到月球和其他行星的攝動,地球公轉軌道並不是嚴格的平面,即在空間產生不規則的連續變化,這種變化包括多項短周期的和一項緩慢的長期運動。短周期運動可以通過一定時期內的平均加以消除,消除了周期運動的軌道平面稱為瞬時平均軌道平面。黃道的嚴格定義是:地月系質心繞太陽公轉的瞬時平均軌道平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圓。[2][需要較佳來源]

太陽視運動[編輯]

前面描述的日地運動較為簡單,實際上,地球還在圍繞地月引力中心運動,這導致太陽的視運動以一個月為周期發生微小的偏移。另外,由於太陽系其他天體的影響,地月二體系統的中心也在進行著複雜運動。因此,黃道實際上是一中太陽的視運動軌跡[3]

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周期為一年,因此太陽的視位置在黃道上運行一圈也要花費這麼多時間。一年比365天多一點,每天太陽向東移動的角度略小於1°一天之中,太陽的位置相對恆星發生了微小的變化,因此,地球表面上一點追上太陽所花費的時間要比地球自轉周期23小時56分(恆星日)長一些,大概為24小時(太陽日)。當然,這種計算方法也是簡化的,它假設地球繞太陽運行的速度是恆定不變的。實際上,在一年中地球公轉的速度是變化著的,這導致了太陽在黃道上的移動速度也是變化的。比如,太陽在天球赤道北側運行的時間為185天,而在南側運行的時間僅為180天左右[4]。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產生了均時差[5]

黃道與赤道[編輯]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即為黃道(圖中黑色),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為天球赤道(圖中綠色),黃道與赤道的兩個交點被稱為晝夜平分點

地球的自轉軸與地球公轉平面並不垂直,因此,黃道面和地球赤道面並不重合,而是有大約23.4°的夾角,通常被稱為黃赤交角[6]。把赤道投影到天球上得到天球赤道,天球赤道與黃道的兩個交點被稱為晝夜平分點。一年之中,太陽沿著黃道運動會兩次穿過天赤道。太陽由南向北穿過天赤道的點被稱為春分點或黃道升交點,也被稱為白羊座第一點[7] ,由北向南穿過的點被稱為秋分點或黃道降交點。

地球自轉軸赤道在空間中的位置並不是固定的,而是大約以26000年為周期圍繞著黃極運動,這種運動被稱為日月歲差,日月歲差大部分是由日月引力作用在地球赤道的隆起部分造成的。另外,黃道本身在空間中的位置也是變化的,太陽系中其他天體對地球公轉軌道會產生一個比較小的影響,這導致了黃道的進動,被稱為行星歲差。這兩種作用合起來稱為總歲差,導致了晝夜平分點每年變化50角秒左右。[8]

由於太陽月球相對於地球的位置會周期變化,日月引力使得地球自轉軸產生了短周期小幅度的擺動,這被稱為章動[9]。由於地球自轉軸的章動,晝夜平分點的位置也會隨之發生周期變化。考慮了實時的歲差和章動得到的赤道和平分點被稱為「真赤道真春分點」,不考慮章動作用得到的赤道和春分點被稱為「平赤道平春分點」[10]

黃赤交角[編輯]

黃赤交角這個概念在天文學上被用於描述黃道與地球赤道的夾角,也相當於地球自轉軸與黃道面法線的夾角。黃赤交角現約為23.4°,由於行星歲差的影響,黃赤交角目前每百年減少0.013度(47角秒)[11]

通過長期觀測地球和其他行星運動可以得到黃赤交角的角速度。隨著觀測精度的提高和對動力學模型的深入理解,天文學家產生了新的星曆表。因此,由這些星曆表衍生出來的天文數據也不一樣,比如黃赤交角。

黃道和行星[編輯]

黃道平面的俯視圖與側視圖,包含了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大多數繞太陽運行的行星都非常靠近地球所在平面,即黃道。

