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美國總統選舉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92年美國總統選舉

← 1988 1992年11月3日 1996 →

538張選舉人票
獲勝需270張票
投票率55.2%[1]
 
獲提名人 比爾·柯林頓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 羅斯·佩羅
政黨 民主黨 民主黨 共和黨 共和黨 無黨籍
家鄉州 阿肯色州 德克薩斯州 德克薩斯州
競選搭檔 阿爾·戈爾 丹·奎爾 詹姆斯·斯托克代爾
選舉人票 370 168 0
勝出州/省 32 + 哥倫比亞特區 18 0
民選得票 44,909,806 39,104,550 19,743,821
得票率 43.0% 37.5% 18.9%

總統選舉結果地圖。紅色代表布希/奎爾勝出的州, 藍色代表柯林頓/戈爾勝出的州.

選前總統

喬治·H·W·布希
共和黨 共和黨

當選總統

比爾·柯林頓
民主黨 民主黨

1992年美國總統選舉,最終由民主黨候選人、時任阿肯色州州長比爾·柯林頓勝出,擊敗時任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

選舉背景[編輯]

當1992年的美國總統選舉臨近時,美國人發現他們處在一個以四年前幾乎不可想像的變革的世界中。冷戰中所熟悉的標誌——從柏林圍牆洲際彈道飛彈以及不斷的轟炸機——已經不再有了。東歐國家獨立,蘇聯解體兩德統一阿拉伯人以色列人要求直接的談判,核武器的威脅已經大大地降低。

然而在國內,美國人卻沒有這麼樂觀了——面臨著一些深刻和相似的問題。在波斯灣戰爭結束的慶祝和遊行後,美國發現她自己正在自1980年代早期以來的深刻衰退中。不僅僅是在很多年前就遭受打擊的藍領工人失業,很多的中層管理的白領上班族也失業。甚至在1992年經濟開始復甦的時候,它的增長率直到年末才體現出來,而國家的很多地區仍然處在經濟低谷中。此外,聯邦赤字持續增加,主要由於公眾醫療支出的增加。很多美國人對他們的未來表現出悲觀的態度,認為他們的國家正在走向錯誤的方向。

由於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取得勝利,雖然受到保守派記者帕特·布坎南的挑戰,但是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和副總統丹·奎爾仍然輕易得到了共和黨的再度提名,在民主黨尚未選出候選人參選前,布希顯然佔了上風。

民主黨方面,阿肯色州州長比爾·柯林頓打敗了黨內的一系列對手,贏得了黨內候選人的提名。作為副總統提名,他選擇了田納西州美國參議員阿爾·戈爾,他後來通常被認為是議會中知識最淵博以及極具說服力的環境保護提倡者,支持發展高科技電訊產業及槍械管制。

但是對國家經濟方向的不安使得人們寄望於一位獨立的候選人——德克薩斯州富商羅斯·佩羅(Ross Perot)。以計算機和信息處理起家的佩羅特,以政府對經濟處理無能和聯邦赤字為議題,成功獲得50個州的簽名參加選舉。雖然他離贏得總統職位有相當距離,但是他的出現進一步確定了經濟議題仍然是國家爭論的中心議題。

從這屆開始,加利福尼亞州及伊利諾州的選舉人票皆投給了民主黨。

投票結果[編輯]

總統候選人 選舉人票數 普選票數 百分比 政黨 競選夥伴(選舉團票數)
威廉·傑弗遜·柯林頓(勝出) 370 44,908,254 43.0% 民主黨 阿爾·戈爾(370)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 168 39,102,343 37.5% 共和黨 丹·奎爾(168)
羅斯·佩羅(Ross Perot) 0 19,741,065 18.9% 詹姆士·斯托克代爾
安德烈·V·馬洛(Andre V. Marrou) 0 291,627 自由黨(Libertarian Party)
詹姆士·波·格利茲(James "Bo" Gritz) 0 107,014 平民黨(Populist Party)
利諾拉·B·弗拉尼(Lenora B. Fulani) 0 73,714 新聯盟黨(New Alliance Party)
其他年度的選舉:

1976年1980年1984年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

來源:U.S. Office of the Federal Register (electoral vot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影響[編輯]

共和黨結束12年的執政,佩羅的獨立參選某種程度瓜分了時任總統布希的選票,導致布希的連任失敗。民主黨的當選人柯林頓並無取得過半數普選票(43%),代表民主黨並未取得多數支持,保守派仍主導美國社會及政治,柯林頓1993年上任後推動的自由派政策如健保改革及同性戀參軍的問題,使保守派極為不滿,為共和黨在1994年推動共和黨革命重新取回國會的控制權打下基礎。

參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Dave Leip's Atlas of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s. uselectionatlas.org. [October 21,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