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即所得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WYSIWYG
1989年的Wysiwyg 2000系統

電腦中,所見即所得(英文:WYSIWYG, /ˈwɪziwɪɡ/ WIZ-ee-wig,為"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的縮寫) [1]是一種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編輯軟體編輯的內容與列印或製作成成品時的外觀相似,[2]如列印檔案、網頁或幻燈片。所見即所得意味著使用者介面支援使用者在建立文件的同時檢視與最終結果非常相似的東西。[3]通常,所見即所得意味著能夠直接操作文件的布局,而不需要輸入或記住各種布局命令的名稱。[4]

歷史[編輯]

在所見即所得技術出現之前,文字在編輯器中出現時使用的是系統標準的字型和樣式,很少有布局(邊距間距等)的提示。使用者需要輸入特殊的非列印控制代碼來表示某些文字應該是粗體斜體或不同的字型與大小。在這種環境下,文字編輯器文書處理器之間區別很小。

這些應用程式通常使用某種特定的標記式語言來定義代碼和標籤(tag)。每個程式的格式標準都不一樣,從一個軟體換到另一個軟體要付出很大的學習成本。

由於標籤和代碼能夠儲存複雜的格式化資訊,如今某些軟體中仍然會使用它。但是,當標籤在編輯器中可見時,它們在未格式化的文字中占據了空間,因此會破壞所需的布局和流程。

Bravo是由巴特勒·蘭普森查爾斯·西蒙尼及其同事於 1974 年在帕羅奧多研究中心全錄奧托製作的文件準備程式,一般認為它是第一個採用所見即所得技術的程式, [5]顯示帶有格式的文字。[6]Alto 顯示器(72PPI)設計成了可以看到一整頁文字,然後在雷射印表機上列印的形式。當文字在螢幕上布局時,使用72PPI的字型檔案,但在列印時,則使用300PPI的字型檔案。結果,人們偶爾會發現字元、單詞略有偏差——這個問題持續至今。

Bravo是商業軟體,最終包含在Xerox Star中的軟體可以看作它的直系後代。

1978 年末,與Bravo的工作並列但互相獨立,惠普開發並發布了第一個商業的所見即所得軟體,用於製作幻燈片。第一個版本名為BRUNO,在HP 1000小型電腦上執行,利用HP 2640 — HP 的第一個點陣圖電腦終端。 BRUNO隨後被移植到 HP-3000 並重新發布為「HP Draw」。 [7]

1981年,MicroPro公司宣傳其WordStar文書處理器具有所見即所得功能, [8]但它的顯示僅限於以所見即所得方式顯示格式化的文字;螢幕上可以直接顯示粗體斜體文字,而不是各種被標籤或控制字元所包圍。[9]1983年,《讀者周刊》以 "所見即所得 "的口號為其Stickybear教育軟體做廣告,並附有Apple II圖形的相片[10],但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的家用電腦缺乏顯示所見即所得檔案所必需的複雜圖形功能,這意味著這種應用通常局限於用途有限的高端工作站,而這些工作站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過於昂貴。隨著技術進步讓更便宜的點陣圖顯示器得以生產,所見即所得軟體開始出現在更流行的電腦中,包括 1983 年發布的用於Apple LisaLisaWrite和 1984 年發布的用於Apple MacintoshMacWrite[11]

蘋果Macintosh系統最初的設計,是為了能夠輕鬆調整螢幕解析度和蘋果出售的ImageWriter點陣印表機的解析度:螢幕為72PPI,印表機為144DPI。因此,在MacWrite和MacPaint等程式中,螢幕顯示的比例和尺寸很容易轉化為列印輸出。如果把紙舉到螢幕上,列印出來的圖像將與螢幕上的圖像大小相同,但解析度是螢幕的兩倍。由於ImageWriter是唯一與Macintosh印表機埠物理相容的印表機型號,這創造了一個有效的封閉系統。後來,當使用外部顯示器的Mac出現時,解析度被固定為螢幕的大小,以達到72DPI。這些解析度往往與當時PC世界中常見的VGA標準解析度不同。因此,雖然Macintosh 15英寸(38厘米)顯示器具有與PC相同的640×480解析度,但16英寸(41厘米)的螢幕將被固定在832×624,而不是PC使用的800×600解析度。隨著第三方點陣印表機以及雷射印表機和多同步顯示器的引入,解析度甚至偏離了螢幕解析度的倍數,使得真正的所見即所得更難實現。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Dictionary.com Unabridged (v 1.1). [9 November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30 November 2007). 
  2. ^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WYSIWY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31). 
  3. ^ WYSIWYG Website Builders for Online Business. HuffPost. 15 Decem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16 December 2015). 
  4. ^ Howe, Denis.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 FOLDOC. 3 March 1999 [7 Januar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5 November 2010). 
  5. ^ Computing Now. [22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7 October 2016). 
  6. ^ Markoff, John. The Real History of WYSIWYG. The New York Times. [29 August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15 February 2017). 
  7. ^ Hewlett Packard: Computer Focus (PDF). HP Computer Museum. September 1985 [24 July 201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9 September 2016). 
  8. ^ Advertisement. Can your word processor pass this screen test?. BYTE. March 1981: 269 [18 Octo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31 August 2014). 
  9. ^ In the beginning, there was the word processor. ZDNet. [22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3 September 2016). 
  10. ^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 Softline (advertisement). January 1983: 10–11 [2014-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3 July 2014). 
  11. ^ Apple Computer, Claris, MacWrite, 1984 [2019-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7 March 2019)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