太陽系的大多數天體幾乎在同一個平面內圍繞太陽轉動,這可能是因為太陽系來自於一個原行星盤。這個原行星盤也被叫做太陽系的不動面。地球軌道與不動面的夾角比1度大一點,太陽系主要天體的軌道平面與不動面的夾角都在6度以內。因此,從地面上看,太陽系的大多數天體都非常靠近黃道。黃道面由太陽的運動來確定,太陽系不動面由整個太陽系的角動量來確定,本質上它體現了太陽系內所有軌道上的運動和旋轉,這需要獲得所有天體精確的運動數據。因此,一般選擇黃道作為太陽系的參考平面,而不是太陽系不動面。[12][13]

古人觀察星空,發現天體分作兩類:一類固定在天球上,組成各個星座,形成一幅永恆的天空背景,稱之為恆星;另一類天體在黃道附近運行,不斷穿過黃道上的十二個星座,稱之為行星。這些行星包括七顆(七曜),分別是陰陽——太陽和太陰(月球),以及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個肉眼可見的經典行星。太陽在黃道上一年運行一圈,太陰在黃道上一個月運行一圈。

對星空的劃分方法與日、月的運行軌跡密切相關:古巴比倫人注意到,太陽的軌跡把黃道分作十二段,每月一段,每段一個星座組成黃道十二宮。古代中國將日、月相會(也就是朔月的發生)稱為「辰」,一年十二個月就有十二辰,古代又用北斗七星斗柄指向的十二辰方位確定月份,稱為月建;另外月亮繞行一周後回到同一位置的周期是27.33天,因此把星空分作27或28宿,即印度的二十七宿或中國的二十八宿。因為是日、月停留、休息處,所以稱為「次」、「宿」、「舍」[14]

相關條目[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U.S. Naval Observatory Nautical Almanac Office, Nautical Almanac Office; U.K. Hydrographic Office, H.M. Nautical Almanac Office. The Astronomical Almanac for the Year 2010. U.S. Govt. Printing Office. 2008: M5. ISBN 978-0-7077-4082-9. 
  2. ^ 算法系列之十八:用天文方法計算二十四節氣(上) - oRbIt 的專欄 - 博客頻道 - CSDN.NET. [2015-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5). 
  3. ^ U.S. Naval Observatory Nautical Almanac Office. P. Kenneth Seidelmann , 編. Explanatory Supplement to the Astronomical Almanac. University Science Books, Mill Valley, CA. 1992. ISBN 0-935702-68-7. , p. 11
  4. ^ Astronomical Almanac 2010, sec. C
  5. ^ Explanatory Supplement (1992), sec. 1.233
  6. ^ Explanatory Supplement (1992), p. 733
  7. ^ Astronomical Almanac 2010, p. M2 and M6
  8. ^ Explanatory Supplement (1992), sec. 1.322 and 3.21
  9. ^ U.S. Naval Observatory Nautical Almanac Office; H.M. Nautical Almanac Office. Explanatory Supplement to the Astronomical Ephemeris and the American Ephemeris and Nautical Almanac. H.M. Stationery Office, London. 1961.  , sec. 2C
  10. ^ Explanatory Supplement (1992), p. 731 and 737
  11. ^ Chauvenet, William. A Manual of Spherical and Practical Astronomy I. J.B. Lippincott Co., Philadelphia. 1906 [2016-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8).  , art. 365-367, p. 694-695, at Google books
  12. ^ Danby, J.M.A. Fundamentals of Celestial Mechanics. Willmann-Bell, Inc., Richmond, VA. 1988. ISBN 0-943396-20-4.  , sec. 9.1
  13. ^ Roy, A.E. Orbital Motion third. Institute of Physics Publishing. 1988. ISBN 0-85274-229-0.  , sec. 5.3
  14. ^ 《史記索隱》:「二十八舍即二十八宿之所舍也。舍,止也。宿,次也。言日月五星運行,或舍於二十八次之分也。」。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