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银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杨银波(1983年3月3日),曾名杨锋全,出生于中国重庆,系独立作家兼编辑,作品内容以批判题材、底层调查和时政思潮为主。

生平[编辑]

在学生时代,杨银波曾获“市三好”荣誉,接受过美术摇滚的初期启蒙。早期受李敖柏杨龙应台余杰等作品的影响,17岁在《中国青年报》以笔名金甄发表处女作《写给我的家人——中国人》,被收录于经济日报出版社的《百年遗嘱》一书。临近高三时(2000年),以尖子生身份在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退学自修。2001年参加高考。同年,以笔名斗志介入互联网写作,曾发表长篇小说《野草疯长》。2002年,在湖南常德师范学院当旁听生。

2002年底,杨银波到广州调查东升农场的劳资问题,引发著名论坛《关天茶舍》的“斗志事件”。2003年,在异见媒体《观察》以真名杨银波发表《郑贻春采访录》,开始正式写作、调查,曾推动广州某村的反腐败民主选举——这一年也被称为“公民维权年”。多年来,杨银波持续反映贫困户、重症患者、工伤者、遭受拖欠工资者、其他权益受损者、被无辜打压迫害者等的呼声,多次采访底层弱势群体、民间异见人士和介入公共事件

详情[编辑]

杨银波出生于重庆偏远农村的一户贫困农民家庭,其父杨庆华,其母梁如成。10岁时,父母外出当建筑工、农场工,自此十年相隔,杨银波即成为中国农村留守少儿群体中的一员,因此对弱势群体和底层人民有着极深刻的认识。在2003年出道前,杨银波曾受到作家余樟法东海一枭)、政论家郑贻春的启蒙,并创办电子杂志《百年斗志周刊》。这份电子杂志,后来被依次更名为《维权通讯》(2005年)、《复出文档》(2006年)、《壹刊》(2008年)。

杨银波是国际笔会独立中文笔会第一届会员,2003年由身居美国的蔡楚贝岭推荐,经刘宾雁批准、郑义通知,成为当时笔会最年轻的会员。2005年,曾获独立中文笔会第一届“林昭纪念奖”提名(当届获奖者系卢雪松)。2006年,又成为中国自由文化运动第一批成员。曾多次接受美国台湾媒体的采访,并曾在台北中央广播电台主讲26集关于中国农民工状况与呐喊的电台节目(《中国农民工调查》、《民工的钱与命》),亦曾担任《大纪元》专栏作家,是多家异见媒体的知名作者。除以独立写作、传播独立意见为主业外,杨银波目前还兼任某文化传媒公司的首席编辑。

杨银波在中文互联网上被视为中国新一代青年的“牛人”之一,也是80后一代中具备苦难意识的罕见者,经历了从敢言青年向维权作家的转型。2003年底,年仅20岁的杨银波就发表过2003年度的《中国民间人权报告》。其歌词《不灭的理想》在2004年被盘古乐队谱曲、演唱、发行,并收录于摇滚乐CD《不同的声音》。其第一篇被公认为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是《杨银波遗书》。亦有三篇作品,曾获两届全球征文大赛(“红朝谎言录”征文、“中国公民维权”征文)的三等奖和荣誉奖。

杨银波的关注层面和介入内容极其庞杂,题材不尽,体裁不拘,同时也相当高产。截至2008年,已发表过近400万字作品的杨银波,未曾出版过一本纸质书籍,但互联网流传着《杨银波五年作品选》,其21集电视剧剧本《中国的主人》亦有连载。网络读者认为,其作品具备激情、热血、愤怒、压抑、苦涩、悲悯等特性,是公民主义理想主义的复杂结合体。大陆电视剧《生存之民工》编剧李晓兵评价杨银波是“苦行僧”,台湾作家陈柏达评价其为“圣徒”,而杨银波则评价自己是“公民”。

2006年,杨银波在家乡重庆创建民间公益图书馆——“天问图书馆”,《重庆时代信报》特稿部曾就此专访。2007年,杨银波的母亲脑出血导致半边瘫、眼模糊,随后,其祖父因心绞痛去世,在此背景中,杨银波结婚成家——妻子李秀梅,来自四川省南充市农村(对此,其散文《忆吾妻》均有记述)。2008年,杨银波在《牛博网》、《1510部落》、《新浪网》等网站创建博客《公民杨银波》,依然倾注弱势底层,切入敏感问题,均受到关注。

杨银波的两句口头禅是:(1)照想的去说,照说的去做;(2)推动维权公益,追求民主自由。